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平台+”支持下的新商科“课赛训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探索研究——以东北财经大学为例

2022-07-07杨兴凯张雁鸣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专创产教校企

杨兴凯,张雁鸣

“大平台+”支持下的新商科“课赛训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探索研究——以东北财经大学为例

杨兴凯1, 2,张雁鸣1

(1. 东北财经大学创新创业与实验教学中心,辽宁大连,116025;2. 东北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大连,116025)

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当前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大平台+”支持下的新商科“课赛训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基于新兴IT技术构建的面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实行“课赛训创”四维一体的递阶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践行以“专创融合+产教协同”为引擎的“知行合一”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机制。该体系对于解决当前创新创业教育中资源分散、重理论、轻实践、专创融合不足等问题具有一定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新商科;“大平台+”;“课赛训创”一体化;专创融合;产教协同

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立足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参与全球创新竞争新格局,落实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而提出的深刻命题[1−2]。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激发创意思维,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重要举措[3]。文章结合当前国家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和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具体情境,阐述了东北财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和实施效果,期望能为当前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与面临的问题

(一)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背景

1. 国家、教育部、省各级政府指导方针的要求

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学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推动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创业就业,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4]。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发〔2018〕32号),教育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教高函〔2019〕13号),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普通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辽政办发〔2015〕70号)等文件精神,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体系”,将产教融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在此背景下,东北财经大学组建“创新创业与实验教学中心”,加强校企协同育人,发布“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管理办法”等文件,践行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2. 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转变

当今时代,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改革开放进入深化期,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高新技术爆发式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这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新的要求[5]。培养“既能创新,又能创业”的“双创人才”是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立足点,这需要高校更新教育理念,实现教育与实操联动,理论与实践结合。在此背景下,东北财经大学以培育创新型卓越财经人才为核心目标和使命,构建了“课赛训创”一体化流程,探索高校“双创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

3. 教育信息化政策助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国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6]。2017年,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国发〔2017〕35号),教育部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技〔2012〕5号),2018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教技〔2018〕3号),《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技〔2018〕6号),《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教科信〔2021〕2号),这一系列文件精神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数字底座。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教育部提出以产教融合项目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由行业领先企业、地方政府、科研院校、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建设的创新生态系统。由此可见,建设具有基础性、连接性、开放性、延展性的数字化智能化平台成为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将帮助我国教育朝着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二) 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基于上文分析,在国家政策引导、社会需求拉动及信息技术发展驱动下,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极强的社会实践性,其人才培养过程需要辅以大量的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实训和实践体系缺失是公认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缺陷。因此,推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已成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强化创新实践、培育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核心任务[7]。在此基础上,各高校深入探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和成效,但也暴露出诸多问题[8−9]。

1. 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资源分散

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资源分散导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学生技能培养和知识提升方面存在问题。在国家相关政策推动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短时间内取得快速发展。但同样由于政策驱动,高校可能会陷入教条式执行的困境。传统实践教学资源往往以课程、专业为单位进行建设,易出现教学资源分散的问题,难以满足学生跨学科知识的学习需求,而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需要多学科融合、校内外多主体参与改进。现有高校以传统学院、学科为单位进行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存在技能培养缺失、知识结构失衡的问题。

2. 重理论与轻实践导致培养机制不完善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需要在课堂内传授创新与创业的知识性内容,还需要通过相关实践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及创新创业能力。当前高等学校课程设置存在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需求脱节的问题,学校多偏重于理论课程教学,实践课程只作为验证和补充,创新创业的实训与实践更少。同时,在教学方式上强调灌输式实验教学,学生缺少自主性,无法真正满足教学需求。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更多的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教学方式根深蒂固,高校没有从根本上形成正确的对创新创业教育如何开展的认知。

3. 校企协同育人不足导致专创融合深度不够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国务院、教育部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核心要求。但在现实中,由于原有的专业建设与管理模式不适应产教融合环境下的专业建设与管理模式,高校与企业协同难度大等原因,当前创新创业教育产教融合推进缓慢。很多学校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薄弱,也缺乏校企协同育人的机制。传统的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不够,现有的实践教学大多偏重于技能培训,难以提供就业帮助与指导,学生难以实现校园与职场的顺利跨越。

综上所述,由于各级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加之新技术发展的强大助力,当前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但是,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时间较短,也存在资源分散、偏重理论传授等问题,亟需整合各方资源,形成新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二、本教育体系的内容设计

为贯彻落实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的精神和教育部指示,东北财经大学构建了以“专创融合+产教协同创新”为引擎的“大平台+”支持下的“课赛训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借助多元化融合创新手段,全方位建设融合课程、实训平台、实践基地等,持续完善和丰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多层面赋能基础知识建设、学科专业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而实现培育创新型卓越财经人才的核心目标和使命。“大平台+”支持下的新商科“课赛训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大平台+”支持下的新商科“课赛训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一) 基于新兴IT技术构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大平台+”模式

“大平台+”实现了跨学科、跨专业、跨平台、跨课程、跨项目的发展模式,具有综合性、融合性、共享性等跨界赋能特点,在双创基础教学、专创融合大赛、创新创业实训、创业孵化、校企协同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起到支撑作用,能助力完成培养创新型卓越财经人才的核心培养目标和使命。在具体教学中,本平台以实体平台与虚拟平台并行为基础架构。

1. 实体平台

实体平台以双创基础教学为起点,以双创项目为基础,以行业领先企业、项目团队和双创教学团队共同参与建设的产教融合平台为载体,探索产教融合深度发展体制机制,具体实体平台详见表1。

表1 实体平台列表

2. 虚拟平台

虚拟平台既依托实体平台,又链接和服务于实体平台,突破了实体平台在时空维度上的约束,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整合、延展,兼具开放性、实用性与创新性,见表2。

表2 虚拟平台列表

通过虚实平台的有机结合,本平台构建了基于产业特征的数字化全要素学习体系,实现了集成化学习场景与数字化系统的无缝衔接。未来将努力建设成为在辽宁乃至全国具有显著示范效应与引领作用的集创新创业实训、创新创业教育、孵化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二)构建“课赛训创”一体化四维递阶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本教育体系通过产教融合下的“知识引导—比赛强化—训练仿真—孵化创业”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路径,提出了新商科背景下“普及计划—选拔计划—提升计划—精英计划”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路径,实践了产教融合支持下“课赛训创”一体化的四维递阶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具体而言,本教育体系打通产业、行业、专业壁垒、推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从而建立“课赛训创”一体化的四维递阶式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二主体、三层次、四维度”的以“专创融合+产教协同”为引擎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通过这些措施,实现了以校企双方为主体,从产业、行业、专业三层次,开展“课赛训创”四维度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创业技能,挖掘了学生的创业潜力。

(三) 建立以“专创融合+产教协同”为引擎的“知行合一”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

本教育体系以“专创融合+产教协同”为引擎,以“知行合一”为内在逻辑,将“真知”即是“知识”和“能够实践”的思想贯穿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始终。最终形成以“专创融合课程→专创融合大赛→专创融合实训→专创融合实践”(专创融合)与“产教融合共建→产教协同共创→产教合作指导→产教协同扶持”(产教协同)为引擎,以“校企合作开发→校企共推比赛→校企协同训练→校企合作助推”为表现形式的立体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一批具备“全球视野、中国灵魂、东财特质”的一流创新创业人才。

三、本教育体系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教育体系涵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并针对当前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学出现的问题,设计对应解决措施。教学问题与解决方法的对应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教学问题与解决方法

(一) 解决创新创业教学资源分散和信息孤岛问题

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相较于传统教育有其特殊性,传统教育资源、实践体系、教学管理都不能很好地为其发展服务,因此需要新的解决之道。针对比较突出的三个问题,东北财经大学有针对性地借助新兴IT技术构建“大平台+”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1) 针对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资源分散的问题,东北财经大学借助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IT技术构建整合教学资源的云端资源共建平台,如新道DTC数字教学中心、希施玛以渔有方实训平台等,通过大平台形成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资源的综合性、融合性、共享性,实现实践教学资源的科学再分配。

(2) 针对实践教育中技能培养缺失和知识结构失衡的问题,借助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等新兴IT技术打造线上实践技能与知识教育平台,如虚拟仿真平台、投智圈大赛实训平台等,通过跨学科、跨专业、跨平台、跨课程、跨项目,实现实践技能与知识的全面提升。

(3) 针对教学管理信息孤岛问题,东北财经大学建设集“教、学、练、考、赛”功能于一体的云智能实践教学平台(新道DTC数字教学中心),此平台具有实践课程开发、实验教学、实验共享、教学互动、流程驱动、项目导向学习以及考核评价等功能,通过大数据采集技术获得教学过程数据,对学生学习生涯的数据进行分析,有效提升了我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水平。

(二) 解决创新创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培养机制不完善的问题

在东北财经大学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仅要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硬实力,还要通过改革培养机制等途径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软实力,即形成制度保障。

(1) 针对已有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学校建立以创新创业基础类课程为主,虚拟仿真实验和产教融合课程为辅的“一体两翼”课程体系。在课程之外,以“课赛一体”形式进行教学成果验收比拼,选拔出优秀大学生团队和项目参加相关创业大赛。

(2) 针对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机制不够完善的现状,学校以国家级创业名师和特色化课题组训练学生创业团队。同时,与科技企业开展合作,建立企业运营理念进入高校课堂的反馈机制,极大地丰富了本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方式。

基于以上内容,学校最终构建形成知识引导、比赛强化、训练仿真、实践对接的“课赛训创”一体化的四维递阶式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模式。

(三) 解决校企协同育人不足、专创融合深度不够等问题

东北财经大学通过深入推进专创融合与产教协同,鼓励行业企业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环节,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对于如何推进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解决校企协同育人不足、专创融合深度不够的问题,我校主要有三方面的举措。

(1) 学校从发展战略高度提出,以“产教融合引领创新创业方向,协同创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在全校范围内积极倡导并鼓励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建产教融合创新实践团队,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推进学校教学中的专创融合。

(2) 立足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深入推进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逐渐形成以“专创融合、产教协同、师生共创”为特色的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机制,解决校企协同育人不足问题。引入合作资源,开展产学研合作,进行师资团队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校企合作开展协同育人项目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等建设,全方位提升学校的教学水平与科研水平,促进学校品牌建设,提升品牌知名度。

(3) 建设校企合作创新实践基地,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形成独具特色的“知行合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目前我校已与科大讯飞、浪潮等多家企业合作共建创新实践基地。

四、本教育体系的创新点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在教育部及各级教育机构的推动下,已在全国高校普遍开展。对于这样“新”的课程体系,各高校也在实践中积极寻求更高效的教学方式,其中,借助各种力量构建“教学平台”被认为是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及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10]。然而,当前创新创业平台的开发培育及其与高校教育体系的联动等等问题都处于有待探索阶段。“大平台+”支持下的新商科“课赛训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基于东北财经大学教学实践构建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衍生式”发展模式,包含平台搭建、基于平台的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三方面的内容。本教育体系具备了完整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指导功能,对于拓展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教育体系的创新点如下。

(一) 构建了基于新兴IT技术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大平台+”模式

当前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平台经济”“无人经济”“新个体经济”等新经济业态的出现要求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相应内容调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

本教育体系通过教师团队自主研发,校企合作共研共建,引入成熟教学平台等方式,建成了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智慧+等新兴IT技术的双创教学平台、课赛一体平台、创新团队平台、创业孵化平台等十多个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实体与虚拟平台,形成了基于新兴IT技术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大平台+”模式。该模式具有综合性、融合性、共享性等跨界赋能特点,能够支撑双创基础教学、专创融合大赛、创新创业实训、创业孵化、校企协同创新、社会服务等创新创业教育形式。

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大平台+”模式能够解决当前高等学校由于资源分散而导致的创新创业教育中技能培养缺失和知识结构失衡的问题,实现了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跨学科、跨专业、跨平台、跨课程、跨项目的发展模式。

(二) 提出了“课赛训创”一体化的四维递阶式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针对已有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中理论讲授与训练、实践脱节的问题,本课题组在产教融合支持下打通了课训、课赛、训赛、赛创等通道,构建了“课赛训创”一体化的四维递阶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本教育体系构建了“知识引导”(课)—“比赛强化”(赛)—“训练仿真”(训)—“孵化企业”(创)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路径,以及“普及计划”(课)—“选拔计划”(赛)—“提升计划”(训)—“精英计划”(创)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路径。在具体课程设计上,进行“课训”结合,开设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训的基础课程,进行创新创业的普及教育;进行“课训赛”结合,通过课后的竞赛选拔优秀的创新创业项目,对接各类省级和国家级大赛,可落地的项目推荐立项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进行“赛创”结合,对于大学生训练计划项目立项、创新创业比赛获奖项目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突出的团队,引导其入驻校内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创新创业必备的条件和资金,进行学生创业能力的训练。

本教育体系通过对各教学环节的递阶式整合,立体化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对于解决当前创新创业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培养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具有意义,是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学改革的重要尝试。

(三) 形成了以“专创融合+产教协同”为引擎的“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机制

不同于传统教育单纯依靠课堂授课传授知识的育人理念,本教育体系基于“课赛一体化、以课促赛、以课促训、以训助创”的创新教育理念,将知识学习和行动实践贯穿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始终。

在具体课程体系中,以“专创融合课程→专创融合大赛→专创融合实训→专创融合实践”(专创融合)和“产教融合共建→产教协同共创→产教合作指导→产教协同扶持”(产教协同)为驱动引擎,以“校企合作开发→校企共推比赛→校企协同训练→校企合作助推”(校企合作)为表现形式,构建了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机制。

本教育体系有助于解决当前创新创业教育中校企协同育人不足、专创融合深度不够的问题,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素质教育各环节、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从就业从业教育模式到创新创业培养模式的转变。

五、推广应用本教育体系的成效

(一) 创新创业教育水平显著提高

东北财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大平台+”体系探索取得了较好成效,在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公布2019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名单的通知》(教学厅函〔2019〕38号)中,我校荣膺2019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这是我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标志性成果;4个专业获批省级创新创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7年获评辽宁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8年获批“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高校创新创业“百城千校”计划试点高校。2018年我校《“教学导训测”支持下的财经院校“三创”融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获得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五位一体”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获得三等奖;在全国财经院校创新创业联盟2019年年会上,我校荣获“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称号,教师获得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先进个人、优秀创新创业教育课程3个奖项,获奖数量在联盟高校中位居首位。

(二) 课程资源推广取得良好效果

在产教融合的基础上,我校也重视兄弟高校教学资源的共享和融合。2018年3月,我校创新创业线上实验空间正式上线,已服务本校学生3 600余人;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大学、大连海洋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等4所院校,超过3 000名学生使用了创业机会评估与投融资虚拟仿真平台,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反馈;2018年9月3日,该平台面向社会创业者提供创业项目评估服务,至2021年7月,已服务378人次。我校引进的瘦课网公司的创业实训课程,解决了1 500余人的创业实训需求。

突发的疫情也检验了我校创新创业线上教育资源建设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我校引进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基于DTC平台的创业实训课程,在疫情期间保障了近600人次的创新创业训练课程的线上授课。

(三) 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升

本教育体系的应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学校形成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2019年—2021年分别立项大学生创业计划项目301项、312项和344项,立项数量逐年提高;有33个产教融合创新实践团队入驻孵化基地,创新实践团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校新孵化企业达7家。我校学生在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中取得许多突破性成绩,其中在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全国总决赛中有2个团队获得特等奖,其中一个团队为特等奖第一名并捧得全国总决赛的冠军奖杯;在第五届、第六届和第七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均获省赛金奖和国赛铜奖;在“建行杯”第四届全国财经院校创新创业大赛上荣获一等奖。

(四) 创新创业教育形成良好生态

本教育体系积极推进优质资源共享,以产教融合项目为核心,汇聚高校、政府、企业力量,共建创新创业教育互动性一体化支持平台,推进创新创业教学改革实践。我校目前已与浪潮集团有限公司、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中联集团等十余家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设了大学生电商助农社会实践基地、东北财经大学云工厂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与孵化基地等14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了双创服务教学平台、创新创业线上实训平台、大数据产业创新实训基地、人工智能实验实训中心、PS Cloud智慧企业运营仿真教学平台、创业机会评估与投融资虚拟仿真平台等十余个综合性创新实践平台。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整合、延展和开放性、实用性与创新性。未来将努力建设成为在辽宁乃至全国具有显著示范效应与引领作用的集创新创业实训、创新创业教育、孵化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产教融合综合实验实训平台,从而实现培育创新型卓越财经人才的核心目标和使命。

(五) 服务地方企业价值提升

在“二主体、三层次、四维度”的创新创业教育产教融合理念的指导下,校企协同效能彰显[11−12]。本教育体系将课程与比赛、训练与实践紧密连接,形成四维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了课赛分离而导致的理论与实践不统一的教学问题,极大地发展了学生的创业潜能。我校师生的共创项目“辽宁乡村行”第一书记电商平台,已举办多次“驻村第一书记”农产品展销会,获得大连新闻网的实况报道,为辽宁省精准扶贫做出了贡献。我校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畅译坊”由2017年省级大创项目孵化并落地,是入驻学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首个大学生翻译工作坊,其翻译实践活动获得全国翻译教指委官网的报道。自2018年以来,我校有14位在校大学生在教育、农村电商、翻译、咨询、科技、互联网等领域创建企业,注册所在地分布于深圳、大连、盘锦,年营业额累计126.16万元。

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东北财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组响应国家号召,针对当前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了“大平台+”支持下的新商科“课赛训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这对推动我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具有一定意义。

[1] 卓泽林, 任钰欣, 李梦花, 等. 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体系建构——基于全国596所高校的实证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20(8): 48−54.

[2] 谢和平. 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导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J]. 中国高教研究, 2017(3): 1−5, 11.

[3] 张士威. 我国高校深化创业教育改革的创新路径[J]. 江苏高教, 2020(10): 97−100.

[4] 董婷.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 江苏高教, 2020(10): 93−96.

[5] 云喆, 张茹茹, 周鹏. 人力资本抑或创新创业: 中国经济转型的内生增长路径分析[J]. 经济问题探索, 2020(9): 12−25.

[6] 郑石明. 大数据驱动创新创业教育变革: 理论与实践[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6, 37(3): 65−73.

[7] 曾骊, 张中秋, 刘燕楠.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双创”战略需要协同发展[J]. 教育研究, 2017, 38(1): 70−76, 105.

[8] 王占仁, 刘志, 刘海滨, 等. 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的现状、问题与趋势[J]. 思想理论教育, 2016(8): 89−94, 103.

[9] 张晨阳, 梅汉成.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问题、对策及保障措施[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22(S1): 114−117.

[10] 卫星. 实践育人指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人才培养研究——以中北大学“新动力梦工厂”创新实践平台为例[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1, 4(22): 87−89.

[11] 杜辉, 陶秋燕, 杨冰. 基于价值链的校企协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以北京地区高校的数据为例[J]. 中国高校科技, 2018(12): 87−91.

[12] 王香兰, 晋颖, 付正, 等. 地方高校校企“协同育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 2017(9): 24−26.

On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of new business “courses, competitions, training and entrepreneurship” under the support of “Big Platform+”—Taking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s a case

YANG Xingkai1, 2, ZHANG Yanming1

(1. Center of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and Experimental Teaching,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Dalian 116025, China;2. School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Dalian 116025, China)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for the current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of new business “Courses, Competitions, Training and Entrepreneurship” under the support of “Big Platform+” is an education model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based on emerging IT technologies. It implements a hierarchical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 training model of the four-dimensional integration of “courses, competitions, training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practices the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raining mechanism with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 collaboration between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s the engine. This system has certain significance for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resource dispersion, overemphasis on theory, neglect of practice, and insufficient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the curren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new business; “big platform+”; “integration of courses, competitions, training and entrepreneurship”;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ollaboration between industry and education

G640

A

1674-893X(2022)03−0073−09

2021-11-29;

2022-04-01

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财经院校双创教育课程体系研究”(201801069091);经管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探索(201702077009);新文科背景下现代财经产业学院探索与实践(202102126004)

杨兴凯,男,辽宁朝阳人,博士,东北财经大学创新创业与实验教学中心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电子商务、创业管理,联系邮箱:xkyang@vip.sina.com;张雁鸣,男,山东新泰人,博士,东北财经大学创新创业与实验教学中心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创新与创业管理、战略管理

[编辑:何彩章]

猜你喜欢

专创产教校企
高职院校专创融合课程与实践体系建设研究
专创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与“专创”融合式教育的实践探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专创融合视域下旅游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实施路径探索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