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共谋:当代诗歌新媒体传播的现代性反思

2022-03-17梁雨威

贺州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现代性媒介诗歌

梁雨威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现代性”这一社会科学术语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作为一种文化哲学可以揭示文学传播过程中的运行机制,其蕴含的理性思考恰好可以弥补诗歌感性文化模式下的模糊性解释。21 世纪以来,文学的传播搭上了移动互联网的东风,传播的广度被不断扩大,尤其是一批专门的诗歌传播平台的出现,将诗歌的文字文本改编为集文字、声音、图像、影像为一体的复合符号文本,掀起了民众阅读诗歌的热潮。不同学者基于对现代性是否具足的认可程度的思考,对文学、诗歌与新媒体的耦合给出了全然不同的理解。黄澄华从“景观文学”的角度考察了新媒体时代的文学及其传播,“新媒体时代,文学载体由书籍变成了各种新媒体,不管文学载体如何变迁,但其文学性并未消失”[1]108,文学的前现代特征在新媒体时代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罗小凤从媒介技术所具备的现代性视角出发,认为“新媒体为诗歌开辟出‘第二生存空间’进而赋予诗歌第二次生命”[2]168,诗歌借助新媒体的特性获得了新发展;伴随着机器与科技介入当代生活,李静从发展的后现代形态出发审视“诗意生活”这一文化现象及其生产原理,诗歌新媒体传播平台通过传达诗歌中的“诗意”使消费者与内容生产者均获得了参与感、意义感与审美体验[3]135。

综上所述,关于新媒体与文学的研究自新媒体技术兴起时就蓬勃开展,但大多从舶来的传播学理论或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视角加以观照。本文试图从“现代性”及“别现代”视角分析这一问题。肇始于社会科学的空间转向,时间与空间问题成为社会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别现代也不例外。“别现代是现代、前现代和后现代的混合杂糅,造成了时间或时代的空间化”。别现代的空间观认为,当前我国的社会发展形态并没有将现代性做明显的切割,现代性的发展也不是断代式的,而是一种现代、前现代、后现代的共存,基于对我国当下社会发展情形的判断,这三种状态在社会发展中呈现为“和谐为表、共生为里”的现象[4]41,它们在同一个时间中共同生长构成了别现代。“和谐共谋”成为别现代理论中对现代性的一个重要概括,这一概念指不同程度的现代性在同一个社会空间中的共时呈现以及存在状态。既有的研究对诗歌传播现象和个案的探讨相对成熟,而关于新媒体传播下诗歌自身的研究较少,因此笔者在重新审视这一文学传播现象时不禁忖量,什么样的经济社会发展状态使得旧有诗歌文本的改编受到读者欢迎,这种全新的现代诗歌传播形式是否会影响将来的诗歌创作,以及诗歌的本质是否发生了变化。将上述问题置于别现代“和谐共谋”的现代性视域下考察,有助于思考诗歌传播所具备的现代性和所处的文化境遇,从而探讨新媒体时代诗歌传播的新动向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一、利用新媒体营造诗歌意境的传播形态

诗歌作为人类的一种思维活动,无时无刻不在传达着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基于哲学家本雅明1916 年的文章《论语言本身和人的语言》中对语言嬗变过程的判断:诗歌的本质是语言。“对思想内容的所有表达都是语言,词语传达仅仅是人类语言的一种特殊情况,是司法、诗歌或者任何支撑语言或以语言为基础的事物的一种特殊情况”[5]263。语言是诗歌内容的载体这一特征没有变化,诗歌的推介者在进行文本转换时,仍然紧密围绕诗歌原文展开传播工作,最终为读者知晓的复合符号文本仍没有跳脱出源文本的范畴。诗歌推介者基于诗歌文本的改编与本雅明神学意义上的“翻译”相一致,“认识到每一种发展了的语言可以被看作对其他事物的翻译时,翻译就获得了全部意义”[5]272。诗歌推介者借助新媒体将诗歌文本“翻译”时,只是使语言多增添几分魅力,而不对内容做出质的修改,诗歌在利用现代新媒体传播时仍然保留了前现代中诗歌的言说方式、传达方式和文字文本。

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从前现代演变至今的文学体裁。从诗歌的言说方式来看,复合符号文本和文字文本通过意境表情达意的特征并无变化。无论是古希腊“理念论”“模仿说”等源自西方的古代文论,还是我国古典文论“圣人立象以尽意”,古人对于诗歌的创作从来不是单纯的直抒胸臆,而是会借助各种各样富有张力的意象、典故、寓言刻画事理和传达感情,留下一种高度浓缩却又模糊的意境给读者慢慢回味和思索。尽管近年中外诗歌界均出现过反隐喻的诗歌写作动向,对隐喻的写作套路进行反思,但不可否认的是,长久以来,诗歌创作均注重意境的营造和各种隐喻手法的运用,以避免冗长的背景陈述和单薄的感情直抒,使得诗歌在短小精悍的文本中蕴含着读之不尽的内涵,可以良久品味而不厌倦。诗歌的推介者所做的工作就是对意境作诗思,对诗歌中的各种隐喻和内涵不断解读。为了迎合大多数读者的需要,这种解读必然是浅表的和公认的,为众多读者所乐道而被专业的文学工作者所不屑的。但文本经过诗歌推介者解读后,只是作出阅读诗歌的引导,读者并不会因此丧失所有的解读空间,对于诗歌语言中那广泛而深远的意味而言,这些理解的限制微不足道。

以微信公众号“为你读诗”①中与“雪”有关的题材为例,第2708 期演员宁理诵读《冬天的夜晚,我们等着父亲出差归来》②;第231 期演员袁冰妍诵读奈丽·萨克斯创作的《你坐在窗口》③,推送标题和诗歌文本中均出现了“雪”这一意象;“雪”作为客观之物经过诗人沉思和灵感体悟后的创作,跳出了纯然之物的范畴成为诗人对生命的不同体思。所以在两篇推送中,雪花的元素充斥了整个界面。前者的标题为“等待雪落下,等待你回来”,插图中有一幅是路灯光线下雪花纷纷扬扬落下的动态图片,诗歌的感悟“当你坐在窗旁,看着雪一层层厚起来,心却莫名地轻了起来”也被不同颜色的字体高亮标记;后者的标题为“有一场雪,在心里下了很多年”,插图之一是蓝色的天空下白雪茫茫,一个女孩在树干下奏乐,诗歌的感悟是“雪地之白仿佛成了一道鸿沟,将过往和现时分隔”。通过这两篇推送的图文,我们可以发现,传统的文本传播用文字“漫长而寒冷”“霜花”“雪白”“白色”等词为我们传达下雪的情境,新媒体传播用插图和格式不一样的文字达到相同结果。诗歌还是通过营造意境表情达意,只是营造意境的方式由文字文本转换为复合符号文本。如果将两篇推送的朗读者、插图、诗歌的感悟调换,对于其中所要表达的意境并无过多影响。也就是说诗歌新媒体传播中的解读只是启迪读者,并不对读者的理解做出唯一的规定,在更加细致而具体的诗歌复合文本中,语义仍然具备模糊性和多义性。年轻一代读者偏爱在新媒体上阅读诗歌,老一辈读者可能更倾向于在文本语言中进入意境,不同媒体之间均可寻觅那怅然间的感悟,但文学阅读的新媒体转向应当是别现代文学发展的共识。

二、利用新媒体现代性的传播形态

新媒体作为当前媒介演化的最新形态,是一种拥有具足现代性的传播媒介。新媒体的“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互动性是新媒体传播的本质特征”[6]68,互动性是衡量媒介是否具有现代性的一个关键指征。如2020 年初,“为你读诗”曾在深圳新能源公交的车身上张贴诗句,在巴士报站的声音中插播诗句。这些新出现的媒体只是在延续旧媒体的特征,因缺乏互动性而不能称之为新媒体。除此之外,诗歌的新媒体传播还应具有数字化、融合性、网络化的特点[7]122-123。数字化,即在诗歌存储、加工、阅读和反馈等过程中均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全流程的数字化。融合性,诗歌的新媒体传播将融合多种媒介形态的特性,而不再是单独的文字、声音、图像,传播渠道也将走向融合,集广播、电视、互联网的多种功能为一体。网络化,无论信息的沟通是即时的还是延时的,理论上可以实现传播过程所有主体的网络互联。诗歌新媒体传播,指的是诗歌这一文学体裁,通过互联网媒介将诗歌文本转换成声音、图像、影像等复合符号文本的传播,并体现出互动性、数字化、融合性、网络化的特点。

诗歌作为文学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体裁,标志着一个社会文学发展的精神状态和一个时代的风貌。从古体诗到现代诗,除了语言的变化,也必须将诗歌置于传播媒介中考察。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现代性,带给诗歌的不只是简单的传播媒介从印刷化走向数字化,还有诸如文学的边界是否崩塌、文学的价值是否消亡等等文学价值层面的思考。在此种关于诗歌本质的思考中,应当意识到,传统诗歌的失落并不只来自媒介技术的冲击,终结论也不只存在于诗歌这一体裁。信息大爆炸时代所有的文学、艺术样式均不能幸免,无论是文学中的小说、散文,还是艺术中的绘画、雕塑,无一不在信息时代的洪流中面临终结的质疑。这种质疑不应来自新媒体自身的危机,而应当置于别现代的社会形态、哲学思潮下思考。仅就“为你读诗”这一传播个案来看,哲学形态上的新媒体仍然突出工具属性,这一传播过程专注于利用媒介的新特性推介诗歌,而不对诗歌创作、诗歌思潮、诗歌流派等诗歌特质产生影响。诗歌新媒体传播仅对诗歌进行挑选,并不原创任何诗歌内容,诗歌的推介者会倾向于选择具备画面感的诗歌以便进行改编,但暂无迹象表明当代诗歌作者在创作时会针对日后诗歌传播流程中音频、图像的改编,创作出的文本偏向朗读更有韵味、画面色彩更加艳丽的特点,若存在,也未超出文艺理论中押韵、白描等文学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的运用范畴。遑论目前推介的许多古典诗歌在创作时还属于前现代时期,移动互联网这一新媒体还未被发明。

当今诗歌出版仍为诗歌传播的主要方式,它仍然是当今社会对诗歌进行价值判断的首要方式。诗歌新媒体传播中改编诗歌的总体数量仍然较小,多集中在短诗、名诗。推介的逻辑也不生发于诗歌自身,而是紧密贴合时事热点、节庆和读者趣味,且新媒体传播主体多为商业化运作的集体,更多专注于自身的生存而不是诗歌的发展。在诗歌新媒体传播中,媒介只是作为一种工具,使诗歌以读者更易接受的形态进行阅读。对诗歌的感悟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批评,对诗歌价值的评判转瞬便淹没在新媒体的信息洪流中,很难形成文学史上的意义。技术的问题不能完全统摄哲学的问题,“文学终结论”观点下诗意王国的崩塌和诗意的沦陷不能全然归因于媒介。

三、诗歌阅读呈现后现代特征的传播形态

后现代主义是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缘起西方世界的社会文化思潮,产生于发达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人的思想、文艺现象、社会条件均与现代性有鲜明的不同。王治河分析了后现代主义的三种形态后认为后现代主义应当是一种思维方式:“它反对任何假定的‘前提’‘基础’‘中心’‘视角’。这便是后现代主义的‘彻底否定性’”。[8]42反映在文学思潮上,便是对文学价值的怀疑、解构和消解。“后现代主义与大众传媒相结合,与消费主义相妥协,更使后现代主义的先锋性革命性大打折扣,从而体现了价值解体、意义消隐、心性失落的后现代价值景观”[9]178。传媒在后现代景观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新媒体的发展意味着更广大的受众,更加庞大的信息量冲击,对于文学与艺术类价值崇高的学科而言,其功能价值在随着传播广度扩大的同时也将逐渐弱化。诗歌界也出现了不少后现代主义诗歌,表现在语言层面上,主要是诗歌言语的拼贴与碎片化,诗歌内涵的多元化与开放式解读,写作技巧上的即兴与创新。总体看来,诗歌一元的稳定的格局被打破,诗歌界在竭尽全力探寻各种多元的、开放的、怪异的形式,与传统诗歌截然相反的可能,后现代创作成为诗歌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诗歌的新媒体传播不涉及诗歌创作,其所彰显的后现代性主要体现在阅读和接受层面。一是与传统的阅读追求一种深度的思考、权威的解释不同,“为你读诗”的读者在阅读完成后并不寻求任何的正解。面对原作者的文字文本、朗读者诵读的声音文本、推介者的延伸阅读等多个主体的同时作用,读者获得的领悟必然非常多样,在被触动时可以在各个平台下方留言同其他读者一同交流,也可以分享到个人社交网络诉说自己的感悟。这些感悟不一定关于诗歌本身,可以是诵读者的音色、插图的精美等与诗歌原文无关紧要的部分,甚至可能阅读后并不做任何的思考,仅仅点赞表示赞同,亦或转瞬切换到其他内容。二是阅读场景和阅读时间的限制缩小,导致阅读诗歌也呈现出碎片化特征。读者不再预留空闲时间进行阅读,而是在日常生活的空隙利用便捷的移动互联网设备进行阅读,阅读时间呈现出碎片化特点。也不再去字斟句酌作者可能的表达意图,大致浏览页面内容的一小部分,便对诗歌的主旨有了大致的把握。三是诗歌阅读消费和娱乐的功能愈发突出,娱乐的功能前现代已有之,却从未像今天这般成为诗歌阅读的主要目的,使得诗歌推介者被称为文化经营者,不断去迎合读者的趣味,并使尽浑身解数吸引读者,降低阅读门槛,阅读动机由内在的主动性转变为外在条件驱使。

诗歌随着媒介的变化发生了浩大的变化,别现代的发展对于诗歌的特征、功能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媒介与网络技术的双重作用下,诗歌的文本形态由文字文本转换成了复合符号文本,但诗歌的性质并未发生变化。综上所述,别现代的诗歌传播是前现代的诗歌及其意境的营造、现代的新媒体和阅读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后现代性的“和谐共谋”。

四、基于“和谐共谋”现代性的诗歌传播建议

“时间的空间化在社会形态上的具体表现是前现代社会、现代社会和后现代社会三者杂糅并置”[4]41,这种复杂的社会环境无法适用于西方鲜明的现代和后现代之别,用“别现代”概括当前的发展阶段较为恰当。在面对社会现实中三种潮流的交织而显露出复杂的现代性时,王建疆主张将“别”作为一种思想方法论,并具体地提出了走向本真、落实生命股权、一别到底的可行路径[10]118-124。此外,跨越式停顿作为别现代的生存哲学也具备一定的普适性。这些方法作为对杂糅现代性的思考运用到诗歌传播的实践中,有助于促进当代诗歌的繁荣发展和验证别现代主义的可行性。

(一)跨越式停顿:当代诗歌发展之可行路径

诗歌的新媒体传播作为具有别现代特点的文学景观,不断扩宽当代诗歌传播的广度,使得原来不具备诗歌鉴赏能力的群体也能一品诗歌的韵味,在这一使诗歌含义越来越浅显的解读中,阅读的过程变得更加轻松愉快,消解了诗歌的艺术价值。如果将此阶段视为别现代时期的“跨越式停顿”,这一关于诗歌价值的担忧便不足为惧。“跨越式停顿是在高速、高度的跨越发展中自主性的停顿,消解惯性,用于自我反思既定路线,寻求更佳的发展路径。”[11]9从文学发展的纵向路线来看,某一段时期、某一个主义、某一种流派的划分,诗歌都是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可以说诗歌在文学演变的历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持续发展的趋势,继承、创新已成为诗歌的内涵按部就班向外扩展的常态。在当前新媒体传播的媒介环境中,暂缓传播诗歌中所蕴含的具有深度的前现代内涵也是一种“跨越式停顿”。这种策略不会造成诗歌发展的断代,诗歌的历时性传承并不完全依赖新媒体上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的读者,而是寄望于在图书馆、校园、出版社、诗坛中的文学创作者和研究者。相反,扩大了诗歌传播的广度后,培养了稳定的读者群体,伴随着读者文学素养的提高,读者自然而然会继续深入探寻诗歌的奥秘。

停顿,是诗歌在别现代何去何从的再定位和思考。诗歌的传播是回归旧纸质媒介还是拥抱新媒介,抑或还有更多的可能,是当前诗歌在新媒体时代亟须思考的一个问题。“别现代主义的使命就在于甩掉历史的包袱,根绝前现代弊端,进而结束别现代时期而进入理想境界。”[12]10跨越式停顿的使命是根绝前现代弊端,此处所要根绝的弊端并非要犯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全盘抛掉诗歌的前现代性,而是针对媒介而言。那些缺乏读者反馈的媒介在读者、作者和传播者之间无法互动,于广告、影视领域已经逐步发生了变革。在诗歌领域,面对旧媒介的弊端,在淘汰、改良、维持现状之间如何抉择,这应当是诗歌传播所处的“跨越式停顿”时期需要完成的任务之一。

(二)走向本真,落实生命股权

本真在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儒家、道家等人文思想中均有体现。别现代认为真与伪的区别是一个“涵盖性范畴,包括真理、真实、真诚”,这恰好和诗歌一直以来反映社会现实、流露真情实感的审美风格相一致。本真原是诗歌作者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并借诗歌获得一种超然于世的自我慰藉。“别现代的本真观就是要激活传统文化中那些具有本真价值的优良传统,在各个领域,尤其是在文学和艺术领域保持本真,尊重原创,表达人们真诚自然的情感,给虚假社会一个本真的昭示和矫正。”[10]121-122古人通过诗歌创作记录下前现代的天真与无邪,今人通过阅读诗歌品味善与美,使得当代个体在“消费社会”“景观社会”“倦怠社会”等后现代社会图景中不随波逐流,面对现代社会中本真与世俗之间的矛盾,通过阅读去品味诗歌中蕴含的那些前现代的自然山水景观和澄明的心境,以缓解功利主义带来的内心的躁动和焦虑,获得心境上的释怀与告慰。诗歌借助新媒体进行传播不过数年,亟须建立起一个关于本真的辽阔框架,使得诗歌在文学传播的转型创新中,通过弘扬前现代中本真的话语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别现代所强调“生命股权”(life equity/life stock)的实质在于每个公民从国民经济收入中平等地分红分利的自然权利[10]122。既然生命股权强调个体在国民财富中的占比,那么面对诗歌这一国家与民族乃至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时,阅读也应当是每个个体均享有的权利。新媒体的进步不仅从技术上降低诗歌阅读门槛,阅读过程中也时刻体现着生命意识。生命这根思想的苇草相对肉体来说是易朽的,诗歌是生命战胜肉体求取精神无限的可能之路[13]35。个体与世界的关系被各种机器、工具所阻隔,从诗歌中把握生命意识成为一种可行的路径。“为你读诗”也在不停地通过诗歌关怀个体的存在:“道声晚安,给都市夜归人吧”是对终日繁忙的都市群体的慰藉;“你说冬日严寒,我说岁月温暖”是对远方苦苦守候之人的向往。哪怕阅读完整篇诗歌只要短短的几分钟,新媒体也在全方位营造一种短暂的人体感官与世界事物的契合,卸下生命中的痛苦和琐屑,思考生命价值之所在。每日在日常生活中忙碌,在疲惫中休憩,而后再继续忙碌,诗歌不仅成为迸发生命意识之所在,还可作为一种精神动力赋予肉体力量。

(三)一别到底,紧密把握诗歌传播规律

“祛除伪现代,真正全面实现现代性是别现代主义的最终目标”[4]45,在这一建设具足现代性的过程中,许多光鲜亮丽的文化图景接踵而来,自我意识与主体价值正在被各种各样的后现代图景不断冲击。“别现代主义的‘别’就是要在世界范围内对各种思想进行区别,进行拷问和研究”[10]123,别现代的诗歌传播应该依靠新媒体的力量,一别到底,甄别思想,成为抵御人的异化的一个有力工具。别现代理论应主张自我更新,故在选择传播载体时,要正视现代性发展所带来的变化,积极拥抱最新科技成果,利用好新媒介所拥有的开放性、互动性特点,以低成本促进诗歌阅读权力的下放。在传播内容的选择中,诗歌新媒体传播作为一个传播过程,诗歌的推介者和各大公共传播平台都充当了一个“把关人”的作用,要给读者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同时,牢牢植根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歌传统,弘扬前现代中跨越巨大的时间跨度仍保存至今的经典诗歌及价值取向,对低俗的诗歌创作应牢牢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不予传播。即使面对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也需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树立文化自信,在面对外国文学史上优秀诗歌时借鉴其有意义的部分。在传播目的上,要做到慰藉心灵而不是麻痹心灵,力图拉近读者与诗歌原作者的对话关系,恰当应对朗读者、其他读者等因素的影响。在诗歌内容的改编中,要考虑诗歌创作时的社会背景,契合当今时代发展的精神,发扬诗歌的教育作用,避免极端的个性化解读。以上三种方法源于别现代对我国当今社会发展状态深刻洞察后的把握,我们有理由相信诗歌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会不断扩大,诗歌会对文化氛围的营造产生增益,诗歌的发展在新媒体的助力下会实现新突破。

总之,以上关于现代性的思考为我们重新审视诗歌新媒体传播这一新兴的文学传播样式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任何一种文艺样式都应该积极地拥抱具备现代性的媒介技术,这也是诗歌能够永续发展和进步的前提。诗歌传播过程中的现代性既展现了优势和积极影响,也表露了不足和消极后果。现代性对前现代性的取代、后现代性对现代性的颠覆是诗歌新媒体传播的内在机理和运行机制,我们对文学传播媒介的思考无法逃脱现代性视阈,因此重新审视媒介的现代性成为文学传播中的一个关键性命题。同时,诗歌传播的各个主体也要积极自我调节,既要防止打着维护诗歌本真旗号的故步自封行为,也要防止诗歌披着后现代外衣的低俗化倾向,共同建设一种诗歌健康的现代性。

注释:

①在众多新媒体传播平台中,“为你读诗”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诗歌文化品牌,它已形成了包含微信公众号、微博、blibli、荔枝FM 等在内的媒体矩阵。在其主阵地微信公众号中,保持着每日持续的高频度更新和极高的阅读量,是当今诗歌新媒体传播的一个缩影。

②https://mp.weixin.qq.com/s/jb60YuWu5dEsANt2KD2eVw

③https://mp.weixin.qq.com/s/o-YIc_-42pt1ugPtKt3dfQ

猜你喜欢

现代性媒介诗歌
诗歌不除外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书,最优雅的媒介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诗歌岛·八面来风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