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宁古塔满族音乐艺术的特点*

2021-12-04王黎平牡丹江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艺术品鉴 2021年36期
关键词:满族民歌旋律

王黎平(牡丹江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宁古塔满族音乐是起源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宁古塔满族音乐对继承发展满族民间音乐遗产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可用它对满族人演唱的民歌进行识别,一方面可据此判断已融合于汉族民间音乐中的满族音乐因素。当然也可以供作曲家在创作新的满族音乐时参考。

任何一种文明的诞生都依赖其生存背景。这种背景包括民族历史、地理环境、人文条件、社会资源等等。当我们尝试去解读一个民族的文化属性构成、文化内涵价值时,必须要从这个背景出发,深入剖析其中的内在关联,从民族文化起源开始,一步步沿着其发展脉络,找到这个民族内在生命的发展轨迹。因此,了解满族神歌之前,有必要回溯其文化源头,静静地感受它的文化魅力,在历史的长河中伴随它一路成长,感受它的深厚的文化价值。黑龙江是满族集居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流传在宁古塔地区(指清代宁古塔将军所统辖的区域)满族音乐具有了鲜明的特点。

一、宁古塔满族民歌的音乐分析

由于满族民歌的题材广泛、类型丰富、形式多变,再加上相关文献资料的大量流失,因此,要相对其音乐特性进行完整的分析难度很大。笔者尝试主要针对宁古塔风格、旋律、调式等方面进行相关论述。宁古塔满族民歌属于我国珍贵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的音乐价值极其丰富,是满族音乐当中的核心内容。

(一)音乐风格

满族民歌的音乐风格呈现三种形态:有的是以独唱为主,有的是以齐唱为主,有的是以领唱和齐唱为主。独唱的音乐风格比较固定,齐唱的音乐风格相对灵活一些,第三种音乐风格最自由,呈现出较大的自由度,很多场合都需要八角鼓等器乐进行伴奏。

(二)旋律特征

旋律是音乐内容的充分展开。满族民歌的旋律是满人想要表达的音乐情感的充分展示。结合其地域特征、民族特征就不难发现,满族民歌的旋律相比汉族民歌个性十分鲜明,始终保留着自身创作特点。而且,不同地区的满人由于生活习惯、生产方式的不同的,音乐旋律也有内在的区别。作为珍贵的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课题对象,有必要对其先进行归纳。

1.旋律线成波浪形展开

满族民歌旋律通常表现为音程级进、同音重复、音列变化重复、音阶不完全模进等特点。通过研究发现一些民歌的曲调当中,主调式的主音、最高音、最低音的使用是有其自然规律的,虽然看起来比较分散,但是周期性很强。这也就是为什么满族民歌在音列、音阶变化大的基础上旋律仍然能够保持比较稳定的状态展开。

2.旋律布局质朴简练、音乐风格多姿多彩,易被百姓接受

对于专业的研究者而言,满族民歌的旋律布局或许比较简单,音乐风格也容易把握,但是,对于不了解满族民歌的观众而言,满族民歌的音乐风格和旋律变化相比汉族民歌更加复杂。如果突破这层表面,掌握了满族民歌的音乐特性,那么就不难理解其创作动机和音乐风格为什么如此多元化了。

(三)调式特征

满族民歌中的调式以五声音阶和五声调式构成形式最为常见。例如,《赞鹰》《送喜条》《悠摇车》等民歌都是由五声调式创作而成的。不仅是小唱、劳动号子,还有儿歌也是通过五声调式创作出来的脍炙人口的歌曲。另外,三音列为主音构成的民歌十分常见。例如,《挖人参》《包饺子》等等,四音列、五音列的五声调式民歌不太多见。例如,《二大妈探病》等等。

(四)曲式结构

满族民歌曲式结构常见的是单段体。通常表现为单乐段的三句、五句和七句、九句结构。其他所有的长篇幅民歌都是在此基础上创作而成。例如,《怀念阿哥》《背灯调》等等。据考证这种结构是受到了满族音乐文化的影响。但是,也有例外,其中,满族小唱的曲式结构就比儿歌、劳动号子更加丰富一些。总体看,满族民歌的曲式结构主要以单段体结构为基本旋律框架。

(五)民族淳朴的音乐元素

黑龙江少数民族文化历史演进,对当地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毋庸置疑。满族传统音乐文化反映了少数民族群体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形成,满族传统音乐文化是少数民族的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民族性格培养锻炼起到了积极的影响。许多人对满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热爱主要基于兴趣,如何在研究中加深对满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解认知,是音乐研究者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举例来看,满族传统音乐代表作有《世代子孙歌》《勇敢的满族人》等等,这些作品当中包含的主题旋律性十分强烈,音乐个性也十分张扬,符合满族勇敢又不失伤感的个性追求,听起来具有吸引力,很容易受到听觉上的刺激从而产生兴趣。

而且,这些作品的旋律变化很多,有时欢快有时严肃,极易引起人们的内心共鸣,仿佛与内心进行生活的对话,在情感上迅速地接近满族人民的内心世界。另外,近代发展中,像苏联、蒙古等元素混搭进入满族传统音乐当中,增添了多元文化魅力,极大地刺激了旋律、节奏感知的多样性体验。

满族传统音乐十分重视音乐元素的作用,它通过音乐元素的刻意选择走进了人们的内心,这对于我们是具有借鉴意义的,只有找到适合民族特征的音乐元素,才能成为有生命力的音乐作品。

(六)不拘一格的音乐思维

满族传统音乐在创作当中重视多样化的音乐元素,然后,体现为不拘一格的音乐思维,歌舞兼具的思维让人们听了之后很容易就建立其内心的音乐形象,简明的旋律让人们加深了对少数民族满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感觉记忆,这种直观感官影响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至关重要,一个感性的思维框架被明确化了,有利于当地的年轻人不断地丰富内心的精神世界。对于满族传统音乐文化而言,对比是音乐思维当中最为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笔者认为在满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作品当中有大量的对比手法应用。这种对比手法可以很好地烘托音乐情感,表达音乐内涵,传递音乐态度。

第一,满族传统说唱音乐地位与其他演奏器乐地位平等,听不出主次之别。所有的主题旋律均由满族传统音乐演奏者与器乐演奏者先后完整的陈述,在时间顺序上利用了对话的形式,彼此之间相互彰显,具有很强的层次感,就很容易建立起观众对民族音乐的印象。这种对话式的演奏凸显了强烈的立体感,符合其习惯对话的思维模式,甚至引起内心的互动交流,在彼此当中寻找情感内容。

第二,音乐思维还体现在调性对比以及音乐色彩对比当中。满族传统音乐诸如山歌等音乐调性对比,主要出现在各个主题中。通过欣赏我们可以发现同一旋律放置在不同调当中进行对比,丰富了调性色彩的储备。满族非常善于在音乐的一些简单的音律上面增加变化,提高趣味性,提升音乐表现力,提升多样化的音乐体验,极大地扩展音乐审美世界,而且,对音乐技术的领悟能力也会有所提升。

第三,主题之间的关联性也是满族传统音乐的一部分。音乐不同主题是有内在联系的,如何理解这一点,要在抓住一条清晰的主体脉络,虽然局部存在一些变奏的细节变化,但是不会偏离主题认知,可以合理地控制在一个有效的尺度上面。这些都符合满族人民的认知习惯、思维趣味、理解模式。音乐思维是一个综合的思维实体,它不仅能够提升对音乐元素的贯穿性理解,还能为音乐语言的学习提供思维场所。

二、器乐与演唱技巧融合的民族演奏法

黑龙江宁古塔的满族音乐当中,器乐与演唱技巧几乎没有差别,但是,由于地域分布不同,因此,在器乐与演唱技巧融合方面有较大的差异,在演奏法特征上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以口琴为例进行说明。

(一)相同点

第一,满族口琴都外观相似、材质相同,基本构件由外圈、簧片、琴柄三部分组成。第二,演奏时都需要左右手、嘴部配合完成。通常外圈为铁制,中部有个钢制的弯曲簧片向外突起,演奏时用手指让其振动。标准动作是左手执琴,口唇微微咬着外框,右手指快速拨动簧片。期间不断地变化口腔等位置改变气流,可以产生滑音、顿音、泛音等效果。

(二)不同点

第一,黑龙江北部宁古塔地区的满族将口琴视为弹拨器乐,而其他地区的满族将口琴视为弹奏器乐。第二,北部宁古塔地区的满族演奏的音域最为宽广,一般在八度左右,而其他地区的满族演唱音域只有五度左右。第三,宁古塔地区的满族口琴和演唱结合起来可以产生复调效果,可以模拟多种动物的声音。比如,鸟和熊。演奏时,放松声带产生熊吼声,同时,拨响泛音产生鸟鸣声。其他地区的满族口琴的演奏丰富性不够,演奏法也比较单一。第四,宁古塔地区的满族使用牙龈部位接触口琴外框,其他地区的满族则不需要,只要口腔虚含外框即可。第五,宁古塔地区的满族在演奏器乐时擅长演奏滑音,其他则更喜爱演奏顿音。例如,偏爱于小顿音和颤音的表现。通过这个例子可以发现,即使在满族内部音乐演奏法也有较大的区别。这种现象并不罕见。例如,北京地区的京韵大鼓和东北二人转就是很好的证明,北京北部和南部在京韵大鼓的演奏方面差别很大。总之,这种区别为我们传承满族音乐文化增添了难度。

三、特殊的音色

音色特点不同是宁古塔满族音乐与东北其他少数民族音乐的最大差异化现象。音色不同主要是由发声导致的。例如,满族演唱发声时,经常由牙龈、口腔、舌头综合控制,难度极大,因此,产生的声音更加丰富,甚至可以利用喉头振动、气柱振动、身体振动等不同的振动方式进行发声。再配合口琴的簧弦和气柱同时振动发出复合性音色,也有的利用牙龈与舌头的卷动来进行节奏顿挫表达一种整齐划一的感觉。但是,其他少数民族的发声则有所不同。例如,达斡尔族喜欢通过颤音振动和口腔的开合气流振动来模仿各种动物,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则喜爱用舌头的振动来产生泛音,它们和满族族不同的是,其他少数民族不依靠牙龈等部位接触器乐,但宁古塔满族则比较重视声音振动的频率,其他少数民族则不太重视。

总的来看,宁古塔满族演唱时发声特点最特殊,它的发声主要是口腔,口腔是满族演唱发声的主要载体,我们称之为共鸣体。另外,舌头和口腔肌肉的控制也是满族音乐演唱时音色变化的“调节器”。

黑龙江少数民族口弦琴音乐反映了当地少数民族群体的文化历史特征,笔者认为这种文化历史特征与口弦琴内在的音乐逻辑是一致的。这种特定的音乐逻辑包括音乐元素、音乐思维,其中,音乐元素是基石,音乐思维是口弦琴作品创作工具。理解特定的音乐逻辑对理解黑龙江少数民族口弦琴音乐具有重要价值。宁古塔满族口弦琴通过没有固定套路和模式,也没有规范的曲式结构,很讲究即兴创作,这是和其他少数民族不同的地方。宁古塔满族音乐创作也没有固定的题材,无论是自然还是生活,都可以即兴创作发挥。每此演奏时,数目不等的乐句、乐段组成,乐段无一例外地停在调式主音上。结束通常在一个长音上,和引子相呼应。乐曲的演奏习惯一气呵成,中间没有间断,无明显的分句和分段感。宁古塔满族音乐尤其是小歌的题材大多为年轻男女的爱情。每当到了适婚年龄,许多年轻男女聚在一起吹拨器乐,对歌,表达自己的追求之意;每当恋人分别,也会通过演唱小歌来表达思念。比起其他少数民族,宁古塔满族音乐演唱的小曲小调更加充满即兴的味道,如果说有些少数民族诸如鄂伦春族还注重主调的限制,那么满族则完全不顾及这些,通常是一个演唱者一种风格,个性化的情感因素远远大于理性和声规律。宁古塔满族音乐旋律偏爱于顿音等装饰音的表现,而且,对节奏的把握也十分精确,非常强调顿挫感。例如,有的题材主要围绕打渔展开,也许是因为“不能惊吓鱼儿的缘故”,这种时候演唱就会非常克制和内敛。

四、结语

宁古塔满族传统音乐十分重视音乐元素的作用,它通过音乐元素的刻意选择走进了人们的内心,这对于我们是具有借鉴意义的,只有找到适合民族特征的音乐元素才能成为有生命力的音乐作品。总之,宁古塔满族人民在与其他民族的融合过程中,语言、文字、音乐等方面都互通互学,相互同化,取长补短,尤其在民歌当中能够看到这种交流的痕迹。宁古塔满族音乐与其他民族的音乐之间既有共同点又有个性保留,对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目前,整理出的宁古塔满族音乐资料也为满族音乐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线索。

猜你喜欢

满族民歌旋律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浅谈呼和浩特市满族文化
给你的信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7月,盛夏的旋律
穿花衣 唱民歌
大地的旋律
满族风俗图谱(民间信仰)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
“尼山学”的出现与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