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语境下非遗题材纪录片研究

2022-04-03唐仲娟

文化产业 2022年3期
关键词:题材纪录片语境

唐仲娟

通常非遗是以无形的方式存在和延续的,所以无论是呈现还是保护,都有较大难度,导致不少非遗逐渐消失于人们的视野中,特色文化逐渐减少,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来说是一大损失。而将其拍摄成纪录片,不仅相对真实且原汁原味地保留和传承了非遗,而且也扩大了非遗的影响范围和受众群体。特别是新媒体技术应用之后,非遗题材走上微纪录片的发展之路,非遗文化通过短视频的形式呈现出来,拉近了大众和非遗之间的距离,受到各个群体的喜爱,从而大大便利了对其的保存与保护。

新媒体语境下非遗题材纪录?的变化

内容向压缩精简的故事性方向发展

非遗题材纪录片出现时,偏向于民族志性质,致力于通过客观角度,相对完整地还原非遗项目的情况,包括形成、发展以及相关工艺技法等,借此呈现中华民族的某一方面文化从古至今的演变和传承过程,注重整体性。因此,叙事风格宏大、悠远、漫长,有极高的文献参考价值和学术研究意义。但对于大众来说,略显高深和枯燥,因此吸引力不强,传播效果相对较差。而利用新媒体拍摄的非遗纪录片,时长可以缩短到10分钟之内,最长也比原来的45分钟少了20分钟[ 1 ],这样一来,非遗的内容也开始以故事形式直接讲述重点,将感情集中传达出来,人物、情节也发展得比较快,符合当前人们碎片化的观看需求。

形式向技术支撑的唯美化方向发展

1.画面追求唯美、质感

新媒体呈现给受众的信息既多又杂,对受众的视觉冲击较强,也正因此才普遍吸引了受众的目光。因此,新媒体背景下的非遗纪录片,在镜头设计上下了很大功夫,以此将非遗项目流畅地呈现出来,体现出高端、优雅的特质。在画面上,追求唯美、精致,在秉持着展现非遗项目的前提下,带给受众不一样的视听感受,从新的审美角度为受众创造震撼的审美体验,引起受众内心情感共鸣,实现文化的渗透和传播。特别是那些带有画面和色彩特征的传统非遗项目,如年画、剪纸等,在精心设计过的镜头下和光影之间展现出来的画面,内敛而古朴,质感很强。

2.情节追求演绎、艺术

非遗是依靠传承人世代延续下来的,因此非遗纪录片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传承人,尤其是已逝的传承人及其故事,或者从根源上要展现的传承人及其故事。为了保证效果,一般会以演员扮演传承人,演绎某个时期或整个成长阶段对非遗项目的继承与发展,如《泥人张》中请演员演绎已故的張明山老先生等。人物角色以及情节的再现,让现在的人们看到了一个完整的捏泥人非遗项目的诞生。这样的情景式设计,能够在时空上连接过去与现在,演绎加上旁白,推动故事层层递进发展,让观众身临其境,大受感染。而情景式设计随着持续完善,有可能发展为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另类艺术形式[ 2 ],意味着非遗题材纪录片迎来新的发展时期。

3.特征追求虚拟与现实相结合

新媒体时代的非遗题材纪录片,除了展示现有的非遗内容之外,还借助数字动画、3D技术等,将一些相关知识穿插在其中,如用动画解释相关原理,用三维场景按照已有资料还原不同朝代的建筑模样等,结合实景拍摄,为纪录片增添了更多趣味性,虚实之间的转换在吸引大众普遍观看的同时,也能使大众简单明了地学到有关知识与原理,体会我国传统非遗项目的丰富内涵,感受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深厚底蕴。

传播向多元化融合与接纳方向发展

与以往客观呈现非遗情况的纪录片不同,新媒体时代的非遗纪录片,结构更加灵活,设计上也不拘一格,注重多领域的相互融合,由此使得非遗项目的传播主体、传播方式及传播效果都走向了多元化。

1.借助明星娱乐效应催生文化认同感

邀请明星亲自体验非遗传统项目,通过明星效应将非遗项目引进年轻受众群体的视野之中,以此实现非遗项目的传播,激发年轻群体的文化认同感,如《百心百匠》节目等。主持人和明星深入民间,在匠人的引导下,了解传统手工艺,包括其发展历史、现状、工艺技法以及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等,实现了现代娱乐和传统技艺的融合,提高了传统非遗项目的知名度,让更多人发现非遗的独特韵味,也体现了非遗及传承人的匠心品质和时代精神。

2.交互传播取代单向的线性传播

纪录片搭载新媒体快车,开启了流量传播的时代,以受众为信息源,以文化认同为连接,在彼此信息交流过程中形成传播网。如《百心百匠》和《王者荣耀》的结合,从传统文化出发,致力于多层次、多途径地传播传统文化。《王者荣耀》拥有庞大的用户基数,且用户遍布各个领域、各个(年龄、学历等)层次,尤以年轻人为主,背后有专业的设计以及顾问团队作为支撑,与《百心百匠》结合之后,很大程度上扩充了后者的受众范围,更是为非遗项目提供了支持,补充了新生力量。也有一些非遗题材纪录片将有关手工艺产品的链接加入其中,如牦牛绒围巾、剪纸、唐卡等,将非遗项目以具体的实物形式融入人们的实际生活中,促进了非遗项目及其包含的文化讯息的大众化,使其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认同,提升了其市场空间和经济价值,改善了非遗项目继承人及其所在地区的整体生活水平。

3.对非遗进行创新性的延伸和拓展

《指尖上的传承》的推出标志着新媒体非遗题材纪录片的诞生,《了不起的匠人》的播放标志着新媒体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创新。其所展示的已不单单是客观的非遗项目,而是在地域上已经延伸到中国之外,在内容上,尊重非遗客观事实的同时,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匠心精神和丰富的故事。这样的设计和转变,主要是考虑到一些非遗项目的相关人物,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参与到纪录片拍摄之中,并且部分项目需要较长的时间去拍摄,或者为了进一步体现非遗项目在国内外的重大影响等,才选择利用新媒体,以较为恰当的方式来展现传统手工艺,收获更好的传播效果,营造关注传统,认识、学习手工艺以及匠心精神的整体文化氛围,保护和传承非遗项目。

新媒体语境下非遗题材纪录?的创作

投入更多成本支持内容的创作

新媒体语境下,非遗题材纪录片从电视、网站大荧幕上,延伸到了各类短视频平臺中,在任意时间和空间中都可以进行创作与发布,创作和接收主体也由原来的专业团队拓展到普通大众,且拍摄所用器材工具也变得简单,技术门槛有所降低。如此一来,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创作成本,包括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等,均出现了层次化,可高可低,不少短视频平台甚至提供模板,提前设定好音乐、背景等,创作者只需套用即可。这样,创作的中心就逐渐变得模糊,越来越多的非遗题材纪录片层出不穷,占据了各类平台,但内容质量也因此变得参差不齐。为改善这一现状,各类短视频平台应严格把关,增加人工考核的比例,鼓励创作者以充足的成本来制作优质的内容,或成立专项非遗栏目检验小组,划分专项资金,重点打造非遗纪录片项目,奖励或投资非遗创作的优秀创意及作品[ 3 ],走非遗IP化道路,甚至形成非遗IP知识产权的保护模式,以此保证非遗的当代广泛传播和世代流传延续。

根据不同平台调整创作模式

传统非遗纪录片受传统媒体的影响,创作过程漫长,播放时间固定,传播效果容易出现断层。进入新媒体时代后,平台的增多和更新,也使得非遗纪录片的创作模式发生了较大改变。当然,从根本上来说,非遗纪录片仍然属于纪录片,基本的制作标准尤其是优势不会变,而是在原有基础上,根据平台的不同以及受众的喜好、消费特征等,在创作非遗纪录片时适当调整风格,做出一定创新。如短视频平台每个视频都有时长限制,因此在创作内容上,可考虑系列模式,每一集的内容要有重点,整个系列要具有逻辑性、发展性,保证内容质量的同时,强调积极向上的思想和意义的传播等。总体来说,新媒体语境下的非遗题材纪录片创作,要兼顾内容本身和平台特征,以此提高创作成功的可能性。

同时注重传播速度与传播效果

新媒体语境下,各类信息传播速度加快,然而哪类信息会短时间内大范围传播并掀起长久的热议狂潮,是无法预测和保证的,一方面是因为各类平台都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是受众的喜好千变万化、难以协调,传播速度和传播效果并不一定成正比。有些非遗题材纪录片从一开始就赢得普遍关注,而有些非遗题材纪录片则从一开始就未能激起浪花,久而久之就会被平台淘汰。因此,非遗题材纪录片在创作上要结合受众倾向,注重内容、拍摄镜头、氛围感等的设计,尊重非遗本身的质朴、古雅特性,按照平台要求的规律来发布和传播,就极有可能在传播速度和传播效果上同时取胜。

新媒体语境下非遗题材纪录?的价值体现

文献保存和研究参考价值

非遗题材纪录片能够将传统优秀文化记录下来,借助科技可实现永久保存,尤其是对于濒临失传或没有实体的非遗项目来说,如人口相传的民歌、技艺手法等,能起到及时的保护作用,变成一种珍贵的文献。在当代广泛传播的同时,也有利于后人欣赏和学习,尤其是专家学者从中获取必要的民族文化信息,作为相关研究的理论参考。因此评价一部非遗纪录片,重点之一就是看其是否具有文献参考价值,是否如实呈现非遗特色并起到良好的传播作用。毋庸置疑,一部文献价值高且受大众喜爱的非遗纪录片,将为非遗发展注入强劲的生命力。

文化认同感与传播价值

1.促使大众尤其是青年群体产生并传承文化认同感

新媒体时代,人们在观看非遗纪录片的同时,也可通过弹幕实时发表自己的言论,尤其是青年群体,更是弹幕大军中的主力军,这其实也代表着人们对自我的认同,以及在非遗文化传播中的重要参与。在当前纷繁复杂的信息社会中,变幻莫测的环境令人眼花缭乱,再加上网络信息的侵袭,往往会造成人们尤其是青年群体思想观念的迷失。而人们也习惯于通过新媒体来了解所处城市及民间的文化,这其中就包括非遗题材纪录片。现实与虚拟的连接,文化跨时空的传播,客观与娱乐性质的结合,集图片、文字、语言和画面等于一体,这些都构成了非遗纪录片的独有特色,再加上人们对大部分非遗项目了解较少,由此产生了新奇感。综合之下,连青年群体也开始关注和观看非遗纪录片,感受传统工艺技法、匠人精神的伟大、背后故事的深刻寓意,从而对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加深了解,增强认同感,潜移默化间起到文化传承作用。

2.为文化空间的构建和活态发展提供了机会

非遗纪录片呈现的都是非遗项目,但内容因地域、民俗等的不同而拥有不同的风采,由此构建了一个主题明确、层次丰富且多种多样的传统文化空间。如《我在故宫修文物》,观众感叹于匠人堪比“化腐朽为神奇”的手艺技法,以及由古至今一脉相传的匠人品质;在《薪火相传》中,能够体会到文明薪火代代相传的不易,感动和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使观众更加尊重文明、自觉传承文明;而各种民族民间非遗项目纪录片,如《留住手艺》等,则带有浓浓的家乡情怀,引导人们回忆过去并思考当下,唤醒人们心底最纯真、最质朴的情感[ 4 ]。非遗纪录片构建的文化空间,让人们跳出地理空间,拥有相同的文化身份。对于中老年群体,是缅怀、回首和品味,对于青少年群体,则是教育、鼓励和引导,从整体上影响着我国社会大众价值观的形成与表达。尤其是对于异国他乡的人们来说,非遗纪录片能够勾起他们对自己家乡的思念之情,也能激发他们对所处地的乡土文化的认同,进而获得一种归属感,心灵得到慰藉。总体来说,非遗纪录片使非遗拥有了更加庞大的受众群体,在受众群体的共同作用下,其自身从民间扩展到了城市、国家乃至国际,自身的传统性也与现代性实现了交融。

新媒体语境下,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内容、形式及情景等均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由此创作、传播应同时注重结合大众的喜好、非遗的特征以及平台的规律,让非遗纪录片的文献和文化价值得到充分发挥,起到保护和传承非遗的作用,从而激发大众对不同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闫宏宇,宋雪.新媒体语境下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嬗变[J].新媒体研究,2019,5(19):85-87.

[2]何帅森.新媒体视域下非遗纪录片的创作——以《了不起的匠人》为例[J].出版广角,2020(24):74-76.

[3]杨阳.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纪录片的传播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4(02):153-157.

[4]李鹏飞.文化空间再造——新媒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媒介传播与文化传承[J].文化艺术研究,2018,11(04):1-6.

【课题项目】2021年中央高校青年教师创新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纪录片研究(项目编号:31920210103)。

猜你喜欢

题材纪录片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Rough Cut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等待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