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医学专业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喜好与意愿的调查及分析

2021-12-21张倩也史新竹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24期
关键词:流行病学本科生理论课

薛 萍,张 莹,张倩也,方 雪,史新竹

(沈阳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流行病学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和应用性的方法学学科,旨在预防和控制疾病、促进人群健康[1]。随着2020年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作为公共卫生政策和疾病控制核心技术的支撑学科,体现出培养学生流行病学知识技能和实践方法能力的重要意义。“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理念引领下的教学改革解决了传统单一教学模式乏味的问题。而如何将这种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转化为实际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就必须结合学生学习心理和态度,这对于提高流行病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2]。因此了解大学生对目前高校教学状况的感受、看法及对教学改革的想法,对于推动教学改革无疑是极为重要的动力[3]。在新的公共卫生形势下,国内各高校对于流行病学课程教学进行了大量教学改革,主要集中在教学方法改革和提高教学效果等环节。但遗憾的是,目前我们对教学改革的研究往往忽略了学生感受这一方面。故本研究将选取与新冠肺炎预防、治疗有关的3个专业(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卫生检验与检疫学)的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先后开展了一次教学现况及喜好的问卷调查、一次教学改革意愿的问卷调查,旨在了解目前流行病学针对各医学专业的教学效果,最终为后续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分别以沈阳医学院2020年主修流行病学课程的2018级临床医学、2016级预防医学、2018级卫生检验与检疫学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其中临床医学专业流行病学理论课20学时,实习课8学时;预防医学专业流行病学理论课50学时,实习课52学时;卫生检验与检疫学专业流行病学理论32学时,实习20学时。研究采用问卷星在线调查软件开展了两次横断面调查,均于课程结束后、期末考试前要求学生匿名填写问卷。第一次问卷内容主要包括:(1)基本信息;(2)目前课程评价;(3)课程喜好。在对学生详细描述对分课堂这种教学方法后进行第二次问卷调查,主要以课程改革方式的认可情况为主。

调查数据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2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调查不同专业医学本科生对流行病学目前教学状况的评价

调查问卷共收集371名本科生反馈信息,其中男生129名(34.77%),女生242名(65.23%);临床医学专业142名(男54人,女88人),预防医学专业185名(男60,女125人),卫生检验与检疫学专业44名(男15人,女29人)。不同专业的学生虽然对流行病学的评价存在差异(P=0.013),但各专业均有超过70%的学生认为流行病学是一门较难的学科,尤其难于记忆。对于是否进行课前线上学习,选择“偶尔”的比例最高(66.31%),各专业之间选择存在差异(P<0.01)。理论课内容总体安排认可度达60.65%,而实践课内容总体安排有73.85%认为应当优化课程设计,改进教学模式。对于课前线上学习是否有作用,选择“很有益处”的比例为86.52%,课时安排较多的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较其他专业学生选择慕课学习的学生更多(P=0.015)。在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中(多选),认为最重要的前3个因素分别是“A.教师的授课方式”“D.章节的难易程度”“C.学生的学习基础”,选择的人数和比例依次是285人(76.82%),285人(76.82%),252人(67.92%)。在“采取哪种方式复习流行病学”中(多选),认为最重要的前两个因素是“A.注重教师讲解”和“B.注重平时积累”,选择的人数和比例依次是310人(83.56%)和304人(81.94%)。详见表1。

表1 不同专业医学本科生对流行病学目前教学状况的评价[n(%)]

2.2 调查不同专业医学本科生对流行病学教学模式的喜好

在“喜欢的授课模式”中(多选),本科生最喜欢的前3个模式分别为“A.以教材为主的传统教学”“B.以问题为导向的案例式教学”“D.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选择的人数和比例依次是256人(69.00%),244人(65.77%),156人(42.05%)。在“在课堂上通过哪种方式进行学习”中(多选),本科生选择最多的前3个选项分别是“A.音乐、视频、电影片段情景化”“E.多拓展文化背景知识”“D.多提开放性问题”,选择的人数和比例依次是257人(69.27%),247人(66.58%),196人(52.83%)。对于师生知识交流方式,选择“在课堂上当众交流”的比例最高(75.74%),其中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更期望课堂交流(P=0.032)。对于“是否喜欢讲授难点重点后,留出时间内化吸收,实践时间开展同学间的互动讨论”,选择“喜欢”的比例高达81.13%,不同专业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90)。在“流行病学哪部分内容应该改变教学模式,加强学习效果”中(多选),本科生认为最需要的前3个部分分别是“D.病例对照研究”“G.偏倚及其控制”“C.队列研究”,选择的人数和比例依次是118人(31.81%),111人(29.92%),110人(29.65%),3个专业间有所差异,但多集中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学习上(P<0.05)。详见表2。

表2 不同专业医学本科生对流行病学教学模式的意向和喜好[n(%)]

2.3 调查不同专业医学本科生对流行病学教学模式的认可

对于“慕课内容是否需要教师进一步整理”,选择“需要”的本科生比例最高(81.40%),不同专业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110)。对于“对分课堂是否适合流行病学”,选择“合适”的比例为74.12%,不同专业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196)。详见表3。

表3 不同专业医学本科生对流行病学教学模式的认可[n(%)]

3 讨论

3.1 以教材为主的传统教学并不过时,大刀阔斧的改革尚不可取

通过对沈阳医学院3个专业371名学生开展流行病学教学改革的喜好与意愿情况的问卷调查和分析,发现喜欢以教材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学生占69.00%。这意味着流行病学传统教学虽然不利于学生主动思考,但对于习惯了以教材为主的学生来说大刀阔斧的教学改革尚不可取[4]。

2001年,最具革命性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流行病学教学改革也在大环境下不断探索。及时改变教学方式,积极推进多种教学方式,然而这些并没有在现实中有效落实。过快的教学改革尚不可取的原因很多,究其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对学生的教改接受度缺乏认识。现今的大学生是听着传统课堂授课长大的,力度太大的教学改革学生并不适应,这使教学改革失去基础,盲目照搬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导致教学改革偏离最初目的。应该根据学生需求,在理论课中仍然以传统教学为主,并增添多元化教学元素,在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实践课中改变教学模式,让学生体会到教学改革带来的乐趣及益处,并针对不同专业调整理论课和实践课内容以及适当增加或减少部分内容的学时安排。

我国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不能丢,但是也应当清醒地看到传统教学有着不可回避的问题:一是只有教师问学生,很少有学生问教师;二是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自主选择、自由表达的时间、空间。虽然有启发设问,但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学生没有时间和空间充分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因此,应在课堂上预留一部分时间用于学生对重点、难点的内化吸收,并增加师生互动讨论和生生互动讨论环节等促进流行病学教学气氛的一系列举措。

3.2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针对医学本科生的意愿,开展具有特色的混合式对分课堂教学改革

通过问卷调查和分析,发现各专业的学生普遍认为流行病学是一门较难的学科,尤其难于记忆。另外发现教师的授课方式和讲解对教学效果及复习影响很大,并且学生喜欢在教授重点、难点后留一些时间用于内化吸收,增加一些课上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机会。根据目前课程评价和课程喜好的问卷调查结果,初步选择了符合学生需求的对分课堂这一教学模式,并在两次调查中得到了广泛认可。

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的对分课堂把教学在时间上清晰分为3个环节:讲授、内化与吸收、讨论。只有教师和学生产生共鸣时才能获得理想的教育目标达成度。对分课堂有效结合了传统讲授教学以及讨论教学的优点,权责对分,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且进行延时讨论,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创新能力。对分课堂是目前在国内实践教学中比较新颖的优质教学模式,但缺乏流行病学医学教学实践应用。

全面照搬并不可取,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学情,灵活地将对分课堂教学结合翻转课堂、BOPPPS、比赛教学法等混合式教学方式应用于流行病学教学中,对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有实际应用能力的医学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实践教学是流行病学课程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提高教学质量中的作用举足轻重[5]。在此次调查中也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实践课需要教学改革,而不仅仅是理论课的重复。因此,拟将理论课与实习课结合,实施对分课堂教学法。教学前将每班学生分为3~4个小组,每组8~10人。在理论课上由教师系统性地讲授理论知识,符合现今学生的学习习惯,而遇到重点、难点内容,给学生内化吸收、生生讨论的时间。在学生理解之后,教师根据问卷星课上章节测试结果,给出一系列紧扣“必须掌握知识点”的实际应用题目。要求每组选择一个题目做PPT并在实习课上汇报,然后学生各自通过课堂知识理解、查文献、网上查询等多渠道方法获得具体的解决方案;同时在深入学习后各小组讨论出一个问题,在下次对分实习课上各组之间相互提问,生生互动答题,实现比赛教学法。在整个互动过程中,教师起辅助作用,协助学生完成实践课堂内容,必要时指导教师进行补充和修正。最后由教师选择性答疑并总结讨论情况,再由教师整合重点、难点内容,及时以练习题的形式考核评价。流行病学教学结束后,通过设计问卷调查学生在对分课堂教学法实施后流行病学组织交流、专业文献查阅、课题分析、写作能力的培养等,从而评价教学改革的效果。

3.3 通过两次改造,将慕课的优点发挥到极致,从盲目学习到针对性学习

此次的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慕课学习非常有用,但是为什么存在慕课学习时长过短甚至没有进行慕课报名学习的情况?最主要的原因是慕课内容繁杂、过多过长,不像线下学习一样教师给出明确的重点、难点,学生主体性发挥明显不足,导致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注意力不集中。其次是教学平台的问题,由于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全国高校集中时间进行授课,进入慕课学习导致平台卡顿。再次,学校为学生推荐学习网站、App、公众号时,没有充分考虑自身学校不同专业本科生教学特点,盲目推荐慕课资源平台,从而导致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诸多疑惑和困难,并且缺乏沟通。为了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而影响学校教学进度,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教师在课前告知学生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流行病学课程的存在,并根据教学目标对过长的教学视频进行编辑,同时选取多个优秀重复课程的精华部分进行组合编辑,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自行录制更符合教学要求的视频。上课前将视频上传到学生群或本校定制化的教学平台。然后,在集中讨论环节中帮助学生紧抓重点,并解答学生在慕课学习中存在的疑惑和问题。

3.4 依据不同专业授课对象的差异和需求,开展针对性课程教学改革

通过问卷调查和分析,发现学生大多喜欢课堂中加入音乐、视频、电影片段情景化的内容,增加学习过程的代入感与体验感。根据“00后”学生的学情变化,适当加入一些电子互动交流体验教学,例如虚拟仿真等。由于课时安排的不同,课堂讨论、启发互动、独立思考的时长安排也应该根据专业需求进行调整。各专业学生对流行病学教学中采用对分课堂教学的认可度普遍较高,但不同医学专业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各专业学生对教学中具体改革方案呈现形式及知识诉求重点等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需要教改内容的调查中,不同专业学生用选项表明了自身流行病学知识的难点与改革诉求。3个专业的学生均认为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内容需要改革,但具体课程选择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临床医学与卫生检验与检疫学专业需要加强“病例对照研究”的学习,而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更注重“偏倚及其控制”,加强研究方法应用的严谨性。提示在今后教学中,不同专业授课案例一定要依据授课对象加强针对性和差异性,而此次问卷调查为教师如何做好流行病学教学改革提供了各医学专业的优先级顺序。

4 结语

根据学生需求,将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方法应用于流行病学教学中,在理论课上采用传统教学结合多元化教学元素,在实践课中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对慕课内容进行编辑,提高学习效率;依据不同专业授课对象的差异和需求,开展针对性课程教学改革;同时增进师生交流,及时调整改进方式方法,优化课程设计,提高流行病学课程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流行病学本科生理论课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羊细菌性腹泻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措施
鹅副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控
猪李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
新型冠状病毒及其流行病学特征认识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本科生党支部活动方式的创新研究
论法学本科生法律思维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