APP下载

健康中国视域下广场舞的现实境遇及生命力路径探究

2022-07-13张娅娅敬龙军

湖北体育科技 2022年6期
关键词:领舞民族舞年限

张娅娅,敬龙军

(湖南科技大学 体育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1 研究背景

在《健康中国“2030”》《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与《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方案(2017—2025年)》等系列重要文件中,广场舞的发展均是其关注的重点内容,广场舞成为了全民健身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到2016年底,中国广场舞爱好者人数已约有1亿[1]。为了促进广场舞的文明推广,丰富其练习内容,提升参与者的技术水平与综合素质,自2016年起全国排舞广场舞推广中心发起了“健康中国,一起舞吧”中国广场舞公益行活动,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启动了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广场舞)公益培训班[2],培育一批立志扎根基层、综合素质高、健身指导能力强的广场舞工作队伍。相关研究表明:由于广场舞运动练习的节奏性与动作的多变性,经常参加广场舞运动能改善中老年女性的静态[3-4]与动态[5]平衡能力,以及对中老年女性的单反应时、空间位置记忆[6]等有积极影响。而广场舞参与者舞蹈类型的选择,要根据其年龄、性别、练习年限等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与健身指导,促进广场舞参与者科学参与健身[7],建议按照不同人群特征编导舞蹈类型[8]。对长沙市广场舞参与者的调查发现,59.2%的受访者认为缺少广场舞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加强广场舞健身指导员的培养是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9]。

广场舞参与者的舞蹈或技能需求类型主要包括哪些?不同类型的参与者对舞蹈种类的需求有何特点?以及发展的规律如何?等,鲜有研究根据参与者的身心结构与实际需求来窥探其需求的舞蹈类型。技能是通过练习获得的、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动作或心智活动方式。运动技能是通过练习获得的、为完成体育活动的特定任务而将种种动作活动方式顺利表现出来的能力[10]。影响运动技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包括身体素质、认知结构、经验结构(技能迁移)等[11]。以动作技能发展理论与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从广场舞参与者身心结构的客观表现与实践经验出发,能有效反思其心理与生理的实际需求,以及其行为意向活动。因此,在“健康中国”背景下,面对党和国家对广场舞发展与技能培训的高度重视,面对广场舞运动的实际价值与参与者对技术技能的现实需求,从参与者的年龄结构、练习年限与参与角色等方面,探索广场舞参与者的舞蹈技能需求与发展规律,能为广场舞的技能培训、赛事或表演活动的有效开展,提升广场舞参与者的技能水平,丰富其练习内容具有理论与实践指导价值。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23个省(市、自治区)的1 012例广场舞参与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为湖南省500人、浙江省179人、青海省151人、福建省52人、贵州省19人、北京市15人,其它省份96人,其中组织者与负责人317人,领舞者172人(既是领舞者,又是组织者的,归类为组织者),参与者523人(表1)。

表1 问卷调查来源情况(N=1 012)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

编制了广场舞参与者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分别为参与者基本信息与参与动机。基本信息包括了参与者参与舞蹈类型、参与角色、参与年限、练习次数、练习时长、居住状况、年龄、工作状况等12个问题。参与动机量表由《体育锻炼动机简化量表(MPAM-R)》改编而成,包含了对乐趣、能力、外貌、健康和社交5类锻炼动机的测量[12]。通过考察MPAM-R量表内部的一致性系数(Cronbach’sα系数),总量表的α值为0.922,各分量表的信度系数在0.81~0.91之间,信度较好;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测量了会聚效度、区分效度,以及通过关联分析测量了量表的效标关联效度,均符合测量学的要求[13]。

问卷的发放主要采用现场发放与网络发放两种形式,搜集的问卷主要以网络发放的问卷为主。现场纸质问卷的发放主要在研究者本人居住地城市的小区进行了发放,全部在现场指导填写与提交。网络问卷的发放主要采用问卷星,以微信、QQ链接或其它网络平台等方式发放与填写,问卷的发放聘请了国内较为权威的广场舞组织者与专家进行指导与发送,明确告知了被调查者问卷填写的具体要求与用途。

2.2.2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25.0软件,采用交叉分析中的百分比同质性检验,分析了不同年龄、练习年限、参与角色在广场舞练习内容选择方面的差异。百分比同质性检验是卡方检验的功能之一,适用于两个类别变量所构成的列联表单元格的次数或百分比间有所差异的检验,当百分比同质性卡方检验的显著性概率值p<0.05,达到显著性水平时,因变量至少有一个选项选择的次数百分比间有显著性差异[14]。

3 研究结果

3.1 广场舞参与者的年龄结构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年龄的划分标准为44岁以内为青年人,45~59岁为中年人,60~74岁为年轻老人,75~89岁为真正老人[11]。对不同年龄的广场舞参与者的统计发现(表2),参与广场舞练习的人群主要以40~69岁的人为主,其中以50~59岁的人最多,占调查总数的45.2%,不同年龄段参与广场舞的人数呈现显著性差异(χ2=891.980,df=5,p=0.000<0.01,表略),说明广场舞参与者主要以中老年人为主。通过对不同年龄参与者选择舞蹈类型的交叉分析,达到显著性水平(如表2),说明有不同年龄广场舞参与者选择舞蹈的类型呈现显著性差异。表2显示,60~69岁参与不同类型广场舞的占比排序前三名的分别为混合型、民族舞、健身操;50~59岁参与不同类型广场舞的占比排序前三名分别为混合型、民族舞与健身操(二者占比相等,均为7.8%);40~49岁参与不同类型广场舞的占比排序前三名分别为混合型、健身操、民族舞。可见,所有年龄段混合型参与者的人数均最多,且明显多余其它类型的参与者。在健身操与民族舞的参与者人数方面,40~49岁年龄段与60~69岁年龄段存有差异,前者参与健身操的比例高于民族舞,后者参与民族舞的比例高于健身操。

表2 不同年龄广场舞参与者舞蹈类型的选择(N=1 012)

3.2 广场舞参与者参与广场舞年限及舞种的选择

参与时间的长短能够加深练习者对广场舞的认知,了解自身对广场舞的技能类型需求,以及适合程度。调查的人数中(表3),参与年限在1年以内的97人(9.6%),1~2年的145人(14.3%),3~4年的230人 (22.7%),5年及以上的540人(53.4%)。通过对不同参与年限参与者选择舞蹈类型的交叉分析,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有不同年限参与者选择的舞蹈类型呈现显著性差异。表3.2显示,参与年限在1年以内、1~2年,以及3~4年的参与者选择舞蹈类型的占比排序前三名分别为混合型、健身操、民族舞;5年及以上的参与者选择舞蹈类型占比排序前三名的分别为混合型、民族舞、健身操。此外,从表3中也可以发现,伴随参与年限的增加,参与混合型、民族舞练习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而参与健身操练习所占的比例则逐渐降低。显然,伴随参与年限的增加,广场舞练习者对舞蹈技能的要求,偏向于多元化,以及动作难度的复杂化。

表3 不同参与年限广场舞参与者舞蹈类型的选择(N=1 012)

3.3 广场舞参与者不同参与角色对舞种的选择

参与角色分为团队组织者或负责人、领舞者与参与者三类,调查过程中要求既是组织者,又是领舞者的归类为组织者。参与角色的不同对舞蹈技能练习的要求通常有明显区别,组织者与领舞者需要对各类动作技术有较好的理解,且动作的规格要求较高。问卷调查搜集到的数据包括组织与负责人317人 (31.3%),领舞者172人(17.0%),参与者523人(51.7%)。通过对不同参与角色选择舞蹈类型的交叉分析,达到显著性水平(如表4),说明不同参与角色对舞蹈类型的选择具有显著性差异。表4显示,组织者或负责人参与不同类型舞蹈占比排序前三名的分别为混合型、民族舞、健身操;领舞者参与不同类型舞蹈占比排序前三名的分别为混合型、民族舞、健身操;参与者参与不同类型舞蹈占比排序前三名的分别为混合型、健身操、民族舞。可见,在健身操与民族舞的选择方面,参与者或负责人、领舞者选择民族舞蹈的人数比例要高于健身操,而参与者在选择健身操的人数比例要高于民族舞蹈。

3.4 广场舞参与者对舞种选择的总体特征

问卷设计过程中,依据广场舞的风格特点与表现形式,将其舞蹈类型分成为健身操、民族舞、交谊舞、现代舞(主要包括拉丁、爵士、流行舞风格)等类型。同时,设计了“混合型”的选项,即练习内容涉及健身操、民族舞、交谊舞、现代舞等中的两种及以上类型的广场舞参与者。对广场舞参与者舞蹈类型选择的统计发现(表5),所有随机调查的广场舞参与者中,选择混合型类型的占调查总数的58.2%,其次为健身操18.2%,而后依次为民族舞17.9%、交谊舞4.2%、现代舞1.5%,在舞蹈类型选择方面呈现显著性差异(如表5),即大部分广场舞参与者练习的动作内容表现出多样性。

表5 广场舞参与者练习舞蹈的类型(N=1 012)

4 讨论与分析

4.1 广场舞参与者的身心需求结构与舞蹈类型选择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活动过程中要理解行动者的行为和其看待自己的方式,注重发展个人的潜力与自我实现。马斯洛说“从人的天性中可以看出,人类总是不断地寻求一个更加充实的自我,追求更加完美的自我实现”[15]。广场舞盛行既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心理和生理发展的必然要求[16]。广场舞的流行是女性的自我调适与主体建构[17];获得感官愉悦,满足自我需求[18];以及某种程度上满足中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心理,包括需求的物质、内容与人员[19]等。这些需求均蕴育于广场舞参与者为满足表现与体验的自我表演之中,而舞蹈技能是广场舞参与者建构自我表演,发掘自我潜能,以及强健自我体魄的基本载体,其练习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练习者的行为逻辑与价值诉求。占调查总数58.2%的广场舞参与者选择混合型的练习内容,反应了广场舞参与者对舞蹈技能需求的多样性,以及其参与行为与内容需求的多元,或许也表明了多样化的舞蹈类型,及其表现形式与功能价值才能满足参与者心理与生理发展的现实需要。此外,不同参与角色的练习者在舞蹈类型的选择也有不同,组织者或负责人、领舞者更倾向于技能要求较高的混合型进行练习,分别占调查总数的58.4%与60.5%,而练习者选择单一型的健身操与民族舞的比例稍高于组织者或领舞者,分别占18.5%与16.3%(表4),这与广场舞组织者或领舞者表现为团队技术能人的客观现实较为一致[20]。

表4 不同参与角色广场舞参与者舞蹈类型的选择(N=1 012)

4.2 广场舞参与者对舞蹈类型选择趋势

随着广场舞参与者年龄的增加,其练习内容的选择逐渐由健身操向民族舞转变,选择健身操的人数占该年龄段的比例30~39岁为38.0%,40~49岁为19.5%,50~59岁为17.3%,60~69岁为13.9%,呈下降趋势;选择民族舞的人数占该年龄段比例30~39岁为8.0%,40~49岁为10.8%,50~59岁为17.3%,60~69岁为27.3%,呈上升趋势(表2)。同时,伴随参与年限的增加,参与混合型与民族舞的人数比例呈上升趋势,而参与健身操的人数比例呈下降趋势(表3)。这与北京市广场舞参与者练习内容呈现多样化发展[19],以及福州市城区广场舞练习内容主要为健身操和民族舞,其次为交谊舞[21]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评价老年人健身能力的指标包括身体机能、身体素质与认知水平[22]。年龄与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的能力与意向呈正相关[23]。运动技能的形成和发展与身体的运动能力、认知过程与经验有紧密联系。这或许也说明了伴随广场舞参与者年龄,以及练习年限的增加,由于练习经验的逐渐丰富,以及身体活动能力的下降,选择练习的内容逐渐转为运动量相对较弱,但动作结构稍微复杂的民族舞蹈进行练习。这样不仅满足了参与者对内容要求的丰富性,而且满足了参与者身体活动能力下降的实际问题。

5 广场舞生命力的发展路径

5.1 依据个体能力的层次与差异,选择相应舞蹈类型

广场舞参与者练习内容的选择要根据个体年龄、练习年限与参与角色的身心需求选择适合自身的广场舞类型。伴随老年人年龄的增长与身体活动能力的减弱,参与广场舞的类型可逐步选择运动负荷较低的舞蹈类型,以适应身体机能与运动能力的要求。练习年限的增加有助于提高参与者的运动技能水平与动作认知结构,伴随练习年限的增加参与者可以酌情选择动作结构较为复杂的舞蹈类型进行练习,以增强练习兴趣与满足身心结构需求。参与角色本身就表现为参与者在舞蹈技能水平上的差异,对于组织者或领舞者而言,需要不断学习与掌握多种类型的舞蹈动作,更新自身的舞蹈技能结构,以保证团队教学与练习内容的多样性,而单一的参与者则可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相应的舞蹈类型进行练习。

5.2 整合培训资源的层次与差异,提供相应舞蹈类型

街道与社区(村)、政府部门或行业协会,以及国家等提供的广场舞培训内容要多元化。街道与社区(村)应根据广场舞练习者的多元需求培养综合型的广场舞组织者或领舞者,街道与社区(村)广场舞培训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力争保持舞蹈类型与内容层次的基层性,以满足基层参与者的内在需求。政府部门或行业协会提供的广场舞技能培训,如“健康中国,一起舞吧”中国广场舞公益行活动,以及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广场舞)公益培训等,培训内容要尽可能涵盖多类与多层次的舞蹈类型,将普及开展与竞赛表演相结合,培训内容紧密联系不同参与者的身心需求。国家层面积极运用政策导向引导广场舞技能培训的组织与开展,将广场舞技能培训逐渐普及化、规范化与科学化,保障广场舞技能培训的有序开展。此外,广场舞技能培训的内容要呈现区域特色性,如少数民族地区,可以将少数民族舞蹈或运动融入广场舞,彰显广场舞练习内容的地域与民族文化特色。

5.3 整合赛事资源的层次与差异,发展相应的舞蹈类型

广场舞在全国形成了多级与多类的表演活动与比赛,如全国性的广场舞联赛与总决赛、夕阳红广场舞比赛、广场舞锦标赛,以及各省市举行的广场舞比赛、街道与社区广场舞比赛、职工广场舞比赛等,每年各类广场舞比赛遍布全国的大中小城市、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等,成为了全民体育赛事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全国广场舞展演活动湖南省的展演就累积举办了138场,参演群众约61 600余人,观众达21.6万次,涉及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农村社区的广场舞团队[24]。发挥不同类型与层次广场舞比赛或表演活动的促进作用,成为了广场舞参与者动作技能提升的重要渠道。一是通过参与比赛或表演活动本身的促进,培养广场舞的骨干力量,提升练习者的技能水平,以及增进广场舞团队内部成员,以及团队与团队之间的相互交流。二是通过组织不同类型与层次的广场舞比赛或表演活动,为不同类型与层次的广场舞参与者提供了表演与体验的平台,有效地宣传与推广不同的舞蹈类型。

5.4 提炼广场舞主要动作技术内容,建构广场舞基本技术体系

通过对已有广场舞舞种素材进行比对发现,在新编健身广场舞中虽然串编了不同的舞种动作,但基本技术内容是基于单套舞蹈种类提出的,受欢迎度不够,部分不具备普适性。对相关基本技术进行统计后发现,对基本技术内容进行提炼,建立起健身广场舞的基本技术体系,是建立健全广场舞技术体系最为有效的路径与方法。对广场舞基本技术内容进行提炼是构建健身广场舞技术体系的可行性途径。对基本技术的总结提炼、去粗取精是现代科学方法的重要体现。基于传统方法构建的基本技术体系才有根基,在普及与开展中才会存在技术基础。基本技术体系的构建是广场舞项目科学发展的基础,是习练者进行科学练习的基本前提。不同种类舞蹈的特点不同,习练要领亦存在差异,缺少基本技术学习基础的习练者在面对新型特点与内容的舞蹈时,就会形成一定的障碍。广场舞蹈套路内容虽然不同,但舞蹈基本技术大致相同。首先进行广场舞基本技术的学习,既是帮助初学者进行基本技能的学习,也是帮助已经完成基本技术学习者最快完成新套路学习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区别初学者与勤习者的主要手段,让勤习者能够感受到一定的优越性,让初学者产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因此,广场舞基本技术体系的建立是习练的根基,是促进广场舞项目未来发展的必要手段。

6 结论

在“健康中国”背景下,随着人们休闲时间增多,健康意识逐渐增强,以及国家对全民身体素质的重视,广场舞作为一种风靡我国的大众休闲体育运动,对强化国民体质,丰富大众业余文化生活和实施推广全民健身战略具有重要作用。广场舞参与者选择的舞蹈类型主要以混合型为主,即大部分参与者练习的内容涉及民族舞、健身操等多个舞蹈类型,而后依次为健身操、民族舞、交谊舞。不同年龄、参与年限与参与角色的广场舞参与者选择参与的舞蹈类型呈现显著性差异,伴随年龄与参与年限的增长,参加民族舞的比例逐渐增加,参加健身操的比例逐渐降低;组织者或领舞者主要以参加混合型的舞蹈类型为主。提升广场舞参与者的动作技能需要依据个体能力、培训资源、赛事资源等的层次与差异,在舞蹈类型的选择、提供与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深度结合参与者的身心结构需求组织与开展广场舞的推广活动,促进广场舞的科学与规范发展。

猜你喜欢

领舞民族舞年限
浅析民族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影响种公牛使用年限的几个因素与解决办法
民族舞在普通高校开展的措施意义与对策研究
不同连作年限对设施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辽宁朝阳市刘禹佳问:退役士兵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出现欠缴、断缴的,允许补缴吗
探讨民族舞在广场舞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
论如何更好的表现民族舞的神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