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文化基因提取与利用效益探究

2022-04-03祝巧秀沈可逸刘思琪

文化产业 2022年3期
关键词:基因文化发展

祝巧秀 沈可逸 刘思琪

文化基因的提取

国内对文化基因的研究

在CNKI中以“主题为文化基因”进行检索,不限时间,截至目前,内容精细到文化基因,其共收纳中文文献1184篇,其中期刊论文1071篇,硕博论文113篇。以“主题为文化基因”和“主题为乡村”进行检索,发现其共收纳中文文献27篇,其中期刊论文12篇,硕博论文15篇。由此可知,国内对于乡村文化基因的研究较少,其中绝大多数是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研究。

王媛钦(2009)利用文化基因,从自然环境、土地制度、风水理念、传统习俗等角度研究了三个吴文化村庄的聚落形态,提出了基于文化基因传承与发展的村庄形态规划及村落保护更新的路径。毕明岩(2011)致力于挖掘乡村地域文化内核和构建文化基因谱系,并解读苏州地区古镇的水文化、桥文化、居住文化等,重点讨论了七种规划技术方法。邹伦斌(2016)发现黔东南地区侗族的核心文化基因是由其特定的乡土聚落空间以及地域环境所孕育而生的。董小雨(2018)则运用景观文化基因理论挖掘天津市武清区的文化信息,提出了针对乡村文化基因再生的策略。安少毅(2019)深入挖掘土家族文化基因的内容,多维度地归纳与提取,将湘西土家族的文化基因应用到张家界山栖民宿设计之中,为当地的民宿设计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推动了“文化基因—民宿”方面的应用研究。罗思夕(2020)以汉中市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文化基因进行提炼,形成村落文化基因图谱,为传统村落空间的保护方法提供新的方向,并探索了对文化基因的不同保护传承路径。代涵奕(2021)以文化基因为理论基础,将金江村的壮族村寨作为研究案例地,系统梳理了其文化基因,提出了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发展思路。

总体而言,国内以文化基因为主题的文献一般分为少数民族文化基因、特定地域的文化基因、红色文化基因和历史文化基因等,涉及现代应用、保护传承、旅游融合、文创设计等多个维度,对其进行研究可以采用文化基因图谱构建的研究方式。

文化基因谱系图构建

在深入研究文化基因相关文献材料后,本文以临岐为例进行文化基因谱系图的梳理与构建。

临岐,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千岛湖附近,是浙江省中医药发展名镇,被誉为浙江省的中药材之乡。当地重视“一馆一谷一村”项目:“一馆”指千岛湖中医药博物馆,其于2018年正式开馆,建有“中药源起”“妙悟岐黄”“互动体验”“临岐中药”等七大展厅,整个博物馆不仅充分展现了中国中医药文化与历史,还将千岛湖所独有的中医药文化融聚其中;“一谷”即探寻野生中药材资源较为丰富的山谷,在谷中开展多样的旅游以及科研项目,例如,中药寻源、登山露营等;“一村”主要指积极发展康美产业,围绕中药养生主题打造“中药材美丽、韵味、养生庭院”,即发展庭院式中药植物栽种、中药元素字画、民居墙绘以及中药特色菜肴等。

在研究大量相关资料同实地走访后,笔者针对杭州市临岐镇的自然与人文文化发展进行了深入剖析,从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两方面对其文化基因发展脉络作出了整理,构建了如图所示的临岐文化基因谱系图(见图1)。

核心文化基因提取

与生物基因类似,文化基因在复制因子的过程中具有遗传、变异、选择三个特性。生物界的遗传保证了物种的稳定性,变异促进了物种的多样性,选择是建立在遗传和变异的基础上推动生物进化的动力。这三个特性在杭州市临岐镇发展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中医药文化因素的继承以及第一、二、三产业的共同发展。参照刘甜在《文化基因视域下文旅特色小镇品牌塑造实践研究》中研究文化路径的方法,笔者依据“母体基因—附着基因—混合基因的梳理思路(母体基因即对地域文化起主导作用的基因,其一旦缺失或消亡,地域特色将无从谈起;附着基因是母体基因的外延,是地域文化的外在表现,有着清晰的外在特征和文化内核;混合基因不是某一地域所特有的,可能是在历史演变中保存了特殊的文化记忆或信息)”,在生物基因思维的基础上对临岐镇核心文化基因提取路径进行了深入分析。根据此路径,笔者提取出临岐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文化基因价值符号“中医药、生态”,如下图所示(见图2)。

文化基因利用现状及原因分析

目前全国各乡镇在特色文化发展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具体过程中仍存在不少文化基因开发、利用效率低下的现象,其表现形式多样。接下来,本文将对这些现象进行说明并解析原因。

重心偏移:重经济,轻文化

乡村文化的开发强调多产业融合发展,有的地区因过分重视第三产业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当地的历史和环境条件,盲目选择文化导向,追求娱乐和热度而不注重文化开发与融入的科学性。过分重视某一产业,特别是容易忽视最基础的乡村母体文化基因,会导致发展重心偏移,这是乡村振兴中最易出现的重大错误。经考察发现,没有围绕母体文化基因探索的乡镇,往往难以找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甚至还会造成当地优势文化基因的没落。

正确对待文化基因并合理利用当地文化是提高文化基因利用效益的重要前提,本質是为弘扬乡村文化、赓续其生命力而形成相应的文化产业,争取与农业、旅游业、工业等其他产业融合,从而创造经济效益,带动乡村振兴。但在实际应用中许多地区和委托企业无法把握住这一本质,多数都以创造经济效益为目的而滥用文化因素。过度的文化商业化开发使得乡村文化中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因子沾染了太多的商业气息,从而失去了本真。这样的发展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没有文化内涵作为支撑的文化产业,其发展将会受到阻碍,同时还会降低文化基因的利用效益。

地基不足:重表象,轻基建

一切事物都具有联系,基础建设是当代建立联系的重要桥梁之一。作为乡村发展的混合基因,它是文化发展的推动力。有效激发乡村活力离不开文化设施的建造,而许多农村社区的公益性文化设施水平落后,有限的先进基础设施经常存在设置不合理或者缺乏针对性的问题,往往会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无法与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多元化需求相匹配。这是对基础环境建设的忽视所产生的影响。40F1BA5D-D60F-4CE0-9771-BDA3B95DAB5D

基礎环境的完备程度也会影响文化基因利用的效益。此处的基础环境主要指交通设备、交通路线、公共场所以及辅助景观等除了主建筑和主场所之外的建筑物。当地的高水平、高质量建设影响着来访者对乡镇文化的第一印象,并能够有效辅助乡村文化的宣传。而基础设施配备不到位、文化辅助景观落后所带给来访者的糟糕观感不利于乡村的持续健康发展。

内容空洞:重形式,轻深入

乡镇对于当地文化的利用方式多为粗放式。部分乡镇采用打造文化品牌的方式对文化进行宣传,但表现形式仅仅是利用文化资源以简单冠名,品牌内涵和结构单一,缺乏文化新意和对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对其中的精华部分没有充分提取,文化价值在附着基因发展中没有得到体现。

优良的宣发具有传播范围广、时效快的特性,能够在短时间以有趣、快速的方式使文化为大众所知。经过调查,对于一般的乡村,文化的宣发是发展弱项。他们的宣传方式往往与社会发展、科技发展以及大众需求相脱节。不充分利用新媒体和网络平台,是难以提升其知名度和信誉的原因所在,原创IP、产品衍生物等产业链的短缺和不完整也会降低文化基因的利用效益。由此可见,提高文化基因利用效益的方案内容需要多元化、全方位、系统化,只在某一方面下功夫,追求“表面繁荣”是难以达到最优效果的。

利用效益提升对策

把握层次关系,从“利益文化”到“文化利益”

文化基因的真正继承与发展基于思想的复兴。文化价值不等同于物质利益,其所追求的利益并非当前的、现时的。乡村文化基因承载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具有不可复制性。高效率利用文化基因,需要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将文化作为噱头,使文化浮于表层,先利益后文化的做法不可取。要树立先传承文化后带动经济利益的思想,围绕文化主题采取与保护传承文化相关的经济行为,形成文化在内圈、经济在外圈的思想建构,注重文化与经济效益的统一(见图3)。

强化文化知识储备,完善文化基因图谱

优化乡村文化基因、提高乡村文化基因利用效益,需要抓住文化内涵本身,要以文化为基石。在真正掌握好文化的基础上,要科学继承和发展文化。针对乡村本身的文化基因,进行系统化、全面化的梳理,理清文化脉络,抓住文化本身的特点,构建文化基因图谱,从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维度对其细化,基于图谱挖掘待开发的方向扩充其发展途径。同时需要加强当地文化氛围以达到潜移默化的宣传效果,重视对相关人才的培养。例如,杭州市淳安临岐镇在发扬当地中草药文化的同时注重未来发展,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等多阶段设立不同的培训实践基地,力图实现人才的长久输送。

因地制宜,推动景观文化基因再生

抓住当地文化基因,采用相关措施对文化基因进行合理化、科学化的利用,争取达到文化基因利用效益的最大化。相关部门应实事求是,经过专门、客观的调查研究后,再制定相关发展措施。在允许的条件下,将方案进行局部试点应用,在验收得到相关成果后对变化前后进行对比分析,优化升级方案,争取全区域的文化基因开发利益最大化。这一过程需注重因地制宜,切不可脱离现实情况,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经研究发现,网红游乐设施虽然能带动乡镇短期内的经济消费,但在更大程度上会降低当地文化在游客、参观者眼中的价值,扩大收益与损失之间的差值。

此外,需重视因地制宜和景观文化基因的再生,即以特定地区的地域特征为根基,在一定外界环境、人为因素的刺激或催化下,尝试不同的景观营造与文化修复手段,从自然环境、人文精神到景观实体三方维度构建发展路径。

务实行动,杜绝资源浪费

在接受政府资金政策扶持后,多数乡镇会选择兴建文化建筑。然而伴随建筑落成,当地文化的继续发展却没有了下文,如出现房屋资源闲置等现象。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也是对文化发展的不重视。如何真正利用好资源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除了乡村自身的建设外,政府部门的监管也是重要的保障措施。乡村文化基因利用效益的提高需要相关部门进行监督,定期抽查资源的使用情况和其产生的效益,严格核实资源去向,对于不合格的建筑必须作出相应的管理和整改。同时,对于一些长期闲置资源的行为需要制定惩罚措施,力求实现资源的长期高效利用。

参考文献

[1]任成金.青岛蓝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晋中学院学报,2016,33(01):42-47.

[2]刘昌荣,万瑜.长沙市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以岳麓山为例[J].教师,2019(07):89-92.

[3]韦殿华,王寿丽.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困境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8(01):46-49.

[4]戴亚鹏,涂彦珣,卢绪霞.论后工业历史语境下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景观的文化基因及其耦合价值[J].中国陶瓷工业,2021,28(06):46-50.

[5]杨艳,李薇.文化基因视角下常州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J].现代园艺,2021,44(23):150-152.

[6]代涵奕.文化基因视角下金江村民族文化传承与乡村民宿创新研究[D].桂林理工大学,2021.

[7]罗思夕.文化基因视角下汉中市传统村落空间特征与保护传承研究[D].长安大学,2020.

[8]安少毅.基于文化基因视角下的民宿设计应用研究[D].吉首大学,2019.

[9]董小雨.乡关雍阳—天津市武清区乡村景观文化基因再生研究[D].天津大学,2018.

[10]邹伦斌.文化基因视角下的黔东南侗族乡土聚落空间形态解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40F1BA5D-D60F-4CE0-9771-BDA3B95DAB5D

猜你喜欢

基因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修改基因吉凶未卜
谁远谁近?
基因事件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基因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