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角度谈地方性知识对环境设计的重要性

2021-11-26云南艺术学院

艺术家 2021年2期
关键词:尔茨民居田野

□卢 影 云南艺术学院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基于人类学的视角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展开研究,研究中倾向提及或是站在“地方性”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讨论。通过前期对相关人类学资料的查阅和收集,了解到“地方性知识”由克利福德·格尔茨于20 世纪70 年代首先使用,表述此概念的代表作为人类学经典著作《地方知识》,格尔茨通过关注西方主流话语之外的一些偏远地区和文化,在文中多次呼吁建立多元化的研究范式。

一、格尔茨“地方性知识”理论

最初,在当时西方国家侵略殖民和文化霸权的背景下,格尔茨吸收了博厄斯、布朗、帕森斯等多位西方人类学家的思想,并通过亲自在爪哇、巴厘岛和摩洛哥等地的田野研究,认识到不仅仅存在西方原有的文化认知体系,还存在很多其他的本土文化知识,这些都是与普遍性知识相区别的,所以就将这类知识体系归纳为“地方性知识”。

格尔茨提出的“地方性知识”是指我们在充分尊重当地的条件下,通过田野调查,以一个文化持有者的角度融入当地生活,透过表象和注解,在不同的案例研究中理解并阐释当地文化。格尔茨在文中提出“……我们之所以能达到切实的理解,并非站在那些将我们与它相联结、喜欢多管闲事的注解背后去看,而是透过这些注解去看”[1]。他将“地方性知识”与现代西方知识进行比较,并将地方性知识视为一种新的知识概念,与对情境的深度刻画、阐释本土等理论一起构成新的知识体系。通过阅读《地方知识》不难发现,在田野调研中,格尔茨推崇以一个文化持有者的身份通过内部眼界进行观察,他在书写田野民族志时偏向使用“深描”的方法。例如,格尔茨在《“从土著的观点来看”:论人类学理解的性质》一文中提出:“……我并不是通过想象自己变成另外一个人来尝试获得这种最切身的观念,比如先想象自己是一个种稻的农夫或者一个阿拉伯部落的酋长,然后再看我自己在想什么……”他所采取的方式是以一个文化持有者的身份,找出当地人们相互间实际用来表达自己的词汇、行为等,然后加以分析。格尔茨还认为,文化概念属于“符号学”的范畴,要理解一个区域中符号代表的意义和在文化变迁中存在的研究功能,并强调了文化分析的过程就是探求和阐释意义的过程。格尔茨这本《地方知识》中“地方性知识”的提出可以说阐释了人类学的核心,并以文化阐释为要点,颠覆了文化霸权背景下西方原始的认知体系,提倡文化相对主义的立场。例如,他在《地方知识:比较视角下的事实和法律》一文中强调巴厘岛和美国是两个不同的地方,法律作为一种知识的来源和应用在不同的地方理应存在地区性差异,应该站在文化相对主义的立场。他在文章中提及一个独具特性的解释逻辑——“雷格瑞事件”,因为不同地区或者民族的人们在生产活动中依赖于特定的符号系统,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部性和相对性。借助这些符号系统,可以形成传达、设置和共享的含义结构,所以在他看来,法律是多元的,知识也是多元的。“地方性知识”的研究,拓宽了整个文化研究的维度,不仅在单一的学科知识上,对于其他学科的研究也是一种创新的视角和方法[2]。

二、地方性知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当下,国家和各高校越来越多地关注到“民间话语”,无论哪个研究领域,从地方性知识的角度分析某一个民族或者某一区域,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利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因为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由此可见,当地人民代代相传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伴随发生的相关场所和物件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当下,国内外都在强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且在保护之中对该文化遗产所处的环境及与其相关的地方性知识都是十分重视的。“地方性知识”是一种与区域和民族民间知识及认知模式有关的知识,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都是特定地域和情境中的知识,也就是掌握着实践的地方性知识[3]。

从地方性知识的角度来看,某个民族或是一个地区流行的一种文化活动与这一“地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具体地点的特定时刻是息息相关的。一个民族或地区的仪式与习俗,实际上是在“地方”上形成的,可以说是当地象征符号的意义模式,是当地人们地方性知识的体现。对于一个地区的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如歌舞、文学、体育、科技、教育等,本质属性上就是挖掘和应用“地方性知识”来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文化生态。刘晓春教授曾指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看作是地方性知识,实际上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置于文化整体的视野之中……作为地方性知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富有意义的文化之网……”[4]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而言,我们不仅要深入田野调研,了解当地的地方性知识,对每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要重新进行理解,还应该在实践中珍惜各种地方性知识,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地方性知识,这样我们才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正的整体性保护和传承。

三、地方性知识对当下环境设计的重要性

在设计环节中,环境设计主要是将周围环境作为衬托,结合整个外部建筑的环境特征、功能及标准,通过非精神手段的辅助以及美学原则上的分析,打造一个可以满足时代物质和精神的室内或室外环境。一个环境设计方案不仅可以实现该建筑或者空间的基本使用价值,还可以在更大的空间中表现出环境建筑的精神元素及特征。一个好的环境设计需要秉承“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设计的初衷和整体观念就是围绕着为更多民众提供适应性人居环境。秉持着这个初衷,我们首先需要考虑到的便是当地已有的环境、人文、历史,深入走进当地人民的生活,就可以了解当地的地方性知识。

以云南少数民族民居为例,现如今,各种不同的文化走向趋同,在加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各种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建筑的发展趋向放弃手工营造,走向技术与机械。绝大多数千篇一律的改良模式都忽略了各个少数民族传承下来的民居传统营造技艺,让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加速消逝。而且这种“统一”的改良模式并未设身处地地考虑到不同地理区位条件、不同人文和历史的少数民族的“地方性”,没有真正带给少数民族人民喜爱的适应性人居环境。笔者在今年深入云南迪庆州维西县进行田野调研期间,发现原有的少数民族特色的民居建造形式已经发生了改变,许多传统的木质房屋已经被砖瓦房代替或改造,屋顶多数使用石棉瓦改建,虽然现代化的趋势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但也失去了地方性魅力。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出发,对当下少数民族民居的保护、传承和改造只有在充分了解了当地“地方性知识”,以一个文化持有者的角度融入当地生活,透过表象和注解来理解当地的文化,才能利用好当地世代相传的传统智慧和经验,并融入新的设计和应用现代技术。

在深入田野调研,获得一个民族或地区丰富的“地方性知识”后,保存传统营造技艺精髓的同时,为当地民居现存的相对简陋的生活环境做出一定的改善,才能打造出真正适应当地民众生活的新民居。环境设计不仅要实现其文化建筑的实用功能,更要保留和体现少数民族的建筑特征。深入理解和利用好“地方性知识”后进行的设计,可以说继承了一个民族或地区的传统民居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脉络,进一步促进了传统民居建筑技术的继承。民居也是一个民族表现传统文化的形式之一,所以对民居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础上的新营造发展也是对一个民族独特历史文化的传承。以此方式,可以设计出不仅符合现代生活方式和美学,且具有传统建筑特征的创新型建筑。

结 语

综上所述,地方性知识是当下环境设计的主要依据,并对其有着重要的影响,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借鉴,进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

猜你喜欢

尔茨民居田野
希望的田野
本期导读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音乐家的“无理”要求
在希望的田野上担当作为
音乐家的“无理”要求
田野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