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凝血酶联合奥曲肽治疗肝硬化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价值

2022-02-23王丽平

吉林医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奥曲凝血酶单药

王丽平,文 采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湖南 郴州 423000)

肝硬化是一种临床常见病,疾病发挥至晚期极易出现各种并发症,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GVB)最为严重,具体表现为血压降低、头晕、心悸、黑便、呕血等,对患者生活质量、生命健康均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1]。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2%~85%的肝硬化患者存在食管静脉曲张,30%~40%的患者会出现EGVB[2]。奥曲肽是临床治疗肝硬化合并EGVB的常用药物,属于生长抑素类药物,可降低门静脉压,减少出血量。但单一奥曲肽在肝硬化并EGVB治疗中效果并不理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凝血酶可提高凝血因子的活性,增加纤维蛋白溶解酶活性因子释放,发挥一定的止血作用。基于此,本文选定本院2018年12月~2020年12月住院治疗的102例肝硬化并EGVB患者,分组予以不同治疗方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定本院2018年12月~2020年12月住院治疗的102例肝硬化并EGVB患者,已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联药组(51例):男38例,女13例;年龄32~59岁,平均(45.63±3.47)岁;病程在3~16 h,平均(9.62±3.41)h;疾病类型:19例肝炎后肝硬化,12例酒精性肝硬化,20例胆源性肝硬化;出血量在235~359 ml,平均(295.26±15.34)ml;Child-Pugh分级:16例A级,20例B级,15例C级;体重42~90 kg,平均(66.52±8.41)kg。单药组(51例):男36例,女15例;年龄33~58岁,平均(45.57±3.42)岁;病程4~15 h,平均(9.65±3.37)h;疾病类型:20例肝炎后肝硬化,13例酒精性肝硬化,18例胆源性肝硬化;出血量在241~352 ml,平均(296.82±14.96)ml;Child-Pugh分级:18例A级,19例B级,14例C级;体重44~89 kg,平均(66.56±8.38)kg。两组性别、病程、疾病类型、体重、年龄、Child-Pugh分级、出血量等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①均满足《肝硬化诊治指南》[3]中对肝硬化的诊断标准,《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诊治专家共识(2019版)》[4]中对“EGVB”诊断标准;②年龄18~85岁;③意识清醒、对答切题;④病历资料齐全、完整;⑤均知情,已签署同意书。

1.3排除标准:①肾、心、肺功能不健全者;②处于哺乳、妊娠期女性;③合并胃溃疡等疾病者;④中途从此项研究退出者;⑤合并免疫、血液、内分泌系统疾病者;⑥合并脑血管病史、颅内感染、心力衰竭者;⑦酮症酸中毒者;⑧存在药物过敏、药物滥用史者;⑨合并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者;⑩合并恶性肿瘤者。

1.4方法:单药组:予以0.1 mg奥曲肽,溶于20 ml 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1次/d,连续用药3 d。联药组:在单药组基础上,予以凝血酶500 U,溶于15 ml 0.9%NaCl溶液中,口服或胃管推注,每隔4 h给药1次,连续用药3 d。

1.5观察指标以及评价标准:两组临床疗效均在治疗3 d后评价,观察指标包括:①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显效:心悸、呕血、黑便等症状在给药24 h内消失,生命体征稳定,内镜检查无出血;有效:心悸、呕血、黑便等症状在给药24~72 h内消失、生命体征稳定,内镜检查无出血;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5];②症状消失时间:包括心悸、黑便、呕血症状消失时间;③输血量;④应激指标:抽取患者3 ml空腹静脉血,离心处理10 min(12 cm离心半径、3 000 r/min离心速率)后分离血清,置于-20 ℃的环境中待检,以ELISA检测皮质醇(Cor)、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试剂均由深圳市晋百慧生物有限公司提供,一切操作谨遵说明书完成,所有的血液样品必须在采集后的2 h内完成检测;⑤血流动力学指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型号:iE33)检测门静脉压(PVP)、中心静脉压(CVP);⑥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低钠血症、胃肠道反应、心动过缓、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生率。

2 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联药组临床总有效率(96.08%)高于单药组(78.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n=51]

2.2两组症状消失时间、输血量比较:联药组心悸、黑便、呕血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单药组,联药组输血量低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症状消失时间、输血量比较

2.3应激指标比较:治疗前血清Cor、IL-6、CRP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药组治疗后血清Cor、IL-6、CRP水平均低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比较治疗后血清Cor、IL-6、CRP水平均比治疗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应激指标比较

2.4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治疗前PVP、CVP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药组治疗后PVP、CVP均低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比较治疗后PVP、CVP均比治疗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2.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联药组(7.84%)与单药组(5.8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n=51]

3 讨论

肝硬化是一种以肝弥散性纤维化、再生结节、肝细胞坏死、假小叶形成为特征的慢性肝病[6]。肝硬化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临床普遍认为该病的发生与病毒、酒精、免疫因素、胆汁酸淤积反复作用造成肝损伤有关。肝功能损伤、门静脉高压是导致肝硬化患者晚期的主要表现[7]。EGVB是肝硬化患者极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是由于门静脉高压导致侧支循环建立、开放,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曲张的静脉会变薄,患者进食粗糙的食物后,曲张静脉会受到损伤,也会被胃酸腐蚀,胃底静脉压力较高会造成静脉破裂、出血,这是导致肝硬化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8-9]。EGVB患者普遍存在血压降低、头晕、心悸、黑便、呕血等症状,起病急骤、病情凶险,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方法不当,会引起失血性休克,患者生活及工作等均受到了严重影响[10]。当前,临床治疗肝硬化并发EGVB以控制血流量、降低门静脉压为原则。国内外治疗肝硬化并发EGVB的方法较多,包括药物治疗、肝移植、内镜、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但仍以药物治疗为主要手段。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是当前临床高度关注的内容。

CRP是机体受到炎性反应、创伤时释放的一种炎性介质,肝硬化并发EGVB患者随着病情的加重,血清CRP水平会逐渐增高。IL-6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作用,随着炎性反应、应激反应加重,血清IL-6水平会明显增高。肝硬化并发EGVB患者由于自身炎性反应的影响,会释放大量的急性时相蛋白、神经内分泌激素,如血清CRP、Cor。减轻、抑制炎性反应、应激物质释放,在肝硬化并发EGVB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显示,联药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单药组,联药组心悸、黑便、呕血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单药组,联药组输血量低于单药组,联药组治疗后血清Cor、IL-6、CRP因子、PVP、CVP均低于单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联药组与单药组比较无差异。表明凝血酶联合奥曲肽在肝硬化并发EGVB治疗中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分析如下:①奥曲肽属于内源性生长抑素,是临床常用的止血药物,可选择性地收缩患者内脏血管,减少血流量,降低PVP,抑制胃蛋白酶、胃酸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尽可能消除血凝块溶解作用,提高食管下括约肌、静脉收缩能力,减少内脏以及食管静脉的血流量,进而发挥一定的止血作用。但由于肝硬化并发EGVB患者肝功能受损严重,凝血因子较少,故单一奥曲肽在肝硬化并发EGVB治疗中效果并不理想,需联合其他药物治疗;②凝血酶是从猪血或牛血肿提取而来的一种无菌制剂,凝血酶原是主要成分,直接作用在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促使纤维蛋白原转化成纤维蛋白,增加凝血因子活性,尽快形成血凝块,及时将出血点堵塞,发挥快速、确切的止血效果;③在奥曲肽的基础上予以凝血酶,两种药物联合,协同作用,优势互补,可在短期内取得理想的止血效果,及时减轻炎性反应,改善血流动力学,且联合给药并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较高,弥补了单一奥曲肽治疗的缺陷和不足。

综上所述,肝硬化并发EGVB患者采纳凝血酶联合奥曲肽治疗,可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抑制炎性反应、应激物质释放,且联合用药并未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

猜你喜欢

奥曲凝血酶单药
HEPSERA联合ADV ABPC与BARACLUDE单药治疗HEPATIC SCLEROSIS疗效比较分析
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观察
奥曲肽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
奥曲肽持续皮下泵入给药在恶性肠梗阻姑息性治疗中的作用
奥美拉唑联合奥曲肽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应用研究
基于稀土离子介导石墨烯量子点荧光开关的凝血酶生物传感器
探究拉莫三嗪单药治疗癫痫的临床疗效
治疗糖尿病常用的单药、对药、角药分析
左乙拉西坦单药治疗不同类型小儿癫痫疗效与安全性观察
多肽自组装膜用于凝血酶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