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价值塑造为引领构建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

2022-03-23张绪涛孟昭博赵庆双

河南教育·高教 2022年2期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应用型人才课程思政

张绪涛 孟昭博 赵庆双

摘 要:本研究在综合分析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遵照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原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重构课程的教学大纲,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借助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重塑课堂教学,完善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不断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家国情怀,最终实现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既定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课程思政;价值塑造;应用型人才;混凝土结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重要会议,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各高校应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育人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塑造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其必备内容。

面对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融合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一流课程体系构建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课程团队在综合分析混凝土结构课程目前实际教学情况的基础上,遵照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原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重构课程的教学大纲,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借助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重塑课堂教学,完善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使学生做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不断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家国情怀,最终实现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既定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混凝土结构课程的教学现状

混凝土结构是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是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知识体系、培养理论分析和工程实践能力、强化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工匠精神的关键课程,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培养质量。

尽管混凝土结构课程在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结合笔者所在的聊城大学来看,目前的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无法完全实现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既定目标,也不能很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混凝土结构课程要讲授的内容多,涉及面广,课程内容具有综合性强、应用性强等特点。然而,目前的混凝土结构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存在以下五个问题:一是教学内容没有体现出“学生中心”的教学理念,也不是按照“成果导向”的理念反向设计的,教学内容与毕业要求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支撑关系;二是教学内容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有重叠和交叉;三是缺少与实际工程紧密相关的内容,无法有效缩短学生从课本理论到实际工程认知的差距;四是体现本领域科学研究、工艺、技术改进的新内容较少,无法及时反映本领域的前沿动态;五是教学内容中融合的思政元素不多,价值塑造的作用不强。

第二,该课程的授课内容多、信息量大、难度较高,但是授课学时偏少,传统的授课方式很难完成课堂教学内容,遑论新增与实际工程相关的教学内容。如何解决教学内容多而授课学时少的突出矛盾,如何合理安排传统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内容、学科前沿相关内容,如何引入线上教学手段,如何安排线上及线下学习内容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但是目前与混凝土结构课程相关的实践教学内容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把注意力放在理论教学上,而忽视实践教学;二是课程实践教学内容较陈旧,形式单一,缺乏实践性和创新性,并且与理论教学内容存在脱节现象;三是受实验条件及实验学时所限,常以演示实验的方式开设本该由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项目;四是与课程相关的实习环节实际执行的时间相对较少,没有按照教学计划严格执行,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常常流于形式,实习效果不理想;五是课程教学团队的工程素养不高,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对工程设计过程认识不足,对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缺乏了解,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无法给予学生准确的指导;六是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常常流于形式,且无法考核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构建混凝土结构课程体系的内容

基于目前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现状,课程团队从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三个环节构建混凝土结构课程体系的内容,以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第一,以价值塑造为引领,重构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确立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制定教学大纲以及选定教学内容时要考虑以下三个要点,即是否蕴含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否体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同时,要基于社会对学生能力培養的需求反向设计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以全局的眼光重新审视混凝土结构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理顺本课程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先后顺序及承接关系,以保证教学内容能支持相应的毕业要求指标点并最终达成培养目标。

教学设计要有机融入思政元素,教学过程要体现价值引领,教学评价要取决于学生能力的提升,教学内容要强调知识的创新性和实践性,强调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和价值塑造的教学理念,强调教与学的密切结合,强调课内与课外的密切结合。

第二,构建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课程团队将上述融合思政元素的教学内容离散为知识点,并围绕其开发微课程资源,每个微课程长度约为10分钟,一般包括演示文稿、动画、工程图片等教学素材,并设有讨论和小测验环节。利用微课程资源开展线上信息化教学,同时将课程的重点、难点作为线下课堂讲授的主要内容,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了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从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转变,把讲解与自学、练习与测验、讨论与答疑融为一体,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这种教学模式还有助于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基于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求,构建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支撑条件,在专业课程体系中与混凝土结构课程相关联的实践教学环节有认识实习、混凝土基本构件试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及毕业设计等。

为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教师要在原有实践教学环节的基础上构建与理论教学有机融合、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三、构建混凝土结构课程体系的思路

课程团队成员应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首先做到“明道”“信道”,逐步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从社会及学生的需求出发,以价值塑造为引领重构课程的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将融合思政元素的教学内容离散为知识点、技能点,并围绕其开发微课程资源,开展线上信息化教学。同时,将课程的重点、难点作为课堂讲授的主要内容,建设内容丰富全面且与实际工程联系紧密的课程资源库,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构建与理论教学有机融合、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逐步使学生做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实现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既定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四、构建混凝土结构课程体系的具体方法

第一,开展细致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首先,课程团队深入调查走访施工、设计、房地产、监理等企业,与管理、技术等不同岗位的人员座谈交流,调查了解企业对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征集企业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为课程相关毕业要求、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确定及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其次,采用问卷形式调研土木工程专业2016届至2020届毕业生目前的工作状况及未来的发展前景,对学校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方面的评价与建议,对课程体系设置及教学内容的满意度,对教学组织形式的建议等。借助这些调查问卷可以更精准地确定课程教学大纲,规划课程教学内容,选定教学方法。再次,调查走访省内外开设土木工程专业的高校,特别是与聊城大学条件类似的地方性高校,深入学习其在课程思政改革方面的成效、经验。全面搜集省内外高校混凝土结构的在线课程视频及各类教学资源,对课程体系特别是实践课程体系等方面的资料进行系统的研究与分析,为混凝土结构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第二,确立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需要首先接受教育。课程团队成员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到“明道”“信道”,要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完成由“经师”向“人师”的过渡。精心组织设计每次课程的教学内容,思考教学设计中是否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知识的创新性和实践性,强调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强调课内与课外的密切结合,逐步使学生做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第三,构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基于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求,调整融合与混凝土结构课程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如认识实习、混凝土基本构件试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及毕业设计等。从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的保障条件及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三个层面展开分析研究,最终形成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课程团队积极探索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凝土结构课程体系建设方案。以价值塑造为引领,重塑融合思政元素的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建设与理论教学有机融合、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借助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重塑課堂教学,不断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家国情怀,最终实现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既定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践表明,课程团队提出的建设改革方案可有效解决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在混凝土结构课程中取得成效后,可为本专业其他核心课程的改革建设提供经验参考,也可为其他工科专业的课程建设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董勇.论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5).

[2]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

[3]胡婷婷.探讨如何在混凝土结构课程的教学设计中体现课程思政[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1).

[4]孙志伟.理工类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1).

[5]夏红春.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9(1).

[6]李志义.成果导向的教学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15(3).

[7]刘建平,贾致荣,师郡.基于OBE教育理念的混合课程教学改革:以混凝土与砌体结构设计课程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8(6).

[8]鲍文博,陆海燕,黄志强.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土木工程教育探索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6(4).

责编:瀚 海

猜你喜欢

混凝土结构应用型人才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混凝土结构教学实践着力点
基于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混凝土结构”教学改革研究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浅谈混凝土裂缝的研究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