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艺术管理美学的跨界研究

2022-04-23王小龙

艺术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艺术作品美学艺术家

摘要:艺术管理美学是艺术、管理、美学的跨界研究,是艺术美学与管理美学的跨界研究,是艺术管理与美学的跨界研究。在艺术管理美学的视域下,艺术管理与艺术批评的界域存在着重叠、交叉、融合的现象。探究两者在新文科背景下进一步交融的实践可能和理论根基,是当代艺术发展的多元化需求。

关键词:艺术管理美学艺术管理艺术批评

艺术管理,诞生在当代艺术多元化、市场化、科技化的新文科背景下,即以管理的身份跨界至艺术领域,传承艺术文化、发展艺术经济、革新艺术科技,促使当代艺术以此态势进一步前行。艺术管理在专业上是艺术与管理的跨界产物,这种跨界特性贯穿在艺术管理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始终。

艺术管理美学既是对艺术美学与管理美学的跨界研究,也是对艺术管理跨界特性的美学研究。后者的研究范畴不仅局限在艺术生产、传播、消费等实践层面的跨界现象,而且跨界到与艺术现象相关的理论层面,如艺术批评这种科学理论体系。艺术管理以管理(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艺术现象为主,艺术批评以批评(鉴赏、思考、分析、评价)艺术现象为主,艺术管理涉及艺术批评现象,艺术批评涉及艺术管理现象。探究两者在管理与批评活动中,对艺术所产生相同、不同的作用,不仅有助于寻觅艺术管理与艺术批评界域的重叠之处,而且有助于开拓艺术管理与艺术批评界域的延伸之处。

一、内容与形式的界域

内容与形式在美学研究中是本质论的范畴,研究的是本体要素、特性、样貌等方面。从该视角切入艺术管理与艺术批评的比较研究中,能够较清晰地发现两者的本体区别,同时为后续探究打下基础。

(一)内容范畴的异同

艺术管理的内容,是运用管理方法去创造、呈现一个或多个艺术对象,即艺术项目,但方法论不仅局限于管理学,还包括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学科,在创造、呈现的过程中涉及艺术创意、项目架构、实施落地等具体工作。艺术批评的内容,是运用批评方法去阐释、论述一个或多个艺术对象,或是艺术家,或是艺术作品,或是艺术项目,并且方法论也不局限于一种方法,还会涉及美学、历史学、文学等学科,在阐释、论述的过程中涉及本体分析、视域融合、文化思考等具体层面。对于艺术管理来说,当代艺术现象的多元态势,促使艺术项目的创造和呈现方式都具有无限可能,考验着艺术管理者的综合艺术能力和应变管理能力,而对于艺术批评来说,同样的态势,促使艺术现象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活动所涉足的领域越来越多,考验着艺术批评家知识域的广度、深度以及革新的速度。

通过上述分析,两者内容范畴的异同之处有三点:第一,艺术管理与艺术批评的对象范畴是重叠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作为艺术项目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与艺术项目本身都是艺术批评的对象,但区别在于,艺术批评者阐释、论述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无需考虑艺术管理的因素,而阐释、论述艺术项目时,艺术管理因素是思考的重要方面。第二,艺术管理与艺术批评的方法论特点是相似的。两者的方法论都具有跨界的特点,需结合与自身不同且关联的学科思维观照自身,但区别在于,两者跨界的最终目的不同,艺术管理注重艺术项目的实际效益,偏实践性,艺术批评注重艺术对象的实际意义,偏理论性。第三,艺术管理与艺术批评的完成过程都是多维度的。仅从一种思维方式,或掌握一种实践技能,无法独立完成艺术管理或艺术批评的工作,但区别在于,艺术管理的思维和技能是形而下的,以创造、呈现具有生动性的艺术产品为主,艺术批评的思维和技能是形而上的,以阐释、论述具有思辨性的艺术现象为主。

(二)形式范畴的异同

艺术管理的形式,关键在于协调统一的美学规律。①它是围绕策划者和组织者两个核心,组建一支管理团队,每名成员各司其职,共同创造、呈现一个多层次、多结构的艺术项目。藝术项目如同系统,项目内部分为各个子系统,系统由策划者和组织者把控,各子系统由团队成员把控,系统与子系统之间是协调统一的关系。艺术批评的形式,关键在于情理交融的美学规律。它是一个或多个艺术批评者,每个批评者都处于核心地位,不以团队为单位,各自独立且相互影响,单独或共同阐释、论述一个多层面、多维度的艺术对象。若把艺术对象也比喻作系统,艺术对象的属性规律、美学价值、社会功能、艺术特征等因素便是系统内部的子系统,又因艺术批评者自身的诸多因素不同,有其自身的思维和角度,所以,艺术批评者是从某个子系统审视系统,即以局部见整体的思维批评艺术现象,又因子系统相互交织的关系,艺术批评者之间也是相互影响和促进的。

从形式思维上考量,艺术管理类似于美国苹果公司,后者生产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将电子设备的软件、硬件、服务等技术和成果进行整合,完成电子产品。艺术管理生产艺术项目,将艺术项目的软件(内容)、硬件(场地、空间、设备等)、服务(体验、保障、风险规避等)等技术和成果进行整合,完成艺术产品。艺术批评类似于电子产品体验分析师,后者通过深度体验电子产品,从软件、硬件、服务等多维度进行分析,作出整体评价。艺术批评通过深度体验艺术产品,了解艺术项目的软件,即内容,如艺术家、艺术作品等;硬件,即场地、空间、设备等,如表演艺术舞台、场地、设备等,如视觉艺术展馆、地点等;服务,即体验、保障、风险规避等,如 VIP 服务、保险服务等,最终完成对艺术产品的评价。

通过上述分析,两者形式范畴的异同之处有三点:第一,艺术管理和艺术批评的人员构成是相似的。两者都不能完全凭借一个人的力量完成工作,但区别在于,艺术管理是团队,而艺术批评则是合作。第二,艺术管理和艺术批评的结构步骤是相似的。两者在最终完成工作之前,都需考虑到多个方面,但区别在于,艺术管理的各方面工作是领导与协作的关系,艺术批评的各方面思考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第三,艺术管理和艺术批评的最终目标是相似的。两者都是以艺术受众完成艺术体验,获得艺术价值为目的,至少是目的之一,但区别在于,艺术管理是以创造艺术体验去实现艺术价值,艺术批评是以评价艺术体验去实现艺术价值。

二、主体与客体的界域

主体和客体是认识论美学研究中的范畴,研究的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关系,包括审美主体的创造性、能动性等特性,和审美客体的多样性、独特性等特性。从该视角分析艺术管理与艺术批评之间的界域,有益于认识两者之间的差异之处,进而促使两者求同存异,寻找到融合的切入点。

(一)主体思维异同

艺术管理的审美主体是艺术管理者,即艺术项目组织者,如画展的策展人、音乐节的策划人等,艺术批评的审美主体是艺术批评者,即艺术现象评论者,如艺术领域的理论家、学者、高校教师等。

首先,艺术管理者组织的艺术项目便属于一种艺术现象。作为艺术项目的组织者,在思维上,不仅对全部工作具有整体的把握,而且要对流程步骤、团队配合、后勤保障等具体工作十分清楚。作为艺术现象的评论者,在思维上,不仅要对艺术现象的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做出宏观的评述,而且要对艺术现象中的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受众做出微观的评价。

其次,艺术管理者策划艺术项目,艺术批评者阐释艺术现象,前者是构建思维,后者是分析思维,两种思维是相向而行的。构建思维注重从局部到整体,先思考艺术项目的各个组成部分,通过统筹管理的方式,将各部分相互衔接,完成统一的工作。分析思维注重从整体到局部,先思考艺术现象的形态、样式,通过多维审视的方式,将各组成要素相互拆分,完成解构的工作。

再次,艺术管理者与艺术批评者的身份界域是重叠的。艺术项目的策展人、策划人可以在艺术类高校从事教学、科研、理论批评等工作,将自身的实践成果转化为教学、科研、理论成果,这些成果又会丰富、填充新的实践。反之,艺术领域的高校教师,也可以策划、组织、参与艺术品展览、艺术演出、艺术节等活动,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有助于了解艺术管理活动的本体,不仅促进教学成果向创业、就业转化,而且引领艺术科研、批评工作紧跟时代步伐。

通过上述分析,两者主体思维的异同之处有两点:第一,艺术管理者和艺术批评者都是平衡大局思维和细节思维的践行者。艺术管理者负责艺术资源的整合工作,既要兼顾艺术项目中各方权力的平衡,如艺术家、投资商、艺术受众等人,又要顾及艺术作品的呈现途径、表现方式,如舞台现场管理、艺术跨界形式等工作。艺术批评者负责对整合后的艺术资源的总结工作,既要思考艺术现象的立足点,进行时代、社会、历史等多维度审视,又要聚焦艺术现象的本体意义,进行内容、节目、产品等单维度审视。第二,艺术管理者和艺术批评者的思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由于两者一个负责整合工作,一个负责总结工作,两种思维的出发点是不同的。前者的出发点是过程,强调艺术项目顺利进行的过程,最大程度保障艺术项目不发生意外,以此实现完满的结果。后者的出发点是结果,强调艺术现象发生以后的结果,从艺术现象的最终意义和价值反观该现象实现的过程。所以,兼具艺术管理者和艺术批评者两种身份和思维,既有助于艺术管理者提高艺术项目策划的立意,又有助于艺术批评者思考艺术现象新旧交替的发展规律。

(二)客体思维异同

艺术管理与艺术批评的审美客体是相同的,也是艺术管理和艺术批评的研究对象,即艺术作品、艺术家、艺术受众。艺术作品和艺术家是两者传统的研究对象,例如,表演艺术作品,即音乐、戏剧、舞蹈等作品,视觉艺术作品,即绘画、雕塑、摄影等作品,以及创作这些作品的表演艺术家和视觉艺术家。随着接受美学的兴起,艺术受众逐渐在艺术研究领域确立重要地位,并成为艺术管理和艺术批评的重要研究对象。

郑新文教授说,“艺术管理是通过管理的手段为艺术家与公众搭建桥梁”②,以本文语境阐释,公众即艺术受众,艺术管理者(审美主体)通过管理的手段为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受众(审美客体)之间搭建桥梁,艺术家和艺术受众位于桥梁两头,艺术作品是艺术家通过桥梁单向传输给艺术受众的符号信息。而艺术批评者(审美主体)同样为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受众(审美客体)之间搭建桥梁,区别在于艺术作品不再是传输的符号信息,而是同艺术家和艺术受众一样位于桥头,如此桥梁两头的客体便存在三种情况: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艺术家和艺术受众;艺术作品和艺术受众。

通过上述分析,考量艺术管理与艺术批评搭建桥梁的目的,需从三种客体思维出发,这也是两者客体思维的三点异同之处:

第一,当艺术管理者以表现艺术家的艺术理念和情感特征为创意理念,注重的是桥梁对艺术家的作用,而艺术批评者是以艺术家及作品对艺术受众的影响作为批评标准,注重的是艺术家对桥梁的作用。艺术管理的思维是需要充分挖掘艺术家的思想,如通过采访、口述史等方式,完成对艺术文献的收录、批评,并作为项目的核心内容予以展示和探讨,这里有艺术批评的成分,但艺术批评的思维更倾向于研究艺术家及作品已产生的价值。因此,对艺术家的批评,有助于艺术管理者进行有效的艺术家管理。

第二,当艺术管理者以再现艺术作品的语言符号和信息内容为创意理念,注重的是桥梁对艺术作品的作用,而艺术批评者是以艺术作品有多少深层内涵作为批评标准,注重的是艺术作品对桥梁的作用。艺术管理的思维是需要全面解析艺术作品的要素,如通过艺术创作和表演等技术理论,完成对艺术作品的解构、批评,并作为项目的核心内容予以表达和思考,这里也有艺术批评的成分,但艺术批评的思维更倾向于研究艺术作品的本体意义。因此,对艺术作品的批评,有助于艺术管理者将艺术资源转化为艺术产品。

第三,当艺术管理者以引领艺术受众的审美素养和鉴赏品位为创意理念,注重的是桥梁对艺术受众的作用,而艺术批评者是以艺术受众对艺术作品的创造性作为批评标准,注重的是艺术受众对桥梁的作用。艺术管理的思维是需要深刻理解艺术受众的需求,如通过调研、问答等方式,完成对艺术受众的分析、批评,并作为项目的核心内容予以策划和构思,这里同样有艺术批评的成分,但艺术批评的思维更倾向于研究艺术受众对艺术作品及艺术家的主观阐释。因此,对艺术受众的批评,有助于艺术管理者發挥艺术美育的作用。

三、过程与结果的界域

过程与结果本不是美学研究的范畴,不过关于两者关系的思辨常常出现在艺术美学的研究文献和教学内容之中,尤其有关审美过程与结果的讨论,是具有普遍性的现象。然而,审美对于艺术管理和艺术批评来说,更是必不可少的要素,是不可或缺的思维,是不可忽视的价值,只因它存在于艺术管理和艺术批评的实践过程中,影响着艺术管理与艺术批评过程中的每一个节点乃至实践结果。

(一)实践过程的异同

艺术管理与艺术批评是两种思维视角下不同的艺术活动。据引言所述,艺术管理活动涉及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实践过程,艺术批评活动涉及鉴赏、思考、分析、评价的实践过程。无论从字面意思还是深层含义来说,艺术管理与艺术批评在实践的初衷、目标、步骤、目的等方面都是不同的,艺术管理的实践过程偏重实操性,艺术批评的实践过程偏重理论性。

艺术管理与艺术批评还是同一艺术体制下相关联的艺术活动。这种关联性表现于,在艺术生产、传播、消费、评价的各环节中,艺术管理要素存在于前三个环节,并在每个环节都历经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实践过程,而艺术批评要素存在于最后一个环节,并在此环节要历经鉴赏、思考、分析、评价的实践过程。

艺术评价得以实现,是以艺术生产、传播、消费为前提,艺术批评得以实现,是以艺术管理为前提。若将艺术管理比喻成地基,那么艺术批评便是高楼大厦,若将艺术管理比喻成高楼大厦,那么艺术批评便是在高楼大厦里工作、生活的人,这是一种理论源于实践的哲学体现。不过需要思考的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从来不是单向的,源于实践的理论要一进步指导实践。虽然艺术管理与艺术批评的具体实践过程不同,但由于两者都是围绕艺术而产生的实践活动,且在艺术体制下,艺术批评负责的评价环节,是对艺术管理负责的艺术生产、传播、消费环节的理论总结。所以,艺术批评实践过程中有艺术管理要素,艺术管理实践过程中也有艺术批评要素,在艺术生产、传播、消费、评价各环节中存在艺术管理与艺术批评的双重要素。艺术生产、传播、消费需要加以批评,构成艺术生产批评、艺术传播批评、艺术消费批评,艺术评价需要加以管理,构成艺术评价管理。

通过上述分析,两者实践过程的异同之处有两点:第一,艺术管理与艺术批评的实践思维是不同的,但艺术批评的实践思维贯穿在艺术管理的实践过程中。艺术管理的计劃、组织、领导、控制每个环节都需融入艺术批评的鉴赏、思考、分析、评价的思维。第二,艺术管理与艺术批评的实践领域是不同的,但两者的实践领域是相互关联的理论与实践关系。艺术管理者在艺术生产、传播、消费环节进行实践,需运用艺术批评的理论方法,艺术批评者在艺术评价环节进行实践,需将艺术管理作为美学考量的对象。

(二)实践结果的异同

首先,艺术管理与艺术批评的实践结果取决于管理与批评的对象。艺术管理的实践结果是完成艺术项目,艺术批评的实践结果是完成艺术评论。于艺术管理来说,如完成一场美术展、一场音乐会的策划;完成一个创意、一个项目的孵化等,这些是艺术管理的实践结果。于艺术批评来说,如完成一场美术展、一场音乐会的评论;完成一部音乐、电影、舞蹈作品的评论等,这些是艺术批评的实践结果。因此,两者的对象是重叠关系。艺术管理与艺术批评的对象,抑或都是一场美术展、一场音乐会,抑或艺术批评的某部音乐、电影、舞蹈作品是艺术管理对象的一部分,抑或艺术管理的某个创意和项目,是有待艺术批评的对象。所以,艺术管理与艺术批评的实践结果存在一定的重合关系。

其次,艺术管理与艺术批评的实践结果取决于实践过程的范畴。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与结果都不是绝对的关系,而是相对的关系。艺术管理实践过程中的每一个节点,如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完成,都是相对实践过程的实践结果。艺术批评实践过程中的每一个节点,如鉴赏、分析、思考、评价的完成,也是鉴赏结果、分析结果、思考结果、评价结果的标志。因此,两者实践过程的范畴不是固定的。艺术管理与艺术批评在某个范畴下的实践结果,可能是另一个范畴下的实践过程,抑或反之。例如,艺术管理活动中建立不同的团队是组建团队的实践结果,也是展开后续管理工作的过程;艺术批评活动中参观美术馆、聆听音乐会是鉴赏的结果,也是分析、思考等后续批评工作的过程。

再次,艺术管理与艺术批评的实践结果取决于审视思维的角度。据上文所述,在艺术体制下,艺术管理与艺术批评既是彼此的实践过程,又是彼此的实践结果。艺术管理者负责管理艺术生产、传播、消费的实践过程,又负责管理艺术生产批评、艺术传播批评、艺术消费批评的实践结果,艺术批评者负责艺术评价的实践过程,又负责批评艺术生产管理、艺术传播管理、艺术消费管理的实践结果。因此,当审视思维从具体的艺术管理和艺术批评中抽离出来,朝向更高的艺术体制运行体系,艺术管理与艺术批评从一种思维下的整体变成另一种思维下的局部,那么艺术管理与艺术批评的实践结果也随之变成了实践过程的某个节点,抑或融入实践过程之中。

通过上述分析,两者实践结果的异同之处有两点:第一,艺术管理与艺术批评的实践结果是相互统一的,艺术管理的实践结果需要加以艺术批评,艺术批评的实践结果需要加以艺术管理,但艺术管理创造实践结果,艺术批评阐释实践结果。第二,艺术管理与艺术批评的实践结果是相互对立的,艺术批评既可肯定,也可否定艺术管理的实践结果,艺术管理既可听取也可排斥艺术批评的实践结果,但艺术管理中有批评,艺术批评中有管理。

四、结语

艺术管理作为新文科建设的新兴学科,在新理论、新技术、新实践三个维度上都具有交叉融合的特征。本文运用美学研究方法,探索艺术管理与艺术批评交叉融合的边界,从本体论、认识论以及思辨路径三个方面,对艺术管理与艺术批评的内容与形式、主客体、过程与结果,分别进行实践例证与理论总结。得以发现,艺术批评应从批评对象、批评方法、批评意义等多层面逐步融入艺术管理的实践与理论体系,艺术管理应发挥海纳百川的学科特性,将艺术批评本体融入自身的学科建设之中。以此既丰富艺术管理涉猎的领域,完善新文科的融合创新途径,又开拓艺术批评的批评疆域,使艺术批评立足于未来多元化的跨界艺术之中。

注释:

①王小龙.艺术管理美学的研究内容[J].艺术教育,2020(2).

②郑新文.艺术管理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8.

参考文献:

[1]郑新文.艺术管理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8.

[2]王小龙.关于艺术管理美学的研究内容[J].艺术教育,2020(2).

[3]王小龙.关于艺术管理美学的研究方法——以接受美学为例[J].艺术教育,2020(6).

猜你喜欢

艺术作品美学艺术家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