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代印刻
——从版画时代语境的变化浅析李桦《山乡巨变》版画插图

2021-10-10李辉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山乡巨变木刻

20世纪上半叶,一大批杰出的艺术家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肩负着强烈的历史使命,为民族的伟大事业而奋勇作战,李桦便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位代表。他通过绘画、木刻等艺术形式,发出时代的呐喊与呼唤,创作出一幅幅划时代而又意义非凡的作品。他将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中国版画事业的发展中,“为中国美术树立了一面伟大的旗帜,成为中国版画界众望所归的精神领袖”①。

一、版画语境的时代变化

抗战时期的中国,放眼望去,是败瓦颓垣、残肢断体的烽火战场,流离失所的难民,穷凶极恶的敌人,亟待奋起的民众。这是当时中国的现实状况,也是这时期艺术家作品表现的主要内容。如李桦为体现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代表群众呼声之力作《怒吼吧!中国》《怒潮》组画等,真实的画面和生动的形象,使中国版画艺术在人民中间引起广泛共鸣,并为国际艺坛所赞扬。

新中国成立以后,新兴版画有了较好的发展环境。版画艺术成为社会主义艺术事业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版画家的思想活跃,提高了艺术创新的热情,加快了工具材料的革新,深化了在内容和形式风格上的探索,取得了新的成果。创作题材也相应扩大,以前较少表现的风景、花卉等题材,都有优秀作品出现。

李桦为周立波所著长篇小说《山乡巨变》创作的系列版画插图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新时期、新中国、新面貌,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个时代乡村生活的变化。《山乡巨变》描绘了湖南益阳农村清溪乡农业合作化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整个时代随之而发生变化,对当下产生了异常深远的社会影响。为了创作这一系列作品,李桦特意去到湖南益阳县桃花仑乡体验生活。他找到小说中主人公刘雨生的原型曾五喜,和他共同生活了一个多月,以之为模特画了许多生活速写及生活素材,包括人物形象、自然风景,以及生产、生活用具等。这套版画插图不仅忠实于文学原著,而且作为完整的艺术插图,有其独特的价值。最后完成的这套水印套色插图,造型凝练,色调淡雅,刀法遒劲,极富张力与节奏,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是李桦一部出色的代表作品。

随着时代的变化,版画艺术创作的语境也从宣教化、革命性转变为具有多样化、抒情性的艺术特点,李桦在思想上、艺术上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他从一个革命主义者变成了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者,从革命的美术战士变为一个艺术的实践者,回归到艺术的本体。

通过对“山乡巨变”系列版画插图的进一步分析可见,李桦从根植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出发,到达寓情于美、情美相生的艺术高度。

二、深入生活、认识生活、再现生活

李桦 怒吼吧!中国 木刻版画 18×13cm 1935年

李桦 怒潮·抓丁 黑白木刻 20×27cm 1947年

李桦 怒潮·民变 黑白木刻 20×27cm 1947年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这是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的重要内容,也是李桦一直秉持的艺术创作态度。“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艺术家创作的作品产生于他们无时无刻莫不亲身经历的社会生活实践。李桦为《山乡巨变》创作插图,为了真实而又生动地展现小说的精神内核,他反复地阅读和研究原著,并多次与周立波书信请教,请他介绍书中重要人物的特点、生活环境及风俗习惯,深入到当时湖南的农村生活,并做到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做足大量的研究工作。在这段亲身经历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李桦并不是一个生活的旁观者,而是生活的参加者;不是以艺术家的身份自居,而是作为一个普通劳动者与桃花仑群众打成一片,这样才能增强对生活的热爱,对群众的感情,也才能深刻认识生活的意义,分享生活的甘苦”②。李桦将益阳农村体验生活所观察到的乡村传统、风俗民情、生活习惯及人际交往等,按自己的艺术特点和思想观点,加以抉择,进行艺术构思,运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创造自己的艺术语言,完成了这一系列作品,将人们在新时代巨变中的内心世界与现实生活的波澜与变化,细腻而又传神地表现出来。

在湖南体验生活期间,李桦留下了大量的写生速写及生活素材,在深入生活、认识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艺术的形式再现了生活,共创作了“山乡巨变”系列插画51幅,其中套色木刻15幅,黑白木刻36幅。15幅套色木刻最终被收录进1979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版本中,这15幅插图版画再加上下册中收录的由李桦学生谭权书创作的3张版画,完整地呈现了小说《山乡巨变》的面貌,情境分明并层层递进的人物、情节,引人入胜。

随书配图的十五幅套色木刻在深入生活、认识生活的基础上,根据原小说内容进行创作达到再现生活,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使得作品脱离抽象概念与形式物化,将小说的主题充分阐释出来,“深化思想和情感的表达”③。《山乡巨变》小说分为上下两册,共计49个章节,李桦创作的《山乡巨变》系列插图版画选取其中14个章节创作了15幅套色木刻插图,其中上部第二章《支书》创作了《邓秀梅和盛淑君》《支书》两幅插图,其他则分别为每章各作一幅插图,分别是:《争吵》《淑君》《深入》《申请》《决心》《陈大春和盛淑君》《追牛》《张家》《砍树》《成立》《分歧》《竞赛》《牛伤》。

因客观原因限制,并不能完全找齐“山乡巨变”系列版画插图手稿,但在现有条件允许情况下,发现的相关写生速写及彩稿即有近300幅,而这只是其中冰山一角。比如周立波在小说中这样描述《淑君》这一情节:“为了宣传农业合作化,盛淑君总是一绝早就起来,爬到各山头,用土喇叭将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传播到各个角落。这天,盛淑君站在一棵松树下,举起喇叭筒,正要呼唤时,听到身后有响动,不承想,来的却是同村人符贱庚。”④李桦在进行这一作品的创作时,坚持热爱生活、熟悉生活的基本态度,认识盛淑君人物原型盛雪纯,了解到人物活泼开朗的性格特点,抓住盛淑君青春洋溢的外在形象及灵活娴熟的肢体语言,将她充满激情与热情地积极地投入到农业合作化事业中的精神面貌准确而又真实地展现出来。为了精准地把握作品本质,李桦经历了反复修改、不断完善的过程, 方才达到一个理想状态, 给我们留下了一张张珍贵的版画作品、人物写生速写、创作速写稿、创作彩稿。

李桦对于他走的艺术道路是执拗且坚定的,他坚信“创作必须从生活出发,在深入生活、认识生活的基础上进行选择、提炼和加工创造”⑤。我们所看到的是他的身体力行,看到的是由此而创作出的一批批优秀作品,看到的是为此而感动而震撼的受众。

李桦 淑君 套色木刻 20×16cm 1962年

李桦 盛淑君与符贱庚 写生稿25×17cm 1960年

李桦 淑君 写生稿 28×19.5cm 1960年

三、抒情性与审美性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版画是以战斗性而著称的,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历史情境的变化,版画开始从战斗性向抒情性转向,这样也就使版画家越来越重视艺术语言的审美性和题材的多样性。”⑥与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版画艺术主要以人物题材为主不同的是,这一时期版画的风景题材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抗战时期,李桦代表民众呼声之力作《怒吼吧!中国》《怒潮》,蕴含其中的气魄与张力撼动人心。而与他在解放初期的艺术创作相比,那时的李桦怀着解放区美术学习的愿望和艺术为人民服务的热心,单纯从政治内容出发,更为注重作品的思想性与宣教性,艺术性的考虑则稍显不足。新中国成立后,李桦已经逐渐了解和熟悉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审美需求,表现新的人物、新的生活,形成了刚健、明朗且具有浪漫色彩的现实主义的抒情情调。“山乡巨变”这些作品则很好地体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山乡巨变”系列插图版画中,除去随书配图的15幅套色木刻,还有李桦根据小说中的描写创作的36幅自然风景、生活场景的黑白木刻作品。透过这些偏远农村的山林、河流,草屋、牲畜,一派浓郁的乡土气息及时代精神扑面而来。树木掩映中的山间小屋,渔船往来的资江水流,隐隐绰绰的茅屋草堆,溜达觅食的家禽牲畜,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与抒情格调,俨然勾勒出巨变中的山乡。

周立波在小说中这样描绘“亭面糊”的居住环境:“一座竹木稀疏的翡青的小山下,有个坐北朝南,六缝五间的瓦舍,左右两翼,有整齐的横屋,还有几间作为杂屋的偏梢子。……屋后小山里,只有疏疏落落的一些楠竹、枫树和松树,但满山遍地都长着过冬也不凋黄的杂草、茅柴和灌木丛子。”⑦怎样将如此优美的文字跨载体转变为兼具抒情性与审美性的版画作品,这就回归到了艺术创作上的问题了。在《面糊》这幅版画中,李桦抓住湖南益阳农村的山林环绕的自然特点,通过简练的刻画,将屋舍、竹林、树木、杂草铺陈于画面中,省略多余的元素,留下干脆、简洁的刀痕,营造一派富于地域特色与时代气息的环境。李桦用鲜明的形象、凝练的刀法、单纯的黑白对比,突出对象,达到了理想的艺术状态。这些作品,构思独特,巧于提炼。李桦坚持严肃的现实主义传统,而又富于浪漫色彩与诗情画意。造型准确、严谨,黑白布局几近讲究,刀法刚健有力,充分发挥了版画特有的“刀刻之美”,完美地呈现了李桦的艺术修养与审美高度。

李桦在纷繁芜杂的现实生活中感受时代,在发生巨大而深刻变化的大时代中,细腻、敏锐地捕捉到时代的缩影,饱含情感而又精微入妙地艺术再现,让人仿若置身其中,感同身受。

四、结语

从艺术性角度出发,李桦创作的“山乡巨变”系列插画是一套完整而又连贯的叙事性作品,很好地延续了李桦一以贯之的做法——以艺术的实用性和现实主义理论创作作品,深刻而又有效地诠释了新兴木刻运动的概念;从社会性角度来看,《山乡巨变》所描绘的是大时代潮流中农业合作化推行的进程,是对一个时代变化生动而又鲜活的记录。

李桦 淑君 彩稿

李桦 盛淑君人物写生稿

李桦 面糊 黑白木刻 12×16cm 1962年

李桦 山里 黑白木刻 12×16cm 1962年

不管是从社会影响的角度看,还是从艺术本体面貌呈现的角度来看,没有哪一个艺术形式,能像版画一样,以如此不同寻常的张力及感染力去震撼人心。也正是因为有如李桦这样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才能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通过自我的艺术创作刻画出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这些作品承载着艺术家对新中国、新时代的期许,李桦为新时代创作了“山乡巨变”新篇章,而今,在这种时代精神和情怀的感召下,我们将继续努力书写21世纪新时代的美丽篇章。

注释:

①徐里:《纪念李桦诞辰110年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17年,第18页。

②李桦:《美术创作规律二十讲》,湖南美术出版社,1983年,第18页.

③李桦:《美苑漫谈》,辽宁美术出版社,1983年,第70页。

④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84页。

⑤李桦《创作与生活》,哲盟美协,1980年,第13页。

⑥李小山、邹跃进:《春华秋实——1949—2009新中国版画集》(上),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3页。

⑦同④,第43页。

(文中提到的《山乡巨变》系列插图版画及速写稿均藏于美仑美术馆。文章彩稿及速写稿配图皆由李抗先生提供。)

猜你喜欢

山乡巨变木刻
2022 在巨变的时代中
《从“直过”到“跨越”布朗山乡七十年影像志》
《从“直过”到“跨越” 布朗山乡七十年影像志》
1949~2019从“直过”到“跨越” 布朗山乡七十年影像志
桌上盆景(外一幅)
揭掉山乡的贫困封印
数字:巴渝大地沧桑巨变
李富贵木刻作品
以木为纸 以刀为笔
如梦40年:沧海桑田,中国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