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理念下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研究
——以“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为例

2022-02-14尹晓伟周文婷

关键词:三全育人价值观育人

刘 琼,尹晓伟,周文婷

(沈阳工程学院 教务处,辽宁 沈阳 110136)

2020 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思政”是以各类课程为载体,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把学科知识转化为育人资源,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1]“课程思政”突出了课程构建精神的育人内涵,实施“课程思政”就是为了进一步发挥课程教学的教育价值,把课程知识传授、学习与学生个体成长、价值引导结合起来,将学生长远发展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价值引导,以遵循国家主流价值观。[2]在实现思想引领和知识传授相统一的基础上,更体现了课程知识内涵的价值观与国家意识形态的同频共振。

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存在问题

通识课具有“通识”“博雅”“全人”三方面功能,对于人格塑造与德性发展有特别重要的意义。[2]“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作为一门通识课,要把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充分挖掘职业发展规划的思政内涵,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学内容;要以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和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为目标,指导学生健康成长,最终实现学业目标、能力目标、生活目标和价值目标的有机统一。目前,该课程主要存在3个问题:

1、对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教师在教学中更侧重于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如学生在职业发展中所需的沟通与表达、自我管理、社交和情商等),而常常忽略课堂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未能充分发挥通识课隐性的育人功能,弱化课程思政的作用。由于教师主观意识不够,其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也停留在相对较低的层面,在德育知识方面的学习也远远滞后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导致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不佳。

2、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融合程度不够

课程思政没有完全融入课堂教学中,缺乏整体设计。虽然教学内容体现了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引领,但是仅作为职业能力中的知识点进行讲授,没有以通识课程作为载体,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没有实现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学生大国工匠精神和使命担当的育人目标。

3、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缺乏有效评价

缺乏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设计、评价和反馈,没有要求把“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爱国精神”等思政元素列为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没有把育人和育才目标设计为课程的教学目标,导致了既不能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能评价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从而无法达到持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思政改革思路

在“三全育人”理念下,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价值引领模式,即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大学时期是一个人职业价值观塑造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帮助学生研判中国新形势,融入中国新发展,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中坚持“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嵌入“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工匠精神”内涵,在价值判断上铸造学生的“大国思维”和“家国情怀”等时代品质,引导学生作出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价值选择,使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兼备人文与科学素养,充分体现“中国力量”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认同。

1、在教学设计上,体现全程育人理念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构建思政育人大格局。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全方位融入课前、课中、课后各个环节,要从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入手,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力和思政课程的吸引力,引领当代大学生积极弘扬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实践路径分为纵、横两个维度:横线上,以价值引领为导向,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和反馈三个阶段为主线,体现“全过程”育人理念;纵线上,注重课堂内外的结合。主要体现在,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参与思政课程建设,采用线上教学方式和形成性评价。通过评价与反馈,创新课程思政的育人新思路。

2、在课程教学中,全程融入思政元素

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充分挖掘并且深度融入思政元素。思政元素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价值观、中国精神等融入教学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引导学生学会结合时代协调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把个人的职业理想和发展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之中,为党和人民多作贡献,成就自己的理想人生。以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为目标,构建思政元素的课程体系,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中,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职业自信,帮助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使学生正确认知时代赋予自己的责任和历史使命。

3、在实践教学中,创新思政育人模式

构建同向同频大思政格局,协同社会、学校、家庭的参与性,共同构建全员育人新模式。在课外实践教学中,积极拓展课下空间,指导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自我、了解社会,让学生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意义,引发学生对个人职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思考,做到自然传递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中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实现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的具体化和生活化,即注重学生的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把课程思政潜移默化地融入课堂,而不是简单地把思政课的部分内容嫁接到课程的教学中,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自然而然地在世界新形势下找寻自我发展方向,并在情感认同的基础上,进一步内化为自我行动的标尺,积极地展开行动。

三、“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1、课前统筹规划,挖掘思政元素

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前提是教师个人要提高思政理论和教学水平。首先,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课程组教师在授课前进行集体学习研讨,通过学习领会文件精神和阅读文献资料,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其次,借鉴其他高校课程思政育人的先进理念和方法,结合本课程特点做好教学计划。在开课前细化思政育人目标,挖掘思政元素为“工匠精神”“职业价值”,以此培养学生爱国情怀,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责任和担当。传统的课程教学目标更侧重于知识的工具性和功能性。改革后,任课教师从理想信念上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学生为本,突出课程“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思政育人”的复合培养目标,拓宽了人才培养的维度,实现了价值引领和价值渗透[4]。

2、优化教学设计,融入思政元素

(1)以育人为目标,在教学内容中凝练思政元素。从知识、情感、价值观的育人目标出发,对思政元素进行了挖掘和整理,编写了该课程的思政案例库。例如在“自我认知”一讲中,通过心理画的方式,让学生正确认知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同时,结合马斯洛需求理论,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个人理想与当下国家命运相连,把个人梦融入中国梦,探索职业目标和职业路径,实现自我价值。在“自我管理”一讲中,通过阿维安卡52 航班坠机悲剧的案例,引发学生对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的思考,引导学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自主开展正确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实现,处理好职业价值观的排序和取舍问题,明晰职业价值的真谛在于贡献,而不在于索取。在“职业决策”一讲中,通过讲述“航空报国英雄人物”罗阳的事迹,不仅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而且还弘扬了工匠精神,培养了学生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和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

(2)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思政元素。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价值引领模式,采用启发式、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本轮授课采用线上授课,虽然无法实时监控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任课教师充分结合学情并利用网络的教学资源,对线上直播、慕课、练习、知识拓展、课后训练等有效资源进行筛选和整合。采用讨论、投票、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参与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教学设计中渗透的思政元素见表1。

表1 《个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表1 (续)

(3)以成果为导向,在考核中纳入思政元素。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课程思政,强调的不仅仅是教师单向的价值输出,而是以学习产出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在课堂建立双向的价值反馈。通过把任务教学方法与过程考核相结合,以课外实践调研为主题,结合新冠疫情把思政元素纳入过程考核中。采用开放式的话题形式,让学生通过科学理性的思辨,把岗位职责、职业价值与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导向和个人的价值规范,紧密相连,润物细无声地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发学生对于“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的关注和思考。过程考核具体的要求和目标,详见表2。

表2 课程思政纳入过程考核实施

(4)以德育为元素,优化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教学质量的提升要由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合力达成。教师要从育人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进行全过程的指导、监控和反馈,并把课程思政作为学生评教的指标点。以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192-193,软件工程191-192,能源与动力工程197-197 共计6 个班级为例,除了形成性评价外,还要围绕学习产出,测算课程思政目标达成度,并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调整,以达到持续改进教学质量的目标。经测算,6 个班级的课程思政目标达成度均高于课程总目标,这说明在“三全育人”理念下,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思政,不仅提高了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也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思所悟,从而实现育人目标。思政目标达成度分析,详见表3。

表3 课程思政目标达成度

3、拓宽育人空间,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

首先坚持“立德树人”,既要教书也要育人,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课堂内外,时刻皆以育人为目标,注意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和自我认知的升华,充分发挥价值观对个人职业发展的激励作用,实现价值引领和价值灌溉。其次,全方位协同育人。把企业家、行业代表、家长请进课堂,引入生活教育,分享他们的职业生涯和生活阅历,从而引导学生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

四、结语

在“三全育人”理念下,通过协同社会、学校、家庭育人,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自发地开展探索性的学习。在未来的授课中,可以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加大企业“思政”元素,将产业行业优秀理论和实践成果、职业楷模等以文本或视频案例的形式与授课内容相融合[5],注意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职业价值培育,将工匠精神、创新精神融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各环节,使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知行合一,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价值观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我的价值观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