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应用价值与实践路径

2022-03-17欧阳静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服务

欧阳静

(吉林大学 图书馆,吉林 长春 130012)

2003年,芬兰学者马库斯·艾托拉(Markus Ait‐tola)首次提出“智慧图书馆”概念,并将其定义为“突破空间限制的移动图书馆”。2008 年,IBM 公司以物联网概念与技术为基础,提出“智慧地球”概念,在该理念的指引下,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被进一步拓展,信息交换与通信延伸、扩展至任何物品与物品间,为智慧图书馆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2010 年,美国《智能图书馆通讯》杂志以“科技促进智慧图书馆实现”为专题,对智慧图书馆的信息技术及未来发展趋势等内容进行着重介绍,由此拉开了智慧图书馆的发展序幕[1]。智慧图书馆的建设突破了传统图书馆的服务界限,可以满足读者的多元需求。就国外而言,澳洲将智慧图书馆建设纳入智慧社区构建规划中;加拿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博物馆及公共图书馆等联合构建了“智慧图书馆”联盟;美国在《智慧图书馆通讯》杂志中针对智慧图书馆研究与技术发展最新动态创设专栏。我国于2005 年开展智慧图书馆建设工作,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武汉大学等纷纷加大科研力度,积极探索智慧图书馆的构建。由此可见,智慧图书馆已然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与重点问题。从高校智慧图书馆已经取得的实践成效来看,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与使用推动了读者阅读方式的质变,拓展了读者获取知识的方式与途径,肯定了高校智慧图书馆研究与建设的理论价值与社会价值。

一、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内涵与外延

目前,我国对于高校智慧图书馆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学术界对于高校智慧图书馆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界定,理论体系的不完善阻碍了相关实践的有序、有效开展。因此,梳理并总结已有研究与实践成果,以理论与实践的普遍共识为指导,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已有成绩,探索创新方向。

1.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基本概念

我国学术界对智慧图书馆的研究与建设都予以了高度重视,并对高校智慧图书馆的概念展开了广泛讨论。对已有理论研究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其研究视角各不相同。自“智慧图书馆”概念被引入国内后,便在我国学界引发了研究热潮,严栋将智慧图书馆定义为图书馆、物联网、云计算与智能化设备综合形成的图书馆模式,并提出智慧图书馆是用智慧化方式将传统图书馆、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方案及智能化设备等不同模块集成于一体的图书馆模式[2]。在此模式下,利用现代化科技技术改变图书馆用户、信息资源及管理系统间的交互方式,提升交互的灵敏性、针对性与反馈速度。王世伟提出智慧图书馆的核心是人与物的互联互通[3]。徐军玲基于感知视角将智慧图书馆定义为感知智慧化与数字图书馆服务智慧化的综合型、便捷化的自动化服务平台[4]。李伟超、赵海霞等人提出智慧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的更高级形态[5]。基于以上理论成果,可以对高校智慧图书馆作出以下定义,即高校智慧图书馆是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广泛应用的情境下,对数字图书馆的升级,它突破了物理基础设施建设局限,以全媒体资源为核心,利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提供智慧化服务,是一种具有互联性、高效性及便利性的图书馆新形态。

2.高校智慧图书馆的主要功能

基于对高校智慧图书馆概念相关理论成果的梳理,可以进一步挖掘其内涵所蕴含的功能取向。首先,高校智慧图书馆应具备全面感知功能。该功能依托网络化、数字化及智能化技术,旨在打破信息碎片化壁垒,将图书馆内外多元元素互联为立体化、泛在化的感知体系,其中对内全面感知主要指的是将单一领域信息文献、读者、馆员等信息个体智能互联;对外则指的是全社会感知。如2012 年上海图书馆与盛大文学合作开展数字网络阅读服务,以实现馆内与馆外的互联。从某种角度来看,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全面感知功能亦可以理解为知识共享功能。其次,高校智慧图书馆应具备广泛互联功能。即在智慧图书馆情境下,书与书、人与人、图书馆与人等各元素间均可实现智能互联,比如将图书馆的人员安全识别系统、门禁权限系统、建筑监控系统等进行互联,以构建信息立体式互联安全保障系统,提升图书馆安全防范的严密性与有效性。再次,高校智慧图书馆应具备智慧管理功能。智慧管理主要指的是对馆内资源与用户的智慧化管理,如座位预约、对用户信息的智能化分析及用户行为跟踪等[6]。最后,高校智慧图书馆应具备人性化服务功能。高校智慧图书馆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以人为本,由此赋予了它人性化服务功能,比如日本某图书馆通过在馆内安装温控传感器实现对馆内温度的智能化控制,这一举措可以为用户营造更加适宜的阅读环境。

3.高校智慧图书馆的经验借鉴

首先,对国外智慧图书馆建设的相关经验进行分析与梳理,可以将其总结为以下三点:①重视智能化建设。例如,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曼索托图书馆,它利用技术支持建立了智能堆叠图书管理系统,即利用机器人对海量图书进行管理,有效节省了空间与人力投入。②重视智慧服务。例如,美国奥兰治郡公共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及日本名古屋大学中央图书馆等,均利用多元网络信息媒介为读者提供座位预定、馆内3D 导航或馆内活动预告等服务[7]。③重视法律保障。例如,美国及澳大利亚出台了相应的图书馆法,法律法规的有效支撑不仅可以规范图书馆的智慧发展之路,同时对于引进多元主体参与与支持具有积极意义。

其次,国内相关经验。①重视互联互通。例如,2012 年深圳市通过并实施了“图书馆之城”计划,实现了市、社区、区、街道四级图书馆的互联互通与资源共享;同年,南京航空大学联合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及南京体育学院构建了“南京城东高等院校图书馆联合体”,实现了区域内资源检索一体化。这些举措应合了智慧图书馆“文化共享”的应有之义,推动了智慧图书馆的建设[8]。②重视绿色发展。例如,都江堰图书馆通过旧厂房改造,采用三面平面展开模式,减少垂直交通所产生的能源消耗。国内外相关实践经验对于我国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与改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应用价值体现

相较于只能提供资源服务的传统的高校图书馆,高校智慧图书馆情境下的阅读理念、服务方式、管理模式及阅读空间等均得到突破性转变与提升,在“智慧地球”大背景下,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应用价值日渐突出。

1.重构智慧化阅读理念

重构智慧化阅读体系是高校智慧图书馆的主要应用价值之一,这主要指的是读者视角下,高校智慧图书馆推动了读者智慧阅读能力体系的构建与提升。首先,高校智慧图书馆有利于唤起读者对元认知能力的重视,调整阅读过程,提升阅读效果。元认知能力指的是读者对自身认知过程的自我反省、控制与调节,高校智慧图书馆依托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可以对读者的阅读信息进行数字化记录,这有利于读者较为明确、及时地对自身认知方式与过程进行监控、反思与调整。此外,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使高校智慧图书馆突破了传统图书馆的时间与空间限制,有利于读者制定更加个性化的阅读计划。个性化阅读计划的制定,是读者对自身阅读体系的审视与调整,有利于其元认知能力的提升,最终落脚于阅读效果的提升。其次,高校智慧图书馆有利于催生读者的独立思考能力与甄别能力。高校智慧图书馆逐渐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泛在化阅读空间,在这一空间中,面对海量、多元的阅读信息,为保障阅读质量、规避无意义阅读,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与甄别能力[9]。高校智慧图书馆催生了读者的独立思考与甄别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催生能力会逐渐内化为读者自身良好的阅读理念与习惯,是读者构建智慧化阅读理念的重要过程。

2.重构个性化服务方式

相较于传统图书馆,高校智慧图书馆的突出特性之一,是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具体而言,高校智慧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服务内容的个性化。高校智慧图书馆利用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精准挖掘、把握读者的阅读信息与阅读需求,并基于读者个体需求差异,提供个性化、差异化服务[10]。其次,服务方式的个性化。智慧图书馆可以依托多种技术与媒介,依据读者需求为其提供主动或被动服务。一方面,在智慧图书馆情境下,图书馆可以依托网络信息系统,基于读者现实工作或学习环境,利用电子邮件、短信、微信等多种媒介,定期或不定期向读者推送阅读资讯、信息反馈等内容,以此主动提供服务;另一方面,智慧图书馆可以基于读者以往需求对信息进行分类,并建立相应的服务子资源和服务模块,当再次向读者提供需求信息时,系统会自动对信息进行比对与筛选,并为读者提供所需信息,相较而言,这是一种被动的服务方式。最后,服务空间的个性化。得益于电子终端服务的快速发展,高校智慧图书馆逐渐实现图书馆服务的泛在化,即读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图书馆服务,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

3.重构科学化管理模式

高校智慧图书馆对管理模式的科学化重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管理机制的变革。具体举措如下:①以读者需求为导向,创新图书馆的组织结构,比如对功能结构相似的部门进行整合。北京大学图书馆突破部门限制,将文献传递、检索咨询服务及基础读者培训等类似职能进行整合,构成学习支持中心。组织结构的分解与重组,有利于精简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效率与服务质量。②落实以人为本理念,加强读者关系管理。在智慧图书馆情境下,读者角色在用户的基础上拓展出建设与参与者角色,即智慧图书馆情境下读者与图书馆的边界被打破。如在美国高校图书馆建设过程中,读者可以提供设计方案;新加坡国立大学使用学生摄影作品对图书馆特定空间进行装饰等。通过以上举措转变读者关系,加强读者与图书馆的黏合度。其次,管理设施的优化。一方面利用射频识别系统、自助选座系统、自助借还机等对图书馆管理的硬件设施进行优化;另一方面通过对无线网络进行全覆盖或及时对数据库进行维护与更新等举措,对图书馆管理的软件设施进行调整[11]。最后,管理人员素养的提升。在高校智慧图书馆实践过程中,图书馆人员的管理与发展地位日益凸显,部分高校图书馆通过馆内人员培训与馆外专业人才引进等途径,提升管理人员素养,这对于高校智慧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4.重构智能化阅读空间

高校智慧图书馆对阅读空间的智能化重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对阅读环境的智能化提升。实践表明,高校智慧图书馆通过对多元技术的应用,有力推动了图书馆空间的智能化发展。比如利用照明系统,基于不同空间环境与阅读需求,灵活调整光线状态;利用温控系统,在不同季节为读者提供适宜的温度。适宜的照明和温度条件不仅可以提升读者观感的舒适度,而且有利于提升阅读效果。其次,对阅读空间的智能化再造。高校智慧图书馆不仅要满足读者基本的阅览需求,还应满足读者科研教学、休闲娱乐、创新发展等多元化的需求,在此需求背景下,对图书馆空间的再造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例如,美国德州大学将9 万本藏书搬出图书馆,并将原有空间改造成可24 小时使用的信息共享空间;北京理工大学利用射频识别技术与自动存取系统构建了闭架书库,并通过这一举措有效满足了其他空间需求。由此可见,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实践与发展正在有序推动阅读空间的智能化改造。

三、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实践路径分析

结合相关经验,可以从明确建设原则、完善平台建设、创新技术开发、优化人才队伍四个方面探索高校智慧图书馆实践的有效路径。

1.明确高校智慧图书馆实践的基本原则

高校智慧图书馆实践应遵循以下三项基本原则。首先,标准化与规范化原则。高校智慧图书馆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广泛互联,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并不是独立的,它应与多元网络媒介、其他高校图书馆及社会各级图书馆进行互联。这就要求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应遵循统一的建造标准和建造模型,这是所建设的图书馆能否与整体图书馆业务系统有效互联的关键所在。其次,人文化与智能化原则。智能化是高校智慧图书馆实践的核心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与人文相脱离。在高校智慧图书馆情境下,人文与智能应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智能技术可以为人工赋能,延伸人工能力;另一方面,人工参与可以提升智能服务的人文性,进一步优化用户对智慧图书馆的情感。最后,开放性与保密性原则。高校智慧图书馆情境下,可能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大量读者信息,由此延伸出个体隐私信息安全问题。对此,可以遵循开放性与保密性并行原则,分级别获取读者信息,比如对于读者姓名、性别、借阅记录等信息可以完全开放获取,对于读者个人通讯记录或智能设备应用等信息采取授权获取方式,在获取读者信息,精准满足读者需求的同时,保障读者的个人信息安全[12]。

2.加强高校智慧图书馆实践的平台建设

完善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平台建设,对于拓宽图书馆服务范围、提升图书馆服务效率具有积极意义。首先,优化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平台设计。平台设计是平台建设的根本与前提,具体而言,平台设计包括基于平台整体结构与功能对平台框架进行设计、基于平台功能进行模块设计与划分、基于模块间的功能关系对模块连接方式进行设计三个方面。其次,加强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平台管理。平台管理包括安全管理,如利用防火墙、安全管理系统、预警系统等减少复杂网络环境对平台的干扰,提升平台运行的安全性。另外还包括操作管理,主要指的是对人工操作的管理,规范人工操作管理,可以有效规避很多问题,进一步提升平台管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最后,重视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平台运行维护。随着平台资源与访问量的不断增加,平台会逐渐出现卡滞、花屏等问题,要组织专业队伍及时、定期对平台进行维护,以保障读者体验,充分发挥平台功能。

3.优化高校智慧图书馆实践的人才队伍

高校智慧图书馆实践过程需要大量的智慧型馆员,换言之,高校智慧图书馆情境下,馆员在具备原有图书馆工作素养的基础上,还应具备专业的数据素养、必要的系统操作能力、更高的社交素养与服务能力等。一方面,图书馆馆员应紧跟时代发展脚步,树立积极发展意识,保持开放心态加强学习与实践,不断提升自身智慧化工作素养,适应智慧图书馆实践人才需求;另一方面,图书馆应针对自身改革需求,更新馆员管理体系,通过有效管理,保障人才队伍质量。具体可以采取以下三项举措:①拓宽绩效考核广度,针对不同岗位或工作任务对工作人员采取分级分类考核,将全部工作人员纳入绩效考核范围;②丰富绩效考核维度,即将岗位任务、管理实务、自主行为等全面纳入人员考核维度;③重视绩效考核应用,高校智慧图书馆对馆员的考核结果应进行智慧化应用,如依据考核结果对相关人员进行奖励薪资、业务培训、岗位调换等,以实现考核结果对管理的积极促进作用,充分发挥考核结果的杠杆导向作用,最终推动智慧图书馆的良性、持续发展。

4.完善高校智慧图书馆实践的法治保障

首先,要尽快出台、完善智慧图书馆相关法律法规。2017 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该项法案的出台有效规范了图书馆建设与发展路径,但其具体内容主要是针对传统模式下的图书馆,相较于传统图书馆,高校智慧图书馆在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知识产权等方面亟需法律层面的规范与保障。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对智慧图书馆的发展予以足够重视,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为高校智慧图书馆的有序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其次,要有效落实已有规章制度。客观而言,目前我国尚未对高校智慧图书馆出台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但基于传统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经验,已经形成了一些行业规章,加之我国2017 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智慧图书馆实践提供规范化指引。

猜你喜欢

智慧图书馆服务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图书馆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有智慧的羊
去图书馆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