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实题材电视剧《人世间》的创新路径探析

2022-02-18张芮宁

视听 2022年7期
关键词:人世间题材现实

张芮宁

在诸多电视剧类型中,现实题材电视剧无疑是中国电视剧领域的重头戏,力图表达主流意识形态,展现精神价值和时代风貌。现实题材是指“以客观实际或真实事实为主要内容的生活事件和生活现象,往往需要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进行生产”①。2022年1月28日,现实题材电视剧《人世间》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作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扶持项目、江苏省重大题材文艺创作资助项目、江苏省广播电视局精品扶持项目,《人世间》由江苏导演李路执导”②,改编自梁晓声“茅盾文学奖”同名小说。该剧开播后,创下了央视一套近五年来的收视率新高,爱奇艺站内内容热度峰值突破10000。该剧讲述了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时代背景下,以“光字片”周姓五口之家为关系网,辐射在五十余载光阴中命运跌宕起伏、起起落落的人生故事,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世间》把个人的生命体验、人生际遇与时代背景紧密勾连,通过对人物关系与戏剧冲突的刻画,映射历史浪潮与社会现实,呈现其所要传达的主题意义与时代精神内涵,最终增强受众的价值认同。

一、构建时代化场景,延展叙事空间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健全重大现实题材创作的规划机制,将提高作品的质量作为文艺生产传播的生命线。坚持‘四个聚焦’的重大现实题材文艺创作,体现出更宽广的包容力,重视与历史对话,开拓现实主义新题材与主题叙事。”③电视剧创作者响应国家号召,顺应主流价值观,对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关注度逐渐上升,在场景构建与叙事空间拓展方面不断突破,一批制作精良、情节巧妙的影视剧实现“出圈”。2022年,电视剧《人世间》更是将时代感的场景融入创作场域之中,让观众进入场景空间所创设的情感体验中,激发观众对于特定历史时期的同感与共鸣。

(一)时代化场景观照历史现实

在场景构建上,电视剧《人世间》的故事从1969年展开,人物在时间纵轴上不断前行。剧中,周家人经历了知青年代、恢复高考、国企改革、棚户区改造、出国潮、下海潮、反腐倡廉等重大时间节点,每一个节点都嵌入了现实场景的原型,形成了具象化的叙事场域。剧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大多数观众并不具备亲身经历的体验。因此,将这段历史时期以打动人心的表现手法呈现在荧屏之上,不仅可以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借助剧作塑造的时代场景,完成观众对于特定历史时期平凡生活的想象,而且能将这段历史时期引入创作框架中,延展电视剧的叙事空间。

一方面,视觉的呈现可以最为直接地留下具象化的图像体验。《人世间》对于画面的表现形成了极强的时代化质感。剧中场景的陈设整体符合时代特性,如泥泞的街道、杂乱的房屋、周家的木质窗户、绿色油漆粉刷的卫生墙等,都充分呈现了时代和生活的原貌特征,折射了特定时期的文化样态、生活样貌等。这些视觉呈现生动地体现了时代的烟火气息,使得观众更好地融入“此情此景”中。另一方面,细节的表现是经年累月的真实生活的最好见证。周秉昆在床上费劲地穿棉裤的滑稽动作,他身上所穿的拼接毛裤,“妈,你给我织一条毛裤呗,我姐这太紧”的台词,都表现了物资匮乏年代下的常态化生活,将生活的细节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细节呈现更能实现氛围感的渲染,让观众既可以通过感官体验到影像所提供的情感价值,又能在场景中形成具体的创造性想象。

(二)生活化的叙事方式展现情感关怀

在叙事上,《人世间》在最大程度上秉承生活化的叙事方式,借助多样化的语境,在日常生活中挖掘共性,传递精神与力量,直视人世间的真实现象,追求生活与艺术的双重契合。

首先,该剧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与铺陈经过了仔细的揣摩,具有真实的思想和欲望。其消解了“好人”与“坏人”的固有区隔,使剧中角色都具备理性与感性交融的生活化色彩,每个人物的人生轨迹中都有点睛之笔,也都有缺憾之处。不刻意拔高人性的光辉,不抢占生活的戏份,剧中人物因缺点而灵动,因不完美而真实。周父在过年时欢喜地带着一家老小去给街坊邻居拜年,显摆考上大学的儿女时,却没有顾及到周秉昆自惭形秽的尴尬境地。突然遭遇房管局收房子的周秉昆只能为难地去告知借住旧房子的吴倩夫妇时,却遭受了吴倩歇斯底里的吼叫。观众可以从中感受到人性的本来面目不仅有温情与正义,还有狭隘、自私和贪婪等多重性特征。与此同时,剧中人物并非孤立、单一的存在,不仅性格上具有复杂性和多面性,而且人物形象的价值功能都是相互成就和相互依托的。事业成功的周秉义却不能在父母床头尽孝,骄傲、浪漫的周蓉却遭遇婚姻不幸,善良、本分的周秉昆却因冲动过失杀人而入狱。该剧对周家子女性格特征全貌的展现需要借由周父、周母以及其他人物的衬托与陪衬。例如,周母的角色在整部剧中属于“背景”角色,其存在感并不强,但其行为动作衬托了其他角色的性格特征和情绪表现。周母多次欲言又止的镜头,将中国式的母爱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普通大众在现实世界中的真实写照。

其次,该剧矛盾冲突的设置趋向于生活化的“弱摩擦”。生活中的冲突、矛盾经过生活化叙事的润色,无论解决与否,都会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推动剧情的发展。剧中,周父因周蓉私自前往贵州而恼怒,并扬言要与女儿断绝父女关系。而在几年后,周父仍因记挂女儿而独身前往贵州看望女儿和女婿。此处的矛盾设置并没有以重点突出的方式来博得观众眼球,而是以行云流水般的叙事方式交代周父与周蓉之间细腻的感情矛盾,以不同的心境为背景,按照时间顺序自然而流畅地起承转合。

最后,不完美的生命体验也是生活化叙事的显著表现。追求美好生活的艰辛、厄运的纠缠不休、理想信念的坍塌……这些生活的疮痍毫不遮掩地出现在荧屏之上。但无论如何,在时间面前,重要的经历与事件只会毫无波澜地被从容带过。与其说是人物依靠坚强的品性在困难面前战无不胜,不如说是在岁月的冲刷下,人物与自我、生活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和解,这样的不完美也是一种生活化的叙事方式。周秉昆作为全剧的核心人物,一路以来经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总是面临爱与恨、情与理、道德与情感的两难抉择,但他仍一次次接受生活的质问与考验,经历着大多数人的平凡人生。难题解决与否已不再重要,一往无前地深入生活腹地,接受高峰与谷底的落差,才是人生的终极意义。

二、注重价值引领,追求真实化的艺术表达

当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在民众享受时代红利的同时,他者文化的“僭越”也带来了伦理道德和价值观的破碎与重组等负面影响。在资本的裹挟下,民众在文化认同与价值认同方面处于混乱与游离状态。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电视剧对于受众的价值引导至关重要。因此,优秀的现实题材电视剧的价值引领功能起着重要的“明辨”作用,其倡导积极向上、艰苦奋斗的生活观与价值观,展现顽强拼搏、自立自强的中国形象与中国精神,发挥着道德示范与情感关怀的作用,通过真实化的艺术表达手法对现实生活进行刻画与透视,呈现不同维度思想观念的渗透与碰撞,将所要传达的精神价值潜移默化地融入剧中的主题意义之中,从而以更加真实的艺术审美感召观众。

(一)横向维度:个体与国家的相互联结

横看其共时性,《人世间》映射了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的众生之相,讲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一个家庭的岁月坎坷以及一个人的生命体验。每一次时代浪潮背后都是无数家庭的跌宕起伏和无数个体的起落浮沉。该剧将国家、时代大事件融入周家家庭小事件之中。这种“以小见大”的方式将宏大的主流价值观与个人品质相连接,聚焦个人奋斗与时代进步。每个人既是时代背景下平凡正义的中国人,又是浮沉岁月的承载者,在时间维度上加深了个体与环境的亲密程度。譬如,第22集中,周秉昆因郑娟的自行车被偷而找龚维则帮忙。在两人的谈话过程中,龚维则由自行车被偷的个人问题引出国家正在进行改革开放的时代大事件,通过个人与国家的联结,展现中国人在平凡生活中的美好与温暖,加深观众对社会与时代的精神思考。

(二)纵向维度:精神意义的传承

纵观其历时性,在时代面前,尽管每个人都是微不足道的独立个体,每一个个体在时代潮流中都会呈现出不同的命运,但其所要表现的时代精神与个人品质仍然可以与当今社会的价值观念相契合。无论命运浮沉与否,无论处于何时何地,始终有无价的情义贯穿人世间。在剧中结尾处,大哥周秉义在家书中说道:“我们周家的人,以后可以成为各种各样的人,但绝不可以成为没有德行的人;以后不必要非成为大家所认为的成功的人,但绝不可以成为不爱家、不爱国的人。”这正呈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伦理品性的关键要素。这类精神作为一个民族与国家的象征符号,贯穿于《人世间》始终,将不同的历史空间混融到同一个场景空间内,激发了民族精神的期待视野,在时间维度上加深了民族精神的记忆深度。无论何时,此类有情有义、正直善良、顽强拼搏的品质都是一代代中国人群体形象的真实写照。

三、凝聚集体记忆,实现身份认同

“随着文化研究的兴起,记忆特别是集体记忆的重要性被日益发掘出来,成为自我意识、民族身份与国家立场的产生前提。”④现实题材电视剧呈现特定时期的时空、特定时期的人物以及故事情节,通过众多历史事件的整合,挖掘社会现实、折射时代背景中的问题,经过现代话语的介入与重写,构建记忆的群落,以期得到更多受众的认可。

(一)以媒介记忆激活集体记忆

现实题材电视剧是连接客观存在与艺术的一座桥梁,通过艺术化的手法真实还原人物及其所在环境的时代空间,从而唤醒观众的集体记忆,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从个体记忆层面来看,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受众而言,《人世间》所呈现的这段历史时期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对于亲身经历剧中时代背景下的受众,因剧中社会关系延伸到领导干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各个层面,辐射范围较广,易形成“角色对位”,产生感同身受的剧情体验。二是对于剧中年代只存留影像记忆的年轻受众,因其父辈话语的生产而受到影响。《人世间》作为诉诸视听感官的媒介作品,是建立图像记忆的最佳途径,从而打破时间的壁垒,在某种程度上实现时代记忆的补缺。

从集体记忆层面来看,“电视剧所重塑的记忆也唤起或构建了观众对特定历史的记忆,这也就是电视剧艺术之于历史的意义与价值。”⑤一是聚焦劳动者。该剧着眼于普通工人家庭的平凡人生,聚焦以人为本的情感关怀,从而满足多数受众的心理诉求。《人世间》的主要角色为周秉义、周蓉与周秉昆,他们出生在普通的工人家庭,都具有“非英雄”底色,成长后分别代表了领导、知识分子和工人三种身份,并在各自所在的空间图景中历经命运的浮沉。个体在历史空间中贡献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时代记忆也在其生命历程中刻下了深刻的烙印,从而形成了集体记忆的影像化。二是将宏大的历史事件微观化。该剧将时代的变迁通过百姓生活史体现出来,让个人命运、家庭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历史事件与个体生活的时代共振产生了更具感染力的情感张力,影像表达有了时代精神的支撑,从而产生更具影响力的话语力量,表现出家国同构的主题意旨,让观众都能认同剧中所表达的家国情怀,并愿意承担使命,由此形成家国一体的美学模式。

(二)以镜像的“我”构建身份认同感

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在实现凝聚集体记忆价值的同时,对于身份认同感功能的建构也逐渐深刻,通过影像的“镜像状态”找到个体身份与社会关系的契合,从而建立情感的认同与身份的对位。

现实主义题材剧都是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挖掘与认识来创作的。个体依据自身的主观判断对剧中人物进行认知参与,实现自身的情感动机,其中不仅包括身份认知的实现,还包括情感的投射。如剧中人物的服装、性格、社会关系等身份标签都具有现实依据,其特征都与现实生活中的受众具有相似性或相同性,从而使受众产生共鸣感与认同感。观众以感性认知参与其中,产生沉浸式的情感体验。

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离不开社会环境的依托,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互动是增强受众认同感的有效手段。社会环境为人物关系的刻画以及精神价值的传达划定了尺度,人物的行为动作和戏剧冲突又呈现了文化形态、道德标准、价值观念等客观存在,揭示影像背后所蕴含的主题意义。与此同时,在观剧过程中,受众会根据自我认知与经验,对剧情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知,并在不知不觉中将自身融入影像的主客观世界中,进行自我的身份体验与情感关照,从而进行与影像的情感交流,最终实现社会环境中的角色认同。

四、结语

用现实发声,用影像传情,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肩负着特定的历史责任与社会使命,通过对时代发展与现实境地的艺术化抒写,记录国家的变迁史,满足社会各阶层和各代际受众的精神需求,引导观众对国家产生责任感与认同感。《人世间》以现实为文本依据,将社会史与百姓史交相融合,真实地展现了时代浪潮中一个普通家庭的真实且不失温情的生活史诗,向受众展示了中国的大国形象与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因此,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应充分挖掘社会背景下的优质资源,通过多元化的叙事维度与细腻丰富的人物形象塑造,体现生活的质感与生命的温度,表现社会变迁与发展过程中平凡人物的生活状态与情感变化,形成温暖、积极的价值导向力,从而获得观众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最终谱写生动可感的中国故事。

注释:

①王炎龙,李京丽.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双重表征与思维路径[J].中国电视,2015(09):28-31.

②邢虹,王峰,李一凡.万家灯火深处,是中国人生活里不变的明亮底色[N].南京日报,2022-02-25(A07).

③史力竹,丁亚平.论重大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选择与审美趋向[J].中国电视,2021(08):30-33.

④陈林侠.面对民族国家记忆:电影“讲什么”与“如何讲”[J].电影艺术,2019(06):33-38.

⑤张荣恺,张宇君.时代记忆的影像书写:现实题材电视剧的空间修辞[J].中国电视,2021(10):106-109.

猜你喜欢

人世间题材现实
看《人世间》谈家庭教育
人世间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解密电视剧 人世间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漫画:现实背后(下)
活在这荒诞的人世间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现实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