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教学导入设计与实践

2021-12-21李栋浩吴用李玲

河南教育·高教 2021年11期
关键词:土地整治专业课课程思政

李栋浩 吴用 李玲

摘 要:土地整治与乡村振兴、城乡统筹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密切相关,深入挖掘土地整治学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对实现新时代“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从历史文化、家国情怀、时政新闻以及生态文明四个方面入手,结合土地整治学课程的章节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提出了土地整治学课程思政的具体教学方案,以期为土地整治学课程相关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专业课;土地整治;课程思政

土地整治学是土地科学与工程的分支学科课程,是专门研究未利用、未合理利用和损毁土地的治理与利用的学问。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学生一方面可以了解国内关于土地整治工作的政策、制度、法规及技术规范,熟悉重点开展的土地整治项目的类型,学会分析开展相关土地整治项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另一方面可以掌握各种土地退化产生的机理,掌握各种类型土地整治的关键措施与关键技术,学会因地制宜地开展土地整治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基本上靠思想政治课程灌输和团学工作带动,与专业课等其他课程存在相脱节的现象。在此背景下,笔者以胡振琪主编的《土地整治学》教材为基础,分析该课程的教学现状,提出土地整治学课程思政的教学途径,以期为土地整治相关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一、土地整治学课程思政的教学现状

土地整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土地整治的概念、发展历史、支撑学科和工程技术体系,土地整治区域规划和项目规划,土地整治项目设计、预算、施工和管理,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等,涵盖农业、水利、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课程内容与乡村振兴、城乡统筹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密切相关,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对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进行深入挖掘,存在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两张皮”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淡薄

目前,部分高校教师片面地认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以及各院系党总支书记的工作,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际脱节、思想和行为脱节的现象,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的“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缺乏深入思考,逐渐形成了“有教无育”的教学局面。

(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单一

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部分高校采取的是课堂教育的方式,开展的课程内容较为单一,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或者思想品德为基本内容,与生活实际关联较少,且多以宏观指导为主,缺乏对人生目标及道德标准的具体约束,缺乏实践意义。

(三)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相脱节

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目前,部分高校缺乏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教学设计,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道德责任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高校专业教育的各个环节中,仍需进行深入研究。

二、土地整治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探索

(一)历史文化融入课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国的历史文化悠久,土地利用贯穿古今,拥有大量与土地整治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历史素材。生活中也存在着很多与课程内容联系紧密的素材,教师可以从历史或者身边的案例着手,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兴趣。

(二)家国情怀融入理论课程,培养学生爱国意识

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对塑造学生的人格至关重要,有利于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道德修养,培养其爱国意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与青年学生紧密相连。作为新时代的高校专业课教师,需要转变思路,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家国情怀教育相结合,探索新时代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三)时政新闻融入授课内容,引导学生关心热点话题

时政教育是一扇窗口,能够有效拓宽学生的视野。及时了解与专业相关的热点话题,并结合课程知识进行理性分析评论,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关注时事政治的习惯,也避免了教师闭门造车、理论脱离实践的“填鸭式”教学。

(四)生态文明融入课程体系,增强学生专业自信

土地整治学课程主要是让学生从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基于专业的自然特色,在理论教学中强化生态文明教育,从学生角度出发,使其置身于生态文明理念的环境中,进而深刻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观,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理论自信。

(五)同行学科融入实践教学,扩展学生理论知识

土地整治学课程作为综合类的工程专业课程,涉及地理学、地质学、生物学、气候学、土壤学、经济学和工程技术科学等传统学科的研究内容。因此,学生仅凭单一的学科知识在土地整理实践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在土地整治实践教学过程中,导入其他学科知识,形成协同效应,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当然,不光要导入同行学科专业理论知识,也应该加入思政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而使教学内容具有更好的延展性。

三、土地整治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方案

(一)以历史典故为例,弘扬民族自信

教师在讲述土地整治学课程绪论时,可以以历史故事作为思政内容的切入点,弘扬民族自信。比如,以大秦帝国兴起的主要原因为切入点,引入“商鞅变法”中的措施——“废井田,开阡陌”,进而讲述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制度。以古代大国的崛起作为本门课程的开篇,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二)以粮食安全为例,增强学生历史责任感

教师在讲述土地整治学课程高标准农田建设时,可以以糧食安全问题作为思政内容的切入点,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比如,以美国经济学家莱斯特·布朗的文章《谁来养活中国》为切入点,以袁隆平先生一生致力于培育高产、稳产的杂交水稻,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为例,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三)以国家政策为例,强化学生绿色发展观

教师在讲述土地整治学课程土地整治项目分析时,可以以国家政策作为思政内容的切入点,强化学生的绿色发展观念。比如,以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的主题为切入点,通过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的国家政策,增强学生对绿色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认识。

(四)以生态环境为例,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教师在讲述土地整治学课程露天煤矿土地复垦时,可以以生态环境作为思政内容的切入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在我国改革开放的经济大发展中,遗留了大量的露天煤矿、金属矿、稀土矿等千疮百孔的矿区土地,严重危害了當地的生态环境。教师通过讲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告诉学生不仅要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也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五)以乡村建设为例,增强学生专业自信心

教师在进行土地整治学课程实习时,可以以乡村振兴建设作为思政内容的切入点,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心。土地整理是对田、水、路、林、村、城、矿的综合治理,涉及的学科知识复杂。比如,教师可以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例,用实践教学方法,讲述土地整治学课程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

土地整治学课程作为土地整治相关专业的一门核心必修课程,完善土地整治学课程思政的建设,是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深入挖掘土地整治学课程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和文化观,对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胡振琪.土地整治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7.

[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3]张保仁,崔英,姜倩倩,等.“新农科”背景下土壤肥料学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途径[J].安徽农学通报,2020(9).

[4]吴克宁,郝士横,赵华甫,等.“土地资源学”课程思政导入方法及案例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21(2).

责编:桃 子

猜你喜欢

土地整治专业课课程思政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浅析山东省临沂市耕地保护与利用
新形势下丘陵山区土地整治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分析
基于统计学理论的中国土地整治框架体系
光山县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助推精准脱贫方法研究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