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推进宜兴市粮食生产绿色生态发展的思考

2021-11-29陈可伟朱正康崔芳芳

上海农业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宜兴市绿色生态优质

陈可伟 朱正康 崔芳芳 蒋 涛

(1宜兴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宜兴 214200;2宜兴市丁蜀镇农村工作局,宜兴 214221;3宜兴市土肥站,宜兴 214200)

近年来,江苏省宜兴市粮食生产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向着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不断探索、扎实推进,但如何推进宜兴市粮食生产绿色生态发展,实现粮食高产、优质、高效与安全、生态有机结合,仍是当前宜兴市粮食生产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为谋划宜兴市粮食生产的出路,笔者拟在总结宜兴市粮食生产绿色生态发展的基础条件及制约瓶颈的基础上,提出推进粮食生产绿色生态发展的思路、目标和工作措施,以期为宜兴市“十四五”期间的粮食生产指明发展方向。

1 宜兴市粮食生产绿色生态发展的基础条件

1.1 生态环境具有优势

宜兴市气候四季分明,土壤肥沃,光、热、水等自然资源丰富,自然生态环境得天独厚,适宜进行粮食生产。同时,宜兴市高度重视环境治理,先后关停了石灰窑、矿山宕口、化工企业、琉璃瓦厂等污染企业,大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创造了有利于开展优质粮食清洁化生产的生态环境条件。

1.2 粮食生产自身具备自然生态功能

宜兴市常年采用以稻麦周年生产为主的种植方式,稻麦种植面积为46 670 hm2。而粮食作物本身就构成了农田生态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净化空气、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区域小气候的作用。同时,稻麦叶片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具有不可低估的固碳功能。因此,推进粮食生产绿色生态发展就是推进农村田园生态建设。

1.3 粮食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近几年,宜兴市加大了对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新建、修缮、改造了一大批农田基础设施,通过泵、站、闸和沟、渠、路的配套建设以及河道清淤整治和中低产田块改造等手段,改善了农田生产和作业条件,这有利于提高粮食生产中的肥水管理水平。同时,近几年宜兴市农业专业化服务组织不断壮大,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服务规模、范围、内容不断扩大,更是为粮食高效、安全、集约化生产提供了基础。

1.4 生态农业发展初见成效

近几年,宜兴市围绕粮食生产的高产、优质、安全、高效、绿色、生态进行了积极探索,且通过试验示范推广,建立了一套粮食优质安全生产技术规程(例如,制订了水稻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技术规程),并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具有一定的发展生态农业的技术贮备和实践基础。同时,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减少碳铵等低效氮肥施用量、科学施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等技术措施,宜兴市粮食生产的节氮减排工作已初见成效。此外,宜兴市在粮食病虫防治过程中,也十分注重生态安全,主要表现为农业防治、物理防治措施得到了一定应用,淘汰了高毒、高残农药,低毒、低残留农药得到了推广,生物农药也开始进行较好的试用等。

2 宜兴市粮食生产绿色生态发展的制约瓶颈

2.1 稳定粮食生产面积的压力较大

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宜兴市工业用地和城镇用地面积不断增加,粮田面积逐年减少,在目前粮食单产水平难以实现跨越式突破的现实下,稳定粮田面积成为了稳定粮食总产、确保粮食自给的关键。

2.2 粮食生产后劲乏力

目前宜兴市粮价偏低,农资价格和人工成本则不断上涨,导致了部分农户种粮增产不增收,从而影响了农户种粮积极性。同时,宜兴市粮食生产劳动力日趋紧张,且粮食生产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再加上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大部分种植类专业化服务组织的规模偏小、服务内容单一,制约了宜兴市粮食生产的专业化、组织化、规模化水平的提升。

2.3 对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视不够

宜兴市种粮农户对粮食优质、安全、生态生产的意识仍较为淡薄,普遍存在重产量、轻品质的问题,且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对化肥农药的投入仍偏多,这不利于粮食优质、安全生产,更谈不上绿色、生态生产[1]。同时,宜兴市对生物肥、有机肥、低毒低残留农药等投入品的开发滞后,远不能满足粮食生产绿色生态发展的需求。此外,宜兴市粮食销售过程中的市场准入体系尚未形成,粮食产品检测手段落后,不能确保粮食优质优价[2],也影响了农户开展粮食安全生产的积极性。

2.4 粮食生产产业化发展仍存在制约因素

目前,宜兴市粮食生产上的产品与品牌缺乏地域竞争力,大面积生产难形成优势产地品牌,且品牌的产业带动性差[3]。同时,宜兴市粮食生产以小农经济经营模式为主,产销各自为战,粮食生产基地(农户)与粮食加工、销售企业间缺乏有效链接。此外,粮食加工企业与粮食生产基地(农户)之间的关系松散[4],“企业+基地+农户”或“企业+服务组织+农户”的机制未能很好地运转,从而使粮食优质优价和订单生产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落实,更谈不上粮食优质生态种植技术的全面应用。

3 宜兴市粮食生产绿色生态发展的思路与目标

3.1 发展思路

要立足“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方向,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以“品种优质化、栽培标准化、质量安全化”为主线,依靠绿色、有机生产技术规程,通过改善生产环境与条件,严格采取技术措施与投入品控制,发展规模化、产业化粮食生产,实现生产与生态相结合、高产与生态相结合、生态与效益相结合,在保障粮食供应的前提下,完善粮食作物自身的生态功能,从而实现粮食生产的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

3.2 发展目标

3.2.1 稳定粮食生产面积,保证粮食自给

根据《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2020年全国人均全年口粮消费达135 kg,而稻米是宜兴市城乡居民的主要消费口粮,现以稻米为例进行计算,目前,宜兴市常住人口达125.16万人,全年稻米消费总量达1.687×108kg,按稻谷加工成稻米需折算70%,全年稻谷消费量为2.41×108kg,再按宜兴市稻谷每667 m2单产水平稳定在615 kg计算,要保障口粮基本正常供给,且以不过于追求高产为前提,需水稻种植面积达26 670 hm2。因此,宜兴市要实现粮食生产绿色生态发展,需稳定粮食生产面积,以保证粮食自给,并确保实现以稻米为主、面食为辅的口粮消费格局。

3.2.2 提高粮食优质安全生产的整体水平

为推进宜兴市粮食生产绿色生态发展,需全面提高粮食优质安全生产的整体水平,力求到2025年,宜兴市水稻品种优质化率、优质专用小麦覆盖率达95%以上,优良食味水稻品种种植面积占比力争达80%;同时,加快推进绿色食品生产,逐步扩大有机食品生产面积,建成绿色稻米生产基地5 330 hm2以上、有机稻米生产基地670 hm2以上。

3.2.3 推进粮食生产产业化发展

具体目标为:扶持一批粮食龙头企业,培育优质稻米品牌,推进稻米订单种植,按标准开展粮食生产[5](力求到2025年实现稻米订单生产面积在10 000 hm2左右),确保粮食产品优质优价;引导宜兴市面粉企业进行技改扩能,培育龙头企业,创建中、弱筋优质专用面粉品牌,实现优质专用小麦订单生产面积达5 330 hm2,并进行专用面粉产业化开发;培植农业专业合作社,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生产新模式。

3.2.4 实现粮食生产过程减排控制

力求到2025年,在确保水稻每667 m2单产615 kg、小麦每667 m2单产385 kg的前提下,努力实现粮食生产过程减排控制,减轻面源污染。具体目标为:(1)节水灌溉覆盖率达90%;(2)配方施肥面积占比达100%,并进一步推广应用缓控释肥,以提高肥料利用率,确保全年纯氮投入量减少5%以上;(3)在安全可控的范围内,适当放宽病虫草害防治标准,提高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的技术到位率,进一步增加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使用面积,积极应用生物农药,确保化学农药年投入总量减少15%以上;(4)减少氮、磷排放和农药残留在10%以上。

3.2.5 发挥农田自身生态功能

利用粮食作物能净化空气、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区域小气候的特点,在改善农田环境的基础上,有效控制面源污染,农田在产出粮食产品、发挥经济作用的同时,发挥其自身的生态功能,建成生产与生态一体化的人工生态新体系。

4 推进宜兴市粮食生产绿色生态发展的工作举措

4.1 着力抓好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工作

围绕“稳面积、保自给”的粮食生产要求,严格保护永久性基本农田,守住土地红线,确保稳定粮食生产面积;种足种全粮田,以减轻粮食产量的需求压力,且在确保粮食供应的同时,杜绝盲目高产,为粮食生产生态发展打下基础;推进粮田改造,开展耕地质量建设,加快土壤改良步伐,通过增施有机肥,鼓励轮作等方式,提高粮田基础地力和土地生产能力。

4.2 推进粮食生产标准化

具体举措为:(1)农田建设高标准。按照“田成方、连成片”的要求,将零星分散田块改造为连片耕地,并完善沟渠水系网络,高标准配套田间道路、涵洞、下田桥等设施,打造高标准粮田。(2)生产技术标准化。以品种选用、栽培调控、群体质量栽培为核心,协调个体和群体的关系,促进个体发育健壮,提高作物抗逆能力,减轻田间肥药管理压力。(3)投入品标准化。坚持科技创新,研究和运用科学肥药配方标准,确保配方肥和高效低毒低残农药适时适量施用。(4)机械作业标准化。示范和推广稻麦机械化生产技术,研究农机与农艺措施相配套技术,建立一套有利于粮食高产优质栽培的农机作业标准,提高农机作业水平。

4.3 引导规模化适度经营发展

出台相关政策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同时,通过粮食生产集约化,努力提高生产效率和种植技术到位率,增加投入产出比,提高生产管理和经营水平,以便于开展和扩大粮食订单生产,实现粮食优质优价。此外,提高标准化生产执行力及投入品控制水平,以利于实现标准化、安全生产,最终有利于开展粮食生态生产。

4.4 加强粮食生产过程控制

通过粮食生产的过程控制,达到减投减排的目的,从而确保粮食生产的优质安全和面源污染的有效控制。

4.4.1 投入品控制

具体举措为:(1)根据宜兴市农田地力条件、粮食生产水平和需肥要求,通过测定土壤养分,提出合理的肥料用量和施肥方式,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以节氮减排为核心的投入品控制。(2)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并示范推广生物农药,在确保防治效果的基础上,提倡一药多治和合理混配兼治,以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量。(3)推广应用物理防治、农业防治新方法,以减轻粮食生产中的大田防治压力。

4.4.2 技术控制

具体举措为:(1)良种良法配套。围绕粮食生产的生态安全,坚持优质、丰产、抗逆、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选用高产优质高抗稻麦品种,全面应用适合宜兴市生产实际的绿色生态高产栽培技术。(2)采用群体质量栽培技术,如精量播种、合理密植等,实现基本苗数合适化,群体调控适度化,达到田间作物生长平衡,以减轻管理压力,减少劳力、物化投入。(3)秸秆科学适量还田,改良地力。(4)应用节水灌溉技术。(5)科学施肥。为实现节本增效、化肥“零增长”,在全面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基础上,全面改良施肥方法,适当减少稻麦生长前期的肥料施用,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节氮减排,确保稻麦稳产、优质。

4.5 强化生态灌溉体系建设

在确保原有农田基本建设标准的基础上,结合生态需求开展生态灌溉体系建设工作。例如,高标准配套灌排沟系,推进高标准水系工程建设,实现“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既能为粮食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又能切实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现对肥水的有效控制,节约农本,提高综合生产效益。此外,高度重视入河排渠的生态化沟系建设,在入河道排放末端建设循环生态沟渠,以起到生态拦截氮磷等有毒有害物质、减轻面源污染的作用。

4.6 充分发挥粮田自身生态功能

粮田既具备粮食生产能力,又具备生态功能,不能只看到粮田的面源污染问题,而不重视发挥粮田应有的生态功能。例如,在城镇日益扩张的今天,城镇绿地面积日益减少,天然湿地更是屈指可数,可在城镇周边建设粮食作物人工绿地、湿地;同时,在粮田生态沟系建设的基础上,建设集生产体验、休闲观光和人工湿地于一体的人工生态新体系。

4.7 推动粮食生产产业化

具体举措为:(1)推进品牌创制和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2)鼓励订单生产,实行预约订单优质化生产,确保生产技术到位率,提高投入品控制水平,实现粮食优质优价,调动农户的安全优质生产积极性。(3)培育“产+加+销”一体化的种粮大户,从而推动新形势下生态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运作的粮食生产新格局的形成。

4.8 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

提高粮食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确保专业化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例如,充分发挥粮食专业化服务的优势,依靠机械种植手段,切实提高粮食生产效率,确保技术到位率;提高植保统防统治覆盖率,科学配方、合理用药,普及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从而为粮食生产向优质、安全、绿色、生态方向发展扫清障碍。

5 结 语

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前提下,在粮食种植过程中采取控肥适药措施,可减轻面源污染,降低粮食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实现粮食安全、优质,并提高粮食供应质量。宜兴市在进一步推进粮食生产绿色生态发展进程中,应紧密结合粮食生产实际,积极推动粮食产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提升粮食生产质量,从而走好粮食生产绿色生态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宜兴市绿色生态优质
山西晋城阳城次营镇:蚕桑宴打造绿色生态品牌
江苏省宜兴市陶城实验小学刘佳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优质
“优质父母”不能靠培训速成
绿色生态小镇,不可错过的投资圣地
绿色生态园里的“小康”人家
绿色生态发展:破解德育低效难题之路
优质冬枣周年管理工作历
浓浓紫砂情 拳拳报国心
宜兴市陶艺协会成立(亦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