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网络的形成性学业评价系统在儿科多层次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2021-12-21薛仁杰周小冬唐维兵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24期
关键词:外科学学业儿科

薛仁杰 ,周小冬 ,唐维兵 ,2*

(1.南京医科大学儿科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8;2.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江苏 南京 210008)

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大力推进儿科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1]。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在儿科人才培养中起“指挥棒”作用,长期以来,对儿科专业学生的考核评价都是基于期末理论和操作考试的总结性评价,存在评价周期长和反馈不及时的问题,截至目前,如何同质化地培养、评价、考核学生仍是教学中的难点。不同于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一种过程性评价,力图通过评价向学习者和教师双方提供反馈,使其了解并改进教学过程中的缺陷,从而使双方获益。有人质疑现行的形成性评价是不同名目、多次进行的mini终结性评价[2];也有人认为,一个学习评价活动,无论由何人设计,无论在教学过程中以何时、何地、何种方式实施,只要所收集的信息用于诊断、分析和改进教学,就是形成性评价[3],形成性评价中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每轮评价中教师和学习者利用评价结果对教学进行实时改进[4]。

形成性学业评价究竟评价的是什么呢?既往文献研究表明,目前国内对形成性评价有3种典型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形成性学业评价方法评价的是学习者认知学习的过程;第二种观点认为形成性学业评价方法评价的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第三种观点则关注学习效果,把形成性学业评价看成阶段性的学习效果。但实际上,这3种观点都是不够科学准确的,首先,学习、思考过程中非智力的情感态度因素以及学习后的结果(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果认为学习过程比结果重要,强调让学习者接受规范化的学习流程,结果只能适得其反,不能真正导向学习过程的优化。其次,如果强调学习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而将对学习者智能表现的评价排除在外,显然是十分狭隘的。最后,只关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忽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情感和态度,显然也不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导向。因此,真正的形成性评价应该是对学习动机、过程和效果三位一体的评价,三者是整体存在、不可分割的[5]。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小规模私有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翻转课堂、“双螺旋”等新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6-8],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计算机辅助的形成性评价系统可帮助教师将注意力集中于教学和评价,而非数据收集[9],鼓励学习者将考试前的紧张学习变为连续学习[10],提高学习者处理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学满意度[11]。疫情期间,南京医科大学儿科学院为解决公共教学平台使用量大、服务器超负荷致网络卡顿、师生无法现场教学互动以及教师不能评估教学效果等问题,聚焦如何开展在线教学互动和如何实施形成性评价检测教学效果两个核心,独立开发基于网络的形成性学业评价系统,即本科课程管理平台,并首次用于2016级儿科专业学生小儿外科学课程的线上教学与学业评价,综合考量学生出勤情况、平时作业成绩和测验成绩,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及时反馈,以期在传统总结性评价的基础上,构建规范的形成性评价体系,从而改变教学模式和学业评价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南京医科大学2015级和2016级儿科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5级儿科专业学生125名,均为五年制,男女比例为44∶81。2016级有五年制和“5+3”一体化学生121名,五年制儿科专业学生66名,男女比例为28∶38,2016级“5+3”一体化儿科专业学生55名,男女比例为26∶29。

1.2 研究方法

1.2.1 比较接受不同评价方式儿科专业学生的成绩 2016级儿科专业学生的小儿外科学课程实行基于网络的形成性学业评价方法,2015级儿科专业学生小儿外科学课程实行传统的线下授课和总结性评价。基于网络的形成性学业评价方式的做法为:开学即向学生公布学业评价方案。课前3天,通过形成性学业评价系统提前发布课前预习资料,包括教学相关基础知识内容、疾病的最新综述和指南、相关思考题,学生运用移动设备的App实现课前预习资料的获取和自主预习;课堂中,系统生成二维码签到、线上授课,下课前5分钟推送课堂测验,系统当场评分及分析试卷,及时向师生反馈测试结果,对于正确率低的题目当堂或课后讲解;课后,在形成性学业评价系统布置作业、发布课堂学习内容的拓展资料,并将临床案例引入教学,对学生提交的课后测试题在线答疑;最后,回顾课堂和课后,教师分析教学难点及学生知识薄弱点,改善下一轮教学。形成性评价下儿科专业学生小儿外科学的平时成绩由签到、课堂测验成绩、平时作业成绩计算得出,平时成绩=学生出勤×25%+课堂测验×25%+平时作业×50%。形成性评价方法下的最终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60%;总结性评价方法下的最终成绩=期末考试成绩×100%。2016级和2015级儿科专业小儿外科学期末试卷同为小儿外科教研室专人所出,题型分布、考试时间相同,专人改卷。通过试卷分析发现,2015级优秀率17.6%,良好率46.4%,及格率为100%;2016级优秀率13.2%,良好率为50.4%,及格率为100%,试卷整体难度和区分度无明显差异。

1.2.2 比较不同学制层次儿科专业学生形成性评价实施情况2016级“5+3”一体化和2016级五年制儿科均实行基于网络的形成性学业评价方法,比较2016级“5+3”一体化(即本硕连读学生)和2016级五年制儿科专业学生形成性评价的实施情况及应用形成性学业评价系统后的成绩。

1.2.3 应用形成性学业评价系统对儿科专业学生不同时期成绩的影响 将2016级儿科专业学生小儿外科学最终成绩作为短期成绩,分析基于网络的形成性学业评价系统对学生短期成绩的影响。将2016级“5+3”一体化学生小儿外科学课程结束半年后选导师时的综合面试成绩作为中期成绩,分析基于网络的形成性学业评价系统对学生后期综合发展的影响。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接受不同评价方式、不同学制层次学生的课程成绩等正态分布数据,采用非参数检验分析非正态分布数据。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探究2016级儿科专业学生小儿外科学最终成绩的影响因素。通过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了解面试成绩形成的相关因素,探讨形成性学业评价系统对选择小儿外科或小儿内科作为研究生期间专业方向的2016级“5+3”一体化儿科专业学生中期成绩的影响,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研究结果

2.1 接受不同评价方式对儿科专业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接受形成性学业评价的2016级五年制儿科专业学生的小儿外科学最终成绩略高于接受总结性评价的2015级五年制儿科专业学生,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评价方式下的同一课程成绩比较(±s,分)

表1 不同评价方式下的同一课程成绩比较(±s,分)

年级小儿外科学最终成绩2016级(形成性评价)2015级(总结性评价)FP 83.2±5.0 82.6±7.5 17.841 0.556

2.2 形成性评价在2016级“5+3”一体化和五年制儿科专业学生中的实施情况

2016级“5+3”一体化(即本硕连读学生)和2016级五年制儿科专业学生在形成性学业评价系统中的签到、作业和测试情况见表2。2016级“5+3”一体化儿科专业学生签到情况明显优于2016级五年制儿科专业学生,二者作业和测试完成情况无明显差异。

表2 基于网络的形成性学业评价系统签到、作业和测试情况[n(%)]

2.3 不同学制层次的儿科专业学生形成性学业成绩比较

接受形成性评价的2016级“5+3”一体化儿科专业学生小儿外科学的平时成绩显著高于同样接受形成性评价的2016级五年制儿科专业学生(P=0.002)。2016级“5+3”一体化儿科专业学生和2016级五年制儿科专业学生的小儿外科学期末考试成绩、小儿外科学最终成绩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不同学制层次的儿科专业学生成绩比较(±s,分)

表3 不同学制层次的儿科专业学生成绩比较(±s,分)

注:*为非参数检验

学制层次 小儿外科学平时成绩 小儿外科学期末考试成绩 小儿外科学最终成绩2016级“5+3”一体化(形成性评价)2016级五年制(形成性评价)t/F P 85.5±3.281.3±7.382.9±5.0 84.3±2.982.5±7.483.2±5.0*0.002 0.355 0.349 0.154 0.747

2.4 基于网络的形成性学业评价系统的短期效果

以接受形成性评价的2016级儿科专业学生的小儿外科学最终成绩作为因变量,以性别(女=0,男=1)、学制(“5+3”一体化=0,五年制=1)、小儿外科学平时作业成绩、小儿外科学平时测验成绩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形成性学业评价系统中的小儿外科学平时作业成绩是小儿外科学最终成绩的影响因素(P=0.000),见表4。

表4 2016级儿科专业学生小儿外科学最终成绩的影响因素

2.5 基于网络的形成性学业评价系统的中期效果

2016级“5+3”一体化儿科专业学生共55人,其中13人选择攻读小儿外科方向,24人选择攻读小儿内科方向,其余18人选择攻读成人方向。分别组织专家对学生进行面试及打分,面试内容包括外语应用能力、专业基础及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结果发现,小儿外科学生面试成绩与小儿外科学期末考试成绩(r=0.817)、小儿外科学最终成绩(r=0.796)高度相关,与小儿外科学平时作业成绩(r=0.646)和小儿内科学期末考试成绩(r=0.623)具有中度相关性。小儿内科学生面试成绩与小儿外科学期末考试成绩(r=0.590)、小儿外科学最终成绩(r=0.586)和小儿内科学期末考试成绩(r=0.553)中度相关,与小儿外科学平时作业成绩无明显相关性(r=0.137),见表5。

表5 2016级“5+3”一体化儿科专业学生面试成绩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探索虚拟现实有机衔接的数字化学习、教学和评价新模式

高等教育评估是高等教育重要的质量保障制度,中国高等教育协会提出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形成“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先进评估理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评估方法,促进信息技术与评估方式方法深度融合,推进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体系的现代化[12]。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洪兵[13]在《健康报》上发表的《推进医学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论,指出要探索建立虚拟与现实有机衔接的混合式数字化学习、数字化教学和评价新模式。本研究中构建的基于网络的形成性学业评价系统是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过程和效果三位一体的评价,主要在线上教学的基础上实施,是对未来课堂的一次初探,也是从理论到实践的一次提升。

3.2 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

本研究中构建的基于网络的形成性学业评价系统主要基于形成性评价方法,该方法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学家提出的一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方法,近年来逐渐引入医学教学领域,是基于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和反思所做出的发展性评价,提倡教学融合,使学习者从被动变为主动[14]。既往研究发现,基于信息系统的形成性评价有利于优化临床教学过程,提高学习者的综合素质[15],本研究通过统计形成性评价系统中学生签到、作业和测试的情况,发现2016级“5+3”一体化儿科专业学生完成小儿外科学课程80%以上签到的比例高于2016级五年制儿科专业学生,比较二者成绩后发现,2016级“5+3”一体化儿科专业学生小儿外科学平时成绩显著高于2016级五年制儿科专业学生(P=0.002),二者最终成绩无显著差异(P>0.05)。针对形成性评价是否应该包含总结性评价的问题,目前教育界仍有争议,有人认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是对立、分割的,但也有人认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是评价这一连续体的相互关联的两面,形成性评价可解释总结性评价,阐明评价目标实现的程度及下一步方向[16]。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严格学业标准,完善学生学业要求,严把出口关,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因此,在今后形成性学业评价系统的应用过程中,需加强宣教,提高学习者参与积极性,对于不同学制层次的学生,需将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有机融合,因材施教,探索最适合学生特点的评价方案。

3.3 加强线上教学与交互、评价和反馈机制有机融通的评价方案

本研究通过比较2015级和2016级五年制儿科专业学生小儿外科学最终成绩,探究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对成绩的影响。结果发现,2016级五年制儿科专业学生(形成性评价)的小儿外科学最终成绩略高于2015级五年制儿科专业学生(总结性评价),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教学相比,线上教学突破时空界限,对学习者自我约束力和自身学习能力的要求较高,若不能及时关注学习过程,将直接影响在线学习的效果。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和学生与内容的交互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在线学习者有效的学习。王孝金等[17]对在线学习中深层次学习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将个体、交互和环境三方面因素纳入理论模型,结果表明,在线学习中环境因素对深层次学习影响最大,良好的在线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是促进深层次学习的关键。以往认为,网络授课效果不及现场授课,但此次疫情期间通过形成性学业评价系统我们发现,儿科学生小儿外科学成绩不降反升,引发笔者思考,发展在线教育应满足时代和现实的迫切需要[18],线上授课模式下更要注意教学、评价和反馈。加强线上教学的形成性评价,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改进教学过程,对学习者而言,线上教学的形成性评价有助于增强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19]。此外,采用形成性评价的学生在平时的签到、作业和测试上花费的精力更多,更易于评估平时成绩,从而规范管理。

3.4 构建评价学习者短期、中期和长期学习成果有机结合的考评体系

本研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了解形成性学业评价系统的近期效果,发现小儿外科学最终成绩与平时作业成绩密切相关(P<0.05),与学生性别、学制层次和平时测验成绩无显著相关性(P>0.05),因此,学生需注意平时点滴积累,考试前突击的学习方法可能会让学习者在考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但也只是短期记忆,并不能使学习者真正掌握学业。此外,形成性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学双方发展,这也是我们改变评价方式来督促学业的初衷,因此,除分析短期成绩外,我们也十分关注学生后期发展。通过Pearson和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基于网络的形成性学业评价系统的中期效果,发现小儿外科学生面试成绩与小儿外科学平时作业成绩显著相关(P<0.05),基于网络的形成性学业评价系统除影响学生短期成绩外,对学生后期的发展也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只有平时积累、长期巩固,才能厚积薄发,最终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

4 结语

本研究发现基于网络的形成性学业评价系统有助于形成及时、高效的反馈机制,满足日渐多元化的教学评价要求,有助于规范学生管理,改善教学过程,提升学生成绩,促使教育考评体系的现代化,但形成性评价仍存在一定缺陷,如形式多倾向于理论性纸笔考试,学生课内实验、见习技能难以得到有效监测,教师和学生反馈不足等[20]。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仍需继续探索,促进师生、生生教学在线互动互助,促使形成性评价高质量发展[21]。

猜你喜欢

外科学学业儿科
“顾氏外科”师承教育融于中医外科学住培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艰苦的学业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儿科常见病,贴敷更有效
圆梦儿科大联合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
35
李发枝教授治疗儿科疑难杂症验案4则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中医外科学教学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