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小区配套幼儿园研究综述与启示

2022-02-19张雪莹

教育观察 2022年3期
关键词:幼儿园幼儿设计

张雪莹

(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北京,100048)

一、引言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要优化布局与办园结构,规范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使用。[1]201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的通知》对小区配套幼儿园的落实与治理工作做出了更详细的要求,提出城镇小区要严格依标配建幼儿园,确保小区配套幼儿园如期移交,规范小区配套幼儿园使用等。[2]随后,各省市也相继出台了地方的小区配套幼儿园管理政策。

小区配套幼儿园具有普惠性、公益性,是调节学前教育资源不平衡,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重要举措,对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政策的颁布,小区配套幼儿园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然而,很少有文章对小区配套幼儿园的已有研究进行综述。本文通过搜索相关文献,梳理分析我国有关小区配套幼儿园的已有研究并进行总结评述,希望为小区配套幼儿园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提供借鉴。

二、小区配套幼儿园研究的数量

笔者在中国知网以“小区配套幼儿园”为主题检索文献,发现87条相关信息,以“配套幼儿园”“小区配套幼儿园”为关键词在维普、万方中进行补充检索,筛除重合信息,选出相关度较高的文章,最终选定了期刊论文30篇、硕博论文13篇、会议文章4篇、报纸文章23篇,共70篇文章进行梳理分析。虽然有关“小区配套幼儿园”的政策和治理策略不少,也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但总体来看,小区配套幼儿园的相关研究文献总数量较少,文章关注点比较分散,有的着眼于小区配套幼儿园与政府,有的关注办园模式,有的关注产权结构,有的关注建筑布局,相对较多的文章关注小区配套幼儿园在实践中的困境及治理。

三、小区配套幼儿园研究的内容

(一)有关小区配套幼儿园政策的研究

从小区配套幼儿园的政策入手,有的学者以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有的学者以政策为切入点,总的来说,不同学者从宏观的政策环境和微观的具体政策等不同的角度对小区配套幼儿园进行了研究。陈思等人采用内容分析法,以27份省级的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文本为研究对象,提出地方政府推进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方面的建议。[3]秦旭芳等人对小区配套幼儿园配置的政策环境进行分析,提出相关指导性文件、政府、人口与空间结构变化、市场机制四者共同作用于小区配套幼儿园的配置过程。[4]段泽孝以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移交政策为例,提出助推型规制在移交政策中的实施路径:一是补偿形式多样化;二是通过非补偿性质的规制工具实现助推。[5]

(二)有关小区配套幼儿园产权结构和办园模式的研究

就小区配套幼儿园的产权归属问题,范明丽等人提出应明确小区配套幼儿园的产权和管理权归属,产权和管理权应归当地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6]申素平等人提出构建一套“强行性规则先行、有约定从约定、无约定坚持公平原则和公益性原则”的小区配套幼儿园产权认定规则体系,妥善处理小区配套幼儿园的产权归属问题。[7]袁征根据《物权法》的规定提出业主管理配套幼儿园和学校,可以使教育适应住宅区里多数学生的需要。[8]这些研究体现了规章制度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特点,配套幼儿园的产权归属问题应在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地区特殊情况进行灵活调整,以更好地满足地区需要。关于小区配套幼儿园的办园模式,孙红提出的策略有完善小区配套幼儿园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跨部门协调机制、促进教育和建设规划机关的协同配合,制订开发小区配套幼儿园的优惠政策。[9]杨宁提出小区配套园不能办成营利性民办园,应坚持公益性、普惠性的定位。[10]范明丽等人提出要明晰小区配套幼儿园的根本属性是公益性和普惠性。[6]

(三)有关小区配套幼儿园建筑设计的研究

关于小区配套幼儿园建筑设计,已有研究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幼儿园建筑适宜性设计、幼儿园建筑空间设计、幼儿园建筑形态设计三个方面。在幼儿园建筑适宜性设计方面,黄鹤结合社区幼儿园的现实处境与特殊设计需求,提出幼儿园建筑适宜性设计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1]孙敏在小区配套幼儿园建筑设计适宜性方面提出三个要素,即小区幼儿园的公共教学空间的设置及位置选择、幼儿园教学及幼儿交往活动空间的合理利用、小区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的组织利用。[12]黄晓晨在幼儿园室内空间适应性设计方面提出了三大原则和四大内容。[13]

在幼儿园建筑空间设计方面,洪芸结合实际案例条件,从关注幼儿的理念出发,阐述了内外部空间、多功能的灵活空间、开放性的交往空间的设计思路。[14]尹燕萌建筑师结合实际设计,提出“垂直书院”的概念,探索在用地面积有限的条件下,为幼儿提供更加丰富的室内外活动空间,并提出了多层次活动空间、错落灵动的布局的设计理念。[15]黄晓晨提出幼儿室内活动空间整体设计应注意以下问题:模糊边界,空间功能互相置换;空间形态相对规则,空间内各区域形态自由,自由组合;空间边界弹性可变。[13]许秋婷针对社区幼儿园户外环境设计提出以下观点:尽可能加强幼儿园与社区的联动性,利用小区里的设施弥补幼儿园活动场地的局限;利用自然资源丰富场地的环境要素;采取轮流使用场地的措施等。[16]门雅婷对幼儿园的选址,教学、交往、室外活动空间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和调研,提出了如下优化设计策略:有效利用活动场地,合理布置室外游戏活动内容,室外活动场地设计与小区绿化及儿童设施结合等。[17]赵庆也在幼儿园选址、教学及起居空间、交往空间、室外活动场地等方面提出了优化设计策略,提出结合景观、植物、运动器械及柔软铺地共同构建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场地。[18]黄鹤针对社区幼儿园空间选址受限提出了整体布局设计原则,考虑幼儿园与整体社区之间的空间协调关系,以求资源利用最优化。[11]幼儿园建筑空间设计直接影响到幼儿的活动,因此,许多研究者都立足于幼儿的发展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幼儿园建筑形态设计方面,刘秀凤等人提出小区配套幼儿园在新建或改扩建过程中应注意融合不同建筑形态的优点,重视幼儿园建筑的整体设计,注意加强室内与户外活动场地的便利连通,以更好地满足幼儿对环境的舒适、运动、控制感与能力发展的需求。[19]赵庆提出幼儿园建筑形态的设计应考虑幼儿的身体尺度特征,同时幼儿园建筑造型应满足幼儿生理、心理及行为特征的要求,幼儿园建筑的形态设计应与其功能布置和场所气氛相契合,同时与所在住区建筑风格、所处环境气候、景观条件等因素统一、协调。[18]门雅婷结合幼儿园建筑造型的特点,提出幼儿园建筑造型在设计时要遵循以下原则:综合考虑时间、地域、气候、文脉等因素,设计从幼儿的角度出发等。[17]

(四)有关小区配套幼儿园困境及治理策略的研究

学界有关小区配套幼儿园的困境及治理策略的研究主要从政府、社会、幼儿园等角度进行,还有研究者结合多种视角提出治理策略。从政府角度进行研究,王叶等人提出政府要深化改革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与管理的相关制度,健全相关法规,加强对小区配套幼儿园管理者和教师的培训与管理,增强投入、督促小区配套幼儿园完善建设。[20]刘确敏等人对西南某市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提出如下意见:加强建设规划部门与教委之间的沟通、协作;建设规划部门要重视安全、卫生问题;教育部门应加强办园指导。[21]张丹丹提出政府要提供政策保障,加强宏观调控。[22]邓璠提出要平衡民办配套园收支,加大配套园补助力度,科学配置学前资源,推进普惠办学进程。[23]刘彤提出要加强政府统筹力度: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加大扶持与监管力度;建立经费保障机制,细化经费投入体系;构建幼儿教师权益保障机制;对社会进行普惠性教育,加大普惠宣传力度。[24]胡马琳提出要完善小区配套幼儿园政府支持系统:完善政策保障体系;统筹规划与布局;规范经费投入体系;保障师资队伍;提升园所质量。[25]何勇海提出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激励措施保障配套幼儿园“不落空”。[26]张东红建议:加强建设规划部门与教委之间的沟通和协作;规范审批程序,加大督导力度。[27]佘颖在经济日报的时评中也提到小区配套幼儿园的整治工作,必须注重上下联动与左右协同相结合,层层周密部署、务实推进,形成治理各环节相互贯通、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28]高志宏在对大理市居住区配套教育设施建设及管理运营的思考中提到市教体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等政府部门要形成合力,科学合理地进行教育规划。[29]范明丽等人提出政府应按照小区配套幼儿园规划、建设、移交、办园等各个环节的工作要求,明晰各项工作的主责部门及配合部门,建立联审联管机制。[6]

有研究者从社会角度研究小区配套幼儿园。刘彤提出要激发社会力量投入学前教育的积极性:加大捐资助学投入比例,拓展学前资金来源;整合社会资源,提高办园水平;形成尊重幼儿教师的良好风气。[24]张丹丹提出社区要加强建设,重视社区学前教育。[22]

有研究者从幼儿园角度研究小区配套幼儿园。张丹丹提出幼儿园要转变观念,加强与社区、家庭的联系:向社区全方位开放,扩大社会服务功能;充分有效地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质。[22]邓璠提出要完善配套园管理制度,加快规范化办园进程。[23]刘彤提出,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要积极适应普惠化转制:明晰普惠性价值,严格落实政策的相关要求;开发多元融资渠道,整合多方资源保障保教质量;完善园所管理制度,保障幼儿教师权益。[24]张东红提出要加强小区配套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幼儿教师素质。[27]陈扬梅在分析小区配套幼儿园户外游戏环境的现状后提出建议:健全并且切实执行有关幼儿园户外环境的法律法规;以儿童为本,科学规划设计小区配套幼儿园;精心创设与合理利用幼儿园户外游戏环境。[30]

还有研究者结合多种视角提出治理策略。刘志慧等人以正义视角进行研究,提出要有质量地均衡发展,加快学前教育立法。[31]秦旭芳等人在分类管理背景下提出小区配套园发展路径:明确自身条件,积极寻求扶持;读懂政策趋势,加快转型速度;顺应市场规律,找准自身定位;提高服务质量,打造园所品牌。[32]高志宏从融合发展模式的角度,提出要探索政企合作办学模式、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联合办学模式以及积极支持民办教育。[29]从资源依赖角度,张鑫等人提出要缓释小区幼儿园与政府资源依赖关系的不平衡,政府应坚持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并加大对小区幼儿园的财政投入,合理配置现有资源。[33]

四、小区配套幼儿园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总体研究数量较少

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小区配套幼儿园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梳理小区配套幼儿园相关研究文献的发表时间可以发现,大部分文章集中于2010—2020年,2010年以后小区配套幼儿园的文章数量不断增多。但小区配套幼儿园研究总体数量较少,核心期刊和硕博论文比例很小,大部分文章的来源是普通期刊、会议和报纸等。由此可见,小区配套幼儿园的研究数量总体较少,研究弹性还很大。

(二)研究内容有待完善

已有的有关小区配套幼儿园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建筑设计和困境治理两方面。在小区配套幼儿园建筑设计方面,已有研究大多结合幼儿园建设的实际案例,探讨幼儿园建筑的优化设计策略,研究者多为建筑、设计、土木工程等专业的专家学者。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探讨建筑设计与幼儿发展关系的文章较少,学前教育专业的研究者对建筑设计的关注也较少。小区配套幼儿园的发展始终是为了幼儿的发展。幼儿园建筑设计是幼儿园环境的一部分,与幼儿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探讨小区配套幼儿园建筑设计与幼儿发展的关系十分有意义。在已有的研究中,刘秀凤等人探讨了小区配套幼儿园建筑形态及其对幼儿环境需求的满足,用量化的方法分析了小区配套幼儿园建筑形态并提出策略[19],值得借鉴。

在小区配套幼儿园困境治理的研究方面,多数研究从政府、幼儿园的角度提出治理措施,从社区等其他角度提出策略的文章较少。小区配套幼儿园的治理关系到国家、社会、幼儿园、社区各等各方面,需要各方协同努力。因此,应继续加强对各方面主体治理责任的研究,促进协同发展。

五、启示

(一)以幼儿为本,立足幼儿发展

幼儿园的首要任务是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小区配套幼儿园的治理与发展也应以幼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以往的研究中,无论是小区配套幼儿园的相关政策还是设计、治理,均关注了幼儿发展这一问题。在小区配套幼儿园的建筑设计理念中,有设计师提到了为幼儿提供更加丰富的活动空间的问题。[14-15]尽管已有研究已经关注幼儿的发展,但总体来看,研究的角度和深度还有待拓展。关注小区配套幼儿园政策、设计、治理等问题与幼儿身体、心理、社会性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而这二者之间关系的探究是十分必要且有意义的,只有了解了小区配套幼儿园与幼儿发展的关系,才能更科学地提出针对性建议。无论是设计理念还是治理措施,已有研究在促进幼儿发展方面更多的是泛化的讨论和建议,缺乏细化且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因此,小区配套幼儿园促进幼儿发展的相关研究还有待继续深入。

(二)关注不同视角下的小区配套幼儿园研究,拓宽研究视野

一方面,教育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相互联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探讨教育问题,就必然要把它放到整体当中。因此,研究小区配套幼儿园也应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相联系,研究者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不同的视角进行研究。已有研究中对小区配套幼儿园的治理,很多是从政府、社会、幼儿园等方面提出的,体现出了整体性。除了小区配套幼儿园的治理外,政策研究和设计研究也可以拓宽视角,与经济、政治、文化相联系,从不同的视角完善小区配套幼儿园的相关研究。另一方面,教育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探讨教育学问题时,研究者也可以联系其他学科,从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探析。

猜你喜欢

幼儿园幼儿设计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我爱幼儿园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欢乐的幼儿园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爱“上”幼儿园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幼儿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