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评估

2022-02-23吴萍萍许燕玲

吉林医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利巴韦聚乙二醇丙型肝炎

吴萍萍,许燕玲

(厦门市中医院,福建 厦门 361009)

丙型肝炎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引发的常见病毒性肝炎,该病发病后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如食欲减退、乏力与腹胀等。经研究数据统计,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后,约有25%的感染者会在20年内进展为肝硬化,且丙型肝炎肝硬化隐蔽性强,待患者出现肝硬化症状(消化道出血及腹水)时,病情通常已处于失代偿期[1-2]。针对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治疗,医护人员主要遵循抗病毒的原则,利巴韦林是具有广谱杀菌特性的核苷类抗病毒药物,虽然在治疗过程中可以抑制多种病毒生长,如腺病毒、甲肝病毒等,但部分患者病程较长,单一用药远期疗效欠佳。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具有半衰期长、血药浓度稳定等优势,与利巴韦林联合应用能够持久抑制病毒复制。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以上两种药物治疗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效果进行探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9年2月~2020年5月期间收治的72例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治疗方案的不同作为分组依据,将应用利巴韦林治疗的36例患者纳入单一组,而应用利巴韦林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的36例患者纳入联合组。纳入标准:①患者符合《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3]制定的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诊断标准;②患者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自身免疫性肝炎者;②合并严重心脏病者;③对利巴韦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过敏者;④肌酐清除率<50 ml/min者;⑤合并严重精神疾病者。单一组中,男23例,女13例;年龄35~70岁,平均(50.72±2.09)岁;病程1~8年,平均(3.37±1.16)年。联合组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35~70岁,平均(50.65±2.24)岁;病程1~8年,平均(3.25±1.20)年。对比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两组入院后均行常规治疗,其中包括退黄、保肝与降酶等。在此基础上,单一组仅应用利巴韦林(上海信谊天平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60157,规格:0.1 g×24 s)治疗,0.3 g/次,4次/d。研究组应用利巴韦林(上海信谊天平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60157,规格:0.1 g×24 s)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70055,规格:180 mg/0.5 ml/支)治疗,利巴韦林服用剂量与次数同于单一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135 μg/次,每周治疗1次。两组连续治疗4周。

1.3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与肝脏储备功能变化情况、治疗后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发生率。肝脏储备功能以Child-Pugh 评分为评估工具,该量表包含一般状态、血清胆红素与腹水等内容,评分为5~15分,评分越高表明肝脏储备功能越差。

2 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情况对比:两组治疗前AST、ALT与TBIL水平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以上三项指标水平较治疗前低,且联合组低于单一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肝功能比较

2.2两组治疗前后Child-Pugh评分对比:两组治疗前,Child-Pugh评分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Child-Pugh评分较治疗前低,且联合组低于单一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Child-Pugh 评分比较分,n=36)

2.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单一组、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33%、13.8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n=36]

3 讨论

利巴韦林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广谱抗病毒药物,其用于治疗后可分布于全身组织,与病毒感染细胞接触的同时引起磷酸化,继而对流感病毒RNA、mRND鸟苷转移酶进行抑制,从而将减少细胞中鸟苷三磷酸数量,破坏病毒的传播与复制环境[4]。然而,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病程较长,单一用药对部分患者而言,可能难以取得理想的远期疗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在抗病毒治疗中可结合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使基因转录被激活后对多种生物效应进行调节,达到抑制细胞病毒复制的效果[5-6]。

结合此次研究结果:两组治疗前,AST、ALT与TBIL水平基本一致(P>0.05);两组治疗后,以上三项指标水平较治疗前低,且联合组低于单一组(P<0.05),说明患者联合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与利巴韦林治疗后肝功能得到显著改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的半衰期长,且给药后能够提升血药浓度稳定性,在抑制细胞复制的同时破坏细胞增殖条件,使患者免疫功能随之得到调节。同时,联合应用利巴韦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进行治疗,可促进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持续病毒学应答率的提升,持续改善患者肝功能。此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Child-Pugh 评分基本一致;两组治疗后,Child-Pugh评分较治疗前低,且联合组低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与利巴韦林联合用于治疗,对患者肝脏储备功能的改善具有积极作用。Child-Pugh评分可反映患者肝脏储备功能,也是其预后评估的主要指标之一。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属于长效干扰素,该药物由聚乙二醇、重组干扰素α-2a结合形成,前者可结合生物活性蛋白质药物对后者药理学特性进行改善,如延长药物半衰期、为蛋白质药物提供保护等,从而消除丙型肝炎病毒,抑制患者肝脏纤维化进程,使其肝脏储备功能得到改善[7]。与此同时,利巴韦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两种药物均具有抗病毒的作用,联合应用能够促进抑制病毒复制效果、机体抗病毒特异性免疫能力的提升,避免病毒基因变异,尽可能消除体内丙型肝炎病毒而抑制病情进展速度,为患者肝脏储备功能的改善创造条件。此次研究结果显示:单一组、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说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利巴韦林服用后会在红细胞内产生反应,可能会加重合并心脏疾病患者的病情,但合理控制服用剂量可能会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而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在人体肝脏中是通过非特异性蛋白酶进行代谢,或是通过血液、其他器官代谢,最终通过肾脏以尿液的形式排除代谢产物,在使用剂量合理的情况下并不会增添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8]。

综上所述,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联合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进行治疗,能够改善患者肝功能与肝脏储备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猜你喜欢

利巴韦聚乙二醇丙型肝炎
围剿暗行者——丙型肝炎
复明胶囊联合聚乙二醇滴眼液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症的临床研究
基于全科医生丙肝认知现状探索基层丙肝消除策略
注意利巴韦林的生殖毒性和溶血性贫血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
这些人群慎用利巴韦林
键凯科技(688356) 申购代码787356 申购日期8.13
聚乙二醇为软段聚氨酯自修复涂层性能研究
利巴韦林:服用之前要三思
丙型肝炎的危害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