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觉文化视域下乡村短视频的桃源叙事研究

2022-02-18王五龙

视听 2022年7期
关键词:桃源李子空间

王五龙

在技术跃迁的新常态下,越来越多的视觉装置成为我们视觉器官的延伸,加速了整个社会的“视觉转向”,走向“世界图像的时代”。视觉文化作为舶来品,在西方拥有悠久的历史。不论是从基督教的圣像崇拜到8~9世纪在拜占廷帝国发生的毁坏圣像运动,还是从马丁·海德格尔(1938)“世界被把握为图像”到拉康的“凝视”,再到福柯的“权力的眼睛”等对视觉中心主义的批判,抑或从现象学家汉斯·乔纳斯(1954)“高贵的视觉”到马丁·杰(1993)的“视界政体”等对视觉中心主义的高调张扬,关于视觉文化的研究与论争似乎从未停止。由此,在某种程度上看,以“图像时代”命名的今天其实是一种技术逻辑下视觉中心主义的复归。

21世纪以来,技术的高速发展带动着整个社会景观的日新月异,以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成内容)为核心的移动短视频在算法推荐和5G技术的加持下,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高峰。视觉文化下短视频视觉化生产的文本和内容并非对客观事物的简单复现,而是对其进行高度象征化的符号表达。视觉符号的过度提供必然会破坏视觉平衡,带来受众的“视觉餍足”和厌恶,驱使其追逐“视觉自然”。而正是这样的驱使重新把乡村带入主流视野,诞生了许多以乡村为内容创作的现象级IP。

李子柒便是一个典型代表。2021年2月2日,吉尼斯世界纪录发文宣布,李子柒以1410万的YouTube订阅量刷新了由其创下的“YouTube中文频道最多订阅量”的吉尼斯世界纪录①。李子柒以缓慢的视频节奏、质朴复古的视听元素和优质的文化内容,将乡村呈现出世外桃源之感。本文从李子柒短视频出发,从视觉文化下时间、空间和平台交互三个维度对乡村桃源的视觉建构进行探析,深入研究桃源叙事的叙事框架和生产逻辑。

一、时间叙事

伴随着技术的高速发展,“加速”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最典型的症候。社会加速所带来的时间变化也吸引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从法国哲学家保罗·维希留(1977)的“竞速学”到美国学者戴维·哈维(1989)的“时空压缩”概念,再到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的“时间的虚化”,以及德国学者哈特穆特·罗萨的“社会加速逻辑”,时间一直是学术研究的重要议题。现代社会中生产和创造的物的速率超过了体验事件的速率,因而现代人常常感受到一种时间贫乏的体验②。时间焦虑在社会中不断扩散,最终走向“全民焦虑”的时代。在这种现代性焦虑之下,短视频的桃源叙事通过对时间结构、时间使用和时间意涵三个维度进行时间修辞来找寻社会减速的可能性。

(一)时间回归:重返自然时间

在现代钟表出现以前,人们对时间的把握依赖于自然的时间。伴随着钟表等精确测量工具的出现,时间不断被量化和标准化,时分秒成为人类普遍共享的计时系统。当时间结构标准化之后,每种时间都要从自然逻辑中抽离出来,被数字逻辑捕获,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生活体验。于是,人们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成就,“3分钟读完一本书”“5分钟看完一部电影”等具有戏谑成分的语句成为今天的真实表象。时间不再只是一个结构标准,而且成为一种支配力量。在这种时间支配下,身处现代性焦虑中的人们迫切需要一个出口,回到自然时间的状态。

桃源化的乡村似乎提供了这样一个出口。以李子柒为代表的乡村类短视频为人们展现着一个世外桃源般的乡村,让加速社会中的人们的压力和紧张感得到释放。在这个桃源之中,标准时间不断被打破,使人们重返自然时间。在李子柒视频中,标准的时间被不断隐藏,取而代之的是“春节”“桃花节”“小时候”等自然时间。这里标出的自然时间指向的是一个指示性文本,而这种指示性文本也是被语言和图片建构起来的。在李子柒的《桃花节》视频中,加入了大量关于桃花的画面。单从桃花的图像释义出发,并不能指向一个锚定的时间文本,桃花作为一个“浮动的能指”,呈现出一种偶然的、临时的、流动的不确定状态。而标题中出现“桃花节”时,语言为图像提供了一种释义规则,借助这种语图互文的视觉叙事方式,时间作为指示性文本被建构出来。

从媒介技术的维度来说,标准时间走向自然时间必须经由媒介平台才能成为可能,大量空镜头的使用就是一种重要手段。举例来看,在李子柒《祝大家端午安康》视频的开始,便通过两个山景的空镜头来指示早晨的时间。在李子柒完成笋壳和糯米浸泡的前期工作后,拼接了一个夜晚天象的空镜头和一个清晨山景的空镜头。这种叙事蒙太奇的剪辑语言使自然时间被流畅地植入整个视频的叙事之中。而从视觉隐喻的角度来看,这种指示自然的时间在整个叙事内容中的植入,传递着人与自然的亲近感。乡村呈现出一种超然于现代化逻辑之外的差异状态,观众在重返自然时间的拟像呈现中不断被劝服,强化对桃源生活的心理认同。

(二)时间减速:慢生活呈现

从自然时间到标准时间的转变,带来的不仅是时间形式的改变,而且深深影响着时间运转的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指向的是一种慢生活方式。慢生活不代表慵懒、拖延,而是在标准时间和自然时间之间找到一种平衡状态,是人的主体性的回归。乡村生活的媒介呈现表征的正是这种慢生活的哲学,而这种视觉意象能够上升为文化意象,离不开视觉修辞的神话再造。换言之,通过对视觉符号的征用、生产或再造,乡村短视频使得乡村生活方式与具有普遍共享意义的慢生活方式建立起认知等价或认同勾连。

在桃源叙事中,慢生活是通过时间线的引入来标出的。时间线体现了事物的时间属性,并赋予了事物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直接决定了慢生活的呈现方式③。在桃源叙事的时间线上,内容是以一种绵延的方式来呈现的。这种绵延的线性叙事消解了内容的刻意结构化,提升了受众对慢生活感知的真实感。例如,在李子柒的“一生”系列视频中,每一道菜肴的制作过程都被放大和拉伸至食材整个生长过程的时间线之中,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种食材从播种、收获再到制作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还穿插着大量指示时间的镜头,整个时间线被不断延长,达至食物的一生。在对食物一生的展演之中,那些被现代机械生产取代的手工过程被有机地呈现出来,通过时间线不断延伸的过程展示着“慢”的生活态度。

(三)时间认知:回归“当代”的时间哲学

桃源叙事对自然时间的重返和对“慢生活”方式的征用,并不代表与现代社会的决裂,反而强调的是一种对“当下时间”的注意。这里的“当下时间”类似于意大利学者阿甘本提出的“同时代理念”和德国学者本雅明提出的“弥赛亚时间”,指向的是一种关于“当代性”的哲学。这种“当代性”并非拥抱时代,同时代就是不合时宜(罗兰·巴特语)。阿甘本认为:“正是通过这种断裂与时代错位,他们(指真正的当代人)比其他人更能够感知和把握他们自己的时代。”④简单来讲,同时代的人明白自己依附于这个时代,但又能与时代保持距离,能够“感知”并深深“凝视”自己时代的“黑暗”(指“力图抵达我们却又无法抵达的光”),能够不断回溯(“返回到我们在当下绝对无法亲身经历的那部分过去”)的人才是有“当代性”的人⑤。

这种“当代人”在某种意义上是人的主体性的回归,通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对抗速度对现代生活的宰制。李子柒在短视频中营造了一个复古的田园生活意象,将过去的美好通过符号展演不断向观众传递,观众在这种拟像中似乎被带向了过去的时间维度。但是,这种对传统生活方式的视觉呈现不过是对过去的回溯,这里的“过去”更像一个异质性的空间,类似于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提出的“异托邦”。这个异托邦空间能够冲击现代的秩序,通过对“异托邦”空间的不断回溯,不断“感知”和“凝视”自己时代的黑暗,最终还是回到当代之中。如在李子柒的视频《蓝染》中,通过对蓝印花布制作过程的展开叙述,展示了一个完整的传统制作方法,指向的是一个过去的时间。当观众沉浸其中时,李子柒在一些空镜头中加入了“二零一九年·夏”“二零一九年·秋”等字幕。这种强语义符号统摄着图像的释义系统,将观众拉回到现实之中,指向的是当代的时间。传统的生活方式与现代时间产生了勾连。

李子柒在视频中通过对时间结构的改变,将过去的桃源生活进行视觉呈现,不断为现代性焦虑下的人们提供着“媒介按摩”,使人们在对过去生活的体验之中不断对现代性后果进行反思,达到对当下的深刻理解,最终回归到“当代”之中。

二、空间叙事

空间不是社会的反映,而是社会的表现。作为一种修辞,空间通常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空间作为一个物理场所,具有指示背景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空间也作为一个符号,本身就成为叙事的对象和内容,携带着非常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

(一)乡关何处:作为场景的空间

乡土作为乡村短视频最重要的底色,为短视频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话语空间。大量乡土意象图式的聚合使得受众重返“视觉自然”成为可能。充满烟火气的农家小院、恬静的自然风光乡土意象,激活了人们脑海中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审美期待。这种对“原型意象”的审美期待成为一种融入了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当某些物象或景观被反复征用,并成为一种普遍共享的表达方式时,便具有了强大的认同建构能力⑥。在对乡土符号的反复有效征用下,桃源的背景不断被建构出来。

李子柒的视频作品对自然风光和具有烟火气的乡居小院进行了大量展示。从视觉隐喻的维度来看,乡土与自然具有同域性,这种喻体和本体的同时在场可以让观众很容易从乡居、自然、烟火等符号中提炼出视频所指代的乡村空间。而从乡村空间到观者心中的桃源世界,隐喻机制相对复杂,本体和喻体的“异域”特征往往依赖特定的概念图式来完成从喻体到本体的认知过程,即我们挪用了喻体的概念体系来想象本体。比如,在视频《竹器》中,李子柒将砍来的竹子经过许多道纯手工工序之后,制成了精美的竹制家具。其深层的隐喻含义是一种乡村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基于这些视觉画面所形成的视觉意义上的理解,能够形成关于意义的概念图式,最终在喻体离场时通过这种对于桃源想象的概念图式来想象本体的意义,完成乡土背景与桃源意象的结合。

这种桃源意象不断被反复征用,从而拥有了新的意义,成为一个具有共识性的叙事空间。李子柒在视频中不断围绕着这个空间进行创作,衣食住行都在这个空间中展开,并让各种传统的厨具、农具、生活用品等在此不断展演,推进着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表达,观众从中得到一种沉浸式的审美体验。从视觉转喻的角度来说,这种现代田园生活与人们心中的传统桃源生活产生了一种邻接,达到一种从具象乡村到抽象桃源的转化。而传统的厨具、农具、生活用具等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并未被视觉抹去,在大脑的视觉补偿机制下,反而涌现出顽强的视觉生命力。在这种视觉认知心理的作用下,作为视频组成部分的乡土得以被把握为整体的桃源景观。

(二)从“家”到“乡”:社会空间的延展

桃源作为一种具有较高文化辨识度的空间被标出,仅仅依赖空间场景的呈现是远远不够的。从经验到认知,桃源经过了一个符号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空间被赋予了新的社会性内涵,由具有较高辨识度的建筑、自然风光、生活方式、工作内容等元素共同交织,迎合大脑认知图式的信息加工过程,使观众能够透过部分来把握整体,从而转喻出整个桃源的文化内涵。多元符号化的媒介呈现打破了时空限制,桃源空间所携带的社会性内涵不断被标出,成为一种具有普遍共识性意义的空间。

李子柒在她的视频中为观众营造了一个积极勤劳、悠然自得的传统乡村生活图景。在对她的生活进行呈现的过程中,不断地为空间注入新的意义,构建出李子柒与世无争的农家生活。从物理空间出发,李子柒的小院几乎承载了她大部分的生活,日常起居几乎都通过这个院落空间进行展示。在这个小院中,随处可见瓜果蔬菜和鲜花,鸡鸭鹅也与人同住,一道道菜肴都是通过传统的厨房制作出来的,为观众还原了一个传统的乡村空间。这个空间除了美食和农活,还承载着李子柒与奶奶之间的互动,不断展现着二人之间温暖、幸福的家庭关系。这种亲情伦理作为人们共通的情感体验,为空间注入了情感意蕴,赋予了院子以“家”的意义。

从李子柒的“家”到观看者的“乡”,离不开对空间的延展和再生产。在李子柒的视频中,关于美食的视频占比超过80%,其中“一生”系列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在《芋头的一生,辣椒……是送的》中,通过芋头的“一生”将“家”与野外勾连起来,“家”的空间被延展到户外。除了食物本身,食之方式也受到一众内容创作者的青睐,其中以“野食(野外进食)系”最为成功。野食作为过去与自然亲密接触的一种生活方式,在李子柒的视频中也有展现。例如,《桃花节》视频中便通过上巳节踏春将野食融入其中。在食物从餐桌走向自然的过程中,“家”的边界不断被打破。除此之外,“家”的情感空间也在不断绵延。李子柒的视频中除了与奶奶的互动,还经常出现与邻居之间的互动,如与邻居一起劳作,分享美食等,所展现的是一个熟人社会。这种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经由媒介不断放大,“家”的意义空间不断被深化,也为观看者带来了更加丰富和完整的乡村形象,在空间维度上将李子柒的“家”绵延到了大众的“乡”。

正是通过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的交织,从视觉维度为观看者不断还原着理想中的桃源,也为远在他乡的人们提供着“媒介按摩”,慰藉着人们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三、平台交互叙事

视觉表征依赖特定的介质属性和语言。介质的形式决定了信息的呈现形式。短视频平台与各主体之间的交互,对桃源叙事的呈现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本文以平台与创作者、平台与内容、平台与用户三重交互为切入点,分析平台与不同主体的交互对桃源叙事的呈现所产生的影响。

(一)平台与创作者:从UGC到PGC的流变

作为商业公司,平台依据算法在媒介的商品化过程中将平台、创作者和用户结合成一个三联体,由一套互惠关系联系在一起。在平台的商业逻辑下,用户注意力被分流给广告、创作者以及社会热点事件,其中大部分被分流给创作者,而这恰好是平台最具生产力的部分。在平台的逻辑下,这部分注意力被再次分流,优质的内容创作者往往获取了较多的流量和注意力。

UGC模式带来了具有创造性的大众文化,大大提升了创作者的话语权。但是创作者要想在拥有海量竞争者的平台中生存,就必须不断生产优质的内容,通过算法评估获得受众关注。在对优质内容追求的趋势下,催生了一大批MCN机构。内容创作者通过MCN机构对其内容进行更专业的包装和推广,获取粉丝流量,最终完成网红孵化,实现流量变现。平台和内容创作者在对高质量内容的追求下也由最初的UGC模式转向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生产内容)和PU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User 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用户生产内容或专家生产内容)模式。

李子柒的视频生产就经历了从UGC到PGC的转变过程。李子柒早期的视频从拍摄到制作都是由她一个人完成的,剪辑和画面都比较粗糙,有不少粉丝对其视频拍摄和制作提出了建议和批评。2016年8月,作为微博全面合作伙伴的杭州微念品牌管理有限公司与李子柒展开合作,并组建了专业的内容制作团队。李子柒的创作开始走向PGC模式,整个视频生产过程以一种极其专业的方式在运作。伴随着内容质量的提升,观众的审美体验感也在不断提升,李子柒的粉丝数量不断攀升,其视频持续获得大众的关注。

(二)平台与内容:桃源与主流文化的结合

短视频平台作为空间,本质上具有社会属性,在各种文化的建构之中生成。法国思想大师皮埃尔·布尔迪厄在《区隔》一书中将资本分为经济、文化、社会、符号四种类型,并指出,在特定条件下不同资本可以互相转化。在短视频平台中,乡村的桃源叙事作为一种文化资本,在向经济资本的转换过程中,也是一个不断被主流价值观认可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平台通过与内容之间的交互,对桃源叙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平台在内容的议程设置方面有着主导权,掌握着整个平台的内容创作方向。

在李子柒的视频中,非遗是除美食之外最大的内容创作板块。李子柒在抖音平台推出的“东方非遗传承”系列短视频已经获得4.1亿播放量(数据截至2022年5月28日)。非遗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一直是主流价值观关注的对象,而伴随着社会的变迁,许多非遗文化不断变得陌生和遥远,甚至消逝。在文化的维度上,李子柒将传承非遗与主流文化相结合,而平台借由互联网的扬声器效果为内容创作者设置议程,推动着非遗内容的生产与消费。在这种平台与内容交流之中不断促进乡村文化与主流价值观相融合,获得大众的接纳和认可。

(三)平台与受众:受众参与体验与情感可视化

在将内容通过平台传达给受众的过程中,平台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是关键的一环。平台通过自身的语言与受众产生交互,其中主要包括点赞、评论、转发等方式。在新媒体平台中,把身份各不相同的用户转化成数据是其底层商业逻辑。用户通过点赞、评论、转发等方式将自己的心理情感经由技术语言实现可视化,最后变成平台的播放量、点赞量和转发量。而受众的这种态度行为直接作用于视频作品,从而对创作者的内容产生影响。

平台语言让受众自由表达成为可能,促进了用户与内容之间的互动,增加了用户的体验感和参与感。在李子柒《蒜的一生》视频中,其充满仪式感的生活方式激发了受众对古香古色田园生活的向往。这种向往之情被短视频平台用户转化为“比住在任何五星级酒店都要豪华”“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把日子过成诗的样子”等弹幕语言。这些充满情绪的语言表达在平台数据的攀升下,使用户情感实现可视化传播,也吸引着更多用户观看视频内容,体会其中诗情画意的“桃源梦”。

四、结语

从“乡土中国”到今天的“城乡中国”,原始的乡村正在不断远离,而以李子柒为代表的乡村博主通过对乡村的桃源式呈现,重新将乡村推向了台前。通过时间、空间和平台三重维度的建构,再经由媒介视觉化呈现,乡村短视频借助桃源叙事,为身处现代性焦虑下的人们提供了“媒介按摩”。然而,人们在享受这种“媒介按摩”的同时,也应充满警觉。悬在人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提醒着人们,在自由背后存在着危险与不安。要时刻警醒,防止乡村被资本裹挟而成为消费的对象,避免过度的工业化生产模糊乡村真实与虚拟的边界,致使真实的乡村走向社会的背面。目前,乡村短视频创作领域还存在着许多不足,需要依靠多元主体合力改进。创作者应以审慎的态度生产和传播乡村文化,平台应主动承担信息传播的把关责任,用户应以清醒的认知进行理性消费,才能推动乡村短视频不断呈现优质内容,赓续乡土生活的桃源意境。

注释:

①李子柒刷新吉尼斯世界纪录:“最多订阅量的YouTube中文频道”[EB/OL].红星新闻,2021-02-0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0563179290523550&wfr=spider&for=pc.

②杨向荣,雷云茜.速度:现代性叙事话语的三重建构[J].浙江社会科学,2020(08):118-126+159.

③刘涛.西方数据新闻中的中国:一个视觉修辞分析框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02):5-28.

④杨希帅.记忆的变形术与时间的辩证法——论韩少功《修改过程》[J].当代文坛,2021(02):191-197.

⑤董丽慧.“时间转向”的三重维度:西方当代艺术的“当代性”理论及其问题[J].文艺理论研究,2021(04):206-218.

⑥宋炫霖.环境抗争中的话语赋权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8.

猜你喜欢

桃源李子空间
一次难忘的生日
秋天
空间是什么?
李子有多少
创享空间
奔跑吧!李子柒
身在桃源 乐在天然
水调歌头·游桃源谷
搬迁十年访桃源
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