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省健康促进县(区)工作人员培训现状与需求分析

2021-12-21池月云王冰娜王锡波黄鹏展吴孟雄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24期
关键词:培训者对象人员

池月云,杨 帆,王冰娜,王锡波,黄鹏展,吴孟雄

(广东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广东 广州 510630)

健康促进县(区)的创建可促进“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有效落实,并最终实现人民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的提高[1-2],目前已成为全面加强健康促进和教育、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有力抓手[3-4]。2015年,广东省在实施全国试点项目的基础上,全面开展“健康促进示范单位”创建活动[5],逐步在全省21个地级市178个县(区)[6]铺开健康促进县(区)建设。加强县(区)工作人员的能力建设,对提升创建质量具有积极意义。为全面了解广东省健康促进县(区)工作人员的培训现状和需求,制定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培训计划,开展本次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广东省在建健康促进县(区)工作人员1 096名。

1.2 方法

1.2.1 抽样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将21个地级市按所在区域划分为珠三角和非珠三角地区,每个地区至少抽取20个在建健康促进县(区),纳入所有符合条件的工作人员。纳入标准:(1)专业网络或工作网络参与健康促进县(区)创建的在职工作人员;(2)自愿参与调查。

1.2.2 调查方法 参考相关书籍文献[7-9],自行编制问卷,采用线上自填的形式开展调查。内容包括:(1)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所学专业、工作年限、工作岗位等基本情况;(2)接受培训的次数及级别、对培训的满意度及建议等培训现状,其中满意度评价按照“非常不满意”到“非常满意”分别赋值1~10分;(3)培训内容、形式、时长、频率与考核方式等需求情况,其中培训内容包括理论知识(16个条目)、实践技能(14个条目)和其他方面(11个条目)3个部分。

1.2.3 质量控制 调查前发函件至相关单位,阐明调查目的、内容和意义,以提高配合度。调查遵循自愿参与、无记名原则,由调查对象扫描二维码或登录网页自行填写。问卷内容均设置为必答题,以保证完整性。回收的问卷由双人核查,填写模糊或存在逻辑错误的问卷判定为无效问卷,予以剔除。

1.2.4 统计分析 导出数据库并用Excel整理,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或 M(P25,P75)表示;计数资料用频数、构成比或率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共调查1 201人,收回有效问卷1 09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1.26%。平均年龄为(36.56±8.69)岁;女性占比居多(60.7%);文化程度以本科/大专为主(83.9%),其余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高中/职高/中专(12.4%)、初中及以下(1.9%)、硕士及以上(1.7%);所学专业以非医学专业居多(62.6%),其中以管理学、教育学和其他为主,医学专业则以护理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为主;珠三角和非珠三角地区工作人员占比分别为51.8%和48.2%;62.4%的调查对象的工作单位属非专业网络,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学校(19.9%)、村居(社区)(15.6%)、机关事业单位(12.9%)、政府(6.1%)、街道(镇)(4.4%)、企业(3.6%);37.6%的调查对象的工作单位属专业网络,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基层医疗机构(21.9%)、医院(9.6%)、卫生健康局(委)(3.5%)、公共卫生机构(2.6%);工作年限为(13.06±9.33)年;以专业技术岗位居多(38.8%),其余占比分别为管理岗位22.9%、工勤技能岗位2.6%、聘用人员24.8%、其他10.9%。

2.2 培训现状

2.2.1 既往培训情况 82.9%的调查对象表示参加过相关培训。参加3次及以上者占43.2%,参加2次者占25.4%,参加1次者占31.4%。84.4%表示参加过县区级及以下组织的培训;参加过国家、省、市级培训者的比例分别为0.8%、9.5%、34.0%。

专业网络和非专业网络工作人员培训参与率分别为84.0%(346/412)和82.3%(563/68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07,P=0.476),均以县区级及以下级别培训为主。相比专业网络人员,非专业网络人员参与县区级及以下级别培训更多(P<0.001),参与市级及以上级别的培训较少(P<0.05),见表1。

表1 专业网络和非专业网络工作人员参与培训情况[n(%)]

2.2.2 培训满意度及建议 参与者对既往培训的总体满意度为9(8,10)分,认为培训方式太单调、缺乏培训教材、课程内容不实用、时间安排不合适的比例分别为52.4%、44.6%、40.2%、37.1%;认为课程设置、培训时间安排、培训前与学员沟通、培训地点选择等方面需要改进的比例分别为55.7%、50.4%、37.5%、33.6%。

2.3 培训需求

89.1%(976人)的调查对象表示需要培训。除了工作年限在40年以上和从未参加相关培训者,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专业、地区、专业网络、工作年限、工作岗位、参与过培训的工作人员培训需求率均高于80.0%。曾经参与培训者需求率比从未参加者高(P<0.001);其他各类特征的工作人员培训需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创建健康促进县(区)工作人员培训需求情况[n(%)]

2.3.1 培训内容需求 理论知识方面,总体需求排在前5位的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健康教育(49.2%)、心理健康教育(47.5%)、急救和疾病预防知识(47.1%)、健康传播(41.3%)以及场所健康教育(38.9%)。其中,专业网络人员需求前5位内容为场所健康教育(44.4%)、健康传播(43.7%)、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概述(37.6%)、控烟健康教育(37.4%)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健康教育(37.1%);非专业网络人员需求前5位内容为急救和疾病预防知识(57.9%)、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健康教育(56.4%)、心理健康教育(55.4%)、健康传播(39.9%)以及重大健康问题的健康教育(37.1%)。实践技能方面,开展健康传播(61.4%,58.0%,63.5%)、组织培训活动(58.9%,53.6%,62.0%)、建设健康场所(51.5%,44.9%,55.4%)和人群健康调查(45.7%,44.2%,46.6%)均位列总体需求、专业网络人员与非专业网络人员需求的前4位。但位列第5的需求略有不同,总体需求和非专业网络人员需求的第5位均为整理档案资料(36.2%,34.9%),专业网络人员第5位需求为实施行为干预(41.7%)。其他内容方面,总体需求及非专业网络人员需求排在前5的均为沟通技巧(62.4%,61.4%)、授课技巧(48.4%,45.0%)、课件设计制作(46.7%,41.8%)、新媒体平台运营(41.1%,38.7%)和公文写作(40.3%,37.7%)。专业网络人员最需要的同样是这5项内容,但排序略有不同,依次为沟通技巧(64.1%)、课件设计制作(54.9%)、授课技巧(54.1%)、新媒体平台运营(45.1%)和公文写作(44.7%)。见表 3。

2.3.2 培训形式、频率、时长、教材及考核结业需求 97.8%的调查对象认为需要多种培训方式灵活结合,首选的4种培训形式为实地教学(67.0%)、操作示范(66.2%)、案例分析(62.0%)与讲座(50.5%)。43.1%的调查对象认为每季度培训一次较为合适,46.5%认为每次培训时长以2~3天为宜,89.7%不希望每节课持续时间超过1小时,84.8%表示需要书面教材。56.9%的调查对象支持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首选的3种考核形式为培训效果追踪评估(56.1%)、开卷考试(50.0%)和课堂作业(44.4%)。66.4%的调查对象希望颁发结业证书,48.8%希望授予学分。

3 讨论

3.1 培训需求度较高,非专业网络人员需加强引导

创建健康促进县(区)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如没有开展系统培训,工作人员可能缺乏对创建目标、策略、措施等的共同认识,欠缺相关知识与技能,其综合能力难以满足工作需要,很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和创建效果欠佳[7,9]。2019年版全国健康促进县(区)综合评分表也提示我们,专业网络和工作网络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工作专(兼)职人员培训覆盖率需达100%。本次调查显示,17.1%(187/1 096)的调查对象从未参加过相关培训,且过半工作人员无医学专业背景,提示应大力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这也与近九成调查对象表示需要培训的结果相符。此外,参加过培训者的需求率比从未参加者高(P<0.001),推断可能与未接受培训者尚不能体会通过培训获取的知识和技能可有效指导建设实践有关。此外,相比专业网络人员,非专业网络人员较少参与市级及以上级别的培训(P<0.05),可能因为既往此类培训大多以专业网络人员为授课对象,忽略了非专业网络人员的需求。但在基层实际工作中,非专业网络人员目前仍为各类卫生健康单位创建的中坚力量,同样要掌握建设健康促进县(区)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因此,在确保培训全员覆盖的基础上,应适当加强对非专业网络人员的培训和指导。

表3 培训内容需求情况[n(%)]

3.2 内容需求存在差异应分类指导,培训形式宜灵活多样

尽管参与培训者对既往培训的满意度较高,但仍有40.2%表示课程内容不实用,55.7%认为课程设置需要改进,提示培训质量仍有待提升。不同工作人员对培训内容的需求不尽相同,如非专业网络人员更需要急救和疾病预防等实用型知识,而专业网络工作人员更需要场所健康教育等专业型知识,提示设计课程时要充分考虑培训对象的特点和需求,不能“一刀切”。此外,选择何种培训方法也是培训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8]。调查显示,52.4%参加过培训者认为培训方式太单调,97.8%的调查对象希望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提示当前以讲座为主的培训形式未能满足其需求。既往研究[9-10]也指出,健康教育实践性较强,纯理论培训班效果不明显,学员希望授课能将理论和实践技能结合。因此,在今后的培训中要结合实际,灵活选择培训方式,将传统培训逐步转变为参与式培训[10],以任务导向式课程培养健康教育应用技能型人才[11]。

3.3 开发针对性强的教材、科学合理规划满足学员需求

调查发现,44.6%曾参与培训者认为缺乏培训教材,84.8%的调查对象认为需要书面教材,提示既往只提供授课课件并不足以帮助学员在培训结束后顺利开展工作,可考虑开发相应工作技术规范与指南,以确保工作指向清晰、有例可循。另外,曾参与培训者中37.1%认为培训时间安排不合适,50.4%认为需要改进培训时间安排。调查显示,合适的培训频率和时长分别为每季一次(43.1%),每次2~3天(46.5%),每节课不超过1小时(89.7%)。相关研究也曾指出,单次培训时间太长容易使学员产生倦怠感,时间太短又不利于内容的消化理解[8],提示合理安排时间对于保证培训效果至关重要。此外,56.9%的调查对象支持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考核不仅能反映培训效果,还可及时发现培训存在的问题,以促进培训质量的提升。因此,在制定培训计划时不仅要考虑培训内容和形式,还要在教材选择、时间安排等方面满足培训对象需求,并纳入效果评估,以保证培训成果长效落地。

猜你喜欢

培训者对象人员
涉税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以纳税人举证责任为考察对象
云端 落地 花开——山东省乡村教师培训者培训学习后记
让刑满释放人员找到家的感觉
教师培训者:从专业性到实践性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中小学校长和幼儿园园长培训者专业能力相关问题简论
不得与工会组织任职期内人员解除劳动合同
基于熵的快速扫描法的FNEA初始对象的生成方法
教师培训要有“场”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