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母心理一致感与青少年1 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状况及行为问题的相关性分析

2022-06-13朱帆王水

糖尿病新世界 2022年7期
关键词:健康状况量表青少年

朱帆,王水

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 214000

青少年1 型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威胁身心健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青少年处于心理、情感、生理等方面的关键变化阶段,在饮食依从性及糖尿病知识理解方面均较差,总体血糖自我管理现状不理想[1]。 研究表明,青少年获得的社会支持首先来源于父母[2],父母对家庭环境感知更加积极的, 则疾病对家庭的消极影响更小[3],刘海鸥等[4]研究发现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能够纠正青少年1 型糖尿病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改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目前研究多关注如何减少疾病风险因素[5-6],虽然这可以解释如何进行疾病预防, 但无法解释个人如何促进健康。 而Antonovsky第1 次提出能够促进个体健康的心理一致感(sense of coherence,SOC)的概念,他认为个体面对压力时,促进心理健康的保护性因素能够激活和增强个体内的可用资源,从而使个体成功地保持心理健康[7]。 因此该研究选取2020 年7—12 月无锡市人民医院的71 例青少年1 型糖尿病患者及其父母进行调查,以探讨父母的SOC 与他们孩子的健康状况和心理行为调整之间的具体关系。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无锡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71 例青少年1 型糖尿病患者及其父母进行调查。 纳入标准:患者符合1999 年WHO 1 型糖尿病诊断标准[8];年龄13~18 周岁;患者病程持续≥1 年;患者及父母意识清楚,能够理解调查量表内容;患者及父母自愿参加该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父母或患者患有严重躯体疾病(如酮症酸中毒,严重心、肝、肾损伤等)。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①一般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病程、HbA1c;患者父母年龄、教育水平、婚姻状况。②心理一致感量表(SOC-13):该研究中将采用我国学者包蕾萍等[9]根据Antonovsky 所编制的SOC-29进行翻译修订的中文版SOC-13 来测量父母的心理一致感水平,该量表Cronbach's α 系数为0.76,重测信度为0.61。该问卷包含13 道题,共3 个维度,分别为可理解感、可控制感、意义感,这3 个维度代表心理一致感的不同方面和倾向性,3 个维度相加代表个体的心理一致感水平。量表总分越高,则个体的心理一致感水平越高。 ③一般健康状况量表(general health,GH): 采用SF-36 简明健康量表 (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中的一般健康状况问题条目评价患者的一般健康状况, 条目积分越高,则表示健康状况越佳。 量表评分转换公式:一般健康状况转换得分=[(实际评分-5)/20]×100,该量表各维度的Cronbach's α>0.7[10]。 ④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chinese version scale of the diabetes self-care activities,SDSCA),该研究采用SDSCA 测量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11],SDSCA 由张永叶[12]测得总体Cronbach's α 为0.86,量表由11 个条目组成,该量表包括普通饮食、特殊饮食、运动、血糖监测、足部护理、药物等6 个方面内容,总分0~77 分,得分越高,自我管理行为越好。⑤问题行为自评量表(the youth self–report,YSR): 该量表由Achenbach 等设计,适用于6~18 岁儿童和青少年[13],量表使用0~2 的3 点计分,0 代表 “不符合”,1 代表 “有点符合”,2 代表“非常符合”。 纳入统计分析的条目共计112 个,Achenbach 基于因子分析将YSR 归纳为9 个因子(焦虑/抑郁、退缩、身体不适、社会化问题、思想问题、 注意力问题、 违规行为、 攻击性行为和其它问题),其中焦虑/抑郁、退缩和身体不适归为内化行为问题,违规行为和攻击性行为归为外化行为问题。

1.2.2 问卷发放 该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取面对面调查方式进行调查, 由经过培训的研究者使用统一的指导语, 确认被试者理解施测条件及注意事项后开始施测,测试时填表者有任何问题及时给予解答。该次调查所用量表共有两种, 分别为父母用表和青少年用表,该研究向患者母亲发放量表62 份,全部收回,向患者父亲发放量表57 份,全部收回,父母填表时间约5~15 min。该次调查向青少年患者共发出量表71 份,全部收回,青少年填表时间约10~25 min,所有量表填写结束后, 检查是否有漏项后当场回收问卷存档。

1.3 统计方法

采用Excel 2007 版软件进行数据双人录入,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采用中经数进行表示,采用秩和检验,并进行单因素分析; 采用Pearson 相关分析法进行相关分析,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该研究共调查患者71 例,其中男34 例(47.89%),女37 例(52.11%);年龄13~18 岁,平均(15.43±1.72)岁;1 型糖尿病病程1~10 年,平均(5.00±2.92)年;HbA1c 4.1%~14.4%,平均(9.18±2.29)%。 该研究纳入的患者母亲(n=62)年龄36~49 岁,平均(42.40±3.58)岁;患者父亲(n=57)年龄36~54 岁,平均(44.02±4.14)岁。 所有的父母教育程度均为初中及以上。

2.2 青少年1 型糖尿病患者父母心理一致感的现状

该研究结果显示, 患者母亲的SOC 得分为(54.07±3.82) 分, 患者父亲的SOC 得分为(56.91±3.80)分,青少年1 型糖尿病患者父亲心理一致感得分与母亲心理一致感得分呈正相关 (r=0.510,P<0.001), 患者父亲心理一致感得分高于母亲心理一致感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8,P=0.020)。

2.3 青少年1 型糖尿病患者父母心理一致感的单因素分析

青少年1 型糖尿病患者父母的心理一致感在不同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青少年1 型糖尿病患者父母心理一致感的单因素分析

2.4 父母心理一致感与青少年整体健康相关性分析

母亲心理一致感得分与青少年1 型糖尿病患者的一般健康状况的得分呈正相关(r=0.875,P<0.01),与HbA1c 呈负相关(r=-0.369,P<0.01),与自我管理行为量表得分无显著相关性(r=0.033,P>0.05);父亲心理一致感得分与青少年1 型糖尿病患者的一般健康状况得分呈正相关(r=0.392,P<0.01),与自我管理行为量表得分和HbA1c 无显著相关性(r=0.203,P>0.05;r=-0.029,P>0.05),见表2。

表2 父母亲心理一致感与青少年1 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状况的关系(±s)

表2 父母亲心理一致感与青少年1 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状况的关系(±s)

注:*P<0.05,**P<0.01

?

2.5 父母心理一致感与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关系

母亲心理一致感得分与青少年1 型糖尿病患者的内化行为问题得分呈负相关(r=-0.857,P<0.01),与外化行为问题得分无显著相关性 (r=-0.032,P>0.05);父亲心理一致感得分与青少年1 型糖尿病患者的内化行为问题得分呈负相关 (r=-0.309,P<0.05), 与外化行为问题得分无显著相关性 (r=-0.160,P>0.05),见表3。

表3 父母亲心理一致感与青少年1 型糖尿病患者行为问题的关系(±s)

表3 父母亲心理一致感与青少年1 型糖尿病患者行为问题的关系(±s)

注:P<0.05,P<0.01

?

3 讨论

3.1 青少年1 型糖尿病患者父母心理一致感现状分析

心理一致感,也被称作心理凝聚感,是个体对生活的总体感受和认知,一种内部稳定的心理倾向,即深入、持久又有动力性的一种自信心[14]。 Antonovsky认为个人、家庭、社会因素、早期的亲子关系、宗教信仰等都作为个人塑造主观认知世界的方面, 这种感知随着个体成长逐渐稳定。 心理一致感作为促进心理健康的关键保护性因素, 综合反映了个体的压力适应状况。 该研究显示患病青少年的健康状况和行为问题与父母亲的心理一致感呈正相关, 且得分均较低,与Manor-Binyamini[15]、Goldberg A 等[16]对精神障碍患儿和1 型糖尿病患儿的健康状况和行为问题与父母心理一致感的研究结果一致, 可能为1 型糖尿病、精神障碍等疾病均属于治愈难度高、病程时间长的慢性病, 长期的照护给父母带来疾病负担感,持续降低其可控制感, 更使父母不能继续完成其生活目标,继而影响了他们的意义感,因此患儿父母心里一致感低于健康儿童父母。

该研究发现患者父亲和母亲的心理一致感之间存在差异,父亲心理一致感高于母亲(P<0.05),这与Elyasi M 等[17]的研究结果一致,造成这一现象可能的原因为在绝大部分家庭中女性是患者的主要照顾者,没有充足的时间参加社会活动,导致女性照顾者心理一致感较低。 该研究尚未发现年龄、婚姻状况、教育水平等对心理一致感的影响, 而已有部分研究证明照护者年龄、教育水平、病程等均可能对心理一致感产生影响[18],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可能与该研究纳入样本量较少、研究地点限制等有关,需在今后的研究中对心理一致感的影响因素增大样本量进一步探讨。

3.2 父母心理一致感与青少年1 型糖尿病患者整体健康的关系分析

研究显示父母的心理一致感与青少年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呈正相关(P<0.01),表明说随着父母心理一致感的增加,青少年的整体健康也随之增加,这直接证明父母是否具备维持整体健康的内心动力对孩子健康的重要性。 父母的心理一致感可能使他们减少疾病带来的威胁感, 更好地在孩子的需求和他们的能力之间建立一个新平衡。 该研究尚未证明父母的心理一致感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有相关性,看来患者的自我管理还与父母对疾病的具体管理和是否严格遵守糖尿病制度有关,ChangCW 等[19]研究表明严格养育方式下的孩子血糖控制和依从性会更好。 该研究显示母亲的心理一致感与青少年的HbA1c 呈负相关(P<0.05),而父亲的心理一致感与青少年的HbA1c 无显著相关性(P>0.05),可能与大部分家庭均是母亲直接承担孩子的糖尿病管理责任有关, 因此建立家庭管理模式应重视父亲支持的相关研究,以实现父母合作支持。

3.3 父母的心理一致感与青少年1 型糖尿病患者行为问题密切相关

该研究表明父母的心理一致感与青少年1 型糖尿病患者内化行为问题得分呈负相关(P<0.01),也就是说母亲和父亲的心理一致感不断增加, 青少年的内化行为问题(如抑郁,焦虑和心身症状)随之减少。Ling C 等[20]认为即使是没有慢性疾病或其他残疾的儿童的母亲, 其心理一致感也与内化和外化行为问题相关。 心理一致感高的父母可以调节青少年的情绪剧变,相反地,心理一致感低会导致他们认为孩子更脆弱,从而加剧孩子的焦虑抑郁情绪。该研究证实只要父母亲积极地对待疾病, 即使青少年本身难以接受疾病,依然有利于青少年的情绪健康,这种优势体现在青少年存在更少的内化行为问题上。

4 小结

该研究完全基于自我报告问卷,因时间较短,招聘困难等导致研究参与者数量相对较少等原因,使得出的结果主观性较强, 且无法进行更复杂的统计分析, 如路径分析、 明确因果关系和控制混杂因素(如患者的性别或病程)。该研究关注母亲和父亲,并强调了将父亲纳入管理以及为青少年确诊疾病后提供支持的必要性, 认为父亲在亲子关系中具有独特作用, 为进一步地在儿科疾病领域研究针对父母干预项目提供依据。 医护人员如何开展以加强心理一致感为重点的健康促进策略, 以及在未来的研究如何中加大父母和青少年的样本量, 以期在其他慢性病领域推广健康促进项目,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猜你喜欢

健康状况量表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中学生智能手机依赖量表的初步编制
PM2.5健康风险度评估量表的初步编制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高校教师健康状况调查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下降”问题杂谈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