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纪录片价值诉求与创作策略

2022-04-23付靖博唐伟哲

艺术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纪录片创作时代

付靖博 唐伟哲

摘要:在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下,中国纪录片的制作与传播迎来了一定的变革。特别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优化,与网络传播渠道的扩大化,中国纪录片已经逐渐脱离传统纪录片制作的桎梏与束缚。在新媒体的时代下,中国纪录片也将迎来它的转型发展。基于此,本文将以近年纪录片为例,阐述新媒体时代下,中国纪录片新的概念与价值诉求,并探索它们未来的创作新策略。

关键词:纪录片新媒体价值诉求创作策略

根据第44次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止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54亿,较2019年底提升了1.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2019年全国手机网民规模也更是达到了8.47亿的人次,在使用率方面高达百分99.1的百分点。显然的是,伴随着媒介融合的不断进行,泛媒体化的不断深入,中国影视行业的创作生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微”电影的制作,还是“短”纪录片的创发,都体现着当代社会网民甚至是大部分人民群众,对于短小、快速、精炼的作品的追求和偏爱。而手机和网络也慢慢成为了作品展播与创发的重要途径。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徐峥导演对于自己原本安排在春节档电影《囧妈》的网络免费首播,为中国电影的发行与传播,起到了一个开拓的作用。在中国传统纪录片面临着市场的困惑与迷茫的情况下,特别是在新媒体的环境下,纪录片的转型发展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如何搭上网络直通车,为纪录片的创新型发展带来巨大的增益,也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与此同时,在新的环境下,微纪录片和网络纪录片为代表的新生纪录片形式,正如火如荼地发展并前行着,新形势下,纪录片也有了其新的价值建构与创作新趋势。

一、新媒体时代下中国纪录片的概念

近年来,新媒体的发展十分迅速,无论是传播路径还是受众群体都呈现出了一个新的特征,这也就为纪录片的摄制和传播带来了新的影响。区别于仅仅在电视或者影院播放的传统纪录片,新媒体时代下中国纪录片依托于它选题的多样化、影像的风格化、叙事的平民化和简洁化等特征,已经逐渐成为了当下关注度极高的视听影像。相较于传统纪录片而言,新媒体时代下中国纪录片将适合于移动网络、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传播媒介去播放,同时,它还可以借助手机 APP、社交网络平台进行观看、评论、转发甚至是互动。

对于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媒体的大融合趋势,新媒体时代下中国纪录片的生产模式、跨媒介叙事形态、营销手段等等都出现了一次较为深刻的变革。第一,“众筹”纪录片的生产模式开始凸显,比如说“大象点映”平台对《摇摇晃晃的人间》《地球:神奇的一天》和《我只认识你》等纪录片的放映众筹;也有2016年众筹发行的“慰安妇”纪录电影《二十二》;还有2017年央视大型众筹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第二,出现了多媒介联动态势的成功纪录片的产生,2016年1 月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的《我在故宫修文物》并没有一开始就获得较高的关注度,然而他在bilibili网站上播出后,迎来了该部纪录片的热潮;不仅如此还有如《风味人间》这一纪录片,通过衍生自身的文本,将其延伸至多种媒体甚至现实当中,体现出了跨媒介叙事的特征。第三,草根性和原创性特征更为凸显的微纪录片的出现,丰富了纪录片的创作样式,它不仅适合在电视台播放,也适合于所有流媒体的播放,虽然时长不会超过25分钟,但是却不会失去它的思想性、真實性和故事性。

二、新媒体时代下中国纪录片的价值诉求

胡智锋教授说过:“纪录片的三种价值特别重要——史、识、思。”唐宁教授提出过:“纪录片的经典性就是其价值呈现的高度概括”。纪录片自从由罗伯特·弗拉哈迪执导的《北方的纳努克》起发展至今,已经有了接近百年的历史,在这百年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作为“国家相册”,还是艺术作品,甚至是政治武器,它都以一种坚挺的姿态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新世纪以来,随着媒体日新月异的变化,新媒体时代下,中国纪录片的价值诉求也将会呈现如下的几个方面。

(一)文化价值更加有效的发挥

格里尔逊说过:“我视(纪录)电影为讲坛。”文化传承是纪录片的灵魂,在新媒体的时代下,纪录片将对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起到更为彻底的作用。在过去的传统纪录片时代,创作者无法拥有大数据的分析,或者是重视对受众进行调查研究,因此他们并不了解观众所偏爱的主题。但是随着科技发展与技术的进步,这一弊端将被有效的弥补。新媒体时代下,各类影视都更加注重用户的体验与参与度,而纪录片的文化传承作用的发挥,必然离不开创作前对观众的深入分析。优酷、爱奇艺、腾讯等视频软件可以获取用户的观看或者是浏览记录,在后台通过大数据的分析,为不同的用户提供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其次,新媒体时代推动了纪录片的创新与发展,除了历史、文化、科学等类型的纪录片之外,近些年,贴近社会群众的生活类纪录片也正向大众走来,比如以食文化为主体的《人生一串》、《宵夜江湖》等等。

(二)艺术价值更加着力的体现

纪录片的艺术审美价值是指纪录片中所蕴藏与展现的文化及其审美特征。一部优秀的纪录片作品需做到内容与故事有情有理,引发观众思考与感动,充分拥有着艺术审美的意义。除此之外,纪录片在其画面设计和视听语言的应用上要有审美性、艺术性。画面需做到精巧细致,声音需做到精确恰当,解说词需做到简要精练,拥有强烈的故事性和可以令人深思的细节。这些都可以被称作为纪录片在艺术审美方面的基本体现。除了需要在艺术审美方面继续保持充分的观赏性之外。新媒体时代下的纪录片,比传统纪录片来说,更加注重了叙事的表现手法,它以普通群众为切入点,来展现创作者所想表达的内容。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导演通过反映美食地区普通群众的生活,来分析美食的创作背景,并向观众展现出当地美食所寄托的百姓的情怀。另一方面,片中导演通过意境和美感的传达,无论是对细节的处理,还是对画面唯美性的追求,都在引导观众通过纪录片的播放升华自身的情感,将客观事物的景与主观人物的情有机交融。

(三)商业价值更加巨大的蕴含

值得一提的是,微纪录片也是在新媒体的时代下而兴起,微纪录片的表现大致有内容形式精炼而又短小、创作核心真实而又客观、创作选题更加生活化、表现手法更加多样化影像风格更加个性化等特征。与此同时,微纪录片诞生之初就与商业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越来越多的企业公司在进行宣传时,都会着重考虑短小但叙事又很完整的微纪录片。一部以商业为目的的纪录片,在大多数情况下,拥有着足够的财力支持和优秀的制作团队,辅之以生动的故事情节,观众在观看时,不仅可以避免枯燥的情节,还可以将品牌的特色潜移默化的融入观众心中,达到品牌与纪录片的双丰收。比如说《人生一串》,这部中国版的深夜食堂,出道即巅峰,在豆瓣评分高达9.0,在接地气、下沉形式的烧烤场景中,编导直击用户痛点,引发观众共鸣,通过高品质内容与观众的良性互动,形成了品牌良好的商誉。

(四)传播价值更加广泛的拓展

产品好是首要的,但是如果忽略了产品的宣发,则又会大大影响产品的传播。媒体深度融合的今天,受众接受信息的平台也逐渐多元化,作为纪录片的制片方,必须要抓住宣传推广的大、中、小全面的拓宽,纪录片的传播价值才能获得最大化的提升。新媒体时代纪录片的传播,以用户需求和播放平台的定位为出发点,对播出渠道进行精准定位,同时利用热门纪录片进行开发,实现多元产品的产出,形成线上与线下的联动态势,例如舌尖系列的 IP美食。

另一方面,在全媒体的传播时代下,任何一个纪录片的创作都可以成为国际传播,显然的是,任何一个创作的起步都需要有传播意识渗透其中,在我国已然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背景下,面对西方部分国家对我国仍然存在着的舆论偏见,“讲好中国故事”是我们改善这一现象有力的手段之一。“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新形势下的中国纪录片创作也必然需要获得一个更加广泛的拓展,让全世界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故事,理解中国文化。

(五)创新价值更加有效的引领

我国在现阶段的发展形势下,突出强调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作用。无论是创作方法上的创新,还是思想探索上的创新都将给予当代的纪录片更加鲜活的生命力。新冠肺炎疫情下创作的抗疫纪录片就很有效地利用了这一价值,比如说由中宣部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创作的大型纪录片《同心战“疫”》,作为一部官方制作的大型纪录片,它将疫情初发之际,武汉老百姓用手机拍摄的医院治病的情景素材运用到纪录片的创作当中,不生硬而又真实,有力的凸显了纪录片本该拥有的真实。不仅如此,在由新华社创作的纪录片《英雄之城》中,导演通过宏观表达与微观叙事的有机融合,将宏大叙事分别与平民化的叙事、碎片化的叙事、细节化的呈现相融合,强化了主题,引发了观众的情感共振。

三、新媒体时代下中国纪录片的创作新策略

(一)叙事策略的创新

新媒体时代下,一部优秀的纪录片成功的秘诀之一是有揭秘的细节,强有力的情节和精神表达。纪录片要走向市场,要学会讲故事,想讲好故事,就一定要注意故事的材质。面对现在年轻化的受众和趋于移动端的媒介设备外加交互式的观影体验,如果纪录片创作者不能在故事上做精、做好、做到吸引人,就很难获得受众的青睐。

过去,我国纪录片的创作常常囿于真实性,纠缠于真实性,迷信纪实语言,热衷于口述历史。在笔者看来,未来纪录片的创作推进更需要让“讲”故事替代故事本身的架构与演进,创作者更应该重视用镜头去发现,用镜头去讲故事。以纪录片《走进亚马逊》为例,该片让人印象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采用主持人介入剧情,即在场拍摄的拍摄方法进行创作,一方面,主持人的介入可以加强影片与观众的贴近性,加强交流感;另一方面,这一方法的使用,非常强调的记录真实的自然性、故事性。

叙事中的“冰山理论”也可以作用于纪录片艺术的创作之中,“冰山理论”是海明威给文学创作带来的一种全新的风格,文学创作就好似一座岿然不动的冰山,我们能看到的只是浮于水上很少的那一部分,也就是行为,而更大的一部分,即我们的内心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轻易被我们所发觉。《早餐中国》作为一部微纪录片,其实从头开始就已经决定了它不会是一个完好的叙事,它所表现出来的也仅仅是冰山上的一截,剩下的交给“花字”和弹幕去完成,它们也属于影片叙述的组成部分。例如《早餐中国》第三季中的第一集通过大量的镜头表现出猪汤的制作过程和食客们享受猪汤的感受,直到最后也是简短的采访一下老板李春生,画面是他和他老伴做着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片中没有大量表现李春生和李秋珍他们家庭的生活样貌,但却拉近纪录片与广大受众心理距离,激发了人们各种情绪的释放,既是浓厚的乡土情怀,也是对失去的熟悉生活的内心向往。导演在策划立意上,表现早餐是内核,打动观众的还是早餐店老板两口子相濡以沫的爱情和一家人小富即安的生活,让整部作品在内容上更加充实。叙事策略的创新上还需要注重影片的“戏剧性”和“打动人心的细节”。再以《走进亚马逊》为例,主持人每至一处发生的一段小故事,这不正是“戏剧性”在纪录片中的有效体现吗?在制作抗战纪录片时,如果导演可以使用到展现当时场景的真实的历史影像或者是照片资料——“打动人心的细节”,也正能为该片的创作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故事之魂。

(二)视听语言的创新

新媒体下优秀的纪录片,它们的存在不仅能够代表纪录片制作的美学潮流和创作趋势,也要为纪录片美学的发展做出贡献。市场标准可以为新媒体下的中国纪录片的再生产发挥重要的作用,美学标准就是整部纪录片的标杆。这样的标准保证了纪录片进入市场后的口碑与评价。这也就对中国的影视产业的环境带来了很好的维护作用。笔者认为,在制作理念层面,新媒体时代下纪录片的创作策略也将追求画面精致、声音精宕和对话精巧这三方面内容。

毋庸置疑,画面精致必然就是创作者在进行纪录片创作时保证画面的唯美性,合理利用电影创作的技法,包括构图、光线、角度、景别等等。現如今,包括航拍、水下摄影和超高速摄影等特殊的影视拍摄手段已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也被广泛运用在了电影的创作之中,纪录片虽然一直强调“纪实”性,但是在创作策略上不妨有选择的利用电影的拍摄技法和创作方法,为纪录片的内容带来一个精致的包装。另一方面,5G 技术的趋向成熟,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使得观众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侵入式观影体验,超高清摄影、全景展示、 VR 技术和实时互动传播已经为当下的纪录片带来了数字化的视觉奇观。

《早餐中国》运用了一些特殊的拍摄手段,如超微摄像和显微摄像的拍摄技巧,在《早餐中国》第三季的第三集里,通过超微摄像展现热气腾腾的驴肉,镜头不断向前延伸,仿佛一直在驴肉的世界中漫步,增加了镜头的奇观性,给与了观众不一样的视觉体验,在这普通的驴肉面前,所有的朴素又变得纯粹且透明。

除了视觉语言之外,听觉上,纪录片的声音与剧情中人物的对话,要有所设计,更要设计的精宕与精巧。无论是解说词、旁白还是配乐都对主题的展现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在纪录片的制作呈现越来越短,越来越精细的情况下,声音语言的有效安排对纪录片的创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生一串》采用的“VLOG 自述形式”拉近了纪录片与观众的距离。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网络上涌现出了一大批“VLOG”形式的微纪录片,比如说央视推出的《武汉观察》系列 VLOG,《一个武汉伢的武汉日记》 VLOG 等等,这些纪录片的火热程度并不亚于一些大型纪录片,究其成功的原因,此类型纪录片不再以宏大叙事为出发点,而是以小人物为切入点进行故事讲述;另一方面,剧情短小,虽然制作并不是很精炼,但是在此事件下,观众更关注事情的发生,画面质量不再会被观众过度的在意与关注。因此,新媒体时代下纪录片创作策略的探究,不妨借鉴新形式纪录片作品的创作方法,再利用传统纪录片本拥有的创作优势,相互融合,从而达到最优的制作。

四、结语

进入新媒体时代以后,纪录片无论是在传播还是在发展上都迎来了支持与机遇,特别是网络纪录片的异军突起,让创作者看到了解决传统纪录片弊端的有效途径。《历史那些事》《人生一串》《航拍中国》等等,这些在 B 站热门的纪录片,也证明了受众并不是反感那些历史或者是文献纪录片,只是因为传统纪录片的冗长、刻板的形式与现代年轻人甚至是大多数观众的观影习惯,存在着巨大的出入。新媒体时代的纪录片,在降低了创作门槛之后,涌现了一大批年轻创作者,他们在题材、思路、手法上也进行了创新性的尝试。值得强调的是,纪录片的创作误区,首先不能进入抽象题材的创作,其次不要背离这三个基本元素的原则:社会学的、诗的和技术的。现如今纪录片就像鱼,当它进入了一个新媒体或者是融媒体的水中,它的传播模式和经营模式的转变,也是发展与探寻纪录片未来生存之道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商产业研究院,2019.

[2]唐宁.中国电视文献纪录片价值构建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

[3]薛丽娜.当前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传播困境及突破[J].青年记者,2019(12):74-75.

[4]张新妍.讲好中国故事不负时代使命[J].新闻研究导刊,2019(12):228-230,234.

[5]牛原.《老人与海》中的象征意义新解[J].黑河学院学报,2018(10): 143-144.

[6]方弦.新媒体环境下纪錄片的传播策略[J].视听,2018(10):37-38.

注:本文系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建党一百周年献礼影视剧革命先驱形象塑造研究》(编号 SJCX21_1119)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纪录片创作时代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一墙之隔》创作谈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