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5G技术的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模式探讨*

2021-12-27谢国仁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21年11期
关键词:抢救室失血性等待时间

——郭 程 俞 晔 谢国仁 顾 松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上海 200080

创伤是中青年人群的主要死亡原因,严重创伤后极易引发失血性休克[1]。创伤失血性休克是指创伤发生后机体大量失血,继而发生微循环变化、细胞代谢改变、创伤性炎症反应及凝血障碍和内脏器官继发性损害等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2]。有研究报道,约30%~40%的严重创伤患者死亡与失血过多引发的休克直接相关,其中10%~20%的患者死亡是由于错误的救治方案或不恰当的治疗措施导致[2]。在医疗急救领域,如何迅速、合理地分配医疗资源,提高急救效率,提高患者急救成功率是亟待解决的难题。5G技术凭借其实用价值,在医疗急救领域越来越受重视[3]。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创伤中心作为上海市创伤急救中心之一,承担着上海市西南地区严重创伤急救工作。2019年该院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上海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了上海地区首个5G智慧医疗联合创伤中心,对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模式进行了改进。

1 传统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模式

1.1 救治团队

法国三级创伤中心分级标准明确要求,Ⅰ级创伤中心团队必须涵盖24 h处于工作状态的创伤相关科室,包括腹部外科、骨科、神经外科、心脏外科、胸外科、血管外科、介入放射科和医学影像科等[4]。我国区域性创伤中心已经逐步形成,但创伤中心评价标准尚未完善[5]。对此,该院由创伤中心牵头,成立了多学科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团队,包括脑外科、胸外科、普外科、骨科、血管外科、输血科和手术室等。

1.2 院前急救

120急救车到达创伤现场后,随车医生快速评估患者病情。若考虑可能出现失血性休克,迅速启动创伤失血性休克预警联动系统,向院内急救人员简要报告患者基本情况,院内急救人员根据情况做好接诊准备,相关科室迅速到达抢救室。这种院前急救模式存在与院内衔接不畅、患者信息不对称等问题[6-7]。

1.3 院中急救

患者到达医院后,首先需迅速检查其基本生命体征等,然后开展综合诊断和救治工作。这延长了患者等待时间,影响抢救成功率[8-9]。

2 基于5G技术的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模式

2.1 救治团队

在原有创伤救治团队基础上,该院将5G救护车和5G航空救援直升机加入救治团队。为保证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顺利开展,该院建立了《急诊危重症患者救治总协调人制度》。其具体内容如下:(1)工作范围。需多学科参与救治。(2)适用范围。常规救治流程中遇到协调或判断有困难的患者,如重大创伤患者、危重孕产妇患者、急诊手术患者、胸痛患者、卒中患者等。(3)工作职权。调配各临床、医技科室人员及全院医疗资源参加抢救,协调全院床位;组织全院急会诊,并指定首诊科室。在组织协调救治工作遇到困难时,总协调人向急诊危重病科主任汇报,由科主任负责协调。(4)人员安排。总协调人设置A、B角色,分为工作日白天和其他时间两个时间段,A、B角色互相协作。(5)运行机制。总协调人实行24 h值班制,保证值班手机畅通,接到电话10 min内赶至现场,组织、协调救治工作。

2.2 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

基于5G技术,该院建立了以抢救室为依托、以创伤中心为核心、以各专科为辅助的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体系。见图1。

图1 基于5G技术的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

依托5G技术,将超声等检查、传输设备和系统搭载至救护车。院前急救人员到达创伤现场后,佩戴AR眼镜,依靠高速5G网络,将现场第一视角影像同步传送至院内急救室。若患者已经出现失血性休克早期表现,相关检查结果也证实休克诊断,一方面,院前急救人员在转运途中迅速包扎止血并予以补液治疗;另一方面,院内急诊抢救室医生做好抢救准备,联系输血科等相关科室提前到位,待患者被转运至医院急诊抢救室后,迅速进行配血等工作。若通过5G网络传输至医院的患者既往就医信息中已经明确患者血型,则可以进一步缩短输血等待时间,甚至可以实现患者到院即输血[10-11]。 输血及补液后待患者生命体征稍平稳,再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脑外科、胸外科、普外科等各专科进行相应处理。若院前急救人员传输至院内急救室的即时信息表明患者可能需要急诊手术,手术室则提前准备,配合各科室进行急诊手术。患者急诊手术后,休克得到处理,转诊至重症监护室继续治疗。

3 应用效果

收集该院2019年6月-2020年12月传统救治模式和5G救治模式下中度和重度休克患者相关数据,并进行比较。具体评价指标为:(1)确诊时间。指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从120急救车到达事发现场至院内专业医生确诊时间。(2)术前等待时间。指救护车到达医院至开始急诊手术时间。(3)住院天数。指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到院至出院总天数。(4)死亡率。即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送至急诊抢救室后24 h内死亡率。(5)并发症发生率。指创伤后功能障碍等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并发症发生率。

统计数据显示,与传统救治模式相比,5G救治模式能够明显缩短创伤失血性中度和重度休克患者确诊时间、术前等待时间。但5G救治学差异模式仅能够减少重度休克患者住院天数,降低其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见表1。

表1 两种救治模式在不同程度休克中应用效果对比

4 讨论

严重创伤导致的失血性休克救治一直是创伤救治领域的难题[12-14]。在传统救治模式中,由于衔接不畅、信息不对称、等待时间过长等因素,重度休克患者救治成功率一直难以提升[15-16]。

创伤急救结果与多种因素有关:一是与患者自身状况有关,如年龄、受伤前身体状况等;二是与伤情严重程度和受伤原因有关,这是决定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三是受伤后是否能得到及时有效救治,这直接决定了救治效果。这些因素表明创伤患者需要完善且有效的创伤救治体系和训练有素的专职创伤救治医师。

该院基于5G技术,建立了创伤失血性休克5G智慧医疗救治模式,并以患者为中心,建立绿色通道,优化医疗护理流程,采用“黄金1小时”理念进行严重创伤救治模式管理。在传统多学科救治团队基础上,纳入了5G救护车和5G航空救援直升机,形成了基于信息化的专业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团队。通过5G技术的应用,实时传输患者生命体征等数据至医院,供接诊医生团队提前商讨救治方案,实现了院前急救信息的实时传输和共享,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通过流程的梳理和优化,实现了院前和院内一体化协同救治,院前院内无缝衔接,做到了“上车即入院”。通过急救资源的整合和总协调人制度的制定,实现了院内急救各科室“零时差到位”,突破了传统救治模式的瓶颈,明显提升了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成功率。

基于5G技术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模式在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1)部分区域5G网络覆盖不全、不稳定或传输速度慢,影响平台信息共享。(2)患者既往病史等医疗信息调取困难,导致血型等关键信息难以及时获取。(3)专职创伤救治医师配置不足或专业性不强,导致关键环节难以决策。(4)缺乏相关制度保障,如院内急救人员指导院前急救存在风险。建议:在网络技术层面,不断完善配套设施,提升5G网络覆盖率和传输效率;在政府层面,要尽快实现全民医疗信息在区域内医疗机构之间共享,为急救提供关键数据;在医院层面,加强专职创伤医师人才的培养,保证培养质量和数量,以满足创伤救治需求;在法律层面,需要规避院内医师指导院前急救时的风险问题。

猜你喜欢

抢救室失血性等待时间
给学生适宜的等待时间
——国外课堂互动等待时间研究的现状与启示
分析妇产科治疗失血性休克治疗的相关手段
车祸创伤致失血性休克的急救干预措施分析
限制抢救室人流量对急诊医疗质量的影响
急诊抢救室创伤患者疼痛控制现状及影响因素
我爱瑞金之温情抢救室
急诊抢救室封闭式管理模式的构建
意大利:反腐败没有等待时间
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急性失血性休克肾血流灌注的实验研究
顾客等待心理的十条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