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著名摄影家吴印咸作品《白求恩大夫》说开去

2021-10-21戴菲

上海采风月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白求恩艺术作品现实主义

戴菲

1939年12月21日,毛泽东同志写下了著名的《纪念白求恩》,让我们知道了一位“高尚的、纯粹的、有道德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有益于人民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

就在白求恩同志牺牲前不久的同年10月,著名摄影家吴印咸拍下了脍炙人口的红色经典作品《白求恩大夫》。作品里白求恩大夫身披简单的手术服,佝偻着背,正在与其他医生一起,聚精会神地为手术台上的战士包扎伤口。

整幅作品以白求恩大夫和医生们的手术为题材,着重处理了现场光影和简陋的环境,突出了一座沒有任何医疗保护条件下的共产党人的“战地医院”,以及一台全神贯注、技艺精湛的战地手术。

这种看似不加修饰、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是吴印咸始终倡导并践行的艺术美学观。实际上,在创作摄影作品《白求恩大夫》的同时,吴印咸也拍摄了同名新闻电影纪录片。这种以真实为基础,注重现场、关注事实、画面效果朴素、摒弃华丽画风的影像创作手法,既受到了当时根据地物质条件的限制,又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成为吴印咸秉持一生的艺术美学。

在吴印咸诸多经典摄影作品中,比如早期的《晓市》《力》《呐喊》,中期的《拓垦南泥湾》《大秧歌:兄妹开荒》和毛泽东等革命领袖的肖像,以及后期到工厂、农庄、油田、海岛、草原和革命老区等地拍摄的作品等,人们都可以体会到他运用现实主义创作观的日臻完美。

从今天的艺术创作和艺术理念回看吴印咸的整个创作历程,人们或许会认为现实主义的手法简单而又方便,实则却并非如此。吴印咸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是一种外在表象,更重要的内质是他早期从上海左翼电影实践中受到启发,到达延安后与延安文艺风潮相结合,不断探索、实践,逐渐摸索出一条符合人民大众审美、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艺术创作之路。

这种创作思想从拍摄《白求恩大夫》前就已见雏形,当看到根据地热火朝天的革命生活后,吴印咸的内心受到了极大触动。最深刻的思想变化出现在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此次文艺座谈会为后人纪念与敬仰,不仅是毛泽东同志的《讲话》,而且吴印咸在会后的大合影也让我们重新借助影像的力量,穿透时光,唤醒了历史记忆。

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的文艺作品要为无产阶级服务、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摒弃那种仅仅只为资产阶级一小撮贵族服务的思想;要面向现实生活、真实环境,去赞美、讴歌广大的人民群众;去人民群众中生活,体验人民群众的疾苦,为人民群众创作他们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而且毛泽东同志还强调,相对于艺术作品的提高,普及是当时最为紧要的任务,要通过艺术作品去感化人民、教育人民,教导他们与我们的工作相一致,为无产阶级的事业工作,创造属于无产阶级的艺术作品和艺术体系。

吴印咸一生的艺术创作和思想都是对《讲话》最好的诠释。他践行现实主义创作观,并非他不会非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恰恰相反,从早期中国电影之都上 海走出来的摄影大师、著名导演吴印咸对此类创作手法更加驾轻就熟,坚持现实主义创作观是吴印咸响应无产阶级的号召,从人民的角度、从大众的思想出发,为当时正在蓬勃向上的新社会而殚精竭虑践行的新艺术方法。这种全新的艺术方法为吴印咸开辟了一条伟大的艺术之路,使他的作品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的红色摄影佳作。

今天,我们纪念吴印咸以及宣传他的作品,不仅仅是让更多人了解他的经历和作品,更重要的是让新时代的艺术家们学习他不断挑战自我、努力积极进取、为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创作艺术作品的远大理想。像人民摄影家吴印咸一样,只有将人民装在心里,人民才会不断地纪念他、怀念他;而只有将人民装在心里,作品才会在人民的心中永远存在、不朽辉煌。

猜你喜欢

白求恩艺术作品现实主义
封二:English Corner·英语角
语文阅读教学正方向:“教”“练”“考”统一——以《纪念白求恩》例
现实主义与现实题材创作
五彩缤纷的艺术作品
何晋渭艺术作品
张杰艺术作品
陶瓷艺术作品
用白求恩精神培养白求恩式的医学人才
白求恩纪念歌
新现实主义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