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仁厚处用心,于术精处用功”
——上海市名中医施杞教授的养生经

2022-03-06王明洪

保健医苑 2022年2期
关键词:患者

文/王明洪

上海市中医药大学原校长、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原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原副会长施杞如今已是85 岁的高龄,但精神依然矍铄,每周仍坚持门诊一次。施老师从名医石筱山、石幼山先生,为石氏伤科传人,在中医药防治慢性筋骨病及伤科内伤病研究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自成“气血为纲、脏腑为本、病证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顾、法宗调衡”的防治慢性筋骨病学术思想。施老有一条座右铭:“于仁厚处用心,于术精处用功。”他要求学生临证“三看”:看清患者,看懂病情,看出门道。他的高寿,与他淡泊明志、经常动脑、为人仁厚等有着一定的关系。

施杞

“真正的医者绝不会利用老百姓的需求和信任”

施老对名利十分淡泊。每年,他都会把自己所获得的奖金用来帮助有困难的青年研究人员和研究生。在施老的倡议下,他所在的党支部建立了“献爱心培育中医人才帮困计划”,成立了帮困基金和帮困小组,关心和帮助生活有困难的党员和学生。2006 年,施老和王拥军教授同时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师徒俩将2 万元奖金全部捐出,用以资助贫困的本科生。所资助的同学中有的已成为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标兵和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获得者。施老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期间,曾告诫自己“当领导”要有“三要三不要”:要有样子不要有架子,要有主见不要有主观,要有心事不要有心计。1998 年,他从校长行政岗位上离任,谢绝了香港大学和新加坡中医学院的高薪聘请,回到了自己曾就职20 年的上海龙华医院,要了一间办公室,买了一架显微镜,带着两个研究生,开始攀登自己医学事业上的第二座高峰。有记者在采访施老时提到某些人对养生急功近利,助长了“养生乱象”的不正常现象。施老认为,这种心态首先反映了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包含了对传统中医的信任,但真正的医者绝不会利用老百姓的这种需求和信任,打着“中医大旗”夸大常识或否定常识,炮制耸人听闻的“养生”观点。

“我这一辈子,都在跟脊柱‘较劲’”

施老曾说:“我这一辈子,都在跟脊柱‘较劲’。只要能帮助患者,找到攻克疾病的方法,我都会去研究、治疗。医者,应有治病救人的使命感。”20 世纪70 年代末,有一位江西的患者找到施老。因当地的医生将他误诊为脑癌,家中已为他准备好后事,他自觉无望,只想到上海来寻求最后一线希望。经施老诊断发现患者并非脑癌,而是颅内血肿,后经手术和中医治疗后痊愈出院。“我要感谢这位患者,正是他的病例启发了我,如果不用开刀,单用中药就能治愈,这样的技术不是更能推广吗?”事隔几年后,施杞开始了人生第一个市级课题研究。2019 年10 月10 日,上海龙华医院举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党课,施老在总结他的工作时说:“我和我的团队聚焦慢性筋骨病的预防、治疗、康复、养生、治未病五位一体化模式,先后承担国家和部市级科研项目20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 项,部市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2 项,二等奖10 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7 项……主编出版《石筱山伤科学》,并于今年主编出版《中医骨内科学》,填补了学科空白。”但施老并不满足现有的成绩:“我常常思考,如何更好地将祖国瑰宝中医药学、中医骨伤科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普及应用。”

“我是O型血”

施老的人生信条是“仁者情怀,敬业乐群”。“中医历来讲‘医为仁术’,当年我在瑞金医院进修时,骨科大师叶衍庆教授讲,骨科医生应该比其他医生能更好地服务他人。当你在路上行走时,看到有人行动不便,就应该主动关心他,也许能在你的帮助下减轻病痛或者设法治愈。所以,医生不仅是治病,更重要的是让患者享受人生的幸福。”一天,施老在下班后乘车回家,看到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右手腕呈90 度屈曲畸形,无法自由活动。他上前询问,得知她患的是小儿麻痹后遗症,找过两个医院都未能受理。“其实这并不复杂,只要做一个平衡手术将一侧的肌腱延长就行了。当时我就说,如果你信得过我,就来找我。结果,姑娘果然来了,我为她做了手术,又教她用中医导引进行功能锻炼,效果很成功,姑娘的手完全恢复了正常功能。”20 世纪70 年代,施老在贵州普安县医疗队时,遇见一位妇女因大出血而生命垂危。但由于医疗队没有血,无法进行手术。施老当即说“我是O 型血”,把自己的血输给了患者,并亲自为患者做了手术,挽救了她的生命。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感动了整个医疗队。对于一些家境拮据的患者,施老在开方子时,尽量选择一些廉价但有效的药,让患者十分感动。

“中医养生讲究顺应自然变化”

施老养生,将“顺其自然”放在首位。他认为,中医养生讲究顺应自然变化,“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是升发之际,阳气易损耗,因此要避免过度消耗阳气。民间有“歇夏”的传统,就是说在夏季要避暑,同时要通过自我调节让身体自然增长阳气,可以适当锻炼以调和气血。夏季长期吹空调,容易出现四肢少温、神疲乏力、胃口不好、大便稀薄、经行量少等症状,这些都属于“阳虚”。就施老来说,他常用附子理中汤加味温阳益气、祛暑化湿,每可获效。

施老养生还讲究心胸开阔,认为一个人要善于自我疏导,做到处变不惊。为了让学生更多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论文署名、项目评奖时,施老甘当“服务员”,尽量让年轻人领衔,自己退居二线。为了学科的持续发展,他三次向学校党委递交辞呈,要求辞去脊柱病研究所所长的职务,并大力推荐学生王拥军教授接任所长,以促进新一代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如今,王拥军教授已成为新一代中医骨伤学科的带头人,成绩斐然。

施老主张饮食要清淡,但完全吃素也不行,要做到不偏废、不过量。施老的早餐很简单,他笑言自己的早餐是“五行餐”,即一杯牛奶(白)、一两玉米馒头(黄)、一只煮鸡蛋(红)、一碟自制酱萝卜(黑)、一条黄瓜(青)。

“老年人的运动关键在练‘气’”

施老曾提到,老年人的运动关键在练“气”。他自创了一套洗、梳、揉、搓、松、按、转、磨、蹲、摩、吐、调的“施氏十二字养生功”,对中老年人的筋骨健康十分有利。“施氏十二字养生功”包括:洗脸,即用双手掌心按摩整个脸面6 次;梳头,用手指从各方位梳理头部各3 次;揉耳,挤压揉按牵拉耳轮的上、中、下部各3 次;搓颈,用左右手的掌心搓头枕部、顶部及大椎部各6 次;松颈,按抬头—还原—低头、左转—还原—右转等顺序旋转颈部;按腰,掌心贴于腰部,先从里向外绕肾俞穴按摩6 次,再由外向里按摩6 次;转腰,双手叉腰,顺时针方向及逆时针方向各旋转腰背6 圈;磨膝,双腿并拢,略弯曲,双手掌按双膝上,先顺时针后逆时针方向,膝部绕圈转动各6 次;蹲髋,两脚自然分开,缓慢蹲下起立各6 次;摩三焦,左手掌心压于右手背上,顺时针方向按摩胸部、上腹部(胃脘部)、下腹部(脐下)各6 次;最后是吐故纳新和调理四肢。因篇幅有限,感兴趣的朋友可通过网站查找“施氏十二字养生功”的具体锻炼方法或视频。养生功锻炼时间每次约15 分钟,每日1~2 次。练功时,宜整套动作一起练,并注意配合腹式呼吸,动作连贯,和缓舒展,以达到最佳效果。

猜你喜欢

患者
怎样和老年痴呆患者相处
关注帕金森病患者的睡眠障碍
老年HIV/AIDS患者衰弱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首例猪心移植患者活了2个月
国外心衰患者二元关系的研究进展
晚期痴呆患者治疗及照护进展
王振义 放弃专利为患者
声敏感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调查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强迫症患者的孤独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