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在生命还乡的路上

2022-03-27陈海波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物欲立场老子

○陈海波

近来读潘知常先生的《中国美学精神》,读得“磕磕绊绊”“曲曲折折”,但也觉得荡气回肠,余音绕梁。借歌德的话表达:“人类的精神是不朽的,它就像太阳,用肉眼来看,它像是落下去了,而实际上它永远不落,永远不停地照耀着。”

潘先生用658 页的文字,多角度地将历史长河中的中国美学精神,谱成一首行走着的歌,既深情幽幽,又理性从容,一如杜甫低回的喟叹: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在历史的回溯中寻觅,在蜿蜒的寻觅中感受,一座闪光的美学精神纪念碑,在潘先生的笔下澄澈得几乎透明,也美丽得令人忧伤。

一、孔子的“向下之道”:内在与超越

“青山自青山,流水自流水。”

如果从美学的“本体论”说起,就不能绕过为中国美学的诞生铺下一块基石的孔子,他把美学从对形式因素的和谐的思考提高到一种本体论的高度。

在那个大变革、大改组的时代,孔子开始深入地思考物欲问题。在孔子看来,如果单纯讨论“美”,或单纯从对象的角度去讨论物欲,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于是,孔子把目光从对美的讨论转向了对审美的讨论,转向了对审美与人性、人格、人生的内在关系的讨论,并且把审美看作是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天命,一种朝向精神家园的回归。

正是这样的思考,让中国美学走上追问之路。孔子沐浴着“人的觉醒”的晨曦,但由于时代的急剧变化,他所看到的,已不再是一个“以德配天”的时代了,而是一个“德”与“天”背道而驰的时代,公平、无私、正义被暴虐、自私、贪婪取而代之。招摇过市的不再是义,而是利;不再是善,而是恶;不再是温情脉脉的爱,而是江河般流淌的血……

为了重塑这个时代,孔子重新寻找精神的家园,重新开始追问。经过认真的思考、求索,他毅然走向了“德”。孔子确立“尽义以知命”的人生准则,对周人的“德”精心改铸。于是,辉耀千古的“仁”诞生了。

“仁”是一种以氏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族类亲情,孔子着意突出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社会性。孔子对于人类走向社会的肯定,绝不仅仅是一种现实的目标,而俨然是一种人生境界。孔子把这份既超越又内在的生命之道安放在人们的心灵之中,“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基于此,“仁”成为中国美学所追寻到的终极价值、精神家园,又促成了中国美学的本体论自觉。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二、老子的“向上之道”:自然与文明

老子的“道”,可以“常”名之,意味着一种既生生不息又永恒不变,既是有又是无,既相生、相成、相和又复命、返朴、归明的真实存在。

但是老子的过人之处在于,不再把物欲问题的产生与人类社会发展割裂开来。在他看来,物欲问题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人类社会越发展,人抽象化的程度就越高,物欲的危害也就越大。于是,老子把现实的物欲问题拓展、演进为自然与文明的问题。并且,他毅然站在自然的立场上,以消解的态度去看待眼前的世界。这种自然对文明的批判,构成了中国美学历史中回荡千古的旋律。

矗立于美学讲坛,老子对之前的中国美学是不屑一顾的,他甚至认为孔子是愚蠢、痴呆的。孔子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在老子看来“道可道,非常道”:“可道”之“道”,是经过人为的解说与阐释的,是经过人心之“可”的,因而早已不是真实、圆融的“道”,是被片面化、分门别类化、僵滞化了的“道”。“德”也如此,“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用某种标准把“德”规定死了,堵塞了它的无限可能性,这种“德”实际是“无德”。对于“仁”,老子认为,真正的“仁”不应该是一种规定,而应该是一种实现,对“仁”的任何规定,都会使它不堪负荷,故真正的“仁”是“不仁”。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由此出发,老子一反孔子的向下之道,推出了自己的向上之道,这“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绳绳兮不可名”,实际就是自然的化身,也是老子心目中“美”的世界。

三、庄子的“同一之道”:生命的还乡

老子的“向上之道”,洋洋五千言,没有给人自身留下一线生机,刚刚从宗教蒙昧的阴影中挣扎出来的人,不得不又一次跪倒在自然世界的脚下。他把孔子的“向下之道”一笔抹杀,把“道”的世界、“美”的世界与现实世界对立起来,将人的审美能动性、创造性无情地抛弃了。

透过孔子和老子,我们感受到,倘若站在向上之道的立场,现实世界就会被抽空,不可能有任何确定的东西能够进入美的世界;倘若站在向下之道的立场上,美的世界又会被束之高阁,不可能施予现实世界任何影响。要解决这一难题,就要使之统一起来,于是,庄子美学诞生了。

庄子的美学思考,同样是着眼于自然与文明的问题,同样站在自然的立场上,以消解的态度看眼前的世界。

“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

庄子认为,物生之于物,物之前还有物,循环推演,没完没了,根本容不下“道”插足。于是,他提出自己的看法:实际上没有什么与具体、有限的感性事物彼此隔绝的“道”。站在事实的立场上,现实世界是消解化的,站在价值的立场上,现实世界是抽象化的。

庄子和孔子一样,肯定人的意义和价值,肯定“仁者爱人”的思想,重视保护人的生命,把人放在物之上,将孔子的“向下之道”赋予了“向上之道”。

道与物、超越与遍在、外在与内在,在庄子身上融汇为一体,超越而出,生命不断升华。一个审美的人,正走在生命还乡的路上。

那个本真的、活生生的世界,那个“思想与存在同一”的世界,那个人与万物融洽无间的世界,它无所不在,明明白白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猜你喜欢

物欲立场老子
物欲如镜照灵魂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设计立场和手工生产关系的辩证认识
武术研究的立场
扬 善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运动能够抑制物欲
智者老子
运动能够抑制物欲
消费主义视域下的中产阶级想象——论新都市电影的物欲狂欢与精神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