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山海经》为题材的插画设计现状探析

2022-04-23王永芳

艺术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异兽古本山海经

王永芳

摘要: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现如今,在科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引领下,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创意设计不断发展,其视觉形式也越来越趋向多元化。《山海经》是一部古老的宝藏图集,其内容涵盖了古代的历史、神话、奇鸟、异兽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内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科技的发展,时代不断进步,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开始发生变化,图像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视觉元素。如今,出版业高度发达,插画以各种新颖的形式呈现于读者视野。

关键词:山海经插画创作手法

《山海经》是一部图文并茂的文学经典,插图对于书籍文本而言,可以说是书籍本身的灵魂所在,关于《山海经》古本插图,后人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图文同时产生,古人在创作的同时也通过自身的想象,绘制出了相应的插图;也有人说是先有了《山海经》的文字,后世的人为其创作了相应的插图。据史料记载,目前最早的《山海经》插图是均为明清时期的画师所绘制,并流传至今。

一、《山海经》插画设计溯源

(一)早期《山海经》插画

《山海经》是一部上古奇书,“山海经已然成为“奇幻”的代名词。”自战国晚期被编成流传后,因其所记载和描绘的内容奇特而引起误解,很长一段时间都被称作荒诞不经之书,并将其混杂于小说的行列中。也是正因如此,才使得其保留了最原始的面貌,现代学者经过虚心地深入研读之后,叹为观止,重新赋予了它新的价值:这是一座中华文化真正的知识宝库,其中记载了大量的民俗神话、山川地理、奇神异兽等珍贵的历史资料。

古本《山海经》可谓是我国史料记载中最早的一部图文并茂的经典之作,经研究证实,目前我们看到的关于《山海经》书中的图本插画,均为明清以后创作,最早的《山海经》出现于明代初期的《永乐大典》之中。

明清时期,人们表现出对《山海经》的极大热情,当时的画家和画工所绘的山海经图,风格新颖、形态各异,被广泛流传,深受当时文人墨客的喜爱和推崇。目前我们能够查阅到的山海经图,虽不是原始古图本,但仍可以从明清时期的插图入手,来探寻古本《山海经》插图的创作源头。

目前所见的明清《山海经》各版本之中,明代胡文焕所绘制的《山海经图》(如图1-1)和明代蒋应镐的《山海经(图绘全像)》(如图1-2),可称为是古本山海经中的代表之作。

(二)早期《山海经》插画的风格特征

至今我们所看到的早期《山海经》的插图,均为明清以后的画师、工匠所绘制,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岁月痕迹。与现代插画相比较而言在画面层次、绘画技法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对于当时的社会环境而言,深受读者喜爱。胡文焕和蒋应镐两个版本的《山海经》绘本均为单色工笔线描的表现手法,基于生活中的动物原型,根据文本的描述,通过自己的主观想象进行创作,灵活运用了置换、增加、减少等图形的构成方式。其中胡文焕图本中,主要是单个形象的描绘,笔法流畅自如,各个形象的动作、造型都经过深思熟虑的考究,整体动物形象动态十足,画面极具灵动之美。色彩方面通过笔触线条的疏密、粗细、方向的不同,来调和整体颜色,虽为单色图稿,但也同时具有了严谨的黑白灰关系,且每个形象的表情神态都各不相同。例如他所描绘的英招神(如图1-1),英招神具有马身、人面、虎纹、鸟翼等特点。所以在形象呈现方面,他以马的身子作为主要形象,将头部替换为人的头部,背部为其添上了一双鸟的翅膀,皮毛纹理的表现方面,提取了老虎身上纹理结构加以绘制,通过作者的主观加工,最终呈现出了看起来本就是混为一体的形象。他对于细节的衔接、考究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

与胡文焕的《山海经》图本相比,蒋应镐的创作手法又是一种全新的尝试,虽同为单色工笔画,但细节的处理、构图方式都有所不同。蒋应镐的图本在每个动物形象的基础上增加了周围环境的烘托,画面整体更具有意境和氛围,将每个动物形象都置身于各自独特的环境中,有的是层峦叠嶂的山峰、树木,有的是山川河流,根据每个动物的生活环境而定(如图1-2)。这样的处理手法,可以与读者产生视觉上的交流、情感的共鸣,仿佛是置身其中。同样是利用线条的疏密节奏来调整画面的层次、颜色,构图方面经过有意的处理,使其产生由远及近的空间感,有助于画面氛围的营造。

由此可以看出,早期《山海经》插画主要有以下风格特

征:单色工笔线描的表现形式;色彩表现上,通过线条得疏密变化来处理;画面空间、氛围营造方面采用国画的构图形式进行处理。

二、现代《山海经》插画设计

古往今来,不同时期的书籍插画都充分展示的当时的时代环境特征、表现形式,与此同时插画的设计手法和表现内容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古本《山海经》中流传下来的各种奇神异兽的形象也在根据不同时代的变化而发生转变。如今,增强中国文化自信,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各类设计师、插画师纷纷以古本《山海经》为创作的灵感来源,穷其想象,尝试用不同的绘画风格来将这些奇神异兽描绘出来,因此出现了各类艺术手法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从另一方面来讲,也由此说明了《山海经》这部旷世奇作的重要文学价值,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品味、去发掘。

(一)徐龙宝——木刻版画形式

徐龍宝,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版画家。在上海书画出版社与上海图书馆共同启动了“中国古典名著插画新镌”出版工程后,他积极响应并参与,潜心数年精心创作,这期间共计完成了80幅刻板《山海经》插图。其中所有插图均是在遵循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创作,通过精细的雕刻将原著中各种充满无穷想象力的动物、人物呈现于读者眼前,带领读者感受《山海经》的神奇魅力。创作手法采用了木板雕刻,雕刻完成后再进行插画的拓印。其中他的木刻材料选取的是质地坚硬的黄杨木,截取了天然黄杨木的横截面作为基础的刻板(如图2-1),首先进行草稿的设计调整,然后将图稿绘于黄杨木的刻板上,利用木刻刀进行细节的深入雕刻,雕刻过程中时刻关注整体画面的布局,刀法细腻,通过线条的轻重缓急来使画面整体的层次更加丰富,最终呈现出生动且具有魅力的画面。精致的刀工、巧妙的构思,让读者叹为观止,使每一个远古的生命都变得鲜活生动。

画面中每个异兽的形象都生动形象,身上的纹理细腻,动作神态独具特色,同时将每个异兽都巧妙的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由于刻板的不规则性和局限性,他采用了适合纹样的表现形式,根据每个天然的黄杨木横截面的不同去塑造不同的异兽形象。画面层次丰富,构图饱满,且动物动态十足,每个画面都有相应的故事情节,叙事性强(如图2-2、2-3)。色彩方面,拓印后的稿件主要有黑、红个色系,根据后期需要来调整画面的颜色,以单色呈现。

(二)陈丝雨——《山海经》

由陈丝雨绘制的《山海经》(如图2-4,2-5),是当下较为流行的一本具有代表性的书籍,全书共选取了133个典型的神怪形象,其中包括:山经75个形象,海经58个形象,可谓是当今市面上的一本巨作。她用极具创意和想象力的插图来重新描绘各个奇神异兽的形象,赋予整套作品一种新的视觉语言,迎合现在人的审美观念,适于收藏,广受大众所喜爱。书中插画所采用的绘画形式为我们常见的黑白插画的表现形式,以针管笔为绘画工具,神秘的黑白色之中,点缀了红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美感,对于笔触的控制、疏密层次的把握都应用得当。她的插画设计构图灵活多变,有的是依角构图、有的是满版构图,赋予每个画面不同的氛围。以《凤凰》(图2-4)为例,整个画面采取了依角式的构图形式,画面内容集中于右下部分,左上为大面积的留白处理,其中对于凤凰的形象也是做了一定的夸张处理,身子很小,反而将尾部的羽毛进行夸张处理,所占面积几乎是身子的二倍之多。在装饰方面也同样将重点放在尾部的羽毛处,且以黑红两色配合线条进行处理,由此画面中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关系,大小对比、疏密对比、颜色对比、明暗对比、画面构图的对比等等,使整体画面更耐人寻味。“正对比,即矛盾,差异和对立存在的形式。世间万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着,它们之间量的不同和质的差异,外形的千差万别,便形成了对比。在绘画艺术中,对比就是运用变化的原理,使彼此对立的特征更加鲜明,更加具体,更加生动,造成人们视觉的强烈印象,以强化艺术形象的感人效果。通过对比和差异,运用巨大的反差,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画面的主题形象,并使之成为视觉中心。”反观《精卫填海》(图2-5)的构图方式,两幅画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一个是留白的对比,一个是满版皆装饰,二者虽构图的形式不同,但同样具有博人眼球的效果。满版构图的形式,画面层次更丰富饱满,使画面自然的生成了相应的故事情节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

(三)于平、任凭——《剪纸山海经》

由于平,任凭夫妻二人设计制作的《剪纸山海经》在 2011年出版,全书共分上、下两册。夫妻二人是山东著名的剪纸艺术家,大家广为熟知的《牛年的礼物》等系列的十二生肖剪纸图书,便为他们所著。于平,任凭夫妻二人常年致力于研究《山海经》,将《山海经》中的奇神异兽以剪纸的形态呈现,充分展现给读者以新颖独特的视觉形式。他们先后创作了剪纸山海经形象共计320幅,再现了原著中的独特风采,他们技法娴熟,剪纸如同行云流水般,为大众呈现了回归原始的艺术风格(如图2-7,2-8)。对于《山海经》这部先秦巨著而言,剪纸的表现形式,无疑是一种全新的探索和尝试,对古本《山海经》插画的风格增添了一种新的可能性,也是中国人对于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弘扬。二人对于剪纸具有很高的造诣,所以在个体形象的呈现上,作品刀法娴熟,如行云流水,带领读者探寻一种全新的《山海经》风采。剪纸是民间艺人创造的一个艺术品种。“剪纸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唐代就曾出现了“剪纸为小幡”的记载。剪纸构图单纯,造型洗练,线条明快,黑白分明,富于装饰性。剪纸的造型特点是抓住对象的特征和便于装饰的因素,进行夸张和变形。这种艺术从民间“花样子”“窗花”“挂荷”等形式,发展成丰满、明快、柔和、优美的手工艺术品。将画意与装饰趣味融为一体,既有欣赏性,又有实用价值。剪纸作品中的花卉、虫鱼、鸟兽都栩栩如生,秀丽挺拨,充满活力。”

山海经本身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瑰宝,剪纸艺术也是中国的一项活的文化遗产,二者紧密结合才是真正意义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二人内页处理上也采用了右图左文的形式,左边文案部分主要位于页面的下半部分,上部大量留白,文案页面中放置了古本《山海经》的插图,与右边页面的剪纸作品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们的剪纸插画是在古本《山海经》插画的基础上对动物形象的造型特征进行夸张处理,使每个形象更呈现扁平化的状态。色彩的搭配上,以渐变形式的点彩加以处理,使整个画面更具民族特色(如圖2-7)。如此的处理手法给《山海经》增添了更加神秘的色彩,完美诠释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也充分展现了《山海经》的魅力。

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现代人越来越追求精神文化的消费,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具有极高的社会地位,深受大众所喜爱。《山海经》这部文学经典,自然也成为了众多插画师、设计师创作中源源不断的灵感来源,被广泛应用。现如今每年都有不同版本的《山海经》插画问世,每位插画师的个人风格各不相同,都带有明显的个人风格特色。除了上文中的徐龙宝、陈丝雨、于平任凭夫妇,还有下杉泽的《观山海》、刘力文的《山海兽》等等。他们风格各异,表现手法上也是各具特色,同时又都是以现代大众的审美情趣出发,迎合大众的喜好,为大众所喜爱。

三、结语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发展、新媒体技术的完善、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插画这种艺术形式逐渐为大众喜爱,广泛应用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其中插画的创作手法、表现形式、主题内容也在随之不断的发展变化。由古本《山海经》原著所衍生出的众多各具特色的异兽形象,也在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成熟而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在倡导积极弘扬本土民族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自信的今天,众多设计师、插画师都纷纷以古本《山海经》为创意的灵感来源,他们穷其想象,将《山海经》中的奇鸟异兽形象尝试不同的设计风格和创作手法的探索,以自身独特的创意视角将其完美呈现出来。众多不同风格、不同版本的山海经插画都在描绘同一个关于山海经故事,由此可见,其艺术价值也是不言而喻的。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做精致的插画设计,让读者看好作品,支持原作作者,从而来进一步引起人们对于《山海经》的关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得到传承的同时,也能将中华民族的本土文化推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陈秋兰.习近平传统文化思想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8.

[2]陈民镇.走近《山海经》[N].中华读书报,2019-06-19(009).

[3]美术界杂志[J].广西:广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2011-11.

[4]王庆生.文艺创作知识辞典[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7.

[5]李丰楙.最神奇的上古地理书——山海经[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2015.

[6]陈丝雨.山海经[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7]于平,任凭,黄仁发.剪纸山海经[M].新世界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异兽古本山海经
《古本戏曲丛刊》五集目录考述——兼谈《古本戏曲丛刊》的目录学意义
存世筝谱集古本所承载的文化价值研究
中国古代异兽形象在现代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
山海经里说了什么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暨《涪陵古本伤寒杂病论》影印本首发式
山海经夫诸
浅谈色粉画与神话故事的交汇
《山海经》异兽角色的相关研究
异兽传说——古代的狮子雕刻
略谈《古本戏曲丛刊》中的几部碧蕖馆旧藏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