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视域下高校壮族马骨胡艺术教学实践探索

2022-04-03于腾腾黄燕君宁静

文化产业 2022年3期
关键词:壮族文化遗产美育

于腾腾 黄燕君 宁静

研究缘起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加强

我国在2004年8月批准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并出台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政策文件,对高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出了具体意见和要求。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构建非遗课程体系,加强高校非遗学科体系和专业建设,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

教育部美育工作与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实施

2019年,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美育要以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为重点,紧紧围绕高校普及艺术教育、专业艺术教育和艺术师范教育三个重点领域,大力加强和改进美育教育教学。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艺术学类专业课程推进课程思政,要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紧迫使命

壮族马骨胡艺术传承面临结构单一、资源不足、体系脆弱等困境,马骨胡艺术传承与发展后继堪忧。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演奏、制作马骨胡的多为老年人,老龄化严重,人才培育周期长,马骨胡传承体系相对脆弱,面临技艺流失和传承断层的局面。

国家指导性政策的实施与民族区域高校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紧迫使命,搭建“非遗+美育改革创新+课程思政”的模式,是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开展非遗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通道。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马骨胡艺术传承人进校园进课堂,构建马骨胡艺术课程体系,建设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马骨胡艺术传习基地、壮乡胡音马骨胡非遗体验馆,成立马骨胡乐团等一系列壮族马骨胡艺术课程,进行美育改革创新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

教学实践措施

教学实践主要围绕演奏与制作技艺传承、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美育创新、思政教育等方面开展。

传习马骨胡演奏与制作技艺,培养应用型壮族马骨胡艺术人才

1.设置非遗马骨胡艺术课程

将马骨胡相关课程列入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布在必修课、选修课、专业拓展课、实践课等模块,课程内容涉及演奏、制作和表演实践等方面,注重学生演奏和制作技艺的教学与传承,通过马骨胡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改革,强化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培育马骨胡艺术综合应用型人才。以2019级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例,具体开设课程如下:

2.非遗传承人进校园

邀请非物質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黄一格老师进校园,搭建马骨胡传承桥梁,对学生的演奏技艺、制作技艺进行指导,向学生传授壮族马骨胡艺术文化,重视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培养。校内教师与传承人要给予学生双重指导,在马骨胡传承推广、艺术精品培育和品牌打造方面,培养马骨胡艺术综合应用型人才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

3.组建师资团队

学校组建了一支融创作、指挥、演奏、评论、理论研究为一体的综合实力强劲的师资队伍,团队教师专兼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产出了一批原创马骨胡音乐作品和系列马骨胡艺术研究成果,引领学生在马骨胡艺术传习中提升实力,弘扬和推广民族音乐文化。

4.建立非遗技艺传习基地

学校创设挂牌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马骨胡艺术传习基地,基地用于课程教学、演奏编创、排演比赛、乐器制作实践等,以突显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继而传承马骨胡艺术,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传承人。

成立国内首个壮族马骨胡室内乐团,探讨表演创新

2012年,学校成立国内首个壮族马骨胡室内乐团,乐团编排的音乐作品多为教师团队原创。乐团主要由老师团队、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和喜欢少数民族乐器的其他专业学生构成,师生联动共推表演创新。

依托课程和项目,传习壮族马骨胡制作技艺

马骨胡制作技艺传承是马骨胡艺术活态传承的有效路径。学校开设了广西民族乐器制作选修课程,以项目支撑教学、以赛促教,现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立项项目《壮乡胡音——壮族马骨胡艺术非遗体验馆建设》等,均涉及马骨胡制作技艺,实现从课堂教学到创新实践体验到基地落地与学生实操,全面传习壮族马骨胡制作技艺。

挖掘壮族马骨胡文化内涵,打造文化品牌,落地美育创新和思政教育

学校注重打造马骨胡艺术文化品牌和挖掘文化内涵,在壮族人民审美认同语境下传承与发展马骨胡技艺,优先保障能够学到马骨胡独到的韵味,继而再创新,从点到面诠释壮族马骨胡文化,教育学生尊重民族、尊重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润物无声地融入课程思政教育,传习壮族马骨胡艺术之美,这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认可和关注。

教学实践成效

学校多年来致力于推广壮族马骨胡艺术,在技艺传承中创新,实现了教学改革实践的跨越式发展,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增强大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教学实践促非遗传承

非遗传承贯穿教学科研、演奏实践全过程,具体成果如下:

1.马骨胡主题课程列入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多年来持续修订学校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马骨胡艺术课程学分比例高,教学成效突出,培育了一批应用型马骨胡演奏传习人才。

2.科研、教改双轨并行,融通成果推动教学改革

立项马骨胡主题研究课题多项,科研、教改双轨并行,融通其研究成果,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以长久活态传承非遗马骨胡艺术,培育非遗马骨胡艺术人才。

3.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以赛促教

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马骨胡非遗人才培育中,学校多年来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培育和指导,其中《壮乡胡音——壮族马骨胡艺术非遗体验馆建设》获2020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立项,成果包括马骨胡非遗馆建设、文创产品设计、原创音乐专辑、研究论文等多方面。通过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大赛,促进学生习得非遗技能,从而达到深度传承的效果,做到以赛促教。

4.马骨胡艺术教学实践成果丰富

学校师生通过课程实践、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等活动将马骨胡艺术带到全国,参加国家艺术基金项目3项,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比赛二等奖1项,广西区级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第二届“敦煌杯”室内乐重奏大赛铜奖1项,第十三届国际华人艺术节演奏和创作金奖多项,彰显了壮族马骨胡的艺术风采和民族音乐文化魅力,教学实践成果丰富。

美育落地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

目前学校已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马骨胡艺术传习基地,为社会定向培养马骨胡艺术人才,拓展马骨胡艺术专项传习培训,如马骨胡制作人才培养、理论研究人才培养、音乐创作人才培养等。弘扬壮族马骨胡艺术之美,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示范引领美育创新进一步落地。

课程思政全方位育人

在马骨胡演奏课程中深入挖掘其价值内涵,注重知识教学和学生能力的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马骨胡演奏课程人才培养目标,抓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充分将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育人有机融合,同向同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习得非遗壮族马骨胡艺术演奏制作等技能,塑造品格,弘扬工匠精神,践行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脉。

综上,学生们能够从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重新建构对美的认知,热爱民族文化,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文化自信。

研究探讨

非遗特色教学思考

壮族马骨胡艺术非遗特色教学包括演奏、乐器制作、音乐创作等多方面,其活态传承需要多方面技能都能够满足需求,马骨胡音乐创作人才和制作人才的培育是当下亟待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馬骨胡音乐创作,目前初现两极矛盾趋向,对马骨胡乐器和壮族风格音乐元素较为熟知的音乐人大多擅长演奏,却大都不是专业作曲人士,而有创作专业技能的作曲家大都不是壮族人或缺少对马骨胡乐器及壮族音乐元素的深入了解,以致于想打造风格独特、作曲技法专业的壮族马骨胡器乐作品,尚有难度。

马骨胡的制作传承,需要学习者具备较高的悟性,具备雕刻、木工、美工艺术审美等技能,具备对音色、音质、乐器共鸣的敏锐洞察力,以及较高的演奏技能,并在制琴后期调试中可充分发挥出能动性,但如此综合的人才相较难寻。此外,制作传承需要相对齐全的硬件设施来保障制作,如大中小型制作工具、各类制作材料等。上述多方面的建设在高校现实环境中如何更好地实现,非遗特色教学如何更好地开展,值得我们深思。

壮族马骨胡艺术美育教学、课程思政教学深入推广

马骨胡是壮族特色乐器,是壮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学生在学习传承壮族马骨胡艺术过程中,能够感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深刻体会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之美,达到课程思政育人和美育效果。但培育马骨胡人才如何更好地服务与壮族地区,课程思政与美育改革创新如何深入长远推广,在培养成效、评价体系等方面,还需我们继续探讨。

壮族马骨胡艺术是极具生命力的民族文化瑰宝,在党中央领导下,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展开了一系列富有新意的教学改革工作。学校切合新时代主题,积极响应党政策,开展美育创新和课程思政教育,增强学生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培育新时代壮族马骨胡艺术接班人,培育出勇于承担文化传承重任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者和继承人。

参考文献

[1]于腾腾.广西德保县壮族马骨胡艺术传承困境及其对策探析[J].艺术评鉴,2020(07):30-32.

[2]楚学娟,李秀云.以“非遗”文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0):157-159.

[3]谭天美,欧素菊.近二十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0(03):22-34.

【基金项目】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资助,项目编号Y2020JGB11。

猜你喜欢

壮族文化遗产美育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Task 3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Cat’s book》
Tough Nut to Crack
壮族迎客歌
壮族山歌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