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旅融合推进常州大运河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2-04-03王素君

文化产业 2022年3期
关键词:常州运河文旅

王素君

常州沿运河而建,因运河而兴,常州的经济繁荣、社会发展和人文精神离不开大运河的孕育。运河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虽然随着海运、铁路和公路运输的出现,运河的经济功能逐渐减衰,但运河的文化特质依然散发着夺目的光彩,是运河的生命力所在。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大力开发常州的运河文化,将运河文化与常州的旅游进行有机结合,成为常州旅游的新增长点,成为目前常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以及常州市政府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常州市政府促进运河文化文旅融合的政策措施

为促进常州运河文化与旅游资源的融合,常州市相继出台了《常州市大运河遗产保护办法》《中国大运河常州城区段两侧建设管控操作(试行)办法》《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畅游江苏·乐在常州”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大运河(常州段)遗产保护规划》《常州市古运河—关河保护利用规划》《常州市历史城区市河及关河沿线景观综合整治规划》等政策法规,为常州运河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指明了方向。2019年,常州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加快推进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修缮保护工作,举办了“江南非遗嘉年华”等大型展演活动。2020年9月25日,常州加快实施了12个运河文旅重点项目。2020年,常州市举办了2020常州运河工业文旅体验周活动。2021年上半年,常州沿运河打造了运河文旅观光带。截至2021年8月23日,常州已有10项运河文旅产品入选江苏“运河百景”标志性运河文旅产品。

目前常州运河文化旅游资源现状

常州运河沿岸文化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名人文化

运河资源特别是名人资源是独一无二的,具有高度的独占性。游客在参观游览名人纪念馆、名人故居时,往往有深刻的心灵碰撞。游客在与名人进行跨时空交流的同时,也会爱上名人生活的城市,对常州这一孕育无数名人的城市感到亲切。

从古至今,常州运河沿岸的青果巷、白云溪、前后北岸等地名人辈出。仅长400米、宽200米的青果巷就走出100多名进士和唐荆川、钱维诚、恽鸿仪、汤贻汾、盛宣怀、李伯元、赵元任、周有光、瞿秋白、史良、刘国钧等大批名人志士,青果巷的名人现象在全国也是数一数二的。前后北岸(白云溪)更是常州文脉的发源地,出过状元吕宫、赵熊诏、钱维城,榜眼庄存与,探花赵翼等。近年来,常州大力打造名人旅游,完成了部分名人故居的修缮和重建工作,成立了苏东坡纪念馆、苏东坡美术馆、常州市方志馆、周有光图书馆、唐荆川纪念馆、刘氏宗祠、赵元任艺术馆等场馆。

工商业文化

常州传统四大行中的豆市、米市、木业依运河而建,因运河而兴。从清朝至民国,运河两岸米、豆、麦、芝麻、杂粮等粮行遍布,使常州成为大豆的全国交易中心,同时还是江南木业交易中心。常州的近代工业同样依托运河而兴,沿运河呈线性分布。近代以来常州的纺织、机械、电力、食品行业基本均沿运河分布。对常州工业的创办和发展而言,运输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运河提供了运输工业原料、设备、能源、产品的渠道,是近代常州工业的生命线。

运河红色文化

常州富有红色文化基因,著名“常州三杰”中的瞿秋白和张太雷都诞生在运河沿岸。瞿秋白出生在青果巷八桂堂天香楼,张太雷出生在运河南岸,二人均是运河养育的儿女。瞿秋白和张太雷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领导人,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宣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常州专设三杰广场、三杰纪念馆;省常中校园内树立着瞿秋白、张太雷的雕像;觅渡桥小学内的秋白读书处修复如初;红梅公园内设有瞿秋白、张太雷读书池。

运河创意文化

常州运河创意文化基本依托原工业遗存遗址,运河五号、民元里1号、南港码头、青果巷2号、中华纺织博览园是常州的主要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运河五号是“江苏省工业旅游景區”和“国家AAA级景区”。民元里1号含志王府、邹浩祠、民元里民宅、庄氏济美堂、庄氏塾馆等文保单位。南港码头、青果巷2号、中华纺织博览园等都成为创新创业的平台和载体。

运河江南水乡风情文化

运河将水乡文化、吴文化、园林文化联系在一起,是江南水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桥、流水、人家”是运河风情的真实写照。常州运河沿线有奔牛古镇区、西直街历史文化地段、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舣舟亭历史风貌区、戚墅堰东街等沿线运河文化风景街区,孟河、焦溪等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意园、夏家大院、文庙大成殿、梅村戏楼、顺庄戏楼、吴氏中丞等文物古迹,东坡公园、红梅公园、天宁禅寺、篦箕巷等著名景点。此外还有寺墩、青城墩、象墩等考古遗址。

运河民俗与非遗文化

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优秀历史文化,其传承和表现形式包括声音、形象和技艺等,身口相传是其在传承方面区别于其他文化类型的主要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民生产生活需要和礼乐敬天等精神追求的需要。

常州运河沿线有蒲河风筝、万绥猴灯、阳湖拳、常州唱春、常州道情、常州吟诵、天宁寺梵呗唱诵、常州乱针绣、常州留青竹刻、常州梳篦、常州掐丝珐琅画、常州微雕、常州堆花糕团、常州斧劈石盆景工艺、常州芝麻糖制作技艺、常州豆炙饼制作技艺、常州大麻糕制作技艺、常州素火腿制作技艺、常州萝卜干腌制技艺等非遗文化。这些非遗项目是常州民俗风情的精华,需要大力保护与推广。

常州运河文化与旅游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运河名人资源文旅融合缺乏力度

名人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是常州旅游走向繁荣的重要抓手。然而,常州名人资源在宣传开发力度方面比较缺乏全国性的影响力。游客一提起常州的旅游资源,主要是常州中华恐龙园、淹城春秋乐园、嬉戏谷,而无中生有的景点创造模式受制于创意,并缺乏独特性。因此名人资源对常州旅游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此外,常州现有名人故居有一部分是仿古建筑,如前后北岸的名人故居,缺乏沧桑感,游客难以融入,旅游缺乏深度,大部分名人故居游客的游览时间不超过五分钟。40F1BA5D-D60F-4CE0-9771-BDA3B95DAB5D

运河工商业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效果不佳

常州工商业遗址和文化利用传播方面主要是建设了运河五号、民元里1号、南港码头、青果巷2号、中华纺织博览园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目前仅有运河五号创意产业园区的知名度较高,其他依托工业遗址建立的创意园区流于形式,门可罗雀。各个依托工商业遗址建造的创意园区,商业氛围过于浓厚,单纯追求效益,缺乏社会责任和公益精神。目前而言,这些工业遗址和创意园区还没有真正成为常州知名的旅游景点,究其原因在于园区定位错误。

运河红色文化资源宣传力度不够

常州红色文化主要以“常州三杰”为主,其中瞿秋白曾担任中共早期最高领导人,他的胞弟瞿景白、瞿坚白也是革命烈士,为革命献出了生命,一门三英烈。出生在运河南岸的张太雷同样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在领导广州起义时牺牲在了战斗一线。常州拍摄红色文化电影《秋之白华》和四集纪录片《常州三杰》,力图还原以瞿秋白为首的常州三杰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生涯,然而影视剧宣传效果欠佳。《秋之白华》剧本创作和演员选择都存在问题。此外,对常州三杰的宣传纪念目前仅限于常州,缺乏全国性的宣传和纪念活动。

运河江南水乡风情文化缺乏特色,吸引力不足

“城依水、水连桥、桥满城”曾是常州的城市特色,常州曾有古桥1283座,现仅有100多座。运河水乡风情是水文化、吴文化、园林文化的有机融合,共同编织了旖旎温情的梦里江南。由于运河水乡文化大多雷同,游客看过一处就不想到第二处。其原因在于地域景观的相似性,都处于江南一带,都属于传统吴文化圈,在建筑风格、景观设计、人物风貌、风俗习惯、旅游产品、旅游活动等方面都基本一致。常州在运河水乡风情游方面和苏州、无锡相比,开展得比较晚,且基础设施不足,能让顾客流连忘返的景点太少。

运河民俗与非遗文化缺乏群众基础

民俗文化、非遗文化只有拥有广泛的民众基础才具有生命力,才能吸引越來越多的游客前来旅游。只有尊重和展示民俗文化、非遗文化,才能使游客乐于体验和感受,才能使游客了解当地风土人情,获得深度的旅游愉悦感。常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常州民俗风情的精华,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虽多,真正得到传承的却不多,除了芝麻糖、豆炙饼、大麻糕、素火腿、萝卜干、横山桥百叶这些人们日常饮食的东西,其他和一般民众没有太大关系,缺乏群众基础。常州民俗风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还需要深刻融入旅游景点景区,大力传承和发扬。

通过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常州运河旅游业的建议

加大运河名人文化资源的宣传开发力度,将名人文化和红色文化与旅游资源相结合

第一,加强名人影视剧的拍摄。常州市委宣传部、文广旅游局应花大力制作能够体现常州名人精神风貌的影视作品,在寻找剧本创作者、导演和演员方面要本着打造传世精品的精神下苦功夫。演员的选择不应只考虑名气。而选用流量小生、流量小花,而应以气质贴合、演技精湛,真正有生活体验和能融入历史时空的演员为主。可以将历代名人特别是近代名人排成系列影视剧,首先可以选择常州名人中名气较大的,如盛宣怀、瞿秋白、赵元任、刘国钧等名人。只有将常州名人的名气打出去,才能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来游览参观,才能塑造常州的名人名称形象。

第二,名人故居的修建应该修旧如旧,避免所谓保护性重建。名人的成长历程、业绩、事迹需要符合历史情境的故居和陈列物来体现和展示。在这点上瞿秋白故居和张太雷故居做得较好,特别是瞿秋白故居,陈列摆设比较恰当,有明显的历史沧桑感。其他名人故居也应该按照瞿秋白故居的模式去组织和建设,避免名人故居成为游客走马观花,单纯打卡的场所。

第三,在常州重要标志性建筑前树立常州名人雕像并用大屏幕进行宣传介绍。有名人才有名城,名人资源是最好的旅游资源。常州火车站、汽车站、高铁站、文化广场、博物馆、市政府以及其他标志性建筑以及各公园均应多塑造常州名人雕像,并通过多种宣传方式使外地游客认识了解常州历代名人。

运河工商业文化应和创意文化分开,避免大杂烩

常州工商业文化要和旅游相结合,必须要有独立空间,避免所谓创意文化的干扰。同时,工商业文化的展示应搜集尽可能多的历史文物,不能只是几张图片和视频介绍,不然注定无法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也不会对常州工商业文化进行口碑传播。对工商业文化的宣传应分类开展,避免大杂烩。对于近现代的工商业遗址遗迹,应由专业人员进行讲解。

打造独特的运河江南水乡风情文化

常州近年来打造了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焦溪、杨桥的古镇保护与开发早已开始,但难成规模,缺乏知名度,主要还是缺乏核心景观。对旅游目的地的建设和开发而言,独特性是第一要素。常州独特运河江南水乡风情文化的打造,是一个综合系统工程,需要与名人资源、工商业文化资源、民风民俗资源、非遗资源相结合,否则,难以摆脱和苏州、无锡、嘉兴、湖州等地类似的江南水乡形象。

筑牢常州运河民俗与非遗文化的群众基础

民俗和非遗文化的开发要坚持本土化和历史性、传统性,使游客能够身临其境,不搞移植以及不伦不类的模仿。要使常州民俗文化、非遗文化和旅游资源相结合,就需鼓励专家学者和当地民众对民俗文化、非遗文化共进行研究与发掘,并通过调查研究来拯救即将消失的民俗风情,保护濒危的民俗建筑,采用声、光、电、演、展等多种方式对常州民俗和非遗文化进行全方位立体展示。要加强民俗文化与游客之间的互动,通过静态参观游览和动态融入民俗展示等方式增加游客的愉悦体验。常州民俗文化要与常州水乡风情文化相结合,与自然景色、文物古迹相结合,民俗文化的开发是深层次、高标准、保护性的开发,要把准游客特点,塑造民俗品牌,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民俗文化旅游精品。

参考文献

[1]徐宁.激发运河文旅融合新潜能[J].群众,2020(20):35-36.

[2]姜师立.文旅融合助推大运河旅游高质量发展[J].群众,2020(02):51-52.

[3]王菡薇,侯力.文旅融合视角下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J].唯实,2019(12):68-72.

[4]常州市政协学习与文史委编.运河常州[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

[5]汪泉.唱响常州运河品牌[J].群众,2019(21):31-32.

[6]陈涛.高水平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常州段[J].群众,2019(01):49-50.

[7]周彤.新时代常州运河资源的开发及文化精神的阐扬[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20,38(02):1-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1954-1966年中国国际旅游事业研究——以国旅南京分社为中心的考察》(项目编号:19YJC770047)的研究成果。40F1BA5D-D60F-4CE0-9771-BDA3B95DAB5D

猜你喜欢

常州运河文旅
常州薛典老街
常州的早晨
美丽的常州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深度拓宽文旅融合边界
云南出台13条措施支持文旅行业
冰雪文旅乘风起
运河上的时间(组诗)
文旅地产或将逆风飞扬
邮轮“挤过”狭窄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