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爱瑞金之温情抢救室

2017-01-12周剑平

中国医学人文 2017年12期
关键词:抢救室医护病患

文/周剑平

我爱瑞金之温情抢救室

文/周剑平

荏苒之间,光阴似箭,春节前后,方才完成又一轮ER(急诊室)工作,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就在这个位于“急救”两个大字下的空间里,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一小时60分钟,分分钟里,纷繁复杂的急诊室故事从不间断地演绎着。

作为一名临床“小医生”,对于我而言,每轮ER之旅,总是体会良多。5年前,ER的工作,在我个人看来,是真正意义上第一次深入感触医疗工作的速度与激情,一气呵成下的《轮转实录》字里行间描绘着自己当时的真实心情:急诊科工作,从实战角度出发,应该算是真正意义上轮转生活的开始。面对急诊的病人和家属们,面对不熟悉的环境和团队,新的挑战一触即发。急诊科的工作给我带来了完全不同的临床感受,让我印象最为深刻,或者说让我有些为自己感到自豪,我第一次切身感受到自己可以把过去学到的知识充分应用到临床的各个细节中,让患者的病情得以好转,让家属的情绪得到安抚。这一点是我来到急诊科之前无法想象的,也正因为如此,临床实践的那份魅力让我意犹未尽。

急诊抢救室,是医院重症病人最集中、抢救任务最繁重的地方,如果将医院比作“生与死较量”的战场,那么抢救室的医护人员就是这场战争的先锋部队。踏入抢救室,无论你在上班前身心处于什么状态,一旦接班,就必须把自己的发条上紧,因为,上班后的工作强度和节奏不会给他们太多喘息的机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接班到下班,忙碌始终形影不离,身体大脑必须同步运行!在急诊抢救室里,没有时间和季节的差异,无法保证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工作节奏。午夜时分,当大多数人都已经入睡,急诊抢救室依然灯火通明,“24/7模式”永远开启。

“铁打的营盘”&“魔方的空间”

按照我们的工作习惯,通常将抢救室分为四个区域,抢救室大厅、抢救室内、操作区域以及隔离病房。每每来到抢救室,最直观感受便是“人满为患,变幻莫测”。就在这片狭小的空间里,同一天、同一张床,不同的时间段,可以看到不同的病人。至于抢救室到底可以容纳多少病人,所有的抢救室护士都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统一的答案∶ 没有最多,只有更多。因此,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个场景∶抢救室内外,病患济济,人声鼎沸,呻吟声、喊叫声、不间断的电话声,广播声以及监护仪/呼吸机的警报声,声声入耳;医护人员们对于这个空间内患者病情所发生的变化,事事关心。或许没有身临其境的人是无法体会那种情景给予身在其中的医护人员所带来的压力和冲击,亦或许你根本无法理解那样差的环境为何承载如此之多的病患。尽管抢救室“病患承受能力”持续爆表,依然还会有包括外地、本市郊区以及本院周遭等方的病源接力式地通过120救护车直奔RJ抢救室。一定程度上,这种现象反映出RJ巨大的辐射力。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般的影响力需要抢救室医务人员付出更大的努力,投入更大的精力。每每接诊一名120病患,首先要判断患者病情是否符合进入抢救室的指征,普通门诊或普通急诊就能解决的患者不能占用宝贵的抢救室资源,否则真正需要抢救的患者将无处安身,特别是一些外地患者。抢救室的护士们在了解了基本情况之后,按照病情的严重程度安排床位,抢救室的床位极具特色∶第一眼,“乱”,总是人满为患;第二眼,“忙而不乱”,进出有序,实乃不易;第三眼,“快慢得当,井井有条”,真心加油点赞。就在那样大小的空间里,数十张床可以通过变化方向,通过不同的摆放方式,让尽可能多的病人进入抢救室进行观察、治疗。

抢救室,就在这四方的屋檐下,每天见到最多的就是生死离别,作为医护人员的他们对于“生命至上”的理解不可谓不深刻;也是在这片不断变化着床位分布的空间里,作为医护人员的他们充分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为尽可能多的患者服务;身处这个铁打的营盘之中,你感受不到昼夜的变化,四季的交替,时间伴随着Nonstop的工作节奏流逝于工作之中;在这魔方的空间里,生死一线间,医患矛盾通常尖锐,抢救室的医护人员需要的不仅仅是体力,更需要智慧。无论抢救室的客观环境如何改变,这个环境中核心还是“最可爱的医护人员们”,正是他们把这个铁打的营盘变成了“为病患全心全意服务”的魔方空间。

“豁达的女汉子”&“静静的暖男”

抢救室的工作人员,由护士、医生、护工、蓝帽子和清洁人员共同组成(按重要性依次排序)。在整个抢救室中,最重要的就是护士团队。抢救室的护士们可是护理团队中一个十分特别的群体,除了正常的护理工作,他们在抢救室发挥着中轴-串联的重要作用。护士们需要带动抢救室的运转,协调各个部分的人力资源,做充分的交流和沟通。他们要为患者选择最为合适的就诊方式和途径,同时,充分利用医院有限的抢救室资源。初诊来院患者如何安排,诊室就诊、补液室输液,第一时间通知接诊医生。在确定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后,安排抢救室留观,或是临时观察室留观,亦或是稳定后离院。无亲属陪同的急救患者,无论是谁,护士们第一时间开通绿色通道。没有什么比治病救人更重要的事情了,在这里,不分高低贵贱,所有患者,护士们都会一视同仁。但有时他们的付出却会受到患者或家属的质疑甚至责难,类似的事情几乎每天都会上演,护士们早已学会消化不良情绪,在高强度、高风险的洗礼下,没有一颗强大的心是断然过不去的。

在我眼里,我们这个团队可以分为“豁达的女汉子”和“静静的暖男子”这两个人群,占据多数的“女汉子”群体发挥的作用绝对超过半边天。5年前,当我进入抢救室学习的时候,无论遇到什么情况,她们总是可以淡定地忙碌,迅速地思考,不停歇地奔跑……即便是不在抢救室当值,偶遇她们,大家也会同样热情地打招呼,这种和谐的医护关系让我感到难得可贵。引用“慧姐”的一句话,大家在一起合作那么久了,就算是因为工作中的一点小事发生意见不合,谁会往心里去呢?与“豁达的女汉子”相对的,则是为数不多的“静静的暖男”们,他们人数甚少,却同样对于急诊的工作保有着高涨的热情,他们的存在也构成了急诊抢救室内一道特别的风景。

“人情冷暖四季地”&“素养提升必经路”

相比较5年前的轮转小医生,现今的我对于“医患关系”会看得更为透彻些。一方面,自己的医学阅历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对于各种“医患矛盾”的解读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近几年,伤医事件发生频率高,从报刊、杂志、电视等传媒上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医患问题”,让人唏嘘。

在医院,就如同在很多公共场所一样,每天会发生很多不合理,却被很多人看成理所当然的事件。医院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因为与身体健康息息相关,更涉及生与死的重大问题,医院注定是一个容易产生矛盾的地方。更何况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平衡让“就医难”成为了一种不得不面对的现状。有趣的是,时间长了,大家也都习惯了,这个问题慢慢地向着“服务态度”的方向不断转变。而这个关于“态度”的问题,在急诊环境中,有时会显得异常突出和尖锐,特别是遇到“病人病情急,医护心情急,家属笃悠悠”的情况,关于“态度”的争论最容易成为最直接的说辞。在抢救室工作的这段时间,我不得不说,我接触到的患者和家属的整体素质是相当不错的,他们能够理解医护的辛苦,愿意认真聆听医生对于病情的分析,即便是患者的病情进行性恶化,却仍然愿意和医护进行合理的沟通。即便是“床位”问题始终无法解决的时候,我们还是能够相互理解,达成共识。

当然,在这样和谐的医患关系背后,依然无法掩饰一场疾病对于每一个家庭的每一位成员,都是一场实实在在的考验。病重的患者们似乎成了一些家庭的负担和累赘,家属们围绕着患者关于医疗费用的“归属权”的争吵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相反,真心孝顺,真诚付出的家属们却可以给我们一种感动和正能量,人生短短几十年,有些人在一起越过越好,有些人却越活越陌生,人性使然,却有着天壤之别。

所以,急诊抢救室,这不仅仅是个学习急救知识的地方,更是增长生活阅历的重要场所。诚然,作为医者,我们无法解决那些客观的社会问题,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认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那么,剩下的事情就交给“顺其自然”好了。所以,作为医者,在这片人情冷暖四季地,我们的综合素养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升。

5年前,抢救室轮转的结束标志着我轮转时代的完结,而今年,又一次抢救室工作的告一段落却让我再次深有体会,抢救室的医生们在复杂的病情面前坚毅、果敢、当机立断,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急救与危重症方面的医疗技术。我为那些年轻护士们点赞,年纪轻轻,却可以耐着性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为病患提供服务,受了委屈却可以坚持在自己岗位上不断前行。我更敬佩那些年长的护士们,数十年任劳任怨、默默无闻的奉献,可是又会有多少人知道她们的名字。抢救室的医生和护士们共同用自己的双手和火热的心,让无数的患者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最合理、必要的治疗。

抢救室,每天有很多人从这里健康地走出,也有转入专科病房、重症监护室,甚至在此画上生命句号的人,但这一切却丝毫不会影响抢救室里那股温情感人的主旋律。抢救室的四方空间下,拥有着一群为急救奋斗和付出多年的医护工作者们,或是默默无闻,或是勤勤恳恳,我爱瑞金,必须的理由之一,便是抢救室的点点滴滴。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猜你喜欢

抢救室医护病患
工银医护无界卡一份对医护者的关怀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喉癌患者术后护理中应用连续性护理干预的效果及对术后心理状态的影响
限制抢救室人流量对急诊医疗质量的影响
闪光的背影——献给战斗在一线救死扶伤的医护工作者
破茧而生 近代中国女西医护的养成之路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行冠脉搭桥术后的临床护理价值分析
基于SBAR交接模型的抢救室滞留患者交接单的设计
心血管护理中舒适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