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唱练耳对声乐演唱技巧的影响

2021-12-04马金玉伊春职业学院

艺术品鉴 2021年36期
关键词:习练音准演唱者

马金玉(伊春职业学院)

声乐演唱是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声为音乐媒介,带给受众层次丰富、震撼人心的审美体验。对于声乐习练者来说,视唱练耳是一项学习声乐的重要方式,经过长时间的习练不仅可以提升自身对音准的把控力、音乐感知力,还能丰富自身声乐演唱技巧。文章以视唱练耳的主要内容及其艺术作用为切入点,简要分析视唱练耳在提升声乐演唱能力中的重要价值,重点从识谱读谱、乐感、音乐素养及音乐表现力三个方面探究视唱练耳对声乐演唱技巧的影响,仅供参考。

视唱练耳源于中世纪欧洲,当时法国音乐理论家规多·阿雷迪为快速、有效地提升人们演唱圣咏时的音准与感染力,在记谱的基础上结合当时人们的声乐演唱水平确立了“视唱”这种声乐习练方法。至1882 年,法国教育家亚历山德罗·让阿尔伯特·拉维格纳柯为进一步契合当时的音乐发展进程提出了“练耳”这一概念,在“视唱”基础上形成了一门完整的声乐演唱基础性教育学科。视唱练耳经过不断完善与长期实践逐渐发展至其他国家,我国于1924 年在萧友梅的带领下开始系统、完善、专业地接纳与融合视唱练耳。当代音乐教育体系内,视唱练耳依然占据基础地位,虽然其专业化程度明显提升,但诸多细节内容还有待挖掘与尝试。下文将以“唱”为核心,论述视唱练耳对声乐演唱技巧的影响。

一、视唱练耳主要内容

视唱练耳不仅是音乐教育体系内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声乐演唱习练者走进音乐、理解音乐、感知音乐魅力、获得音乐素养的媒介。在分析视唱练耳对声乐演唱技巧的影响之前,有必要了解视唱练耳的主要内容,才能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对课题进行深入探究。

视唱练耳由“视唱”与“练耳”两个部分构成,“视唱”体系形成较早,在视唱练耳内起到主导作用,占据着核心地位,主要指习练者识谱记谱中需要准确把握的音准、节奏与速度等基本要求,在坚持不懈的习练中,声乐演唱习练者逐渐形成一种较为固定的音感、音准,可以把握不同声乐作品的节奏与强弱对比,在“听”中达成既定的习练目标;“练耳”是指声乐演唱习练者采用不同的唱名法对音阶、音程、旋律等进行演唱,练习发展自身的听觉对其产生强大的听辨能力,要求演唱者能够从听觉上辨别节奏、时值、旋律等的微小变化。

视唱练耳是将“听”与“唱”完美结合的声乐习练方法,习练者具有高度的音乐素养、音乐感知力及音乐敏感性,才能在把握声乐演唱音准、音高、节奏、时值与旋律特点的基础上融入自身多样化的演唱技巧。视唱练耳虽然为基础性的练习方法,但是,对于提升习练者声乐演唱表现力、实践力具有重要意义,其内容包括气息与乐句训练、节奏与节拍训练、连音与跳音训练、延长音训练、音乐术语训练、多声部视唱训练、钢琴伴奏视唱训练等,可见其内容十分丰富,基本囊括了声乐演唱中需要的所有技艺,可以有效提升习练者艺术素养,促成其良好的音乐审美情趣。

二、视唱练耳的艺术作用

视唱练耳作为声乐演唱的基本训练内容,虽然当前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但其边缘化、随意化的发展趋势愈加明显。在声乐演唱领域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不仅需要承认视唱练耳的基本功训练作用,还需深入挖掘其艺术价值,才能引发声乐演唱领域对视唱练耳的广泛重视。

(一)“视”的艺术作用

视唱练耳中的“视”,即看、读、识。对于声乐演唱而言,乐谱类似于“设计图纸”,演唱相当于对各类音乐要素的整合与“施工”,二者相辅相成,相互配合,才能完美诠释声乐作品。看懂“设计图纸”是声乐演唱艺术加工的先决条件,也是演唱的重要依据。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乐谱包括:其一,五线谱,即在五条平行线及其上下加线内记录谱号、调号、音符、休止符等标记形成相对完整的谱面规则。在音乐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六线谱、七线谱,但经反复演唱实践证明,五线谱是最为科学的乐谱,这也是其从16 世纪流传至今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二为简谱,以阿拉伯数字表示音乐七声,以“o”表示休止符,可以表现部分简单乐曲的谱面规则。其三为工尺,是我国传统的记谱方法,虽然当前使用范围较为狭窄,但在歌唱传统音乐作品时具有较强的指导价值。

“视”所体现的艺术作用,不仅局限在以科学的方法快速、准确、全面识读乐谱上,更重要的在于“心识”,即在心中记忆乐谱,在不断积累与长期实践中形成对乐谱记忆与理解的固定范式。

(二)“唱”的艺术作用

“唱”是视唱练耳的核心与主旨,是将静态的乐谱、音符经艺术化处理后产生美妙声音的过程。在视唱练耳中,“视”与“练耳”均为“唱”服务。“唱”的艺术作用体现在发生训练之上。声乐演唱讲求音色优美、音质一致、气息张弛有度、音调富有韧性,这些发声要求决定了视唱练耳中“唱”的重要艺术价值。

“唱”的要点有二,其一为掌握唱名法。在以人声表现音乐旋律时,为了清晰地区分音级、使发音更加自然与流畅,以do、re、mi、fa、sol、la、si(ti)代表自然音级进行演唱便是视唱练耳中的“唱名法”。其包括两种具体方式,将五线谱内所有的音以C 大调及以七个阿拉伯文字代表的自然音级全部固定并进行发生练习的为固定唱名法;自然音级随着调性发生改变而进行的发生练习为流动唱名法。两种方法各有利弊,需结合实际情况予以选择。其二为起音发声。起音决定了整体的演唱力度、速度及音高,并且,影响着音色与音质,因此,把握好起音的发声方法至关重要。

(三)“练耳”的艺术作用

“练耳”,即听音辨音。声乐演唱是一门以人声为核心的艺术,对于听众而言,演唱者的声音中包含着情感、情绪以及对作品内涵、音乐价值意蕴的彰显,因此,听众可以通过“听”获取更加多元的信息。对于演唱者而言,在声乐演唱中伴奏声音、自身发出的声音是演唱的“导航”,起到引领、导向与调节的作用。长期的声乐演唱实践已经证明,具备良好听音、辨音能力的演唱者能够在诸多伴奏乐器内找到把控节奏、确定旋律走向、引领强弱力度的主奏乐器之声,并以此为导向将自身的音色、音质等尽量朝向整体音响效果靠拢,使得人声与器乐之声更加和谐、完美。不仅如此,优秀的声乐演唱者对自身的声音具有极强的敏锐度,可以发现音调、音准的细微偏差,从而在演唱中自如地调整演唱发声技巧。由此可见,视唱练耳中的“练耳”不仅具有帮助演唱者听歌记谱的作用,而且能够提升声乐演唱者应对紧急情况、改善自身音色与演唱技巧、提升声乐演唱技术水平高度。

三、视唱练耳对提升声乐演唱能力的重要价值

从视唱练耳与声乐作品之间的关系上来看,声乐作品为视唱练耳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素材与范本;视唱练耳则赋予声乐作品以更为直观、形象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声乐演唱中,受众与声乐作品的交互需要依赖“演唱者”这一媒介,其将声乐作品转化为人声便是一个视唱过程。换言之,声乐演唱是对视唱练耳的延伸,也是声乐作品乐谱的人声表达方式,正是由视唱过程及演唱者的诠释,才使得声乐作品被受众感知,才赋予声乐作品以现实意义、审美价值。而声乐演唱者能否处理好视唱过程,可否将声乐作品谱面规则转化为优美灵动的声音,是否可以在演唱中融入自身的乐感、听辨能力对提升声乐演唱效果进行二次加工,将直接影响到自身的声乐演唱水平、受众的声乐审美体验。由此可见,视唱练耳是声乐演唱能力提升的“支架”,习练者经历过由浅入深的视唱练耳训练,才能在实际演唱中梳理并处理好各个音乐要素之间的关系。

从“听”的角度来看,声乐艺术实际上是一门声音艺术,演唱者在实际表演中不仅要“听”出自身音高、音准、节奏、音色等方面的问题并加以改正,还需要“听”懂伴奏旋律、器乐艺术,这样才能保证人声与乐器之声高度契合、相互协调,给人以整体统一之美。视唱练耳是从“唱”发展至听觉上的听辨能力的习练方式,注重“听”与“唱”间的辩证联系,强调“听”与“唱”一脉相承、相互制约。如果演唱者听辨力较为薄弱,不能分辨音乐旋律、节奏的轻微变化,即使嗓音悦耳动听也无法把握住音准、节奏,在演唱时便会出现抢拍、滞后等问题,导致人声与乐器之声混乱交织,无法打造层次丰富的音乐审美空间。

四、视唱练耳对声乐演唱技巧的影响

视唱练耳作为看似简单、基础的演唱形式,其中蕴含着除音准之外演唱者需要把握的演唱技巧,只有重视视唱练耳,坚持不懈地习练与创新,才能准确地表达出声乐作品的细节、内涵与情感。综合来看,视唱练耳对声乐演唱技巧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视唱练耳对声乐演唱基本功的影响

视唱练耳的主要内容,如气息与乐句、节奏与节拍、连音与跳音等都是声乐演唱者需要掌握的基本功。除此之外,视唱练耳不仅注重基本技艺的习练,而且注重情感与内涵的品悟,将声乐作品的情感情愫及哲思巧妙渗透至识谱记谱中,在提升自身音乐记忆力、音乐感知力的同时找准声乐作品的情感精髓,才能由内心至声音更为完美地诠释声乐作品。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此为我国古典乐论《乐记》对于音乐形成及音乐情感的重要论述。声乐演唱中人声“发乎情”,以人声体现出高尚、纯洁浓烈且真挚的情感,可赋予声乐作品中静态的谱子以鲜活的生命力,使得自身与声乐作品、受众与声乐演唱产生情感上的交流与共鸣,才能达到声乐演唱的最佳境界。从此种层面来看,视唱练耳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累感性音响材料的过程,演唱者感性材料越丰富,对声乐演唱技巧的理解与领悟便越透彻,更易于体悟声乐演唱中各个音乐要素之间的规律与基本规则;在识谱记谱、基本功习练中,以视觉感知曲谱上起伏旋律线、跳跃音符之美,可以将自身代入到声乐世界中,掌握声乐演唱基本功的同时获得情感表达的别样方法与途径。

(二)视唱练耳对声乐演唱乐感的影响

乐感是指个体对音乐的感知,包括细微且灵敏的音准感、稳定且准确的节拍感、复杂且复合的节奏感、多变且灵活的力速感等多方面内容。个体唯有具备灵敏的乐感,才能在聆听优秀音乐作品时在内心形成强烈的反应与共鸣;反之,即使音乐再悦耳动听,内涵再如何深刻,都无法与之产生交互。声乐演唱者的乐感,可以是自身的先天优势,也可经后天培养形成。而视唱练耳便是演唱者乐感最为简单、直接的来源。

对于声乐演唱者来说,视唱练耳是调节音色、把握音高音准的有效途径。在长时间的习练中,演唱者对音准、音高逐渐形成一种较为稳定、准确且灵活的审美感知力与心理方式,逐步掌握示范声乐作品中音高与音准的把握方法,再经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便可从容应对各类声乐作品,在演唱时便会如行云流水一般高水平诠释整部声乐作品。同时,视唱练耳中不断调节自身的音色,在体现自身嗓音特色的基础上逐渐与声乐作品风格靠拢,可以快速找准自身的声乐演唱风格,对于提升自身声音的辨识度意义重大。

除此之外,节奏是声乐演唱中的核心要素之一,其源于自然,与个体的生理、心理联系紧密,节奏的张弛、疏密都有迹可循,在视唱练耳中,习练者通过反复聆听找准声乐作品内最契合人类心灵跳动、自然万物生长规律的节奏型、节拍等,可以领悟节奏的动态美与律动美,进而形成良好的节奏感。

(三)视唱练耳对声乐演唱者音乐素养及表现力的影响

素养是指个体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与品格。声乐演唱者需要具备的音乐素养主要包括音乐感知力、音乐审美力、音乐实践力与音乐创造力。通过前文对声乐演唱基本功、乐感的分析,可见视唱练耳对声乐演唱者音乐感知力与审美力的积极影响,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声乐演唱者的演唱实践水平。从音乐创造力层面来看,声乐演唱实际上是对声乐作品的二次创作。声乐作品,尤其是流传已久的声乐作品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受到当时社会环境、文化背景、艺术事业发展水平等多元因素的影响,反映了特定时期社会音乐认知结构与思想意识。时代变迁下随之而来的是音乐题材、音乐创作技法、音乐审美需求的变化,当时的音乐认知结构已经不能与当代审美感受相对接,这就需要声乐演唱者在演唱中以当代社会环境及精神语境为依托,通过二次创作在演唱中融入时代要素及现代精神思想,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视唱练耳是音响材料积累的过程,演唱者不断在视唱练耳中听辨优秀声乐作品的节奏、旋律特色,以视唱过程将声乐作品转化为音响效果,并融入自身的感受、审美情趣与音乐艺术追求,将会赋予声乐演唱以时代感、现实主义色彩。

除此之外,视唱练耳可以帮助声乐演唱者深化对声乐作品的认知程度,对声乐作品的理解不再停留、止步于曲式结构、基本及复杂节奏型、旋律、伴奏织体与谱面规则,而是深入作品内部与创作者产生情感、精神与思想上的交流。声乐演唱也不再是对谱面的“编译”,也绝非以人声播放声音的过程,而是寓情于声,以声诉情,将声乐作品深刻内涵、复杂情愫、文化价值意蕴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体现出声乐作品细微之处的巧思、深刻之处的灵感、变化之处的动态,进而强化声乐演唱表现力、感染力、吸引力与感召力。

(四)视唱练耳对声乐演唱共鸣的影响

声乐演唱追求的是自然、质朴、原始的优美人声,在诸多声乐演唱现场可以看到,优秀的演唱者即使不借助话筒、音响等,其声音依然具有强大的穿透力,这便是共鸣的效果。从生理层面来看,共鸣是指演唱发声时,声带振动所产生的音波经过声带周边肌肉、软骨及内部空间传递,使得口腔、头部、胸部等腔体内的空气与之产生共振的现象。丰富的共鸣可以使声乐演唱的声音更加圆润饱满、浑厚结实,且可达到刚柔并济、情感深厚的声乐演唱效果。

对于声乐演唱而言,视唱练耳是帮助演唱者灵活调动共鸣腔体的有效方法。人体共鸣腔体主要包括头腔、口腔、鼻腔与胸腔。其中,头腔共鸣适用于高音区演唱,在视唱练耳的发声训练中体验头腔发声位置,将声带振动所产生的音波集中在头腔中使空气与之产生共鸣,可以将高音演唱得扎实集中,避免高音演唱时声音过于尖锐;口腔共鸣难度较小,可以起到提升音量的作用。在视唱练耳的发声训练中向上疏导气息流,保持口腔打开、上颚微微上提、下颚及咽部放松,使得气息带动声音撞击在适宜位置,可以使声音洪亮、饱满;鼻腔共鸣可强化声音效果,使得音色更为优美动听。在视唱练耳发声训练中,感受气息与鼻腔空气的共振,可以进一步提升声乐演唱水平;胸腔共鸣适用于低音区演唱,在视唱练耳的发声训练中保持胸部放松,避免可以挤压咽喉部位,尽量以自然的方式引起声带音波与胸腔空气的共振,可以防止低音区演唱声音断断续续、低而不实。由此可见,视唱练耳对声乐演唱共鸣具有显著影响,可进一步提高声乐演唱的艺术表现力。

五、结束语

视唱练耳包括“视唱”、“练耳”两大部分,囊括气息与乐句、节奏与节拍、连音与跳音等丰富且基础性内容。视唱练耳可以有效提升声乐演唱者的演唱能力,对于声乐表演意义重大。视唱练耳对声乐演唱技巧的影响体现在演唱基本功、乐感、音乐素养及表现力、共鸣气息四个方面,在声乐习练与演唱过程中需对视唱练耳予以高度的重视,在坚持不懈且灵活多变的习练中逐渐探索出属于自身的声乐演唱风格,更为完美地诠释声乐作品。

猜你喜欢

习练音准演唱者
声乐表演中音乐素养对美声唱法的重要性
老年人习练太极拳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如何调整声乐演唱中的心理状态
中年女性间歇习练太极拳的强度、能量消耗与间歇恢复探究分析
声乐演唱中乐感的有效培养研究
合唱中的音准问题和训练方法解析
习练六字诀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谈选练健身气功功法或动作的方法
论影响合唱作品音准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