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与“传统文化进校园”相结合的路径探析

2022-04-03王黎

文化产业 2022年3期
关键词:进校园劳动传统

王黎

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的传统文化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关于加强基础教育阶段的劳动教育力度的要求,相关部门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与规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就是非常具有针对性的一项政策要求,其提出了从不同层面培养青少年的文化素养、劳动素养。劳动教育的范畴非常广,本文主要分析劳动教育与“传统文化进校园”如何进行有机结合,以期通过多种方式打造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重视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完善、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为学生的劳动教育品质提升提供帮助。

劳动教育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背景

综观当下,“传统文化进校园”离不开青少年的劳动实践,而劳动也体现出了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劳动教育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属于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教育内容,不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也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认知、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科学途径。若能够从基础教育阶段就重视开展劳动教育,就能引导学生在这一阶段明确体会到劳动带来的幸福和美好。从个人的综合发展来说,缺乏劳动教育的引导,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自我发展的完善性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从青少年阶段就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好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只有让劳动教育与学校教育实现全面有机的融合,才能确保传统文化宣传和学校教育内容体系的完善性得到有效推进。

现阶段基于学校教育与劳动教育实现融合的问题分析

《意见》实施后,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各个地区的基层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都基于对意见的学习,形成了更高层次的思想认知,将劳动教育融入常规教学活动中;从实践的角度上来说,劳动教育由于缺乏融入中小学基础教育中的经验,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从实际出发,现阶段基于劳动教育所开展的工作仍然存在多方面问题。随着生活环境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小学生的劳动教育意识和积极性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学校方面的劳动技术课程在具体实践中也会被其他主要文化课程所影响,不仅存在课时比例不足的现象,教学组织的方式方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劳动教育教学并未形成系统全面的规划方案,劳动教育效果的考核也未得到及时同步的落实,部分学校还存在把体力劳动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的情况,这都反映出劳动教育与常规的学校教育在融合时出现了问题。为了进一步发挥出融合教学的优势特征,现阶段的中小学校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不同地区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有着显著的差异。例如,部分素质教育资源条件更加完善,且学校教师的思想认知层次更高的地区,劳动教育的开展力度就更大,开展形势也就相对比较多样;而部分对劳动课程的价值和意义缺乏充分认知的地区和学校,就未能充分重视对这部分课程的教學组织开展。即使部分学校在形式上设置了劳动课程的内容,但在具体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中并没有系统的规划和科学的方法,这影响着劳动教育的实践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劳动教育亟待提升和完善的现状。

不同类型劳动教育的资源和教育阵地缺乏规划,实践教学与应用的联动性不强。劳动教育在实践中长期依托思想品德课等的课程教学,教学实践的力度相对来说有所缺乏,大部分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时,往往只会采用理论课程教学组织的方式,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以及相匹配的观察评价工作不够重视。这主要与客观上实践教学组织的条件限制有一定的关系,通常情况下这类课程在基础的小学教育或中学教育组织的课程体系中占比比较有限,不同的实践教学又有相应的资源条件要求。部分学校由于缺乏整体的规划和分析,对于实践教学融合应用的切入点以及具体的组织方式方法缺乏全面的认知和确认,导致最终的实践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不同学校对于劳动教育的要求缺乏贯彻效果的统一性。受到地域性因素的影响,在部分地区的学校中,基础教育阶段的劳动教育都是以学生日常打扫校园环境为主要形式,并未直接设立独立的劳动课程,即使到了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因文化课程带来的较大压力,劳动课程的设置比例也会有所减少。在长期的教育组织过程中,学校需要结合实际对劳动教育的组织形式和组织思路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但从目前来说,各个院校因地域性特征和思想认知方面的影响,在劳动教育的实践组织过程中缺乏统一的标准与要求,实践和理论教学的力度存在较大的差异。

从具体的劳动教育组织形式的角度来看,虽然现阶段已经形成了家务劳动、公益劳动、义务劳动等不同类型的劳动组织形式,但不同类型的劳动组织形式有其相应的实践教育侧重点。教师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往往对于差异化的劳动组织形式缺乏全方位的认知;大部分学生在参与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也往往是以完成劳动任务为目标,并不能从劳动教育的组织落实中体会到劳动教育的积极作用和意义。

将劳动教育与“传统文化进校园”相结合,全面培养青少年综合素养的路径探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3月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发育的时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意义重大。按照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贯穿国民教育的整个过程:应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着力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支撑。因此,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可以将劳动教育与“传统文化进校园”有机结合,找寻创新路径,强化劳动教育。

打造一批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劳动基地,切实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劳动教育存在多方面实际问题和不足。例如,在学校教育体系和家庭氛围中劳动,对于中小学生甚至高中生来说,都是处在不被重视的地位上的。社会上提供给少年儿童参与劳动的机会和平台相对较少,因此这部分学生缺乏对劳动重要性的认识,自主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也受到了影响。中共中央文件的颁布,有效改进了这一现象。借此契机,可以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相结合,融入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如綦江版画、荣昌陶器、荣昌夏布等,以打造一批主题化、特色化的劳动基地。一方面,在此类劳动基地中可以打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加强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

同时,还应加强校企联动,对中小学生开放以传统文化为引导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传统文化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需借助社会力量,撬动多方参与。中高职院校当下在加强校企合作方面有新突破,应充分发挥职业院校与企业优势,共同打造特色基地、特色实验室,并对中小学生开放,为其提供实践空间及课程指导。

构建一套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从宏观的发展历程上来讲,传统文化进校园以及劳动教育的发展呈现出逐步提升和完善的总体趋势。单从实践的维度观察可见,劳动教育的落实效果和受重视程度在不同区域具体呈现的状态是具有波动性和变化性的,这主要是因为这门课程始终未能与常规的课程体系实现全面有机的融合,其教育功能也未受到学校和教育管理者以及政府部门的充分重视。因此,在后续的教学落实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构建起劳动教育的规范课程体系,这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重要条件。

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如何有效开展劳动教育是值得教育者深思熟虑的问题。以山东济南大明湖小学为例,该校将劳动教育目标与学校育人目标相结合,最终确定了以“实践体验”为主的策略和“内养+外养”的实施路径,并辅以丰富多元的评价方式,来达成劳动教育“四个维度”目标。所谓“内养”,主要是指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而“外养”指的是“家庭+学校+社会”共育的实践活动。

“内养”主要是通过综合实践、道法两个课程的课程梳理以及其他学科劳动教育因素的挖掘来完成。学校以《道德与法治》《综合实践》课程为基础,提取并梳理自理能力教育内容。每个年级梳理出道法课程中与成长有关的内容,目前,1-6年级总共梳理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为家人做点事》《争当劳动小能手》3个专题。此外,教师要进行学段之间的纵向贯通,明确每个年段的教学目标,养成学生劳动的习惯,以实现阶梯性发展。而在学科融合方面,鲜活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据学校教导处主任李平介绍,四年级语文教师组织学生在家发豆芽、养蘑菇、种蒜苗,还要写观察日记。很多孩子观察了多种植物,把所获得的成果做成了一本厚厚的册子;五年级数学教师在教授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知识后,引导学生用一张A4纸做出“容积最大的手提袋”;科学课上,老师在讲述完“桥梁”知识后,为让学生进一步探索桥的结构、特点等,组织学生回家用筷子、木片、纸板等搭建桥梁模型;英语教师带领学生做立体贺卡,为家长送上祝福;美术老师则用画脸谱,做折纸画、树叶画的方式引领学生以劳育美……

相应地,“外养”的方式则主要是通过校园劳动教育、家庭劳动教育、社会劳动教育三个维度来实现。校园活动主要是以班级活动、学校活动、少先队活动、节日庆典活动为主。近期,学校开设的劳动教育活动课程主要有《中华母亲节》《争做生活小达人》《种植小能手》等。家庭劳动教育主要聚焦家务劳动。社会劳动教育则主要指学生从教室到社区所进行的劳动。近日,学校的乐队和文艺社团的学生都会定期去街道办事处的养老院慰问演出、志愿服务,用精彩的表演给老人送去欢乐和温暖。在这一过程中,既展现了学生的才艺,也让学生为社会贡献出微薄之力。

培养一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师型指导教师团队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劳动教育要把专业的教师队伍作为支撑。从事劳动教育的教師队伍,不仅要有较高的思想认知水平,其在实践中教育引导的能力也应当达到一定的水平。只有劳动教育的师资力量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确保最终的教育工作落实开展顺利推进。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强调,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的办学能力和水平,要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新时代高校应加强劳动教育,通过多渠道建设一支热爱教育,带着干劲、闯劲、钻劲的高水平劳动教育师资队伍。

因此,劳动教育作为一门课程,需要配备专业从事劳动教育的教师。教师队伍作为教育链条中的核心,需要构建科学的劳动教育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来培养教师。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的结合关键在于要培养一批对传统文化内涵有理解、对劳动教育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指导教师。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劳动教育专业教师队伍的培养,应当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为前提条件与思想指导,要分别从劳动、文化、劳动哲学、劳动经济学、劳动管理学等多方面理论支撑点入手,分析劳动问题,开展劳动教育。在此基础上,还应当进一步强化劳动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使劳动教育逐步走向专业化。关于具体的师资队伍建设路径,有三方面要点:一是院校应当加强教师的能力素质培养,开设相应的教师培训教育专业课程;二是应用全员培训和拓展实践活动开展的方式,达到面向教师实现劳动教育的目标;三是基于学校和社会的力量找到劳动教育落实开展的有效路径和合理切入点。

参考文献

[1]段德成,李晓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路径探究[J].新课程研究,2021(13):71-72.

[2]赵雅,刘大勇.结合区域教育优势 实施中小学劳动教育[J].辽宁教育,2020(22):78-79.

[3]贺永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必要性及措施分析[J].当代家庭教育,2021(15):29-30.

[4]张剑,袁毅.“三出三进”:让劳动教育真正落实[J].人民教育,2020(Z2):121-123.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评估研究会2020年度重点课题《校长领导力评价标准研究及应用》(编号:PJY202005)。

猜你喜欢

进校园劳动传统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我想
经典彩调进校园
舞龙舞狮进校园
热爱劳动
优秀剧目进校园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少年力斗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