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四五”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导向与路径①

2022-01-11妍,熊静,陈

交通财会 2022年1期
关键词:十四五审计工作国有企业

曲 妍,熊 静,陈 亮

(中交投资有限公司,北京 100088)

引言

内部审计,是指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经济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实施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建议,以促进单位完善治理、实现目标的活动[1]。国有企业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是宪法及审计法等法律法规赋予审计机关的法定职责,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强治理、反腐败、控风险、防流失的重要监督力量之一,其审计内容主要包括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党和国家重大政策措施情况,投资、运营和监管国有资本情况,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情况,公司法人治理及内部控制情况等方面[2]。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审计工作,要求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建立健全与审计全覆盖相适应的工作机制,统筹整合审计资源,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国有企业审计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要求,以维护国有资产安全,促进国有企业科学发展为目标,不断加强对国有企业资金、权力和责任的审计,通过对国有企业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政策措施情况的审计,促进政令畅通;通过揭示和反映国有经济运行中的风险隐患,维护国有资产安全;通过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揭示问题、分析原因和提出建议,促进深化改革;通过加强对国有资产运营相关权力和责任的监督和制约,促进健全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通过全面监督国有企业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促进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建设;通过揭露重大违纪违法违规问题,促进廉政建设[2]。

2021年6月,中央审计委员会办公室、审计署印发《“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3],对“国有企业审计”作专章部署,部署“以推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为目标,加强对国有及国有资本占控股或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以及国有资本监管部门的审计”,对“十四五”时期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有必要结合“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新的复杂形势,梳理未来工作中应该把握的基本导向,提出加强国有企业内审工作的关键路径,切实发挥好内部审计在国有企业改革和做优做大做强中的重要作用。

一、内部审计工作面临新形势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作出改革审计管理体制的决定,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决定组建中央审计委员会,要求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更好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加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在国家审计体系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要求[4]。

(一)要求提高站位,健全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制约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瓶颈突出表现在体制机制仍不完善,要充分认识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对统筹审计资源、发挥监督效能、优化内部管理的重要意义,完善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加强企业党组织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明确工作的领导体制、职责权限、人员配备、质量控制、经费保障、审计结果运用和责任追究等程序和要求;优化内部审计工作机制,包括经常性审计机制、审计监督机制、多部门协同机制、审计结果公告机制等。

(二)要求统筹谋划,突出内部审计工作重点。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对内部审计工作重点的把握提出新的要求。要牢牢把握对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的总要求,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国有企业资产负债损益方面,重点关注国有企业重大投资项目、资产处置以及风险防控等情况;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重点关注混合所有制改革和自然垄断行业改革、国有企业科研投入和核心技术创新攻关等情况;在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方面,重点关注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情况、预算执行绩效、国有资本运作规范和运行效率情况;在境外投资和境外国有资产审计方面,重点关注其安全、规范、高效运营情况,及其抗风险能力。

(三)要求以审促改,加强内部审计结果运用。内部审计始终是手段,目的是充分运用审计结果和审计发现,强化内部审计在规范管理、防范风险、提质增效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国有经济的核心竞争力。要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方式方法,进一步健全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机制,明确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整改第一责任人,对发现的典型性、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应进行溯源和质因分析,探究出现问题的根源和深层次原因,针对性的制定解决方案,进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措施,完善相关制度。要加强与国资监管、纪检、监察、巡视、组织、公安等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建立信息通报、结果共用、线索协查、问责落实等协同工作机制。

二、内部审计工作把握的基本导向

“十四五”时期,做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要坚持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的方针,贯彻落实对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现审计全覆盖的要求,创新内审工作理念,完善内审体制机制,改进内审方式方法,促进党和国家方针政策、重大决策部署在国有企业贯彻执行,推动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具体来讲,“十四五”时期,国有企业内审工作要突出“三大思维”导向,如图1所示。

图1 “十四五”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基本导向

——突出系统思维导向。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也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5个原则之一[5]。任何事物都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关联性、层次结构性、动态平衡性、开放性和时序性特征,必须放在整体去思考。进入新发展阶段,内部审计工作要更加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全面而不是片面、整体而不是零散、联系而不是孤立地揭示问题、分析问题和推动解决问题。要统筹审计计划、组织实施、复核审理、督促整改的内审工作流程协调发展;要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构建完成覆盖全国、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内审组织体系;要加强审计工作的统筹谋划,加强与纪检、监察等工作的一体协同,强化审计工作的前瞻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突出精准思维导向。本质是要求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提出具体解决方案。现实矛盾都是由一系列具体问题累积起来的,化解矛盾必须依靠精准思维,从一个个具体问题入手,凭借具体而准确的对策,精准到位地解决问题,积小胜为大胜[6]。要聚焦主责主业,严守资金安全和风险底线,提出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境外投资以及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审计重点;要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坚持科技强审,增强大数据审计能力,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审计发现精准化能力,积极探索联网审计和实时在线监督;要做好专项审计规划计划,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涉企重点事项或热点难点问题,以及重大财务异常、重大资产损失等影响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适时开展专项审计。

——突出法治思维导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多元多样多变,各种利益分歧、矛盾冲突相互交织,只有法治才能有效整合各种张力、化解各种冲突,为社会和谐稳定奠定根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宗旨在于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必须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坚持依法审计,推动完善良好法治环境。要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依照法定职责、权限和程序行使审计监督权[3];要持续完善内部审计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提升审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要全面辩证地看待审计发现的问题,按照“三个区分开来”[7]要求,客观审慎作出评价和结论。

三、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实现路径

(一)坚持系统思维,强化内部审计统筹协同。

加强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全面落实党中央对审计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要求,坚持和完善党领导审计工作的制度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充分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作用,促进党和国家方针政策、重大决策部署在国有企业贯彻执行。更好发挥审计工作对经济活动的审查和监督作用,推进国有企业总审计师制度建设,完善经常性审计决策机制,推动建立公司党委会或总经理办公会审议机制,将审计发现问题及相应建议提交决策层审议,充分征询各相关部门的研究落实意见,达到通报情况、反映问题、集思广益的作用,加快推动审计所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

推进大数据等先进审计技术方法应用。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推动国有企业信息动态管理,积极推广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等先进审计技术方法,综合运用现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方式,灵活应用在线采集、远程采集、定期报送等方式,完善企业审计平台数据库,探索现场审计作业与后台数据分析一体化的数字化审计方式。推动提高内部审计人员运用信息化技术查核问题、评价判断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并提升内部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

全面实施审计问题整改协同督导。为进一步细化审计问题督导责任主体,审计部门下达《审计意见》的同时,向相关督导部门及被审计单位印送《重要审计问题整改督导责任分解表》, 落实整改督导责任主体,明确督导负责人、督导部门、督导计划完成日期,加大对问题整改进度和效果的督导力度。相关部门负责职责范围内问题的协同督导,对整改情况同步跟进,切实推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全面提高审计整改效能。推动审计整改闭环管理,推行审计回访机制,对整改工作进行再指导、再监督,定期回访重要单位,重点监督整改不力的单位,跟进指导整改难度大的单位,遴选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问题整改回头看”检查,进一步提升审计整改效能。

(二)坚持精准思维,突出内部审计分类指导。

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审计重点。贯彻落实好《审计署关于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业务指导和监督的意见》,明晰企业、金融、行政事业和自然资源等4类国有资产的范围、边界、标准等,重点关注重大改革任务推进、重大政策落实、资金分配和使用、工程建设招投标和物资采购、土地流转和开发利用、金融资源配置和金融创新、国有资本运营和国有资产处置、生态环境保护、民生保障和改善、国家经济安全等重点领域,紧盯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资产聚集的部门和岗位,及时发现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管理运营中存在的突出矛盾、风险隐患和制度缺陷,积极提出解决重大问题和推动改革发展的建议。

依照项目属性分类施策。有针对性地开展重点项目审计,结合不同项目的类型、特点,对照项目当前进展阶段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分别确定不同项目的审计侧重点。例如:对处于运营期的项目公司视情况重点审查其运营资金管理的合法性、真实性及完整性;对处于建设期的项目公司视情况重点审查其建设开发节奏、营销管理及收入成本确认情况;对实施工程总承包的项目公司视情况重点审查其工程管理、成本控制情况;对内部管理存在明显薄弱环节的项目公司视情况重点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完善管理机制,查找管理漏洞;对新成立的项目公司,前移审计端口,视情况重点督导新公司建章立制。

深化经济责任审计,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科学合理制定经济责任审计年度计划,将经济责任审计与项目审计、绩效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内控审计等工作有机结合,制定配套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对项目公司离任领导干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客观评价被审计人员在公司转型升级、重大经济决策、经营业绩、廉洁从业、守法守纪等方面的工作,特别关注党的建设、管理能力、新业务领域拓展、改革创新等方面。

(三)坚持法治思维,保障内部审计权威高效。

推进审计流程标准化。遵循“审前、审中、审后”全流程标准化原则,审计前充分征求公司领导及相关部门关注重点及意见,结合项目实际制定专项审计方案,突出重点难点,对项目进行差异化审计;审计中切实执行审计方案,对审计记录、审计底稿、支撑材料严格把关,事后做好审计档案的归档和管理;审计后开展审计报告会审工作,强化审计报告再复核、再把关,确保问题提到位、建议有高度、整改可操作,切实提高审计报告质量。

完善检查事项清单化。全面梳理审计检查事项及审计程序,完善检查事项清单,优化审计工作程序及方法,强化经济效益、资金效能、风险成本管控等审计力度。夯实审计工作基础,严格落实检查事项清单,切实执行审计程序,有效保障审计监督质量。深化审计问题认定会商机制,加强与总部部门的沟通会商,实现联审互动,对审计发现的复杂疑难问题予以会诊,追根溯源,归纳总结共性问题,提出合理有效地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稳步提升公司管理水平。

提升内控管理规范化。内审部门协同战略发展部门开展制度评估修订工作,对国有企业现有制度体系实施完备性、系统性、适用性、操作性、约束性评价,消除制度间的不匹配和不相容,积极推进制度“立改废”工作,不断完善国有企业制度体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加强内控体系建设,提升国有企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结论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强治理、反腐败、控风险、防流失的重要监督力量之一,加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在国家审计体系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央审计委员会办公室、审计署印发的《“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就“国有企业审计”作专章部署,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面临新的形势要求,体现在:提高站位、健全完善内部审计制度,统筹谋划、突出内部审计工作重点,以审促改、加强内部审计结果运用。做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要坚持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的方针,突出系统思维、精准思维、法治思维“三大思维”导向,通过强化内部审计统筹协同、突出内部审计分类指导、保障内部审计权威高效等手段,更好发挥内部审计在国有企业改革和做优做大做强中的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十四五审计工作国有企业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如何做好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
国有企业加强预算管理探讨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关于如何提升计算机审计工作质量的研究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