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芦苇

2022-02-02海马

莫愁·小作家 2022年1期
关键词:芦根江村芦花

芦苇,就像莲藕、菱角、慈姑、鱼、虾、螃蟹、渔网、小木船、竹篙、船桨一样,属于水乡的标配。只要有河流、湖泊、池塘的所在,不论大小,几乎都离不开芦苇的身影。熟悉、亲切、温情,如同一个经常会面的远房亲戚。

这些“不会思想”的芦苇,似乎比不会思想的人类更多一些。它们春天发芽,夏天繁茂,秋天开花,冬天被收割,遵循着四季更替的自然规则。

苏轼有诗:“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诗中的“芦芽”,即是芦苇的芽,又叫芦笋。绿色的,尖尖的,呈宝塔状。它跟山上的竹笋相似,但不可食用。那些在春天捕鱼捉虾的人们,总是会踩坏不少嫩脆的芦芽。好在它们数量众多,也没有太大的可惜。

芦笋长大了,枝叶伸展开来,就变成了芦苇。那芦苇的叶片即有大用,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包粽子。春天里的嫩叶,现摘下来,放入糯米包成粽子,煮的时候满屋清香。吃的时候,那糯米也浸染上了芦叶的可爱香味。超市里真空包装的粽子,无论品牌,也不论是什么馅儿的,都没有乡下用新叶现裹粽子的那份美好。当然,鲜嫩的苇叶或苇秆,还可以制作芦笛。这是孩子们易得且廉价的玩具,大家比赛吹芦笛的声音,此起彼伏。它会让整个春天的乡下,充满了芦笛或清亮或粗哑的歌声。

夏天,芦苇生长得更为高大、茂密而葱绿。秋天,芦苇便开出了白色的芦花,像雪花一般,满天飞舞。那是芦苇的种子,它们正在传播和繁衍生命。而苇秆和苇叶,在一阵阵秋风的吹拂之下,也就次第变黄。这芦花和苇秆,对于乡下人来说,均有大用。芦花可以编制扫帚和冬天保暖的毛靴,苇秆可以编制苇席、苇帘。在孙犁的散文《荷花淀》中,有关于编席的描写:“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汪曾祺的《大淖纪事》也有巧云编席的记述。这些苇席或苇帘,在日常生活中用途极广,修建房屋时也会用上。芦秆里,有一层半透明的膜,它就是吹笛人的笛膜。它们还可以造纸。至于作为柴火,用来烧饭、取暖,自在情理之中。

冬天,芦苇被收割走了,却在地下留下了芦根。芦根是乳白色的,可食用,嫩脆,微甜。这是乡下孩子冬天里的水果或者“冰激凌”。它无须一钱去买,只要小锹一把,即可挖取。据说,芦根可以入药,有利尿、解毒、清凉等功效。《本草纲目》上亦有记载。

像青纱帐、甘蔗林、红高粱一样,这由芦苇家族组成的芦苇荡也往往与革命、战争联系在一起,它们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孙犁的《荷花淀》,还有革命样板戏《沙家浜》(原名《芦荡火种》,汪曾祺担任编剧,他的家乡高邮湖里也长满了芦苇)都与芦苇有关。现在,白洋淀、沙家浜这些地方都成了红色旅游景点,吸引了很多游人。而在中国古代,芦苇的意象充满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人文底蕴更是十分浓稠。它是中国自然和人文历史的一部分。

戴复古的《江村晚眺》一诗云:“白鸟一双临水立,見人惊起入芦花。”宋代诗人汪崇亮《青溪主客歌》则有“一声横玉西风里,芦花不动鸥飞起”。潘阆《酒泉子》:“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自然景色与艺术融为一体。自然风光之中寄托了隐逸之情,司空曙的《江村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但最为古老和经典的人文记载则是来自《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一首几乎皆知的伟大爱情诗篇。这是深秋的景象,芦花白,秋霜白,而所爱的姑娘却在水的另一边。这是美丽而苍凉、感伤又温暖的意境。这首诗的名字,叫作《蒹葭》。

蒹葭,这是芦苇的别名。

海马:本名王勇,教授,文学博士,哲学博士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 木木 691372965@qq.com

猜你喜欢

芦根江村芦花
药食两用话芦根
芦花谣
借一支芦花赞美祖国
江村新夏
白茅根与芦根煎液治鼻出血
吟雪
芦花和大雄的幸福生活
春饮芦根水
退热良药话芦根
两个女人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