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被唤醒的乡村古宅记忆

2022-04-23徐思琦杨小军

艺术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泰安民宿文化遗产

徐思琦 杨小军

摘要:近年来,乡村民宿慢慢成为人们出行住宿的选择,因此富有特色的乡村民宿也越来越多……本文了从“村上酒舍”的传统到现代、从无形到有形、从生活到艺术三个维度研究乡村记忆被唤醒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乡村民宿对于乡村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乡村记忆民宿设计村上酒舍

一、缘起

關于村上酒舍民宿,它的故事要从笔者2020年春天参与泰安村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规划第一次与团队驱车前往常山县泰安村说起。第一眼看到它所处的场地状况与建筑现状时候,惊喜的同时亦伴随着思考。惊喜是因为场地视野开阔,周边环绕着古桥流水与茂密山林,使得建筑能够拥抱自然,氛围清幽适逸。思考则是源于民宿创始人如何在民宿与乡愁,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之间找到平衡点,使二者能够和谐并存。

村上酒舍位于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泰安村的对坞自然村内(图1),由历史建筑改造而成,共有三幢建筑,是集住宿、体验、餐饮于一体的乡村民宿。常山作为浙西山区的一个小县城,在打造国际慢城的大背景下,乡村旅游和乡村民宿也在迅速发展。乡村民宿不纯粹是一个民宿,它是新时代赋予乡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经济,是乡村文化传承和复兴的一个载体,更是一个乡村振兴的突破口。乡村民宿,分布在农村,以乡村文化为内涵且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民宿。不仅天生就拥有自然气息和人文风光的净土,给予“都市人”身心可以喘息的空间,也或承载着他们对家乡的无尽乡愁。2020年由国家发布的《乡村民宿服务质量规范》中规定了乡村民宿的含义:“位于乡村内,利用村(居)民自有住宅、村集体房舍或其他设施,民宿主人参与接待,方便客群体验当地优美环境、特色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场所。”

村上酒舍(图2、3)位于的泰安村处在一个山坳里面,是一个有五百五十多年历史的传统村落。一条小溪贯穿东西,溪水清澈见底,小溪流上横跨66座石拱桥,同时保留有明清时代的古民居。二百多年的王氏宗祠,八宝山天王庙香火依旧,还有一盏点了四百年的天灯和故事传说。整村一派小桥流水人家的风光,宛如世外桃源一般。村内主要地形以丘陵为主,四面环山,中部呈阶梯状平缓展开,最高山为南面八面山,是常山第二高峰。两个自然村间隔交岭山,泰川、安川两条溪水汇聚至村口向东流向芙蓉水库,整个地貌四面环山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山清水秀,森林覆盖率达85%,位于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这为村上酒舍奠定了优秀的自然环境基础。

村上酒舍于2017年被评为衢州市十大精品乡村民宿,2018年被评为浙江省旅游总评榜之十大文化主题民宿、浙江省白金宿级民宿。2020年被评为中国乡村遗产酒店。事实证明,从社会各界的反响来说,村上酒舍已成为泰安对坞自然村打造特色民宿群的示范与样板,为古村旅游发展开辟良好的空间和思路。成为了泰安村文化的“新形象”、常山民宿的“文化名片”、赋能常山乡村振兴发展。

二、从传统到现代:转型与反思

“外面五百年,里面五星级。”村上酒舍恰恰就与这句话完美契合。民宿主人余家富对这座两百多年的老宅收购并进行改造,村上酒舍几乎没有改变老建筑的结构,在保留古宅结构完整性和原真性的基础上,对宅子内部的环境和功能布局进行设计,外部保留了古宅原本该有的模样,但民宿内部却焕然一新,让客人有住五星级酒店的舒适的同时,也能体验百年老宅的氛围。村上酒舍的创始人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找到一种新的建筑语言,可以更好地融合传统木结构与现在混凝土框架之间的差异,在梁柱之间寻找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可能性。

村上酒舍是一个以古法酿酒为主题的乡村民宿。村上酒舍在海拔1000米的八面山下的对坞古村里,整个建筑由一栋二百多年的老房子改造而成。该建筑坐北朝南,两进五开间四合院式建筑,共二层,浙派建筑风格。西侧设有耳房,建筑东、南向开门,东西两侧筑三级马头墙,内部砖木结构,设有天井、横梁、牛腿等雕花细致精美。建筑占地面积约227平方米。在保留清代徽派老房子原有的结构和特色的基础上,一共改造了7个客房,包含2个标准间,4个大床房和1个亲子套房。另外,建筑一楼还改造了茶室、书画室、影视空间等。保留了农村原滋原味的土灶,还有开放式厨房和餐厅。

在物欲横流的时代,老宅是村落历史和近百年来发展历程的见证者。它对于传统村落而言是十分必要性的存在。没有传统建筑的传统村落是失去灵魂的。这些老建筑就像一个个鲜活的生活,向每一个在泰安穿梭的人们讲述着关于泰安的文化与故事。走进老宅会让人莫名的有归属和宁静致远的感觉,大概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村上酒舍的诞生不仅可以唤醒无数人游子的乡愁情节,它完成了百年古宅从传统到现代这一重要性的转型。

三、从无形到有形:文化的文法与文化的表达

村上酒舍,顾名思义,是一个以酒会友的地方。老宅座落在贯穿整个村的小溪边上,小溪常年水流不止,清澈见底,正因为这里的好山好水,才有村上酒舍,古法酿酒的水都来自对面山上的山泉水。余家是传承三代的酿酒世家。传统白酒酿造传承了数百年,工序并不复杂,每年阳春三月,气候回暖,开始酿酒。大米、高粱等5种粮食经过浸、蒸、摊、落、发后,便进入煎酒工序,每年这个时候酒香就会氤氲整个村庄。村上酒舍将酒文化植入传统建筑之中,并形成相应的产业。其所酿的粮食酒作为招牌产品已经成功吸引了一波波的游客,喝过的人赞不绝口。

关于无形文化遗产的定义,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无形文化遗产公约》中指出:“所谓无形文化遗产,是指那些被各地人民群众或某些个人视为其文化财富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活动、讲述艺术、表演艺术、生产生活经验、各种手工艺技能以及在讲述、表演、实施这些技艺与技能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工具、实物、制成品及相关场所。”

关于有形文化遗产的定义,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中指出:“有形文化遗产,看得见、摸得着,具有形态的文化遗产。可分为小型可移动文化遗产及大型不可移动文化遗产两大类。”

村上酒舍将泰安村古法酿酒(图4、5)“无形“传统技艺文化资源与村内二百余年的老宅“有形”建筑资源进行完美融合。使得古法酿酒这一非物质的文化找到物质空间承载,重塑泰安村酿酒文化存在环境。以传承古法酿酒和在地文化为理念,保留建筑原有结构和特色的基础之上,改造了客房、茶室等空间。作为泰安的有形文化遗产承载着古法酿酒、传统榨油技艺等无形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诞生于泰安,寄生于泰安的,离开了泰安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丧失其原真性。村上酒舍的存在让无形文化根植于有形建筑本身,让老宅获得新的生命力,真正地使传统建筑再生。

四、从生活到艺术:“自者”的生活常态与“他者”的艺术表述

当笔者走进村上酒舍的那一刻,脑海中想到的就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中:“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深受中华上下五百年的深厚文化熏陶的我们,对这段文言文应该再也熟悉不过,无论是为躲避战乱,还是在官場上怀才不遇亟待抒发,又或是厌倦市井生活想要逃离……对比残酷骨感的现实,从古至今,这一归隐田园山林的绘卷始终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祥和的生活的追求与寄托。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幻想从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去,尤其是置身于这冰冷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林立的现代都市,人们对乡村田园生活的欣赏与向往更甚。

民宿的主人是一对年轻的小夫妻,黑孩和糖糖(图6)。黑孩(余家富)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是土生土长的泰安村当地村民,2016年为保护这栋完好的清代老房子,不顾家人的反对,拿出所有的积蓄,不惜支付违约金,从古建筑商人手里抢下这栋老房子。于是,就带着90后湖南姑娘糖糖,从杭州回到村里,花了整整一年时间,亲力亲为将老房子改造成了民宿村上酒舍。这就是这个民宿主人背后的动人故事。伴随着蓝天白云,绿水青山。作为新农人的他们在村里一边酿酒一边生活,给客人讲述着村里的故事传说。一屋两人三餐四季,一起做喜欢的事,一起生活下去。村上酒舍门前就有清澈的小溪,而身后靠着的就是满眼的绿色。在每个黄昏与傍晚,搬来竹椅,点上一根檀香,看夏日的晚霞、冬日的夕阳,听溪水潺潺。与山水为伴,没有惊天动地的爱情故事,他们的爱情是润物细无声的化进了每一天的乡村日常生活中,静静流淌在两个人的生命中,一起看孩子长大,一起慢慢变老。他们还将村里真正好吃的东西收集起来,比如手工做的面,亲自压榨的菜籽油,自己种的红薯,亲手酿的酒……用心包装,卖给喜欢它们的人。

在《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本书中提到:“自者和他者分别构成了生活中的艺术研究与发现的两个群体,也代表着观察事物问题的两种视角。自者视野中的民间艺术,会与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反映着他们的理想、愿望、情感。而他者的艺术表述中,往往将日常生活艺术化,呈现在他们眼前的是自者审美态度、审美情趣的反应,而且观察的出发点往往抽离于原来的日常生活。”拿村上酒舍来举例,余家富的生活常态就是他在村上酒舍发生的一系列故事,而这些故事成为现在大多数人眼中的艺术。他们在村上酒舍的故事被大肆报道宣传,这里就构成了所谓的“自者”的生活常态与“他者”的艺术表述。

五、结语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无形到有形的转变,生活到艺术的过渡,都共同发生于村上酒舍这个乡村民宿当中。而传统民居与乡村民宿发生互动,产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在给贫困山区和边远地区的村庄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更能在当地文化、历史等资源进行整合创作的过程中,延续至今留存于乡村宝贵的历史文脉,利用过去建筑作为媒介保留住乡村记忆。一个有灵魂的乡村民宿可以改变一个村落,更可以带动一个乡村的产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宪锋, Wang  Xuan.乡野民宿的杂糅之力——非典型古村落重生之路[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8(3).

[2]杨珍珍,唐建.老宅新生——旧民居改造的乡村民宿建筑设计探析[J].设计,2017(9).

[3]麻国庆,朱伟.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

[4]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乡村民宿服务质量规范[Z].2020-09-29.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传统村落动态保护机制及活化路径研究”(项目编号为:18BLG277)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泰安民宿文化遗产
孪生院子民宿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泰安杂记
选择民宿出行的你,真的了解“它”吗?
你是民宿达人吗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Transform Yourself into a Butterfly
泰安无性系引种品种的红茶适制性初步研究
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