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域下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2022-02-19周李哲祁道林

教育观察 2022年3期
关键词:核心科学幼儿园

周李哲,祁道林

(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河池,54700)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自“核心素养”概念提出后,我国进入“指向核心素养的教育时代”[2]。2020年3月发布的《幼儿园新入职教师规范化培训实施指南》提出“幼儿研究与支持”作为幼儿园新教师的岗位核心素养,不仅是新教师胜任岗位工作的核心素养,也是幼师整个职业生涯的核心素养。[3]在新形势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需求标准发生了改变,需考虑学生在校所学习的知识能否迁移到幼儿教育工作岗位并解决真实问题,要为真实而学,在真实中学。由此,围绕核心素养理念,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成为教学改革的趋势。

课程是教育目标和内容的载体,也是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的基本途径。学生核心素养落实是通过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合力完成的。核心素养是教育的总目的和总方向,学科核心素养是实现总目的和总方向的手段和途径。[4]本文基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探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发展科学核心素养中存在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实现路径,以期为核心素养背景下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提供一定启示。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担负着促进学生掌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专业知识和形成学生开展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能力的重任。因此,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的教学应对接幼儿园真实的科学教育活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科学”领域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5]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充分利用实际生活引导儿童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儿童不断积累经验,并将经验应用在新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6]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的要求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指明了方向,主要要求如下:第一,科学知识与应用,即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科学探究与交流,即提出科学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获取和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做出解释,对科学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反思的能力;第三,科学思维与创新,即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第四,科学态度与责任,即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的热情,乐于观察,善于与他人合作、分享,热爱自然、珍惜生命,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责任感。由此可见,要想培养儿童的科学素养,教师应具备相应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的科学核心素养,即在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之后,能够灵活地把科学探究的教育理念融入学前儿童的科学教育活动中,并具备设计适合儿童特点的各种类型科学教育活动的能力,在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够运用科学思维方式引导儿童提出问题。教师良好的科学核心素养有助于儿童更好地发展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关系到未来幼儿园教师开展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质量,关系到儿童科学素养的培养。

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计理念与科学核心素养差距较大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设计理念围绕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特点和岗位要求,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组织教学。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主要集中在幼儿园的集体教育活动上,对儿童一日科学教育活动、区域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不合理,与岗位核心素养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在真实情境问题中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方面较弱。

(二)课程目标缺乏三个维度间的有机统一

核心素养中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实际上是对三维目标的提炼和整合——把知识、技能和过程、方法提炼为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品格,能力和品格的形成即是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7]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目标能够依据课程内容从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维度出发,但对课程内容中隐藏的科学思维与创新、科学态度与责任等缺乏深度的挖掘。

(三)课程内容缺乏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渗透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旨在教会学生组织和实施幼儿园科学教育教学活动。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内容涉及物理、化学、植物和动物等知识,具有横向、纵向的整合和相互渗透的特点。然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中的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单一,缺乏对物理、化学、植物和动物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对学生科学知识与应用以及科学探究与交流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

(四)课程教学方式在科学核心素养落实上欠佳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理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实践教学的设计仅限于理论知识点,采用模拟试讲形式。模拟试讲环境与真实的工作环境存在差距,模拟试讲并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为模拟试讲不能引发学生持续思考与深入学习,对培养学生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作用有限。

(五)课程评价不注重科学核心素养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评价既有结果性评价也有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围绕知识点展开,检测不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性评价由作业、出勤和学习表现组成,学习表现笼统不具体,学生是否进行思考、是否主动参加、是否敢于质疑、是否能解决问题等都未得到有效的重视。

三、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的课程教学理念滞后

真正的教学要抓住课程的本质,用课程来教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服务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知识偏向概念性和原理性,课程对于方法性、过程性和操作性的知识挖掘不够,较浅显,缺少如何学、如何帮助学生学习等策略性知识。课程标准上的偏差以及知识点的分散,使学生得不到思考和训练,难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课程不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概念、原理性知识很重要,但教学不能仅围绕这些知识,还应让学生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学生的科学基础知识薄弱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幼儿园教师应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8]这些知识是幼儿园教师开展科学领域教学活动的基础,也是培养科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儿童科学教学的理论、形成开展幼儿园科学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对儿童开展科学素养的早期培育。但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生物、物理、化学等理科知识掌握不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不高。学生对儿童科学教学理论的学习是建立在对科学的本质、知识及方法的理解的基础之上的,缺少基本的科学知识就难以理解科学的本质内涵和科学教育中的理论、方法等。科学教育教学活动能力的形成需要学生在掌握基本科学探究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深化,形成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儿童探究的能力。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其学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的兴趣和态度。[9]当前,部分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知识储备不足,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观察、猜测、分析、验证等探究能力有待提高。

(三)缺少学习资源

与科学教育有关的教室或者实验区,相关的图书资料、仪器、设备、材料等,是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支架,能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深入学习,学生可以尝试借助这些学习资源解决问题。学习资源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的学习资源应该更丰富,以助力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提升。高职院校应和幼儿园展开合作,让学生在真实工作场景中遇到真实的问题,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以便对已有的知识进行适当的补充、延伸、拓展或重组。然而,在现实中,学生到幼儿园实习的时间较短,尝试解决问题的机会也较少。

四、基于科学核心素养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一)树立以科学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理念

第一,在教学方向上,坚持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每个学科都有其独特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也蕴藏着自身独特的教育价值。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中的“科学态度与责任”模块旨在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观,教师可结合课程内容挖掘课程中的显性和隐性的价值目标,达到教学目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设计幼儿园科学活动的能力,其要求如下:学生在设计自然科学活动时除了要感受大自然的美妙,还要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科技制作科学活动中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在实验操作科学活动中感受事物、现象的特点和规律,认识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重要性。以育人为目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要融入人文精神,只有如此科学教育才能转化为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

第二,在课程观上,要基于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课程意识是指课程观,即教师对课程的理解、看法、观点和态度。学前科学教育相关知识内含科学的思想方法,将这些思想方法进行提炼和概括,可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获取科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知识是思维的产物,没有思维就谈不上知识,因此,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的本质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科学思维,用科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科学的思维思考世界。

第三,在教学主体上,要以生为本。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要体现在学的状态上。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的学习过程应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根据对科学概念的理解设计、组织和实施相关教学活动,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增强所学知识的适用性和迁移性。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对具体教学活动的体验过渡到对幼儿科学素养培养的思考、对幼儿个性品质的思考上,掌握科学的基本方法,习得科学精神,并能将探索到的科学方法和精神内化到自己的认识和品德中,形成自己的科学核心素养。

(二)以科学核心素养为导向,完善课程目标

第一,让学生通过学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中的理论知识、融合并运用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形成正确的科学素养教育理念和教育观,具备基本的专业素养。第二,让学生通过对科学探究与交流等方法的学习,习得科学思维能力,在情境教学中学会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形成科学的思考和判断、科学的表达和沟通能力,经过积累初步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第三,让学生通过分析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思维特点,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以及设计、组织和实施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能力。第四,让学生通过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案例和真实情境问题,习得思考分析、判断推理、实验探究、假设验证等方法,实现科学知识与应用、科学探究与交流、科学思维与创新、科学态度与责任的统一。

教师要围绕课程总目标制订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教学目标从教师的视角描述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评价的实施。教学的实质是教学生如何学习,教学就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评价的标准是什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架,让学习过程看得见。有了具体的学习目标,学生才可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设计学习目标。首先,制订具体的教学目标。从科学知识与应用、科学探究与交流、科学思维与创新、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维度出发,制订具体的教学目标,关注学生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概念和思维方式的掌握,关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迁移应用能力。其次,制订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为学生服务的,要具有可操作性,对学习目标的描述要具体细致。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中的实验操作性科学教育活动单元目标为例,其学习目标包括利用实验操作型活动目标设计表,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科学领域的教学建议,设计适合幼儿园小、中、大班的科学教育活动。其中,学习目标描述中的“我能”句式是告诉学生学什么,“利用”“结合”句式是告诉学生怎么学,“设计”句式是告诉学生学到什么程度,“适合”句式是告诉学生评价的标准。这样的描述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轨迹。有计划、有步骤、系统化地设计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可以促进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以科学核心素养为纲,统整课程内容和教学任务

以科学核心素养为纲意味着教学首先考虑的是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要让学生获得综合性品质,课程的内容就要是综合性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要对接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注重各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因此,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内容可以采用跨学科的形式整合,进行知识的融合与贯通,结合幼儿园具体的科学教育活动,与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相互渗透。科学核心素养的落实关键在于设计驱动核心素养实现的、有一定挑战性的综合性任务,因此,教师要设计与真实工作场景紧密联系的、能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学习任务。学习任务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学习任务要有趣、让学生在能做和敢做中获得成就感。

(四)建立致力于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课程学习评价体系

学习评价是对学生的学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也是核心素养有效落实的重要保障。首先,教师要根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的目标、内容要求和学习任务设计学习评价指标。教师可设计科学核心素养分级能力表现,细化不同级别的评价维度和指标体系,尤其要关注问题解决能力和迁移能力。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在完成学习任务之后,引导学生反思“我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哪些地方没做好”“我还可以做哪些调整”等。只有发现问题才会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才会促使学生进一步完善学习任务。反思的内容不能局限于科学知识与应用方面,更应该反思科学探究、思考、创新、态度等方面。最后,教师要设置以科学核心素养为主的考试内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的考试要减少记忆类题目,设置开放性和创造性的题目,立足于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

总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指向人,指向人的精神世界。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设计,使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能有效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和素养的提升,更好地发展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猜你喜欢

核心科学幼儿园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爱“上”幼儿园
科学拔牙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