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W理论视域下慢综艺《朋友请听好》的传播策略探析

2022-02-18杨辛悦

视听 2022年7期
关键词:综艺广播生活

杨辛悦

纵观近年来电视综艺节目的演进过程,慢综艺这一综艺模式迅速崛起并日趋发展成熟。2017年以来,随着《向往的生活》和《中餐厅》等综艺节目的相继登场,国内慢综艺迎来了爆发期,至今仍作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节目类型保持着相当的热度。与重情节、强刺激的快综艺不同,慢综艺没有固定的台本,不刻意制造矛盾冲突,所有的感官刺激都退位于内心的对谈。慢综艺以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乌托邦式理想生活对现代性焦虑进行消弭,赢得了受众的情感共鸣。

《朋友请听好》是芒果TV于2020年制作的一档原创互动陪伴真人秀节目,其凭借“广播直播+真人秀”的节目形式创新了慢综艺的呈现模式,实现了“疗愈与陪伴”的节目宗旨。该节目以高质量的品质在慢综艺制作的热潮中迅速占据了口碑高地,目前已播出至第二季。本文以著名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的5W理论为依托,从传播主体(Who)、传播内容(Says What)、传播渠道(In Which Channel)、传播客体(To Whom)和传播效果(With What Effect)①五个方面厘析该节目传播的实践路径,探寻节目传播策略的独特性,以期为慢综艺的节目制作和模式创新提供有价值的类型借鉴。

一、传播主体多元化

(一)符号化建构:常驻嘉宾与飞行嘉宾的反差与互补

如果将《朋友请听好》的播放过程视作有目的性的传播行为,明星嘉宾与主持人则成为最主要的传播主体。“我们不难发现传播主体通过对视听‘符号’的选取、强调、延伸和转化,巧妙地打造出节目特色,具象地呈现出视听语言的深层含义。”②著名主持人何炅、谢娜以及新生代艺人易烊千玺担任第一季的常驻嘉宾,他们性格各异、各司其职。他们身上承载的由自身职业形象凝练而成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决定了他们本身就具有“携带故事而来”的必然性与特殊性。何炅作为“广播小站”站长,除具备出色的控场能力,还扮演着成熟理性的长者形象。而谢娜更像一位活泼开朗的大姐姐,总以幽默诙谐的方式调和现场氛围。易烊千玺虽然有些腼腆羞涩,但多才多艺,总能从年轻人的视角开导听众,为节目增添了年轻化的气息。

嘉宾间的互补、融合和碰撞也成为节目的精彩看点。三位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常驻嘉宾在节目中是男性、女性和00后群体的代表人物,为观众提供了天然的共情基础与情感归属,有效促进了观众对节目信息的认可度与接受度。具有互补特征的嘉宾在为听众答疑解惑时,也能有效打破单一的思维局限,使得分析层面更为开阔宽广。除此之外,《朋友请听好》的飞行嘉宾是按照节目的风格特点和匹配程度来挑选的,如郭麒麟、李荣浩等是年轻一代中口碑好、人气高的艺人代表。这也成为节目不变中的可变因素,使节目“活”了起来,让观众保持一定的兴趣与期待。

(二)明星光环的降落与主持人地位的凸显

在《朋友请听好》的“广播电台直播”环节中,明星和观众因近距离的声音交流而变得更加亲密,节目因此将明星“降维”的效果发挥到了极致。节目以“观众为本”“用户为王”的理念来降低“高高在上”的明星嘉宾的维度,将其拉低、拉近,变为亲密无间的知己老友,在声波传情和互诉衷肠的过程中,体现出嘉宾亲民化、接地气的特征。相较于大部分慢综艺,《朋友请听好》并不只是简单记录生活中的某个方面,它在强调体验的同时,更是把明星与人们日常所要处理和面对的人际关系、职业生活联系起来。明星落于平凡生活之中,与普通人一样按点上班工作。五六位嘉宾组成了类似于职场中的工作团队,并对如何成功策划、完成一场广播直播工作进行了身体力行的诠释。

随着大批综艺节目的迭代发展,“去主持人化”现象似乎已成为一种潮流。但在《朋友请听好》中,主持人的地位再次得到了回归与升华。明星们挑起正能量输出与引导的大梁,以主持人身份向世间传递更多的慰藉和温暖。在通过广播直播的形式传达更多积极情绪的过程中,主持人地位的彰显不言而喻。

二、传播内容多样化

(一)“广播电台+慢综艺”:耳蜗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广播电台纷纷搭上了移动互联网的便车,开始转型创立自己的移动电台App,网络移动音频与传统广播电台之间既相互竞争也相互合作,有人将这一时期称为‘耳朵经济’时代。”③“耳蜗文化”是在“耳朵经济”的基础上兴起的声音文化。《朋友请听好》延展了这种时代特点,在慢综艺的表达中加入了广播电台元素,重新唤起逐渐没落的广播媒体的特殊魅力。节目通过将广播电台“后台前置化”,让听众更好地获悉媒介所传达的内容,了解广播制作的环境、主持人和嘉宾的播报工作等,不仅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而且具有一定的科普意义。在电台直播中,人们用电波表达感情,用广播倾听故事,他们仿佛置身于更为纯粹和简单的久远年代。广播电台这一媒介在现代化话语的包裹下传递着集体时代的记忆,让观者在浸入式的情境中由认同走向共鸣。对往昔的下意识回忆与缅怀,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对广播这种节目形式的无限遐想与兴趣。

(二)“工作+生活”:人生全貌的完形式表达

《朋友请听好》采用工作与生活两条叙事线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呈现了嘉宾认真敬业进行电台节目录制的全过程,也将他们温馨治愈的生活细节全部涵盖其中,呈现出慢综艺特有的缱绻的生活感与烟火气。民以食为天,做饭、吃饭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快节奏的生活下,现代人却难以全身心投入厨房场景之中,便利的外卖已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而在某一期节目中,为了庆祝快乐家族的合体,嘉宾们提议每人做一道菜,大家一起吃。这相比吃外卖快餐来说更有“家”的味道。节目所营造的厨房等场域的“拟态环境”会让观众在潜意识中产生情感共鸣。对第二条叙事线即生活化场景的放大化处理,在《朋友请听好》第二季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彰显。为老友磨一杯咖啡、做一碗“娜式牛肉面”、来一场2V2的乒乓球对打等活动,将简单又温馨的生活印记投射在特定的场景之中,让观众在进行社会交往时更有代入感。

(三)“信件+玻璃房+广播小站”:文艺载体的治愈化呈现

信件很“慢”,玻璃房很“静”,而声音传达的感情却很“真”。这些既文艺又温暖的载体符号,可听、可视、可感、可知,与功利至上的喧嚣环境大相径庭,讲求在浮躁中耐心追寻心灵的安心与治愈,给人经久不息的情感抚慰。如果说《向往的生活》带来“归园田居”之感,《亲爱的客栈》拥有“世外桃源”之境,那么《朋友请听好》则成为让都市人歇歇脚的“避风港”。节目中的别墅从外观上看是一栋临湖的透明玻璃房,内部则以家居样式设计,以暖调为主,以动物为伴,绿植郁郁葱葱点缀其间,弥漫着温和、素雅的整体氛围,让嘉宾们能够舒适地生活于其中。广播小站的打造则更具有怀旧气息,电话转接机、电线圈、旧式录音机、歌曲磁带等布景营造出复古温暖的情调。在展示信件时,电视画面中会出现可爱有趣的动漫人物对书信内容进行解读,通过动画、图片的形式对有效信息进行补充。这一设置联动了文字信息与网络信息,缓解了观众的疲劳感,增加了读信环节的趣味性。

三、传播媒介多样态

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信息”的观点,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④。《朋友请听好》打造了“广播+电视综艺+网络”多媒介融合传播的崭新样态,不仅以FM端广播和电视综艺为主要展现形式,还采用官方微信和微博同步直播,在受众对文本进行接收的过程中为其提供了情感交往的社会性舞台。直播间开启弹幕评论功能,观众可以自由表达观点,并有可能被主播实时观看和点评,这增强了受众的参与意识与参与兴趣,拉近了受众与节目的距离,受众的近用权也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充分满足。

栏目组与网易云音乐合作组建了“广播小站”,为广大广播用户提供良好的媒体收听平台,并同步制作《朋友请听好》的同名主题曲,使节目受众既是观众又是听众,也使其在多元的视听环境中得到了丰富的情感认同。除主体节目外,《朋友请听好秘密版》《朋友请直播》《朋友请吃好》《喵喵请听好》等衍生节目陆续上线,使观众在观看主体节目之后有更丰富的选择,延展了节目主体素材的使用率,亦满足了观众的意犹未尽之感。除了新媒体的互动渠道,节目还开启了传统的书信交流模式,主张在笔墨之间获得联结与共鸣,展现二进制的数字代码无可取代的直通心灵的力量。

四、传播客体多层面

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看作是有特定需求的个人。《朋友请听好》中打来电话的个体出于解决问题或仅仅是倾诉的目的,成为这场传播活动的客体,并对传播内容做出反馈。从第一季到第二季,《朋友请听好》在712天的时间里共收到了6212封来自世界各地的信件,其中最远的距离跨越了2万多公里。这些来信者涵盖各年龄层,在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年纪最小的是一个5岁的孩子,最大的已经有82岁高龄。作为不同层面的社会个体代表,他们的困扰也涉及方方面面。节目“聚焦当下备受关注的‘人际关系建设’和‘自我发展建设’两大主题,涵盖代际关系、恋爱关系、友情关系、职场关系、社会关系、价值观建设、情商建设、容貌建设、情绪建设、体态建设等话题,核心指向现实困扰”⑤。这些话题具有群体性、广泛性的特点,“是大部分听众、观众生活的缩影,并且立足中国当下的社会文化语境,紧扣‘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命题。”⑥与此同时,受众也在个人话语向公共话语转变的过程中,完成了私人话语和公共价值的叙事体验和价值构建。

《朋友请听好》的广播直播环节以“有多久没人认真听你说话,别怕打扰,我们在听”导入,充分利用广播陪伴性、倾听性的特点,聚焦于每一个平凡人,让大家都能打进电话,分享自己的故事。没有拨打电话的人也可以通过电视或广播,从节目中家长里短的小事中体会到生活的真谛,在聆听别人的故事时也不自觉地看到自己的影子、想到自己的境遇,通过对于自身情感的投射,结合嘉宾的细致分析,寻找到自己生活难题的专属答案。

五、传播效果多方位

(一)去粗取精,还原生活本真

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朋友请听好》剥去喧嚣浮躁、急功近利的外壳,凭借一种趋向于纪实性的节目风格,让观众重新回到令人心驰神往的慢速时代。没有高高在上的指导,也不渴求一次性解决来电者的问题,嘉宾们只是用谈话和交流来减轻听众的焦虑,希望能在琐碎的畅聊间给他们带来一些灵感与启迪。通过在声波交递的你来我往之间完成价值和思想的交换,既能减轻观众在真实世界中的孤独、焦虑和压力,又能让观众通过阅读与聆听慢慢走进一个真诚友好的广播年代。

《朋友请听好》第一季的播出时间恰逢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节目中温情脉脉的感情基调,尤其是呈现的三五好友洗菜做饭、慵懒午睡、轻松游戏的生活场景,为人们提供了精神上的温暖陪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疫情给人们带来的焦虑不安的情绪。2022年,在相似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心理之下,《朋友请听好》第二季的回归就像是一杯让人心旷神怡的清茶,给予了广大观众心灵上的疗愈与慰藉。而从第一季“倾听孤独的声音”到第二季“发现美好、分享美好”的主题升级,则体现了节目对待生活更积极、更乐观的价值取向。

(二)正面引导,传递主流价值观

作为中国的主流媒体,电视传媒始终肩负着塑造国家形象、传播主流价值观、构建意识形态的重任,且必须摈弃过度娱乐化,避免跌入消费至上、娱乐为王的陷阱。《朋友请听好》以构建真实生活场景、回答观众疑难问题为叙事主线,在各方面都体现了鲜明的主流价值观,发挥了正面的价值观引领作用。节目告诉观众,遇到困难时要以乐观的心态勇敢应对,“通过苦难,走向快乐”;遇到人际关系纷争时要以和为贵,“各退一步,海阔天空”;在面对关乎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的抉择时要“听从你心,无问西东”……在聆听、讨论了受众的问题之后,嘉宾们会给出自己的解读与建议。节目在人生智慧与个性思想的碰撞之中,为受众带来全新的生命体悟,实现“治愈”的主旨。节目将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道理提升至具有指导作用的层面,通过沉浸式的感染力,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解读生活,并对自己的未来做出展望,努力传播向上至善的积极力量。

(三)挣脱桎梏,寻回慢综艺的初心

从最初的《向往的生活》《中餐厅》发现简单生活的真谛,到《亲爱的客栈》《幸福三重奏》获得生活在别处的悠闲与诗意,慢综艺节目的成功出世也加速了同类型节目的迅速衍生、一哄而上。“中国慢综艺节目形式多样、良莠不齐,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井喷式迸发只会加倍消耗观众的耐心,最终加速此类节目类型的衰落。”⑦慢综艺在聒噪、争执、剧本人设、话题营造之中很可能难守阵地,丢失自我。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朋友请听好》内外兼修,创新出圈,缓解了以往慢综艺带来的审美疲劳,把创作放在了当前的社会背景之下,让观众感受到日常生活中温馨有趣的一面,体会到生命的悠闲和诗意。节目通过展现广播直播的准备环节,也彰显了节目嘉宾的敬业精神以及幕后工作人员的艰辛不易。《朋友请听好》通过体验与内容上的双重把控,打破了慢综艺同质化竞争的桎梏,为综艺节目的模式创新开辟了典型范式。

注释:

①[美]哈罗德·拉斯韦尔.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35.

②姚瑶.传播学视域下的慢综艺节目“走红”现象[J].新闻传播,2017(21):91-92.

③侯洋.国内移动音频APP的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8(18):9-10.

④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78.

⑤余俊雯.融媒体环境下如何解锁综艺节目创新密码——评《朋友请听好》[J].当代电视,2020(08):98-100.

⑥武丽丹.《朋友请听好》:全媒体时代国产综艺节目的创新[J].西部广播电视,2020(13):113-114.

⑦鞠凌莉.探讨电视慢综艺的节目导向与观众的心理认同关系——以《向往的生活》为例[J].大众文艺,2019(13):195-196.

猜你喜欢

综艺广播生活
以《这就是灌篮》探析体育综艺发展趋势
《爽食行天下》饕餮的“下饭”综艺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周三广播电视
周二广播电视
“高而不冷”的文化慢综艺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孙红雷:我不是综艺咖,还是要好好演戏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