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鹌鹑饲养模式及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21-11-29肖长峰吕文纬朱丽慧潘明官许云英杨长锁

上海农业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鹌鹑家禽养殖

肖长峰 吕文纬 朱丽慧 潘明官 许云英 杨长锁*

(1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国家家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 201106;2上海农好饲料股份有限公司,上海 201501)

鹌鹑因其蛋、肉等产品风味独特、营养丰富,而深受消费者喜爱,同时,鹌鹑具有易饲养、周期短等饲养特点和优势,故目前我国鹌鹑类产品的消费潜力和市场需求正在不断加大,鹌鹑养殖量也在逐年增加。经过长期的饲养历程,鹌鹑已逐渐选育出蛋用型和肉用型两大系列品种或配套系。其中,蛋用型鹌鹑主要有日本鹌鹑、朝鲜鹌鹑、中国白羽鹌鹑等优良品种,肉用型鹌鹑主要有迪法克(FM系)鹌鹑、美国法老肉鹑、美国加利福尼亚肉用鹑等优良品种,鹌鹑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但是,相对于蛋鸡、肉鸡、水禽等主流家禽产业,我国鹌鹑产业还处于粗放型饲养阶段,其饲养模式与我国倡导的绿色、高效、环保型饲养模式还存在很大差距。在此背景下,笔者拟对我国鹌鹑主要饲养模式进行总结,对鹌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依此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进一步促进我国鹌鹑产业发展[1]。

1 我国鹌鹑主要饲养模式

1.1 育雏模式

通常情况下,鹌鹑的育雏期是指孵化后0~21 d的饲养阶段,蛋用型和肉用型鹌鹑的育雏模式基本一致,目前主要采用地面平养、网上平养和笼养三种模式[2-6]。

1.1.1 地面平养

地面平养即是在铺有垫料(一般采用长5~10 cm的稻草、麦秸及锯末作为垫料)的地面上饲养雏鹑,虽然这是目前农户及小规模企业普遍采用的一种育雏模式,但该育雏模式存在较多问题:(1)雏鹑与地面直接接触,增加了与粪污接触的机会,也增加了疾病感染隐患。(2)雏鹑群体不宜过大,若数量过多,部分雏鹑会因无法采水、采食或受到挤压等导致死亡,且易因数量较多而导致雏鹑体质较差。(3)由于雏鹑与地面直接接触,在冬天,对取暖措施提出了更高要求。鉴于此,该育雏模式对技术要求较高,须采用新鲜、无发霉、无异味的垫料,且要经常更换垫料;要保持地面干燥整洁;要加强育雏室保温,最好采用地暖(其他取暖方式会因热气上升而导致地面温度相对较低);要放置足够数量的饮水器和采食器;养殖群体数量不宜过大等。

1.1.2 网上平养

网上平养即是将雏鹑饲养在离地面约50 cm高的网床上,网床一般采用塑料网,网目规格一般为0.5 cm。该育雏模式较地面平养模式具有较大优势,例如,粪便可直接落到网下集粪板或地面,从而有效避免雏鹑直接接触粪污,减少了疾病感染隐患;且因网床高于地面,不会产生明显的温度差异,地暖、暖气、电炉等取暖方式均可采用。

1.1.3 笼 养

笼养即是采用育雏笼进行饲养,一般育雏笼由多层长方体鹌鹑育雏笼组成,其中,单个育雏笼由后网、侧网、底网和前网组成,材质为镀锌钢丝网,且笼具上下层间隙设有集粪板。该育雏模式的优点是雏鹑不与粪污直接接触,且因养殖群体数量较少,可有效降低因打斗、争抢、挤压等因素而产生弱势个体的几率。虽然该育雏摸式的投资成本和管理运行成本较高,但其育雏优势明显,故有望成为未来鹌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饲养环节中最具潜力的育雏模式。

1.2 育成期及产蛋期的饲养模式

雏鹑经过21 d育雏期后即进入育成期,转入笼舍中饲养,一般育成期及产蛋期均采用笼养模式。其中,肉用型鹌鹑一般在35~45日龄即可达到上市要求而出栏,而蛋用型鹌鹑则要持续饲养直至淘汰为止。值得注意的是,在转群时要根据鹌鹑个体强弱进行分群,避免弱势个体一直处于弱势或死亡,从而影响生产性能。

2 我国鹌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鹌鹑产业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相对于蛋鸡、肉鸡、水禽、肉鸽等主流家禽产业,其发展还处于粗放型饲养阶段,良种率不高、集约化养殖水平不高、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饲养管理水平较低等问题较为突出,亟需在品种繁育、营养与饲料、疾病防控、标准化饲养模式等诸多环节寻求突破。其中,我国鹌鹑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2.1 存栏量变化大

由于鹌鹑饲养投资少、周期短,故适合农户及小规模企业饲养。但由于当前鹌鹑饲养的门槛相对较低,当鹌鹑类产品价格上涨时,鹌鹑的养殖量会急剧增长,这样就容易造成鹌鹑类产品供大于求,进而导致价格下跌,此时农户及小规模企业则会因利润减少而大幅缩减存栏量,从而出现鹌鹑存栏量急剧变化的现象。

2.2 从业人员知识层次普遍偏低,大多凭经验进行饲养

相对于蛋鸡、肉鸡、水禽等标准化生产程度较高的家禽,鹌鹑属于小众化饲养家禽品种之一,其标准化饲养技术和饲养模式并未形成,还处于传统的粗放型养殖阶段,再加上目前我国大多是农户及小规模企业饲养鹌鹑,其知识层次普遍偏低,一般仅凭经验进行饲养,从而显著制约了我国鹌鹑产业发展。

2.3 科研投入和研究相对较少,饲养标准尚未形成

目前,国家及地方政府一般不将鹌鹑作为主要科研投资方向,在鹌鹑饲养研究方面没有项目立项或立项比例较低,这就导致了科研院所等对鹌鹑的研究和关注较少。同时,有关鹌鹑饲养研究的科研学会或协会等组织尚未形成,缺乏行业组织对产业发展的引领和带动。此外,鹌鹑饲养可参考的文献资料较少,国家和地方也并未出台鹌鹑饲养方面的技术标准(例如营养需要、饲养技术、免疫等方面的技术标准),导致我国不同地区的鹌鹑饲养技术存在很大差异,其产业潜力未得到充分发挥。

3 推进我国鹌鹑产业发展的对策

3.1 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应政策,引领鹌鹑产业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鹌鹑产业发展仍以市场引领为主,缺乏宏观政策的调控和引领。为避免鹌鹑养殖数量和鹌鹑类产品价格的剧烈波动而挫伤农户及小规模企业的饲养积极性,政府部门应根据我国目前鹌鹑养殖数量、消费潜力和地理分布等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加以引导,使鹌鹑养殖量与消费量相匹配,避免鹌鹑类产品价格剧烈波动,从而增加鹌鹑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2 加强科研投入力度和产业扶持力度,逐步形成和出台相关饲养标准

鹌鹑产业要实现长足发展,政府要持续加强科研投入力度。例如,增加项目立项和资金投入,鼓励科研单位加强对鹌鹑饲养技术的研究和关注,通过技术的革新与突破,带动鹌鹑产业的整体发展。同时,政府要进一步加强产业扶持力度,积极搭建政府、企业和科研单位之间强强联合的“产、学、研”研发平台,鼓励科研机构或地方政府组建相关科研学会或协会,并整合相关力量,逐步形成和出台相关饲养标准供养殖户参考借鉴,最终形成鹌鹑“产、学、研”合作双赢的科学、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4 小 结

目前,我国鹌鹑产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鹌鹑产业也成为了我国特色家禽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大多数农户及小规模企业仍采用传统的粗放型养殖模式,导致鹌鹑养殖良种率不高、集约化养殖水平不高、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饲养管理水平较低等问题较为突出。虽然目前已有部分企业或科研单位开始关注鹌鹑产业,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相对于蛋鸡、肉鸡、水禽等主流家禽产业,鹌鹑养殖在品系繁育、营养需求、疾病控制、种蛋孵化、生产管理和流通管理等各个环节的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因此,只有通过“产、学、研”合作模式,进一步加强投入与研究,不断突破技术瓶颈,才能最终实现鹌鹑产业的科学、持续、健康发展,从而带动更多的养殖户和农民致富,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7-10]。

猜你喜欢

鹌鹑家禽养殖
青山绿水 健康养殖
开发林下养殖吃上瓢鸡“产业饭”
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
搞养殖,我们都看《当代水产》
鹌鹑与猎人
提高家禽孵化率的有效措施
如何防范家禽钙磷缺乏症
夏季散养家禽缓解热应激的喂养策略
家禽病快速确诊要领
鹌鹑街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