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硕士研究生在学体验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武汉某高校的实证调查

2022-07-07孟悦蔡江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信度硕士导师

孟悦,蔡江

硕士研究生在学体验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武汉某高校的实证调查

孟悦,蔡江

(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分析硕士研究生在学体验的影响因素可为高校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参考。以武汉某高校为例,基于信度、效度较好的问卷调查,利用多元回归分析,得到不同因素影响硕士研究生在学体验的绝对值和显著性,并提出可从改善科研条件、提升人文关怀、完善后勤保障、加强就业指导、营造学术氛围、组织实践活动等方面提升硕士研究生在学体验,以期为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助力。

硕士研究生;在学体验;教育改革;多元回归分析

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2020年7月,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为适应时代的发展,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研究生教育规模也日渐扩大,部分院校的研究生招生规模已超过了本科生[1]。然而,受传统的影响,高校还是把工作重心放在本科生教育上,部分高校的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在硕士研究生的管理方面,呈现出“散养”态势,导致部分硕士研究生因在学体验不佳而出现自弃倾向或母校情结丧失等问题。因此,提升硕士研究生就读体验是研究生教育改革不可忽略的环节。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由于各行各业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日渐迫切,研究生教育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在学界,大多学者们聚焦于探究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各种外在因素:科研条件、教学设施、管理水平等,一些学者则从研究生自身出发,开展了学生就读体验或科研体验等问题的研究。如王亮和郭丛斌[3]等将研究生对就读高校的管理水平、课程教学、师资的学术能力和科研实力、生活环境等方面的体验作为调查的内容,以实证研究研究生就读体验。陈武元等人[4]的研究发现,性别、学科、专业、年级、环境以及和导师的熟悉程度等因素都会对学生的在线学习体验产生影响。李莉[5]选取了“学校总体评价”“学校的声誉和地位”“对学校研究生教育的整体满意度”“研究氛围与环境”“教师的授课质量”“整体师资水平”“对学校的行政及教辅人员的服务”“对学校的基础设施”等8个变量,对上海市六所高校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读体验的异同做了比较与分析,提出了提升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建议。Hutcheon T[6]、Sheila Modir[7]等国外学者则通过建立理论模型,研究了学生遭受歧视的经历、课堂内禁用手机的政策等其他社会因素和现实因素对学生在学体验的影响,并帮助高校教师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上述研究从生源质量、师资力量、馆藏图书等方面衡量硕士研究生在学体验为我们了解研究生在读体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因未涉及硕士研究生教育进入“‘00后’时代”所呈现的新特点,所以从这些研究中也无法全面了解当前学生的真实感受和实际需求。因此,本文将以武汉某高校为调查对象,基于信度、效度较好的问卷调查,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探索提升硕士研究生在学体验的路径。

二、研究设计

(一) 问卷设计与问卷发放

教育学中对于体验的定义不止一种,本文倾向于最直观的一种定义方式:体验是一个人对愿望、要求的感受[8]。基于上述定义,本文选取的研究生在学体验是指学生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对学校提供的科研条件、后勤保障,给予的人文关怀、就业指导,打造的学术氛围、实践活动等的感受,以及对这种感受的评价。因而,为更全面地探究硕士研究生的在学体验,通过前期调研,本文以武汉某高校的在校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选取科研条件、人文关怀、后勤保障、学术氛围、就业指导、实践活动等6个方面作为探究硕士研究生在学体验的影响因素,汇编为9个问题:问卷中将“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文献/数据库、实验设备材料)”“提供合适的学习、研讨空间”作为衡量科研条件的指标;将“帮助学生应对经济压力(如提供校内助理岗位或发布奖助学金等)”“您与导师(或导师团队)面对面沟通交流的频率”作为衡量人文关怀的指标;将“提供充足的后勤保障(住宿、饮食、生活服务)”作为衡量后勤保障的具体指标;将“学院学术氛围浓厚,硕士研究生学术年会层次高、交流充分,经常举办高水平学术报告(沙龙)活动”“学院注重学风建设,持续开展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宣讲”作为衡量学术氛围建设状况的指标;用“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指导和帮助(如安排专场招聘会、聘请成功校友返校介绍职场经验或招聘等)”“注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提升,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分别作为衡量就业指导和实践活动开展情况的指标。定义学生在学体验的评价方式为硕士研究生在学体验调查问卷中给出的在学体验整体满意度评分。本研究共发放问卷830份,收回有效问卷80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7.1%。

图1 硕士研究生在学体验影响因素

(二) 问卷信度和效度分析

本问卷为自主命题式调查问卷,非标准化问卷,因此为保证问卷的可靠性、有效性、准确性、稳定性,首先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

信度(Reliability)分析可以检验问卷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或可靠性程度,用以衡量问卷数据的可靠性与有效性,信度越高,则量表稳定性越好。克朗巴哈系数(Cronbach’s)是检验问卷数据一致性的常用统计量,是最常用的信度测量方法。学界一般认为当信度指标Cronbach’高于0.8时,说明信度较高;介于0.7~0.8之间,则说明信度较好;如果此值介于0.6~0.7,则说明信度可接受;如果此值小于0.6,说明信度不佳,此时需要重新修改题项[9]。本文通过 SPSS25.0对问卷数据进行信度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问卷信度分析

结果表明:本文使用的问卷整体的信度检验结果Cronbach’s系数为0.868,即本文使用的问卷信度水平较高,问卷的调查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信度分析已表明问卷整体的信度水平较高,数据结果可靠,因此可以继续进行效度(Validity)分析。效度分析检测的目的是观察变量是否能准确地检测出需要观察的潜在变量,即反映评价目地和要求的准确性检验。检测效度越高,表明问卷结果可以准确地反映需要研究的变量特征。效度考核指标一般以(Kaiser Meyer-Olkin)值为标准,该统计量是用于比较变量间简单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的指标。值介于0~1之间,当其越接近于1,表明变量间的共同因素越多,变量间的相关性越强,量表的效度就越高;越接近于0,意味着变量间的相关性越弱,量表的效度就越低。一般而言,值要大于0.6且显著性要小于0.05[10]。本文通过 SPSS25.0 对问卷数据进行效度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结果表明,问卷的值为0.875>0.6,且Bartlett’s球形检验的值为0.000,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效度。

表2 问卷效度分析

三、基于多元回归分析硕士研究生在学体验之影响因素

(一) 模型构建

(二) 硕士研究生在学体验影响因素分析

为尽可能消除多重共线性,本文使用SPSS25.0,将变量逐个引入,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模型的2为0.618,调整后的2为0.614,即模型选取的自变量对硕士研究生在学体验的解释程度为61.4%。统计量为143.206,达到0.05的显著水平,表明列入模型的解释变量对硕士研究生在学体验联合统计显著。

表3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

注:*,**,***分别表示在10%,5%和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三) 研究结果及其分析

第一,硕士研究生对就读院校的科研基础条件较为重视。学校为硕士研究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合适的学习和研讨空间能够提升学生的在学体验,为硕士研究生提供的科研条件越优则其在学体验越好。研究结果发现,“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和“提供合适的学习、研讨空间”的标准化系数分别为0.135和0.110,均在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第二,对硕士研究生的经济资助育人以及与导师的频繁交流可以提升研究生的在学体验。研究结果发现,“学校帮助硕士研究生应对经济压力”的标准化系数为0.115,在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说明学校较好地帮助学生应对经济压力能够显著地提升学生的在学体验。值得关注的是,“学生与导师(或导师团队)面对面沟通交流的频率”,其标准化系数为0.209,在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所有标准化系数绝对值中的最大值,表明学生与导师(或导师团队)面对面沟通交流的频率是学生在学体验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意味着学生与导师(或导师团队)的双向面对面沟通交流频率越高则其在学体验提升越明显。

第三,坚实的后勤保障对于硕士研究生学业的顺利开展起着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完善后勤保障不仅可免除学生在校生活的后顾之忧,而且能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增强其对学校的归属感。研究结果发现,“充足的后勤保障”的标准化系数为0.101,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表明充足的后勤保障对学生的在学体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第四,为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提供指导和帮助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在学体验。近几年,我国毕业生规模在持续不断增加,学生就业压力仍在上涨,积极推动就业帮扶政策对于缓解学生就业压力、促进硕士研究生高质量就业有着重要意义。统计发现,“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指导和帮助”标准化系数为0.172,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可见学生对于就业帮扶的重视程度较高。

第五,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大幅提升学生的在学体验。统计显示,“注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提升”的标准化系数为0.209,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所有标准化系数绝对值中的最大值。

第六,用以衡量学术氛围的两个变量:“提供高质量学术讲座和研讨沙龙”“注重学风建设”在多元线性回归后呈现出了不同的结果。数据显示,良好的在学体验需要一个浓厚的学术氛围作为支撑,注重学风建设可以提升学生的在学体验,标准化系数为0.139,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学风对学生成长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可以铸造学生思想情操,磨练学生意志品质,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提供高质量学术讲座和研讨沙龙”对学生的在学体验表现出了负向的影响,标准化系数为−0.078,但结果不显著,这或与众人存在的“讲座越多越好”的刻板印象相反,说明学生在衡量在学体验时,提供高质量学术讲座和研讨沙龙并非其考虑的关键影响因素,举办过多学生不感兴趣的学术讲座与沙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在学体验。

四、硕士研究生在学体验提升路径

(一) 改善科研条件,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

为响应国家号召,各高校积极贯彻落实研究生扩招政策,但科研条件改善与完善的速度较扩招速度相比,稍微缓慢。学习资源有限、科研基础条件不完备、学习研讨空间匮乏,都影响着硕士研究生的在学体验。一般情况下,一名硕士研究生只有2~3年的时间在校做学习,较弱的科研基础条件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在学体验,更成为了学生提升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的阻碍,长此以往,硕士研究生或将出现科研素质偏低、创新能力不强甚至丧失科研兴趣的状况,这将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宗旨背道而驰。因此,高校应科学高效地统筹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资源,深化“三全育人”改革,持续缓解实验室、自习室承载力不足的问题;应多措并举,努力为学生打造良好的科研环境,避免出现学生培养质量“打折扣”的现象。

(二) 加强人文关怀,提升学生幸福指数

近几年,随着社交工具的大众化,社交媒体上已经有毕业生或校友对母校情怀丧失的情绪出现,究其原因之一是学生在校期间得到的人文关怀有限。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也是学生获取人文关怀的主要来源之一。但是,目前高校也存在个别导师和学生关系紧张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甚至成为引发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早在十四世纪,牛津大学就实行了导师制,其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导师不仅要指导他们的学习,还要指导他们的生活。如今,个别高校里已出现了导师一词被“Boss”取代的现象,这从侧面说明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已经异化,究其原因主要是导师给予学生的人文关怀变少。例如,除安排科研任务外,少数导师将各种杂活交予学生,令本就学业压力巨大的学生百上加斤,另有极少部分导师甚至违反师德师风,触犯了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导师的监督,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课堂思政建设,真正让“教育者先受教育”;应采取有效的方式和手段,例如:匿名问卷调查、匿名访谈调研以及不定期谈心谈话等,定期对导师行为进行摸排,将违反师德师风的行为扼杀在摇篮里,对违反师德师风的教师采取“一票否决”制;有计划地对导师进行心理学知识的培训,普及心理知识,增强导师的同理心。此外,高校应完善资助育人体系,在每年的财务计划中预留出经济资助的专项资金,并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增加学生的经济来源;应及时了解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与学生搭建起信任的桥梁,使学生“敢说话,说真话”;应对有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予多途径的帮扶措施。

(三) 完善后勤保障,免除学生后顾之忧

以本文的研究对象武汉某高校为例,其绝大部分的硕士研究生为外地生,90%以上的这类学生选择住校,因此学校就成为了学生在求学期间学习生活的“第二故乡”。硕士研究生与本科生相比较而言,更加成熟独立,个性化需求也更强,因而高校的住宿管理、伙食管理、交通服务管理、医疗卫生管理、维修及水暖电气管理以及其他服务管理都要在了解当代大学生需求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与更新,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后勤保障信息化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

(四) 营造学术氛围,涵养学生学术兴趣

在问卷调查的结果中,仅存在一个解释变量对硕士研究生的在学体验产生负向影响,即“提供高质量学术讲座和研讨沙龙”。虽然这一解释变量在10%、5%和1%显著性水平下均不显著,对学生的在学体验影响力不是很大,但其负向影响的产生根源仍然值得思考。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日益改善,以及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逐步提高,传统的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甚至招致反感。这其中不排除部分院校在组织学术讲座、学术沙龙时存在形式主义问题,过度追求嘉宾的头衔和参与人数,而忽视了讲座的质量、学生的体验感以及学生群体受众的普适性,致使讲座、沙龙的效果良莠不齐。高校在组织学术活动时,应先探索并顺应学生的需求,举办个性化、小型化、体验式、分散式、常态化的学术活动,增强每一位学生的获得感,宁缺毋滥;应摒弃传统学术讲座的说教模式,增强师生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能动性,在学术交流中引导硕士研究生“动起来、学起来、乐起来”,旨在涵养学术兴趣,培养学术志趣,激发学术乐趣;应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灵活运用新媒体平台,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

(五) 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在前文的研究中,就业帮扶指导对硕士研究生的在学体验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一方面表现出学生对于就业问题的重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茫然,对于高校的就业指导有着较强的依赖和较高的期望值。高校应多措并举,让硕士研究生树立远大理想,明确人生目标;应将学生的就业情况纳入导师的评价体系中,发挥“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的作用;应发挥家校共同育人的合力作用,全方位了解学生,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就业指导;应发挥网络育人作用,用学生喜爱的方式,推广就业信息,使就业指导“润物细无声”;应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类比赛,挖掘学生潜力,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应全方位全过程保障学生的就业,除就业指导外,高校还要利用好校内外资源,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好的就业服务。

(六) 丰富实践活动,促进实践能力培养

有用人单位反映,部分硕士研究生步入社会以后适应能力、动手能力较差,角色转换速度较慢。因此,高校应增加硕士研究生实践教育培养环节,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建立起更多的实践基地,发掘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实践培养平台;严格落实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分类培养要求,明确二者间的区别和联系,避免“形式化”分类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实践育人需要政府、地方、高校不同主体间密切联系,应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合力,进而推动完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实践育人模式。

五、结语

本文通过查阅资料,对国内外学者在学生就读体验方面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观点进行了总结与梳理,通过构建模型,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探析了硕士研究生在科研条件、人文关怀、后勤保障、就业指导、学术氛围、实践活动等方面的体验感对其在学体验的影响,给出了具有较强实践意义的硕士研究生在学体验提升路径。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必须坚定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提升学生的在学体验,助推学生求学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实现,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人才贡献力量。

[1] 韩晖. 加强艺术院校硕士研究生就业工作的路径思考[J]. 品位·经典, 2021(24): 3.

[2] 张自强. 切实加强导师队伍建设[J]. 中国研究生, 2020(11): 4.

[3] 王亮, 郭丛斌.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满意度研究——基于某综合性高校教育博士研究生就读体验调查的实证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0, 4: 52−59.

[4] 陈武元, 贾文军. 大学生在线学习体验的影响因素探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20, 38(7): 42−53.

[5] 李莉. 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就读体验研究[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4: 1−93.

[6] HUTCHEON T. Technology bans and student experience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J]. Copyright and Other Legal Notices, 2018: 40.

[7] MODIR S , KIA-KEATING M. Exploring the middle eastern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 experience: Discrimination, adjustment, and coping[J].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2018, 59(5): 563−578.

[8] 祁占勇, 陈鹏. 重大疫情背景下我国研究生规模扩张的迫切需求与路径选择[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20, 22(2): 19−24.

[9] 周俊. 问卷数据分析−破解 SPSS 的六类分析思路[M].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7.

[10] KAISER H F, RICE J. Little Jiffy, Mark Iv[J].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1974, 34(1): 111−117.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graduate students’ learning experience: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based on a university in Wuhan

MENG Yue, CAI Jiang

(College of Horticulture and Forestry,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 China)

Analyzing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graduate students’ learning experience in school can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of graduat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king a university in Wuhan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with good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and using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is paper obtains the absolut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differe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learning experience of graduat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such as improving scientific research conditions, enhancing humanistic care, improving logistics guarantee, strengthening employment guidance, creating academic atmosphere, organizing practical activities, and etc.,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traing..

graduates; learning experience; education reform;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G640

A

1674-893X(2022)03−0104−06

2021-09-21;

2022-02-01

华中农业大学校本研究项目“园艺类专业创业教育与专业实践教育融合模式研究”(BK202015)

孟悦,女,吉林长春人,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高校党建、思想政治教育,联系邮箱:mengyue@mail.hzau.edu.cn;蔡江,男,湖北襄阳人,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党建、思想政治教育、高教管理

[编辑:游玉佩]

猜你喜欢

信度硕士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广东地区儿童中医体质辨识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
V eraW an g
平衡损失函数下具有时间效应和通胀因子的信度估计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导师榜
耳鸣残疾问卷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检验及其临床应用
中文版脑性瘫痪儿童生活质量问卷的信度
爱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