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特的生态叙事:电影《沙丘》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2022-02-18刘菁菁焦仕刚

视听 2022年7期
关键词:雷曼沙丘女性主义

刘菁菁 焦仕刚

美国作家弗兰克·赫伯特的科幻系列小说《沙丘》以丰富的想象力对后人类社会进行想象描摹,是一部具有警世意味的寓言著作。鉴于文本体量巨大和小说所建构的宏大宇宙观和世界观,这部小说的影视化改编具有一定的难度。2021年,加拿大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执导的电影《沙丘》上映,引发关注。该片以极具风格化的影像完成“沙丘三部曲”第一部的创编,以诗意般的叙事手法和空镜美学探讨文本中涉及的资本扩张、政治权谋、人类野蛮的本性以及生态系统等,建构了一个后现代的生态寓言。影片与生态女性主义学者所关注的因生化危机导致的家园摧毁的忧患意识相呼应。

一、生态女性主义的诞生与发展

生态女性主义(Ecofeminism)是女性主义发展到第三阶段的产物。从女性主义走向生态女性主义,凸显了文化批评不断走向人文主义的关怀和视野的拓宽。20世纪40年代末,法国女性主义学者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她的著名论著《第二性》中有过对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的探讨:“人类社会是一个反自然:它不是被动地忍受自然的在场,它使自然为自己所用。”①她指出了人类根植于自然却利用自然的现象。在书中,她阐述了父权话语制这一社会现实:性别之间存在不平等,存在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随后,她又把男性统治女性与人类统治自然作类比,得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非常相似,存在“我”与“他者”以及“统治”与“被统治”等不平等地位。这种逻辑思维为女性与生态研究或是性别与生态研究建立联系提供了可能。但波伏娃的局限在于,她只分析了自然与女人的相似性命运,期待女性脱离与自然的联系,步入平等的社会。诚然,这种逻辑忽视了自然生态的地位,更没能跳出传统二元论的思维模式。20世纪50年代,美国环境学家利奥伯特开始关注生态环境的地位。他在著作《沙乡年鉴》中提出了“土地伦理”概念,其生态伦理思想影响了后续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到环境的研究中,并逐渐丰富为生态中心主义。

20世纪70年代,法国女性主义者弗朗索瓦·德·欧本纳正式提出“生态女性主义”②这一概念。相较于生态中心主义,生态女性主义的超越性在于,并没有忽视人的社会性,而是从历史与现实的层面探讨了生化危机的根源,在思考角度上呈现一种多维性和交互性特征,文本范围进一步扩大,具有整体性的工具价值,意味着人类中心主义开始向生态整体主义过渡。她呼吁所有的女性去拯救生化危机,这里的“女性”已经不再是传统生物学视角上的性别定义,而是一种文化隐喻,象征着性别歧视、阶级压迫、有色人种歧视以及对大自然资源的破坏滥用等现象。上述这些弱势群体常常处在他人的支配之下,完全处于客体地位,失去了主观人格而被异化。这场思想挑战源于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批判,在父权制文化统治的世界里,人类想要统治自然的思想和人想要去统治他人的思想如出一辙,均带有后殖民色彩。女性主义和后殖民文本进入生态批评视野,形成了对人类、社会和自然三者关系的辩证看法,拆解了传统的二元对立体系,容纳对一切弱势群体的关照,具有超越性的变革力量。

二、电影《沙丘》的生态女性主义书写

(一)从绿色到荒野: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

正如弗兰克的原著所说:“人类每次正视自己的渺小,都是自身的一次巨大的进步……”这句话蕴含了对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消解和批判。从人类中心的解构到生态美学的建构,在电影《沙丘》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影片用静默的画面表达对大自然与生态环境的敬意,还原小说所建构的对未来社会的一种想象缩影:后人类并没有搭乘通往理想空中花园的科技列车,反而是集体陷入了充满末日荒废感的困境——“生存与争夺”之中。为了凸显自然环境作主体,导演设置了视觉对比,呈现不同自然生态系统所产生的视觉经验记忆差异,多用远景和全景镜头搭建影片的造型空间,展现大自然的真实面貌。荒漠作为生态环境,在电影《沙丘》的虚拟叙事中成为主角。影片所描述的后人类社会里,自然资源已经非人类触手可及。影片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之中探讨人与自然该如何共生共存的问题,对于人类当下的生存环境具有警示意义。

影片设置了五个叙事空间:卡沙丹星球、厄拉科斯、桀迪主星、保罗梦境中的沙漠以及费雷曼人的生态家园,分别反映了不同的生态维度。导演用全景的客观镜头描绘自然的地位,无论在卡沙丹星球还是厄拉科斯,“人类的在场”对于自然叙事而言是如此渺小。在卡沙丹星球中,绿色植被映入眼帘,山川、河流、生物、人与自然形成了和谐统一的静默之美。与此截然不同的是,“生态乌托邦”突然被解构,桀迪主星充斥着暴力杀戮和统治机器,厄拉科斯不再有植被覆盖,生物不再具有多样性,水资源也非触手可及,取而代之的是一望无际的荒漠。构成生态系统的因素被抽离于画面之外,在几种视觉经验的对比之下,费雷曼人期待重建生态家园——“返璞自然”则成为一种新的建构,是对生态美学形态的一种新的价值呈现与想象寄托。

(二)哈克南VS厄崔迪:平等化的生态意识

“平等作为现代性的一个关键词,是对父权制社会等级秩序的一个反驳。”③它囊括了人与人、人与自然、所有生命、不同文明、不同性别等对象之间的平等性。生态女性主义倡导让所有的二元体可以成为协商、互补的关系④。影片《沙丘》突出对比哈克南家族以及厄崔迪家族两大截然不同的统治阵营。在哈克南的掠夺过程中,将整个厄拉科斯星球的生产力、香料物质和自然视为“他者”范畴,用暴力机制随心所欲地获取占据地的资源,对原本贫瘠的自然环境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以费雷曼人为首的被侵略对象,在星球上被边缘化,与黑暗暴力产生了种种矛盾。他们团结一致,共同反抗掠夺者,以族群意识觉醒建构起屹立于土地的身份认同。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来看,影片避免形成中心与边缘、压迫与被压迫的二元对立关系,而是以厄崔迪家族的治理观作为弥合。厄崔迪尊重土地上的臣民,他们不强制消除文化差异,承认复杂的文化糅合背景下的异质性和能动性,与费雷曼人共商共建这个星球。

(三)费雷曼文化:“家”的信仰与寻根意识

女性因其繁殖生命的能力与大地的生态系统存在相似性,所以不自觉地与自然联系在一起,而在逻各斯中心主义传统中,女性和自然成为被控制和征服的对象。然而,费雷曼群体却具有强烈的家园意识:他们将大地视为家,将自己视为荒芜沙丘的共生者,也是将危险的沙丘星变成自己家园的幸存者,他们懂得迁徙和安顿家庭的策略。电影《沙丘》从故事开端便以费雷曼人的自述为叙事视角,也对费雷曼人的生存环境、思维方式以及信仰逐一交代,费雷曼人的精神确证了自己的本质力量和生命价值。

“根源”意指以稳定为核心和以连续性为基础的身份认同⑤。无论在心理上还是物质上,费雷曼人都有着极高的信仰,把对“根的依恋”视为生存的关键。影片用蒙太奇的手法呈现了许多转瞬即逝的画面,象征着一个个离散的群体,并将这些片段并置缝合,打破了身份认同的固定性、边界与差异。寻家的意识分别有两个群体,一个是在厄拉科斯被哈克南压迫,并且与恶劣生存环境抗争的费雷曼族群,还有一个同样被离散的是从卡沙丹星球迁徙至新家园的厄崔迪家族。影片用双重叙事和多重视角将这两个离散的族群并置于一个共享空间之中,在影片第一幕便以费雷曼人契妮的个人讲述为开端:“每当日落,我的厄拉科斯星球都异常美丽……异星人蹂躏我们的土地……下一个压迫我们的人又会是谁……”而后,影片的主要人物保罗反复在梦境中遇见契妮,梦境变成一个媒介,与差异者形成某种形式的接触并产生对话。最终,边界被打破了,他们在互动中形成自我意识,为了家族的生存做出了集体的努力。《沙丘》用影像画面发现两个族群的文化根源,并且在离散中弥合,重新见证旅行者的迁徙。这种个体与集体的离散身份交叉缠绕是通过蒙太奇实现的,画面不断在梦境中变幻,边界之间的徘徊形成似是而非的辩证关系,从再现差异到融合一体,和解与共同体成为可能。尽管他们原本不是一个群体,但他们通过精神和文化与这片土地联系在一起。

(四)女性的远征:主体性别想象

尽管电影《沙丘》披着救世主保罗为叙事主体的外衣,以他接受使命保卫家园为故事主线,但没有忽视女性角色的功能。她们有智慧,有胆识,与压迫势力相抗争,同样是家园建构中的重要力量。比如凯恩斯博士,这一人物在小说中是皇帝麾下的男性生态学家,电影改动了这一设定,塑造了一个具有智慧与胆识的女科学家形象。她虽然奉命于皇帝,却始终都有自己的独立意识,周旋于皇帝与厄拉科斯星球势力之间,最终不惜用性命与萨多卡军团抗争。再如杰西卡夫人,她是一个无比矛盾的人物,其矛盾性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是女性群体长久以来在传统性别文化牢笼中孤立无援的沉痛代表。她既是母亲又是妻子,同时还是姐妹会成员之一,肩负着家族使命。她奉命于姐妹会的血脉计划,但也是深爱丈夫的妻子。在多重身份徘徊的过程中,她违抗姐妹会让她生女孩的命令,私自控制自己的妊娠,诞下儿子保罗,后来在危难时刻与保罗一起背负厄崔迪家族的命运,证明了她作为女性的力量。

女性主义学者认为,电影镜像与视点都在模拟一个“窥探”的视角,将女性置于被看的地位之中。在电影《沙丘》中,费雷曼人契妮成为被凝视的对象,一方面,在保罗的梦境中,她作为被观看的对象;另一方面,银幕之外的观众借助保罗的视角形成了缝合机制,她再次被观看。但是随着情节的发展,这种被看的客体发生了改变,契妮同样发生了回视,一种女性为主体地位的“反凝视”让保罗成为被看者。在“回视”的过程中,终结了父系的性别规范霸权,构建了一种新的主体存在范式。《沙丘》中的女性形象,皆以她们的独立意识超越男性世界的统治。她们企图恢复所拥有的自然气质的地位,通过拯救自我,实现解放自然。

三、生态女性主义对中国电影创作的启示

学者叶朗在《中国文化读本》一书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生态之美”,即“人与万物一体之美”⑥。他认为这种“生态意识”既是民族的,又体现了全人类的普遍价值观念。这样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基因启发和影响了世界各地的生态美学的建构,与生态女性主义形成理论对话。生态女性主义所关照的弱势群体生存状态以及被人类滥用和破坏的自然环境,皆长存于父权文化的巢穴之内。人类中心与父权文化的主导性渗透于整个生态文明的细枝末节中。作为一种人文关照的哲学,生态女性主义呼应了现实和时代的需求。作为传播意识形态的有效手段,电影可以用影像去传播并丰富当代生态女性主义美学的建构。

纵观我国文学艺术发展史,不乏生态女性主义作品。比如中国古代神话作品中的“神人以和”思想,或是先秦时期的《诗经》所呈现的小农经济背景下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都是我国影视创作的丰富资源和素材。反观《沙丘》小说的创作,文本中呈现的统治、掠夺、战争以及生态环境似乎成为当今全球化的一个文化寓言。电影《沙丘》创作的可贵之处是承认并挖掘了它的价值,使得这部著作的主题思想被重拾,也为我国影视创作提供了启示。

在沧海桑田的历史变化中,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里,人类社会文化透露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轨迹,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决定着生存。人类自我意识逐渐泛化,人类以自己是自然之主和社会之主而自居,生态女性主义学者正是驳斥这一观念,积极拥抱后现代多元文化,以交互性和多维度关注人类、社会和自然三者的命运。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科幻影视作品也关注到了这一点,用影像阐释着对自身的批判性反思。电影《沙丘》以神秘的符号以及视觉奇观打造小说所建构的“沙丘”图景。影片所呈现的反乌托邦色彩,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描摹,为人类社会敲响了警钟。在中国,对于生态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一直走在前端,因此影视创作也不应该落后。

注释:

①[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郑克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76.

②④韦清琦,李家銮.生态女性主义[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9:1,42.

③唐晶,李静.生态女性主义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199.

⑤[美]苏珊·斯坦福·费里德曼.图绘:女性主义与文化交往地理学[M].陈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215.

⑥叶朗,朱良志.中国文化读本[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64.

猜你喜欢

雷曼沙丘女性主义
流沙之谜
以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苏吉尼玛》
沙丘
会弹琴的沙丘
多维需求中的女性主义叙事策略:《一小时的故事》再解读
国庆记忆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
满足欲望,自我选择——西方的“生活方式” 女性主义
收购与兼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