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儒家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

2022-04-03罗文俊

文化产业 2022年3期
关键词:儒家诚信孔子

罗文俊

毋庸置疑,价值观也会影响到一家企业的文化。换言之,企业价值观对构建现代企业文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谈及企业价值观的问题,我们就必须探寻企业文化的本质问题。在学术上可以把价值观分为目的型价值观与手段型价值观。其中,目的型价值观也被称作终极价值观。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去追求自由与幸福,这便是终极价值观。企业所追求的“客户第一”“开拓进取”“高效执行”等,属于手段型价值观,这是企业在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中,要求员工必须遵循的基本工作原则。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企业的企业价值观不尽相同,就算是同一个企业,当它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时,价值观也会有所不同。企业价值观是以企业为主体,企业中全体员工所共有的价值观念,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准则。只有当企业内大多数员工的价值观达成某种共识时,企业的价值观才能形成。这种价值观是人通过后天的学习培养起来的,因为个人的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对稳定性与持久性。简而言之,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人的价值观总是相对稳定与持久。

儒家思想强调的诚信是企业文化的关键所在——讲求诚信

《论语》中讲道:“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从个体层面来谈个人的价值观,当一个人在为别人考虑时,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有没有尽心而为,在和朋友交往的过程中,要时时刻刻反省自己是否坚守诚信。孔子主张在人世间寻求与他人的契合,而在向他人求助的时候,首先要求诸自身。正如前文所述,企业价值观是全体员工所共有的价值观念。但是,在个人价值观趋同之前,企业内的个人价值观很难融合成为一个完整的企业价值体系。这时,我们就非常有必要借助某种道德原则或规范,或者是世人认可的某种价值观,将个人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企业价值观初步形成并完善。不管是对社会还是对个人,诚信的重要性与意义都不容忽视。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诚信决定着一个人是否能立足于这个社会。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便很难走向成功。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企业,任何一家企业,倘若缺失诚信,这家企业也一定不会取得长远的发展。

海尔总裁张瑞敏因一个朋友在厂里买了一台冰箱,发现很多台冰箱都有问题,并在四百台冰箱中找出76台存在缺陷的冰箱,最后他亲自抡起大锤将这些有缺陷的冰箱砸了。正是因为张瑞敏的恪守诚信为海尔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同时也获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这或许就是海尔集团还能持续发展至今的原因。

对于社会而言,诚信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只有当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遵守诚信,社会才能取得良好长足的发展。首先,倘若人人都不讲诚信,人与人之间就毫无信任感,也就无法正常地工作与生活。其次,企业将无法顺利运转,更谈不上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

儒家人本思想与企业价值观——人本化管理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道德为基础的,儒家对中国古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便是崇尚道德。孔子所倡导的道德,正是以“仁”为出发点。“仁”是孔子首创的,也是孔子哲学的核心。孔子在《论语》中从不同角度解释了“仁”的真实含义:“仁”是人的一种自我意识,是由人本身自发产生的。孔子主张“仁政”,同时积极宣扬“入世”,这也是古代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人作为独立的个体而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势必会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也会与他人产生各种复杂关系,在孔子看来,生活在尘世的人大致会存在以下关系:

首先,在孝的层面就是人作为子女与父母的关系。孔子认为“孝”是人的根本,“仁”最基本的内涵是“孝弟”。实际上“孝”和“弟”在某种程度上就构成了最基本的人伦关系,它起着维系家族血缘关系的重要作用,有了这一限定条件,人的精神自觉性就能通过“孝弟”得以展现。其次,由家庭的伦理关系可外延出另一层关系,即人与他人的关系,这是“恕”的表现。最后,另一层关系是人与上级的关系,这便是“忠”。古代中国展现出的最基本的关系便是黎民百姓与君臣之间的关系,《论语》中“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个“忠”是有一定限制条件的,这里主要取决于君主对待臣子的态度,而后臣子才会根据君主的表现来思考对待君主的方式或态度,这似乎是一种双向选择的关系,也是某种程度上的平等关系。

因此,学习借鉴儒家的人本主义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企业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同时,企业应切实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贯彻到企业经营中,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采取灵活高效的人性化管理,从多方面打造团队协作精神,通过物质与精神双重奖励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管理者必须要做到关爱员工,还要意识到“感情投资”的重要性,使员工自觉产生积极为企业的发展与建设添砖加瓦的信念。

众所周知,西方的企业管理理论作为一种全新的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了一种科学而又完备的知识体系。西方的企业非常重视员工个人的存在价值,把员工放在企业管理的中心位置,认为员工是管理的主要对象,也是管理的主体,西方企业文化认为企业管理要由过去的“以物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这一点与儒家“以人为本”的思想不谋而合。为此,相对“以物为中心”而言,“以人为中心”或“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业文化的一个明显特征。儒家“以人为本”的思想,对我们理解现代企业文化的含义和根本特质,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意义。它可以为企业在改善人才引进、服务客户、营造融洽的企业氛围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启示。

儒家思想主张“为国以礼”“为政以德”,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以“仁”为其思想的核心,将“仁”作为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纲。儒家倡导“仁爱”,于国家,就是要追求统一,将家与国的利益置于最高处,放低甚至忽略个人私利;于个人,就是人们之间要有相爱之心,关心人,尊重人,做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儒家始终崇尚的都是“尚义”而“轻利”,儒家学派认为有大德行的人都是不言利的,如《论语·里仁》所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精辟地指出君子更在乎义,小人只在乎利。在孔子看来,追求财利是庶人们所做的事,君子不屑于求利。因此,孔子把“是知义重义,还是知利重利”作为衡量一个人道德的尺度,把“义”看作是人的行为的最高準则。

不可否认的是,要探讨现代企业文化建设,我们必须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谈起,从个人的价值观出发,把握个人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之间的联系。为此,我们有必要深入挖掘儒家思想的丰富理论内涵,特别是要将儒家的“仁爱”思想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去,因为儒家思想对我们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启发作用。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确保在学习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时,不忽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所带来的积极作用,从而更好地将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最终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本土企业经营与发展的道路。

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探寻现代企业文化的本质

天命观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孔子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孔子说的“命”是一种人力无法干预的且超越自然的客观力量。换言之,这是孔子对“敬天事鬼神”这一传统思想的继承,但是在承认“敬天事鬼神”的基础上,他更强调人们要把对“天”“命”“鬼”“神”的关注转向对现实生活的体察。孔子主张尽人事以应“天事”,孔子认为“命”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限制人自由活动的必然性,人的命运是由命本身决定的,所以人所进行的活动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要受到“命”的支配。这个“命”可以被人所认识,但是人永远都不可能改变它。人可以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积累知识经验,通过不断地探索逐渐认识到“命”的深刻内涵。

孔子所讲的天命就是“时命”,具有现实的普遍性意义,强调每个主体都有自己的使命。孔子说,“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就揭示了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领悟到隐藏在事物背后的天理,因此不能违逆天命。而是要从自身的天赋秉性出发,尽量使自身的禀赋与自己所处的时代相联系,天命所在,时命所显。在感悟时代使命的基础上,要尽心于自己生命范围内的事情,要将时代的使命与主体生命联系起来。企业的管理者要关注到员工存在的意义,每个员工都有着自己的个性与特长,只有充分肯定并包容员工的个性化差异,才能形成多元的企业文化,让每个员工都能在自己擅长的岗位上开展工作,各司其职,提高企业经营的效率。

儒家的利益观对建构现代企业文化也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富与贵,人之所欲也”,孔子认为追求富贵乃人之本性,君主在主持国政时应把解决人民的物质生活问题放在首位。他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而要“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子贡问政时,孔子回答:“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由此可见孔子非常看重人民的物质生活。儒家一方面明确提倡“见得思义”“见利思义”,另一方面也明确反对见利忘义、“放于利而行”。孔子曾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明确表示,富贵为一般人所喜好,贫贱为一般人所厌恶。在某种程度上,儒家肯定了合理之利的正当性。当然,无论是得到富贵还是去除贫贱,都应当为之以道,绝对不能肆意妄为。君主在治理国家时要把人民放在首位,同样的道理,企业的管理者在管理企业时,也必须要重视全体员工的物质生活,让员工在为企业做贡献的同时能获得相应的回报。同时在精神层面,要密切关注员工的想法与意见,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员工的合理诉求,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让员工自觉投入到企业的建设中去,构建出良好的现代企业文化。

儒家的“中和”思想对于构建现代企业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子思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中庸思想,子思在《中庸》的第一章就解释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便揭示了“中”与“和”的内在本质及其关系。自古以来,儒家的“中和”思想对中国历史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企业的管理者若是對儒家的“中和”思想能有深刻的认识,并结合企业的现有条件和基础,积极主动地将“中和”思想引入日常的企业管理中去,将势必给企业内部的员工营造出一种团结合作,相互友爱的良好氛围。中和是整个宇宙的根本所在,离开了“中和”,世界也就丧失了它本应具备的普遍秩序与准则。简而言之,如果企业管理者能够准确把握“中和”思想,这对于构建现代企业文化是大有益处的,也只有具备“中和”思想,企业才能走得更加长远。

儒家思想倡导:“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不论是治理国家、为人处世,还是经营企业,都应该明确“贵在人和”的重要性。企业内部如果人心不齐,则很难发展壮大起来。因为任何一家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只有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全体员工才能拧成一股绳,激发出团队巨大的潜力。所以,要构建现代企业文化,必须自上而下地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另外,企业管理者还要肯定人是管理活动中的首要因素,要主动为员工提供充分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平台,要充分发挥员工自身的优点,让员工能在实现企业价值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个人价值,使其在工作中获得物质上的收入和精神上的满足,达到人尽其才的目的。只有这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提高,现代企业文化才能更加完善,从而更好地应对系统性风险。

参考文献

[1]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8.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涂又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

[3]朱贻庭.儒家文化与哲学思想[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

[4]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5]应朋吉.基于儒家文化的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7.

[6]王京.儒家文化视阈下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策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5.

[7]汤丽萍.基于儒家思想构建现代企业文化的思路[J].商业经济研究,2015(01):144-145.

猜你喜欢

儒家诚信孔子
儒家“礼乐教化”与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企业不诚信怎么办?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茶道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照片之争,诚信之殇
舜帝——儒家道德理想的人格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