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单口喜剧类节目“出圈”路径研究
——以《脱口秀大会第四季》为例

2022-02-18穆思颖魏中曼

视听 2022年7期
关键词:焦点仪式大会

穆思颖 魏中曼

《脱口秀大会第四季》定位为一档原创棚内喜剧脱口秀竞演节目。该节目以良好的口碑在一众单口喜剧类节目中脱颖而出,不仅成为当下爆款节目,还超越自身以往成绩,成为《脱口秀大会》系列节目中最成功的一季。伴随《脱口秀大会》系列节目的“出圈”,单口喜剧文化逐渐走入我国观众视野并获得喜爱。近年来,单口喜剧类节目的关注度持续上涨并跻身综艺市场前列,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本文以《脱口秀大会第四季》为研究对象,通过网络民族志的方法,借助互动仪式链理论,分析以《脱口秀大会第四季》为代表的单口喜剧类节目的“出圈”路径,为该类节目的策划和制作提供启发。

一、研究对象和理论概念阐述

(一)单口喜剧类节目

单口喜剧,英文为“stand-up comedy”,是一种独特的喜剧类型,发源于英国,兴盛于美国。该喜剧类型演出形式为“一个人,一支麦”,即演员独自一人站在麦克风前,无需任何道具地面对观众进行表演,演出内容是演员自己创作的喜剧段子。从其发展路径来看,单口喜剧发端于线下剧场,繁荣于线上电视节目。单口喜剧类节目发展得较晚,早期为观众所熟知的节目有《今晚80后脱口秀》(2012)等。总体而言,单口喜剧类节目在我国电视节目生态中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2017年,腾讯视频两档单口喜剧类节目《吐槽大会第一季》和《脱口秀大会第一季》的“出圈”,不仅让单口喜剧这一喜剧类型被受众熟知并喜爱,也让更多业内人士看到了该类型节目在我国发展的可能性。2021年8月,《脱口秀大会第四季》在腾讯视频平台播出。截至2021年10月18日,该节目的网络播放量累计达29.11亿,每期节目的平均播放量为1.36亿①,成为“爆款”节目,而节目中的段子和所涉及的话题也不断引发舆论热议。

(二)互动仪式链理论

当代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在其著作《互动仪式链》中提出互动仪式链理论。在该理论中,互动仪式的核心机制是“高度的相互关注,即高度的互为主体性、高度的情感连带以及通过身体的协调一致、相互激起参加者的神经系统结合在一起,从而导致形成了与认知符号相关联的成员身份感;同时也为每个参加者带来情感能量,使他们感到有信心、热情和愿望去从事他们认为道德上容许的活动”②。柯林斯认为,社会结构的最基本要素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在互动过程中出现共同焦点,与此同时,参与者彼此感受到对方身体的微观节奏与情绪。

柯林斯认为,互动仪式的组成要素有四个。一是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聚集在同一场所,因此不管他们是否会特别有意识地关注对方,都能通过其身体在场而相互影响。二是对局外人设定了界限,因此参与者知道谁在参加,而谁被排除在外。三是人们将其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对象或活动上,并通过相互传达该关注焦点而知道彼此关注的焦点。四是人们分享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这些要素彼此形成反馈作用。当组成要素有效地综合并积累到高程度的相互关注与情感共享时,会产生四种主要的仪式结果:群体的团结、个体情感能量、代表群体的符号和道德感。

二、《脱口秀大会第四季》中互动仪式的构成要素

(一)虚拟在场:技术赋能满足互动要素

在柯林斯看来,互动仪式的完成首先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在同一场所,形成“共同在场”的状态,并且彼此能通过其身体在场而相互影响。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技术正在逐渐打破时空对身体的限制。正如麦克卢汉所言,媒介技术使信息社会的大众“重新部落化”,故而网民可以借助媒介平台实现“类身体互动”。同时,多元化的表达形式也能带给观众沉浸式的观看体验。柯林斯对于这一机制的要求主要包含两个要素,一是要满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共同在场”,二是“彼此间相互影响”。作为《脱口秀大会第四季》的播放平台,腾讯视频在场景上可以满足以上两个要素。

就第一个要素而言,腾讯视频作为《脱口秀大会第四季》的播放平台,为身处不同物理空间的观众提供了观看和交流同一场表演的场所。除此之外,节目中围绕“Rock&Roast”主题的舞美设置为观众营造了沉浸式的观赏氛围。软硬要素兼备,构建几乎还原现场的视听效果,第一个“共同在场”的要素得以满足。就第二个要素而言,腾讯视频平台支持弹幕功能,用户可以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通过浏览、发布弹幕的形式进行交流互动,在观点与情感的交融中强化群体认同和情感能量,第二个“彼此间相互影响”的因素同样得以满足。

(二)对局外人设限:内容编码使局外人界限更隐匿

柯林斯认为,成功的仪式是一个有节奏的连续过程,对局外人设限,可以保证会话的连贯性,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和准确性。在传统的互动仪式中,参与者很容易通过场景甄别出“局外人”。线上节目的互动过程看似不存在局外人界限,然而通过对《脱口秀大会第四季》节目的考察发现,其局外人界限并没有消失,反而变得更加隐匿。在节目的互动仪式过程中,观众根据节目内容发表看法,这类在节目中形成的意见成为隐形的准入机制以排除局外人,即未观看节目的人群。

通过对《脱口秀大会第四季》微博话题讨论的考察,发现针对此话题展开的讨论均涵盖节目内容本身,没有观看节目的人群无法融入讨论中。例如,已婚七年的演员庞博在一次表演中说:“鉴于笑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离婚KPI(工作指标),我觉得我的婚姻现在很危险。”这里是在暗讽笑果公司股东之一李诞的离婚新闻,而这类暗讽时常出现在演出中。节目的忠实观众可以对这类内容轻松“解码”,在观看过程中收获快乐。但是对于不明白其中奥义的观众而言,接收起这类内容来无疑是味同嚼蜡。这种隐匿的局外人界限使得节目观众能够通过独特的话语符号在交流中识别出局内人,并进行情感沟通。

(三)公共关注的焦点:演出文本成为关注与讨论焦点

互动仪式的形成需要人们共同聚焦于对应活动或对象上,并通过彼此交流确认关注焦点。因此,观众只有拥有共同关注焦点,才能对此进行交流和讨论,并产生更深层次的互动行为。

节目中,观众的关注点在脱口秀演员、比赛赛制和演出文本之间不断转换,其中,演出文本是吸引个体的共同关注焦点。演员呼兰在《脱口秀大会第四季》第一期(上)中谈论到近期火热的“内卷”现象,代表众多普通人发出呐喊:“大家都是狗,你这是干啥呢?”新晋演员邱瑞在第二期(下)中以自嘲的方式谈论租房经历,其中谈到的与房东的交流问题和房租问题都引发观众共鸣。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生、演员鸟鸟在第三期(上)中谈论针对女性的外貌偏见问题,将理性说理与幽默表达巧妙地结合在演出文本中,内容发人深思。虽然综艺节目的成功与节目策划、明星效应、平台流量等环节密不可分,但对作为亚文化的脱口秀文化而言,其与综艺节目结合后,能够获得成功并培养大批忠实观众的最关键因素就是其扎实的演出文本。这类以大众视角为基础,从普通人琐碎生活中取材的故事文本,吸引了受众的广泛关注,与观众建立起情感纽带。

(四)情感共享:情感输出引发观众共情

基于前期受众针对共同关注的焦点进行交流互动、情感输出环节的铺垫,互动仪式来到最后一环,即成员间针对关注焦点进行情感共享,群体成员间关系得以加固,并完成互动仪式闭环。《脱口秀大会第四季》通过演员间的互动、演员的文本输出等环节不断与观众进行情感交流,加深观众对节目情感符号的认同。《脱口秀大会第四季》最后一期本应是激烈的总决赛环节,节目却将焦点放在情感输出上,演员们围绕主题谈到节目播出以来的收获和感动。庞博的最后一场演出以“自我介绍”为主题,将自己四季节目以来的演出文本进行串联,表达了对观众的感恩和对脱口秀文化的热爱。周奇墨用模仿的方式,将整季节目选手的表现进行整合,凭借其精湛的模仿技巧和对演员细致的观察获得全场高呼。虽然身处比赛环境,演员间却一直互相帮助,真挚的团队氛围和对作品的执着追求超越竞争成为总决赛焦点。再加上总决赛“陪脱口秀走过四季”这一温情主题的烘托,观众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因脱口秀演员间的真挚友谊和团队精神而感动,纷纷表示“很荣幸陪脱口秀大会走过四季”“期待陪脱口秀走过更多季”。

三、单口喜剧类节目的“出圈”路径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受众围绕大众化视角取材的文本内容,借助平台赋予的互动机制,积聚的情感能量和情感共鸣是单口喜剧类节目得以“出圈”的主要驱动力。《脱口秀大会第四季》的传播逻辑可以概括为:以大众化视角取材的内容形成共同关注焦点,进而引发社会热议,扩大节目曝光度;深耕演出文本,形成精细化的内容生产,从而打造节目品牌效应;通过互动传递价值观念和情感诉求,引发受众共鸣,从而培养忠实受众。单口喜剧类节目要想“出圈”,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获得启示。

(一)大众化的视角取材,形成关注焦点

近年来,发展势头较好的单口喜剧类节目如《吐槽大会》《脱口秀大会》等,其话题内容都是聚焦普通人生活中的琐碎,以大众化视角进行内容取材。这类接地气的文本内容的信息接收门槛较低,使得观众在观看节目过程中能够轻松对内容进行解码。且这类娱乐化、轻量化的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本身就更容易获得受众的喜爱,因而收获了大量观众的关注。在节目播出期间,节目本身、节目中涉及的话题以及脱口秀演员共同构成了关注焦点。

正如互动仪式链理论所强调的,只有共同关注的焦点形成之后,受众才能进行后续的交流互动,甚至激发情感。在《脱口秀大会第四季》节目中,大众化视角下取材的演出文本成为观众主要关注的焦点。有了这一焦点之后,观众围绕节目中提及的话题在微博、豆瓣等社交平台进行交流互动。在互动过程中,持相同意见的观众还能获得更加深层次的情感共鸣体验,再次满足了观众的情感需求。大众化视角下的取材内容为节目成功奠定了基础。并且,作为大众化视角下取材的脱口秀内容本身就产生于广大观众中。节目播出后,话题内容一旦引发热议,演员就可以在热议内容中再次找寻大众关注焦点,继续进行内容生产,形成完美的内容产出闭环。这也是《脱口秀大会》系列节目得以持续引发热议的原因之一。

(二)精细化的节目制作,打造品牌效应

在工业文化盛行的当下,各类同质化的综艺节目层出不穷。但是,目前市场上的多数综艺节目,要么重内容轻形式,以精英文化为其主要传播内容,将大部分普通观众隔绝在外;要么重形式轻内容,节目缺乏深度内容的依托,而是依赖明星效应和游戏机制获得曝光量,不免让观众掉入“麻醉精神”的陷阱。《脱口秀大会第四季》依托脱口秀演员精心打磨的文本内容和独树一帜的观点,以幽默的脱口秀形式展现,既保证了作为单口喜剧类节目的内容属性,又保留了作为综艺节目的娱乐基因,成为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清流”。

从内容来看,节目的演出稿件都是经演员本人和节目编剧团队精心打磨后的呈现。从形式来看,脱口秀文化本身带有的娱乐基因天然为一些沉重话题“减负”,以更加口语化的形式传递给观众,让观众在轻松的氛围中接收信息。同时,《脱口秀大会》系列节目从第三季开始设置竞争机制和淘汰环节,现场观众按照演员本场表现进行投票,为节目带来竞技元素,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节目效果。文化价值和娱乐价值共振,为《脱口秀大会第四季》打造了集思想与幽默于一体的脱口秀节目品牌形象。与此同时,节目制作方笑果公司逐渐在观众心中成为脱口秀文化的代名词。这一良性的品牌效应也为其后续节目的推出奠定了坚实的受众基础。

(三)互动化的仪式构建,培养忠实受众

《脱口秀大会》不是笑果公司唯一的脱口秀文化产品。要想稳固《脱口秀大会》系列节目的热度,进而带动公司其他产品“破圈”,还需要公司完成进一步的工作,即培养脱口秀文化的忠实受众。在《脱口秀大会第四季》中,演员间真挚的友谊、脱口秀演员对于脱口秀文化的热爱以及演员与观众间的互动,都成为该节目的亮点所在。观众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不仅收获了语言带来的快乐,而且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了演员间的温情氛围。同时,节目的演出文本通过设置各种“内部梗”,打造局外人界限,为忠实观众建立起身份认同,培养其与脱口秀文化的深厚联系,完成从普通观众到忠实观众的转化。

除此之外,《脱口秀大会第四季》还开设了衍生节目《脱口秀小会》。该节目于正片节目结束之后的第二天在腾讯视频平台播出。节目内容主要是演员们围坐在桌前,对本期节目内容、演员表现进行讨论,以及对收集到的观众提出的问题进行互动回答。正如互动仪式链理论所强调的:“情感共享作为互动仪式链的最后一环,也是互动仪式得以完整呈现的重要条件。”观众不仅可以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通过实时弹幕进行互动,交流情感,还可以在衍生节目《脱口秀小会》中聆听节目演员对节目内容的“犀利点评”。对观众而言,这些专业的点评让他们收获到更优于弹幕互动机制的情感交流体验。《脱口秀小会》节目的策划满足了观众情感共享的需求,成为正片节目完成互动仪式的最后一环。

四、结语

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为研究单口喜剧类节目的“出圈”路径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有利于人们认识单口喜剧类节目的自身特色和优势所在,阐述其内在互动机制。《脱口秀大会第四季》通过“虚拟在场”、隐匿的局外人界限、公众关注的焦点以及情感共享,完成互动仪式链的有效整合,并在此基础上产生群体符号,构建属于脱口秀文化的集体记忆,激发观众的情感能量,在获得流量、口碑双丰收的同时打造品牌效应。未来,单口喜剧类节目的策划也可从文本取材、节目制作和互动机制三个角度着手,以期利用好互动仪式,为节目发展助力。

注释:

①新京报.《脱口秀大会4》收官,笑果给脱口秀行业带来了什么[EB/OL].新京报官方账号,2021-10-1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3940980022089778&wfr=spider&for=pc.

②[美]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

猜你喜欢

焦点仪式大会
焦点
WAIC与WIC大会简介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声讨大会
大会选举
“两会”焦点
本期焦点
第39届ISO大会撷英
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