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发性耳聋患者听力损伤程度与血清胆红素及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的相关性

2022-02-23余秀峰

吉林医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突发性耳聋胆红素

余秀峰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广东 佛山 528000)

突发性耳聋在全球范围内是一种常见的耳科疾病,每年每10万人中有5~20例患病。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德国每年约有300/10万人患有突发性耳聋,其特征是突发性的、通常是单侧的感觉神经性听力损失,常伴有耳鸣、耳堵塞感、眩晕、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1]。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对该疾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关于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病毒感染学说、循环障碍学说、自身免疫学说以及膜迷路破裂学说等方面[2]。大多数患者的病因是特发性的,但是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已经被认为是该疾病的最终共同途径。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最早期的特征是介导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并促发动脉粥样硬化过程的黏附分子表达增加。有研究表明,在突发性耳聋的患者中,可溶性黏附分子sICAM-1和sVCAM-1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3]。

在耳科领域,胆红素一直被认为是一种耳毒性的物质,研究表明,高胆红素血症与听力障碍(如听神经病)有关,但这些研究仅局限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感音神经性耳聋的相关性[4]。在成年人突发性耳聋中,几乎没有提及血清胆红素与听力损伤程度的关系。近几年的研究已经明确胆红素是一种重要的血管保护性分子,具有抗氧化、抗炎、扩血管、抗突变、免疫调节、抗增殖和抗凋亡等多种特性[5]。但相关文献中很少有研究提出胆红素的耳保护作用。本研究通过检测突发性耳聋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血清中胆红素和sVCAM-1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突发性耳聋患者听力损伤程度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8月~2020年8月我院耳鼻喉科收治的突发性耳聋患者48例为观察组,在相同的时间内选取在我院门诊行健康体检的正常人48例为对照组。本次研究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对照组中男20例,女28例,年龄41~60岁,平均(49.13±5.86)岁;观察组中男23例,女25例,年龄40~58岁,平均(48.97±6.12)岁。两组受试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体重指数(BMI)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纳入标准:①观察组患者均符合美国耳鼻喉头颈外科协会(AAO-HNSF)发表的《临床实践指南:突发性听力丧失(2019年更新)》[6]中对突发性耳聋的诊断标准;②对照组人群目前没有任何听力障碍相关症状,既往无任何听力障碍相关疾病史和家族史;③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尚未采用任何治疗方式进行规律治疗;④所有受试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近期服用过耳毒性药物者;②其他器质性疾病引起的耳聋;③合并精神发育异常,不能配合完成研究者;④合并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障碍者;⑤合并听神经瘤或其他恶性肿瘤者;⑥合并或既往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者;⑦存在遗传性听力损失或听力损失家族史者;⑧突发性耳聋复发者;⑨存在结构性或耳蜗后病变者。

表1 两组受试者基本临床特征比较(n=48)

1.2方法:收集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BMI等。受试者均在首次就诊时采集外周静脉的空腹血样,采样前均未服用任何激素类药物。用含有柠檬酸钠的采血管收集全血约5 ml,在4℃下3 000 r/min离心15 min,取上清液即为血清保存于-80℃冰箱,备用。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胆红素和sVCAM-1的表达水平。

使用纯音听阈测定和耳鸣致残量表(THI)评分检测受试者听力水平。采用纯音听阈测定时,测定频率分别为500 Hz,受试者听力≤25 dB为正常,听力在26~40 dB为轻度听力损失,41~60 dB为中度听力损失,61~80 dB为重度听力损失,≥81 dB为极重度听力损失。采用THI评分进行听力测定时,测定项目共25项,根据严重程度评分分为3级(0分、2分和4分),THI评分1~16分为1级(轻微),18~36分为2级(轻度),38~56分为3级(中度),评分58~76分为4级(重度),评分78~100分为5级(灾难性)。具体操作由2名受过专业培训的耳鼻喉医师来完成。

2 结果

2.1两组血清胆红素和sVCAM-1水平比较:观察组血清胆红素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77,P=0.043)。sVCAM-1水平与血清胆红素具有相反的趋势,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62,P=0.012)。见表2。

表2 两组受试者血清胆红素和sVCAM-1水平比较

2.2两组受试者听力损伤程度比较:与对照组受试者平均听阈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听力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25,P=0.002);另一方面,与对照组THI评分比较,观察组THI评分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37,P=0.005)。见表3。

表3 两组受试者平均听阈比和THI评分比较

根据观察组平均听阈比值将患者的听力损伤程度分为4个等级,其中听力轻度损伤的患者有8例(16.67%),平均听阈比为(33.58±3.97)dB;中度损伤的患者有10例,平均听阈比为(54.69±5.02)dB;重度损伤的患者有25例,平均听阈比为(70.03±6.87)dB;极重度损伤的患者有5例,平均听阈比为(85.24±8.36)dB。

2.3观察组血清胆红素和sVCAM-1水平与听力损伤相关性分析:对于血清胆红素而言,当患者听力达到重度及极重度的损伤时,胆红素的水平与其损伤程度呈显著负相关;而对于sVCAM-1而言,患者听力损伤达中度及以上水平时,sVCAM-1的浓度与其损伤程度呈显著正相关。见表4。

表4 血清胆红素和sVCAM-1水平与观察组听力损伤程度的相关性

3 讨论

本研究检测了突发性耳聋患者和健康人群血清中胆红素和内皮细胞标志物sVCAM-1的表达水平,并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明确了胆红素和sVCAM-1水平与突发性耳聋患者听力损伤程度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突发性耳聋患者中,血清胆红素的水平显著降低,而sVCAM-1的浓度显著升高,证实了这些患者存在内皮细胞功能障碍,而胆红素在其中发挥着耳保护的作用。此外,突发性耳聋患者血清中胆红素的水平与患者听力损伤程度呈负相关,而sVCAM-1的浓度却与患者听力损伤程度呈明显的正相关。

传统上,胆红素被认为是血红素代谢的有害产物。在耳科领域,高胆红素血症一直被认为是听力损害的危险因素之一。然而,20年前,在一项关于Crigler-Najjar综合征1型患者的研究中发现其中一组患者未合并感觉神经性听力损失,这些患者终生患有未结合的高胆红素血症[7]。众所周知,高胆红素血症导致胆红素脑病和死亡的风险巨大。这证明胆红素可能并不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具有耳毒性,其在人体内的作用是复杂的。最近的研究表明,胆红素是一种有效的抗氧化剂,在体内和体外都具有抗炎特性。一些研究报道血清胆红素浓度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呈显著负相关。此外,轻度升高的血清胆红素可能对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和成人的全因死亡率有保护作用[8]。许多研究已经证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与突发性耳聋之间存在重叠的关系,特别是全身性心血管疾病引起的耳蜗功能障碍在双侧比单侧突发性耳聋更明显[9]。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双侧突发性耳聋的患者中,胆红素水平在正常或轻度升高范围内与伴有重度和极重度听力损失的患者的听力改善呈独立而显著的相关性[10]。本研究的结果显示胆红素水平在突发性耳聋患者中显著降低,并且当患者听力损伤程度加重达到重度和极重度水平时,胆红素与其严重程度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这进一步证实胆红素可能具有重要的耳保护作用。目前临床上已经开展了胆红素升高的治疗方案,这可能是改善突发性耳聋患者预后的新策略。

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引起的微循环障碍可能是突发性耳聋发生的重要原因。促进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相互作用的黏附分子的表达水平升高是内皮细胞损伤的早期标志物。之前的研究表明,突发性感觉神经性耳聋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纤维蛋白原和循环中黏附分子(sE-选择素、sICAM-1和sVCAM-1)的水平升高,并且通过单采血液成分法降低这些分子的浓度后,患者的听力有明显的好转[3]。众所周知,胆固醇水平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纤维蛋白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最近的荟萃分析证实了这一点。心血管危险因素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导致内皮细胞发生炎性反应进而引起功能障碍的发生。人血管内皮细胞发生炎性反应的两个重要特征是白细胞的募集和血管通透性的改变,而sVCAM-1通过调节多种信号通路在这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sVCAM-1参与炎性细胞的运输、抗原呈递过程中细胞间相互作用以及由外向内的信号转导,并且黏附分子在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不稳定性的发展中也起着关键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前瞻性研究表明,在健康人群中循环sVCAM-1的水平较低,而在高危或者有明显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中,sVCAM-1的水平升高是一个重要的风险预测因子[11]。这种突然发作和内耳血管化是由功能性终末动脉提供的这一事实也进一步证实突发性耳聋和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类似的血管病理机制。此外,糖尿病患者的感觉神经性听力损失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这一事实也支持了血管功能障碍在这种疾病中的作用。动物实验也证明了sVCAM-1在噪声引起的听力损失中的作用。研究表明,通过使用抗VCAM-1抗体可以阻断活性氧产生的级联反应,对噪声引起的听力损失发挥保护作用[12]。本研究的结果与之前的研究保持一致,突发性耳聋患者血清sVCAM-1的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当患者听力损伤程度达到中度及以上水平时,患者sVCAM-1浓度与其严重程度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些结果进一步证实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在突发性耳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抑制内皮细胞炎性反应、调控内皮细胞的功能状态可能是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新靶点。

本研究首次证实血清胆红素的表达水平在成人突发性耳聋患者中显著降低,并且与这些患者听力损伤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而血清sVCAM-1作为内皮细胞损伤的重要标志物,其在突发性耳聋患者体内表达明显升高,提示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与突发性耳聋的发生密切相关。但由于血清胆红素和突发性耳聋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很少,因此还需要更多的实验来证实这一现象。

猜你喜欢

突发性耳聋胆红素
遗传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研究进展
新生儿不同部位经皮胆红素值与血清总胆红素值的对比
总胆红素偏高,需警惕肝脏疾病
怎样看待升高的胆红素
彭顺林对神经性耳鸣耳聋的治疗经验
人性化护理在治疗突发性耳聋中的应用及效果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优质护理在高压氧治疗突发性耳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下国家教育考试的应对策略——以甘肃省为例
我国科学家发现新致聋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