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甲双胍联合预混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降糖作用及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2022-02-23

吉林医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血糖值降糖胰岛

章 智

(莆田市第一医院,福建 莆田 351100)

2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高发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患者伴有特征性病理变化,其发病因素复杂,由于胰岛素量的分泌减少、胰岛素抵抗等情况导致血糖持续慢性升高[1]。临床治疗该种病症时,以口服降糖药物作为治疗基础方案,其中二甲双胍自临床应用并长时间实践,降糖作用良好、价格成本低、不良反应少,被推荐为一线用药[2]。但疾病进展及胰岛恶化时,仅采用降糖药物,降糖效果欠佳,尤其是部分患者病情进展及不断恶化,胰岛素抵抗现象出现以及胰岛素的分泌能力缺陷,仅口服药物会增加体质量及低血糖等发生风险[3]。近年来,临床常联合口服药物与胰岛素作为疾病治疗方案,对基础胰岛素无法实现血糖控制效果时,改为预混胰岛素联合治疗。但两者联合是否能改善胰岛素抵抗,或能提高降糖效果,临床鲜有报道。本研究探讨两药降糖效果及对胰岛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80例T2DM患者在2018年1月~2020年6月期间到院就诊。分组法采用摸球法,对照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40~72岁,平均(52.84±4.15)岁;病程1~15岁,平均(8.86±2.48)年;观察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40~72岁,平均(53.15±4.20)岁;病程1~15年,平均(9.01±2.52)年;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及排出标准:纳入标准:①入组对象符合文献指南标准[4];②近4周未服用抗高血糖或影响血糖波动的药物;③对研究纳入的药物无过敏症;④对研究目的、事项等知情,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 ①合并糖尿病重度且急性并发症;②糖尿病肾病、神经病变者;③酗酒或药物依赖史;④妊娠或哺乳期女性。伦理要求:研究无伦理纠纷,遵循临床研究的透明、公开、实事求是的原则,符合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标准。

1.3方法:对照组:二甲双胍(中美上海施贵宝,国药准字H20023371),口服200 mg/次,3次/d;观察组:二甲双胍用药情况同对照组,预混胰岛素(优泌林70/30,礼来苏州制药,国药准字J20170018)0.3~0.4 U/kg,餐前注射,采用优伴笔[Eli lilly and Company Pharmaceutical Delivery Systems,国食药监械(进)字2014第2543766号],2次/d,根据血糖波动调整剂量。两组连续干预3个月。

1.4观察指标:①血糖值监测:采集血液标本,葡萄氧化酶测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高效相色谱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②血糖达标:HbA1c、FPG、2 hPG各含量值分别低于7.0%及7.0 mmol/L、10.0 mmol/L;③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Ln[FPG×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HOMA-IR≥2.69;胰岛β细胞(HOMA-β):计算公式:20×FINS/(FINS-3.5);④统计不良事件发生病例。

2 结果

2.1两组血糖控制比较:观察组HbA1c、FPG、2 hPG达标率分别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糖控制比较[n(%),n=40]

2.2两组血糖值比较:两组治疗前血糖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的血糖值得以有效控制,且观察组控制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糖水平比较

2.3两组胰岛功能比较:两组治疗前胰岛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胰岛功能得以有效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胰岛功能比较

2.4两组不良事件比较:观察组低血糖1例,胃肠道不适2例,占比7.50%;对照组低血糖2例,胃肠道不适2例,1例头晕,占比1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56,P=0.456)。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行为方式的改变,T2DM患病率明显升高,其带来的严重并发症明显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当前饮食调控、药物服用等是其主要手段,但血糖调节效果欠佳,临床应用受限。二甲双胍是在1957年初次用于降糖治疗,临床实践历经多年,其降糖效果经大量资料得以证实,并获得医师认可,具有不良反应少、价格成本低等优势,成为关于此病指南推荐的一线用药[5-6]。该药物适用于肥胖型患者,可阻断机体肠道吸收糖分的过程以及肝糖原的降解途径,增强机体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的能力,起到降糖作用;同时也能提高机体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强胰岛素的反应性,促使其分泌,使血糖水平得以有效控制[7]。但该药物存在明显的剂量依赖性,长期应用会产生耐药性,且使用剂量增加,随之而来的是与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得以大幅度提高。由于疾病发生时间延长,病程进展,口服药物使血糖控制不佳等原因,胰岛素注射成为控制患者血糖的重要方法。预混胰岛素是短效与中效的胰岛素混合制作而成,在提供基础人体必需的基础胰岛素时,也能提供餐时的胰岛素,减少患者治疗时的注射次数[8]。通过人体注射,降糖平稳、快速、安全,可提高人体摄取及利用血液内的葡萄糖能力,增强血糖控制效果。

本研究观察组HbA1c、FPG、2 hPG达标率分别高于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的上述血糖指标得以有效改善,且明显高于对照组。刘佳等[9]报道中,两药联合治疗12周后的HbA1c、FPG、2 hPG分别为(6.73±0.80)%、(6.45±0.81)mmol/L、(8.04±1.03)mmol/L,且低于二甲双胍单独使用控制值(7.40±0.91)%、(7.73±0.96)mmol/L、(9.25±1.52)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徐芬娟等[10]报道指出,预混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物相联合,能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且以二甲双胍联合使用降糖效果更佳,使用剂量少。推测采用二甲双胍,可提高人体对糖分的摄取敏感性,有效调控葡萄糖的输出、转化能力,阻断糖原分解途径,提高血糖调控效果。并在此基础上采用预混胰岛素,补充机体所缺乏的胰岛素量,外源性补充该物质,促进机体对其分泌功能,操作简单方便,二者相互补救,优势互补,以此能提高人体的血糖控制效果。

T2DM持续缓慢进展过程中,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位,若其功能受损,使胰岛素的分泌功能受到负面影响,导致血糖波动异常,餐后血糖值在短时间内快速升高。同时该细胞功能异常,造成可逆性功能受损,降低对血糖的反应力,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功能。另外胰岛素抵抗作为本病发生、进展的重要病理基础,阻碍胰岛素的分泌,使其合成受限,造成血糖控制不佳。其中胰岛素抵抗、β细胞功能均能反映胰岛素的分泌、合成功能,前者能直接表明人体胰岛素的抵抗程度,间接性表达胰岛素的敏感性,其值越高,胰岛素分泌越差,血糖值升高越明显;后者具备胰岛素分泌调节的能力,其值越低,说明胰岛素分泌差,其含量不足,加重病情。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的胰岛素得以有效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显著,如FINS、HOMA-IR下降幅度高,HOMA-β升高幅度值高。因此研究两种药物联合使用,能够提高血糖控制水平,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合成能力,改善胰岛功能,推测是在二甲双胍降糖基础上,结合预混胰岛素,补充人体所需的胰岛素分泌量,有效控制血糖值波动,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本研究表明,观察组、对照组不良事件占比无差异,表明两药结合并未增加治疗的副作用,具有较高安全性,但由于样本量少、观察时间短,使其结果的可行性、科学性存在偏颇,有待后续研究进一步明确。

综上所述,二甲双胍联合预混胰岛素治疗T2DM,降糖作用高,改善胰岛素抵抗。

猜你喜欢

血糖值降糖胰岛
临床胰岛制备研究进展
冯琴:降糖减肥新秀一一司美格鲁肽
CGMS产品显示值与指尖血糖值测定结果的相关性研究
紫红獐牙菜对四氧嘧啶性糖尿病小鼠的降糖作用
运动及饮食治疗对糖尿病患者血糖值的影响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运动时间降糖效果的临床研究
人工胰岛成功用于小鼠
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门诊药房2型糖尿病的药学分析
测血糖到底用哪滴血
血糖值尖峰诱发多种可怕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