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依赖性人格研究概述

2022-02-19陈传锋

教育观察 2022年3期
关键词:依赖性教养人格

俞 婷,陈传锋

(1.绍兴市鲁迅幼儿园,浙江绍兴,312000;2.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浙江湖州,313000)

一、依赖性人格的主要特征

依赖性人格是相对于独立性人格而言的,主要是指个体自主精神比较弱,独立意识比较缺少的人格,表现为依恋他人、敏感多思、控制情绪的能力较弱。具有依赖性人格的人偏向感性,不太注意自己参与决策的能力,社会参与程度较低,有一定程度的选择障碍。李媛和黄希庭在综述前人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将依赖性分为顺从依赖性(在他人面前缺乏自信)、利用性依赖(如求助)和情感依赖性(如爱的依赖)。[1]McClintock和McCarrick发现,依赖性人格的症状与焦虑、服从、分离不安全感有关。[2]Preven认为,依赖性人格的主要特征包括高度焦虑、私我意识和脆弱(来自神经质),热情(来自外向性),信任、利他、顺从和谦逊(来自友善),以及不自信(来自外向性)。[3]Gude等人认为,依赖性人格有两个特征:察觉无能(难以启动项目和难以做出日常决定)和功能失调的依恋(孤独时感到无助,被孤独的恐惧占据)。[4]

李遵清指出,依赖性人格有以下特征:第一,决策能力弱,即喜欢依赖他人而作出决策;第二,被遗弃感,即害怕被别人遗弃,经常会出现遭人遗弃的念头;第三,不适和无助感,即独处时竭尽全力逃避孤独;第四,无独立性,即很难独自展开计划或做事;第五,过度容忍,即为讨好他人甘愿做低下的或自己不愿做的事;第六,容易受刺激,即当亲密的关系中止时感到无助或崩溃;第七,经常被遭人遗弃的念头折磨;第八,很容易因未得到赞许或遭到批评而受到伤害。[5]李曼认为,依赖性人格的典型表现主要是没有主见和缺乏自信,具有依赖性人格的人由于对自己不信任,害怕被抛弃,因此处处盲目、无条件地顺从他人,对他人的评价也十分敏感。[6]何克和刘丽娟细化了依赖性人格的实际表现,认为依赖性人格会在行为表现上呈现出更多的无能甚至是无助的行为;在人际交往方面,会经历一个顺从他人到依赖他人的过程;而依赖性人格强的人在认知上普遍比较幼稚,会轻信依赖者,他们易被说服和欺骗,因此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也往往是一种无能者的形象,不自觉地会贬低自己的能力。[7]

二、依赖性人格的主要特点

(一)依赖性人格的性别特点

Birtchnell和Kennard以依赖性人格的自我报告为研究工具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相较于男性,女性为依赖性人格的概率较高,类似的性别差异也存在于使用自我报告的不同年龄的学龄儿童中。[8]但Gordon和Tegtemeyer在使用依赖性投射测量方法时却发现,男性和女性(以及男孩和女孩)表现出类似程度的依赖性。[9]Bornstein对比这两种方法后,分析了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认为在自我报告中,由于传统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实践,男孩通常不愿表达公开依赖的感情和需求,而女孩一直被鼓励表现出这些感情,因为被动的、依赖的行为传统上被认为与女性的性别角色是一致的,这与妇女的女性化程度较高和男性化程度较低也有关,而传统性别角色的缺失可能影响男性和女性依赖需求的显性表达。[10]由于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望,如果一个女性过分遵守她的传统性别角色,她就会被判断为依赖性人格;相反,表现出典型的男性风格(如限制情感的表达,把工作放在家庭之前)的女性则不会面临这一问题。

(二)依赖性人格的年龄特点

依赖性人格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表现是不同的,在某一特定的年龄段内,依赖性人格又保持着一定的稳定性。刘阳杨和王娟涓的研究显示,11—18岁的青少年的依赖性人格倾向水平不断上下波动,即随年龄增长呈现反复甚至上升趋势。[11]Disney抽取了1477名年龄15—82岁的被试作为研究样本,进行了为期六年的追踪研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并控制性别和性别年龄效应,研究发现依赖性症状从20岁到50岁下降了23.8%。[12]进一步分析表明:处于青少年期的个体其依赖性较高,主要体现在亲密的、有价值的同伴关系上;成年初期个体的主要依赖对象则从同龄人转变为导师或其他权威人物。而到了成年中期或者后期,个体由于已经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故其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上升,依赖性水平下降。有研究对比了焦虑的男性老年人(平均年龄66岁)与焦虑的男性年轻人(平均年龄20.2岁)后发现,老年组依赖性人格障碍的发病率显著升高。[13]这一结果表明,人的依赖性可能不会像其他特质那样在中晚年减退,相反,由于晚年生活所独有的健康压力和角色转变,老年人的依赖性会出现再次上升的趋势。综上,从出生到青少年期、成年期再到老年期,依赖性人格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

三、影响儿童依赖性人格的因素

(一)影响儿童依赖性人格的内部因素

1.气质对儿童依赖性人格的影响

气质是影响依赖性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气质是人格发展的基础,是儿童对外在刺激的直接反应,具有先天性和稳定性的特点。气质具有个体差异性,不同气质的儿童对同一事件的反应不同,具体表现在情绪情感体验和实际行为上。Halverson等人的研究发现,在影响人格变异的成分中,有32%是儿童早期气质变异决定的,这说明儿童早期气质与后续人格发展有十分紧密的关联性。[14]心理学将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四种,其中抑郁质的儿童缄默而沉静,感受性、敏捷性和兴奋性弱,他们不易接受新生事物,也不能迅速地适应新的环境。因此,他们会更多地依赖抚养者的照顾,希望抚养者时时刻刻陪伴在身边,以获得心灵上的满足。与此同时,父母对儿童所流露出的害怕、痛苦和忧郁等感受心疼不已,也会给予儿童更多的关注和保护。长此以往,儿童的依赖性人格在父母过度的关心和保护下持续存在并有所发展。张春炬和栗艺文的研究发现,抑郁质的儿童会表现出更加严重的分离焦虑,他们会把焦虑藏在心里,特别依赖自己所熟悉的物品,并且分离焦虑时间持续长。[15]

2.早期依恋对儿童依赖性人格的影响

儿童早期的依恋关系与依赖性人格的形成密不可分。从神经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0—18个月属于感觉依恋阶段,在此阶段,婴儿会积极寻求与抚养者(尤其是母亲)的亲密接触,发展与抚养者之间的依恋感与信任感。当抚养者离开其视线时,他们会产生痛苦和分离焦虑。鲍尔比在他关于依恋的开创性著作中提出,依恋是个体表现出来的一系列促进生存的行为系统,包括喂养、照顾、依附、探索和社交系统。[16]依恋关系从婴儿期开始发展,一直持续到儿童出生后的最初几年,依恋最终会形成一种内部工作模式,影响人一生的发展。Ainsworth将婴儿依恋分为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反抗型依恋三种,其中,反抗型依恋与依赖性人格息息相关;反抗型依恋又叫矛盾型依恋,这种类型的儿童会在母亲离开时痛苦不已,当母亲回来亲近时又生气拒绝、躲避不理,然而其内心其实非常渴望与母亲接触。[17]这类儿童内心常常会很矛盾,会通过依赖他人的赞许来获得内心的安适坦然,因此他们会过度地寻求认同,沉溺于人际关系。他们常认为自己是无能的和没有价值的,总是要改变自己,赢得他人的接纳。

3.不适应性认知方式对儿童依赖性人格的影响

不适应性认知方式也会影响依赖性人格的形成。Bornstein认为,童年时期与环境和生物的相互作用而发展起来的不适应性认知是个体不适应情绪和行为的基础。[18]不适应性认知往往会使个体认为自我是脆弱的和无效的,这一错误的图式进而产生朝向负面的、有偏见的信息处理。不适应性认知最终导致一直持续到成年的低自尊和焦虑,这是形成依赖性人格的重要基础。另外,不适应性认知方式也会不断地进行自我强化,如不断重复和完善依赖他人的行为,拒绝促进成长的活动,贬低自己的才干和长处,为自己的无能找借口,这些错误的认知会进一步加强依赖性人格的塑造。

(二)影响儿童依赖性人格的外部因素

1.家庭对儿童依赖性人格的影响

家庭对儿童依赖性人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家庭类型、教养方式、家庭氛围和家庭教养人上。邹萍和杨丽珠的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家庭养育模式对小学生的依赖性人格发展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其中:父母合作型家庭对儿童正向人格的发展最有利,儿童较少出现依赖性人格;父母低参与型和父母对立型的家庭则会加剧儿童依赖性人格的产生。[19]杨全宪认为,父母过度宠溺容易导致孩子形成依赖性人格,并且会对孩子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负面影响。[20]Vaillant和HillerSturmhofel追踪了184名男性大学生,他们在20岁左右首先接受研究,然后在50岁时重新接受评估,追踪研究发现,父母在童年时期严厉苛刻的记忆与184名男性大学生的依赖性高度相关。[21]Mccranie和Bass对86名女大学生的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22]Bornstein分析了过度保护和专制的父母教养方式会促进儿童依赖性人格发展的原因,他指出,当一个儿童因为过分顺从而得到强化时,他们很可能在以后的关系中表现出依赖或无助的一面,因为这样的教养方式阻碍了儿童的掌控能力和自我效能感。[23]

Poehlmann认为,相互信任的家庭氛围也影响着儿童的依赖性人格,儿童需要独立,需要机会“自己应付”。[24]自信的儿童往往更能够主动地探索周围的世界,积极勇敢地面对挑战,喜欢独立解决问题而非依赖他人。Alanen也表达了相同的意思,认为儿童本身就是有能力的社会行为者,儿童可以从独立和负责的适当机会中受益,从而变得更加独立。[25]林卡、李骅研究了不同教养人对儿童依赖性人格的影响,研究发现祖辈教养和父辈教养在教养观念、 教养行为和方式上既存在一定的代际连续性,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26]在教养方式上,与父辈相比,祖辈拥有更丰富的教养知识,对儿童更细心、更敏感、更宽容、更少使用惩罚的方式;在教育内容上,祖辈则重视传统孝道的训练,而年轻父辈则更重视儿童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总之,不管是祖辈的教养方式还是教养内容,祖辈抚养的儿童都更容易产生依赖性人格。

2.学校对儿童依赖性人格的影响

关于学校对儿童依赖性人格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校管理制度和同伴关系两方面。王资岳、熊梅研究了昆明中小学生的学业压力现状,结果发现过重的学业压力使学生不得不将生活的重心放在学习上,从而忽视了对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因此,他们在生活照顾上往往依赖自己的父母或其他教养人。[27]雷新茂认为,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有效预防学生的依赖性人格,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积极探索、敢于质疑、乐于创造、大胆尝试,从而可以降低学生对他人的依赖,形成自己独立的思维方法和自主的行为能力。[28]杨丽珠等人探讨了同伴关系对儿童依赖性人格的影响:在同伴接纳上,他们发现班级平均友谊质量对认真自控、外倾性、亲社会性、情绪稳定性有预测作用,因此,同伴关系质量越高,儿童的独立性和亲社会性就越高,形成依赖性人格的可能性就越低。[29]

3.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依赖性人格的影响

第一,从世界文化角度出发,研究者认为集体主义文化比个人主义文化更加容易产生依赖性人格。杨丽珠等人认为,个人主义者认为自己是独立的个体,有别于家人和朋友;而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个人将他们的目标转变到最有利于集体的目标上,将实施的重点放在与他人的合作和联盟上。[30]Disney认为,集体主义文化对个人愿望和目标缺乏动力是依赖性人格发生率较高的原因。[12]

第二,从文化角度出发,研究者认为儿童依赖性人格的形成与不良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不良教育模式密切相关。赖雪芬等人认为,呆板地尊崇长幼有序, 容易造成祖辈家长权威和子女服从的教育模式。[31]Wang等人开展的跨文化研究发现, 我国家长对儿童表现出更高水平的心理控制。[32]受祖辈家长心理控制的影响,儿童诸多心理社会功能失调,自我发展和自我表达受限,因而产生对祖辈家长的依赖心理和行为。[33]另外,心理控制型的祖辈家长,过度保护儿童,设置严格的限制,一旦儿童有所逾越,就会对其进行惩罚,从而促使儿童表现出对祖辈家长的依赖行为。[34]

四、依赖性人格对儿童的影响

依赖性人格对儿童的个体心理发展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姜兰认为,儿童依赖性过强会影响其认知灵活性和创造性人格的发展。[35]石萍认为,依赖性强的儿童会存在一定的退缩行为,主要表现为胆小、害怕、担心,不敢或不愿到陌生环境中去,交往被动,缺乏好奇心、不敢独立解决问题。[36]穆彦青从社会、情绪情感和认知三个角度详细探讨了儿童过度依赖的后果:从社会性发展的角度来看,具有依赖性人格的儿童无法忍受与父母的短暂分离,很难融入和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在同伴交往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从情感性发展的角度来看,具有依赖性人格的儿童往往情绪脆弱、少言寡语、缺乏自信,在性格上常表现出安静、内向和怯懦;从认知发展的角度来看,过度依赖对儿童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会产生不利影响。[37]

五、依赖性人格的干预与建议

(一)改变家庭教育方式

3—6岁的儿童正处于感觉运动自主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探索欲望不断增强,渴望自己独立去做一些事情,父母不当的养育方式会阻碍他们走向独立。例如,有些家长担心孩子受累,事事包办;有些家长拒绝带孩子接受新事物、新环境,害怕有危险,他们总是以孩子不懂事为由, 加大保护力度,限制孩子发展的自主性。因此,若想改善儿童的依赖性人格,家长必须改变其家庭教育方式,适当放手,支持孩子的成长。王晓燕通过与23位儿童家长的讨论得出了预防儿童依赖性人格的建议:一是理解孩子的依赖需要;二是避免过度照料;三是适当给孩子进行独立性训练;四是给孩子做决定的机会;五是鼓励孩子独立迈出的每一步;六是让孩子有成功的体验;七是为孩子提供能体验创造过程的环境。[38]石萍总结了一些预防和缓解儿童过度依赖的建议:首先,对儿童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注意培养儿童独立做事的能力,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其次,积极强化,适时引导,通过言语鼓励或者物质奖励巩固儿童的独立行为,对于退缩或依赖行为需加以适时引导;最后,优化外在环境,为儿童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36]

(二)修正儿童不良认知模式

很多依赖性强的儿童都会产生不良的认知模式,如我无法照顾自己、我无能、别人说的都是对的等。在这些不良认知模式的干扰下,儿童进一步增加了其依赖行为,强化了其依赖者形象。因此,从认知层面上改变儿童的观点是非常必要的,建议通过正确的认知引导帮助儿童重建个体的自信心。一方面,要消除儿童头脑中的不良印记,即重新认识“我是脆弱和无效的”这一观点,改变原有的错误图示。李春、郑福明提出,可以从增强自我依赖能力、自我判断能力、情绪性独立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四方面增强儿童的独立性,减少儿童的依赖性行为。[39]另一方面,要帮助儿童重建信心,多为儿童提供可以探索的环境,鼓励儿童做一些冒险的事情,获得成功的经验。当然,重建自信是循序渐进的,家长可与儿童提前进行规划:具有强烈自主意识的事情可以坚持自己做;具有中等自主意识的事件,应该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并在以后的行动中逐步实施;具有较差自主意识的事情,可以在别人要求的基础上,增加自我创造的色彩。这一方法可以很好地帮助儿童提高自主意识,改掉依赖习惯。

六、研究展望

虽然已经有很多研究者对依赖性人格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依赖性人格是一个复杂的课题,仍然有很多未知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未来的研究重点可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编制符合中国社会文化背景的依赖性人格问卷,具体可分为儿童版、青少年版、成人版和老年版,了解不同年龄段依赖性人格的发展特点,并且提出相应的建议。

第二,研究依赖性人格障碍与其他人格障碍(如焦虑症、自闭症、抑郁症等)的区别和联系。

第三,综合建立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综合影响儿童依赖性人格的因果模型,探讨儿童依赖性人格发展的复杂关系。

第四,通过多种干预模式(如认知疗法、行为疗法、团体疗法、沙盘疗法等)的实证研究,提出干预依赖性人格的有效解决方案。

第五,整体构建综合实践教育模式,为学校提供系统化课程,为预防儿童依赖性人格的发展提供有意义的指导。

猜你喜欢

依赖性教养人格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教养方程式
使人高贵的是根植于内心的教养
关于N—敏感依赖性的迭代特性
N-月桂酰基谷氨酸盐性能的pH依赖性
靓芙康复贴敷料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30例临床观察
舒适护理在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中的应用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