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器而道:中国青瓷学学科建构思想与理论体系

2021-07-28周绍斌

丽水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青瓷建构学科

周绍斌

(丽水学院中国青瓷学院,浙江丽水323000)

青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受到永久性保护,使中国青瓷更加具有国际影响和文化魅力。将中国传统青瓷及其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实践经验,或者说将一种中华传统优秀手工技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及其文化,从“中国青瓷学”学科建设的角度进行学术研究和学理思考,是本文试图诠释的思想理念和理论范畴。

一、思想基点:当代文化格局与学科发展趋势

中国青瓷传统文化千百年来积存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以及中国青瓷文化发展的当代制高点与学术引领力,是建构“中国青瓷学”学科最重要的思想前提和必要条件。换言之,传统与当代中国青瓷文化互构而成的发展格局,是捕捉中国青瓷文化理论坐标的思想点位。其次,“中国青瓷学”学理思想与学科建构也是基于中国当代陶瓷学科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更加深化使然。中国青瓷学学科建设是陶瓷学科主体工程建设项目的分支,从学科层级角度来说,是在陶瓷学下的分支学科。换言之,“中国青瓷学”是中国陶瓷学学科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陶瓷学学科整体格局建构的一个重要点位,是对青瓷本体存在基于学科意义上的理论阐释与理性规范。同时,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为优秀代表和活态标的的中国青瓷文化,增强了中国青瓷学学科建构的文化意义和学术价值,同时,它也是中国青瓷学学科建设的思想基点。

1.当代中国青瓷的文化格局

文化格局是文化现象在当下由历史与现实交构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存在状态。这种状态由三维层面构成,一是由历史延续而来的传统文化层面,二是由当代现实铺开的当下文化层面,三是由创新发展驱动的未来文化层面。也就是说,文化格局是立足当下现实形态,同时向历史传统形态和未来创新形态伸张的一种双向构成关系。这种构成关系的关键节点在于历史传统文脉、现实存在形态与创新发展目标等多边性、多点位的相互维系之中[1]。将中国青瓷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考察,按文化格局理论思想进行分析,其在当下也有类似的格局构成与存在状态。因此,定位中国青瓷文化格局构成的思想坐标和关键节点,是建构“中国青瓷学”学科理论的思维基点与完形逻辑,其中有两个节点需要特别关注。

一是延续历史传统的节点。中国青瓷文化从历史传统发展到当下状态,由于历史文化的传承关系,必然与当代中国青瓷文化的现实存在着密切的文脉基因与形态对接,这是当代中国青瓷文化存在的非常显著的现实状态与构成格局,或者说是目前中国青瓷文化存在的主体格局与关键节点。当代中国青瓷文化保护、传承与开发的思想基础与理论节点大多处于这个部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这个部位中的思想动性和理念活动,也是当代中国青瓷文化现实存在的一种基本思想理论状态和观念意识形态,相对静止但也充满活力。

二是超越当下现实的节点。人类任何一种文化的现实存在都不会满足现有的存在格局和原初的存在状态。通过文化创新与重组实现文化本体更为自主的存在空间与历史定位,超越当下现实存在状态是文化发展具有的永恒性发展本质。中国青瓷文化在当代社会不止于对历史传统的链接,要寻求新的文化定位与建构新的文化格局,必然要重新规划自身发展的文化战略目标和实现新文化形态结构的靶向定位,这也是中国青瓷文化格局建构的重要节点。因此,中国青瓷文化在当代的新文化动性和新空间格局的形成,是历史的延伸也是现实的拓展,具有文化发展的双向互为与未来意义。

上述“三个层面”与“两个节点”的构成,是当下中国青瓷文化存在的基本格局。中国青瓷学理论及其学科建设的思想基点,就是基于这种开放性和立体化的哲学思维和理性辩证,着眼于人类文化发展的传统历史文脉、当下社会基础和未来创新发展的思想链条,建立当代中国青瓷文化格局的制高点和大视野,以把握中国青瓷文化历史变革在当下的重要机遇,创新文化现实存在的思想与规划格局,实现中国青瓷文化发展的战略目标。

2.中国青瓷学学科发展趋势

“学科是指按知识体系自身的逻辑,对在科学研究的发展过程中已形成自身相对稳定的研究领域进行的一种相对固定的科学的划分和界定。”[2]11学科的发展已经形成相对完善的科学体系,而陶瓷分支学科的建设则需逐步深入。青瓷是陶瓷的专属门类,从学科结构来说,属于陶瓷学下设的分支学科。“中国青瓷学”作为学科建设的探索性思考,已经在关注作为陶瓷分支学科体系,该如何建立自己的学术理论形态了。从“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国际文化影响力来说,中国传统青瓷文化已经具备了学科建设的历史基础与学术积淀,当代中国青瓷文化的学科建设与发展趋势,已经表现出一种超常性和超越性的发展特征。

由单一形态趋向交叉状态。中国青瓷学学科不是单一性的和个体化的孤立性发展与单向性建设。青瓷以单一性形态在学科自我发展中不断遇到非本学科可以自我解决的现实问题,促使其与其他学科发生学术性交叉和学理性建构,如青瓷与产业、青瓷与教育、青瓷与社会、青瓷与科学等现实关系,形成青瓷产业学、青瓷教育学、青瓷社会学、青瓷科学学等交叉学科,不断拓展中国青瓷学科研究的传统范畴与学科建设的开放格局。

由专业规范趋向综合模式。青瓷从技术工艺到艺术创造,有其鲜明的专业特征与学术规范,是其他学科所不能取代的核心标量,而这个特征一直是作为青瓷学科建设的传统受到重视和发展。但随着当代青瓷文化涵容的不断发展与拓展,其传统的技术专业规范和艺术创造范畴也不断地进深到更加综合与多元的实践状态。如青瓷在材料跨界、审美生态、区域文化上的思想整合,就不仅仅是单纯解决青瓷技术与艺术的某些专业规范问题,而是具有更大学术视野与更高学理格局的综合模式建构。

由狭义理念趋向广义思维。人们对传统青瓷文化的理解过于单向性和扁平化,即青瓷的核心文化就是工艺和材料技术,而且大多专门指传统青瓷烧制技艺,再宽泛些包括传统青瓷文物的真伪鉴别、瓷片收藏与古瓷仿制。而当代中国青瓷学科建设与学术思想则关注更为广义的领域与范畴,如青瓷文化的学理构建、青瓷艺术的审美哲学、青瓷工艺的智能技术、青瓷产品的产业结构等问题,这就将中国青瓷学科研究由一般的狭义理念推向更宽阔的理性层面,甚至涉及陶瓷学学术理论的普遍意义。

由局部构成趋向整体建构。对中国传统青瓷文化的学科建构,此前一直侧重于对青瓷传统技术工艺实践的经验总结、青瓷历史传统的梳理和青瓷遗存的考古研究,其学科建构仅仅局限于技术、历史与考古几个方面的思考,这种单向化深入还不能满足整体上建设中国青瓷学学科的当代意义。从当代中国青瓷文化发展角度来说,中国青瓷学的学科结构将趋向于更加整体和立体的格局建设,技术与工艺、历史与现实、考古与鉴藏等只是其中的局部结构,而宏观格局将关注中国青瓷在整个人类文化进步、思想精神需求、社会经济发展等更大视阈的学科结构与思想矩阵。

由固化守成趋向变革态势。传承与创新既是当代中国青瓷文化发展的主题,也是青瓷学科建设中相互辩证和影响的一对矛盾。传承的主题之于学科建设要防止在学理构成上的僵化与固守,创新的主题要强调对历史传统与现实状态在学理思想上的变革与出新,“学科建设关注的是学科前沿问题,其主要作用是知识的发现与创新”[2]13。强调对中国青瓷学科发展动性的有效调动和积极驱动,使青瓷学学科在不断变革中更加本质化地实现学科建设的开放格局和多元空间。

由自然发展趋向战略规划。中国传统青瓷文化一直以来保持着自然的常规性发展状态,这种自然状态虽然具有原生性基因、生态化文脉和原真性遗存的文化特征,值得倍加保护与历史传承,但从中国青瓷学科建设的角度来说,中国青瓷传统文化的发展要具有更为先进的学科发展观,要注重对中国青瓷传统文化进行战略性的发展规划、设计与实施,要具有承前启后的、未来学意义上的和文化开放性的学科发展与建设愿景。

中国青瓷学学科发展趋势表明,中国青瓷学的学科建构是中国青瓷文化历史发展现实与当代青瓷文化的时代变革使然,它给予中国青瓷学学科建设和学术理论探索的各种必然性和可能性前提。当然,中国青瓷学科发展趋势还有待于总结和把握,但其发展的倾向性基础足可以给中国青瓷学科建设以充实的和必要的实践与理论条件。

二、理论价值:发展思想规划与学科理论创新

中国青瓷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非常重大,一方面表现在对中国青瓷学学术发展思想规划的指导意义,一方面表现在对中国青瓷学学科理论建设的创新价值。中国青瓷文化必须要设置发展思想的战略性制高点,广视角切入、宽格局布阵、全方位统筹、多元化运筹、大学科气度。格局是由位置和视野构成的,格就是位置,就是端点,局就是视野,就是胸怀。中国青瓷文化发展的思想上位,关键点就在格局。发展要有大格局,规划要有大视野,前进要有大目标,思想要有大境界,中国青瓷学学科建设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此。中国青瓷文化是以龙泉青瓷为代表的。龙泉青瓷是以民间性、草根性、活态性文化存在而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的,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性永久保护项目的目录。中国青瓷学学科建设的思想基点不能忽略这个重要的文化背景和遗产前提。因为,这个背景和前提就是中国青瓷学的最高规格,最高品位,最大格局。

1.中国青瓷发展思想规划

中国青瓷学的学科建构是为当代中国青瓷文化发展建立一个宏观而开放的思想规划,或者说,是从文化发展的哲学角度来建构对整个中国青瓷文化的认识理论与思想格局。这有助于我们将碎片化、散点式、偶感性的一般认识,整合为具有立体化、互为式、有机性的理论体系,形成辩证的哲学思维方式和开放的文化学理矩阵。“哲思即本能”[3]1,当代中国青瓷文化发展需要具有哲学思维的认知本能与理性意识,需要具有开放建构的思想视野与理论眼光,需要能够引导中国青瓷文化发展的学术纲领与学理体系,尤其需要中国青瓷学能在学科理论建设与思想发展规划中,体现出当代中国青瓷文化先进的价值观、艺术观、历史观、社会观、发展观等,主导当代中国青瓷文化在学科结构与学术理论上的关键点位与思想格局。

价值思想观念。中国青瓷文化的价值观是对中国青瓷文化的重要评价。中国青瓷文化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所具有的人类手工造物的传统遗产价值,这是由上千年历史传承下来的人类文化价值,是值得倍加珍重和永久保护的历史遗产价值,也是中国传统青瓷文化最为重要的核心价值。正因为中国青瓷具有这样的核心价值,中国青瓷学建设才有着坚实的历史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基础,才有着面向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之路和可拓展性文化空间。

社会思想观念。中国青瓷是人类社会发展形成的文化产物,具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双重特征。从社会学角度关注中国青瓷文化,就要树立全方位、大格局、多功能的思想文化理念。历史以来,中国青瓷不仅是一个物化的生活陶瓷品类,有着民生实用的价值与作用,它还具备着很多复杂的文化精神因素,尤其是在当代社会背景下,它的社会功能更是具有多元特征。如现实生活的应用功能、文化传播的精神功能、品鉴收藏的艺术功能、产业生产的产品功能等。

艺术思想观念。中国青瓷在其手工艺术创作上体现出更加本质性的文化意识——中国青瓷艺术。树立中国青瓷艺术思想观念并使其具有学科发展的规划意识,是中国青瓷艺术本质和学科理论建设的必然。中国青瓷由实用艺术而走向审美艺术,其间的思想变化实际上就是其文化观念发生变革的过程。人们对青瓷作为艺术的独特理解,是中国青瓷学科思想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到中国青瓷在实用与艺术上的全方位的文化发展与学术建设。

发展思想观念。中国青瓷作为文化存在的发展是永恒性的,需要人们对中国青瓷文化发展树立一个动性的思想观念。中国青瓷文化发展观是一个具有开放性、高端性、全局性的思想认识,不是某个地方性资源的垄断、某个阶段性历史的局限、某种既得性利益的获取。中国青瓷文化的发展空间是立体的、开放的、动态的、共享的人类文化发展空间,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改变这种文化存在的本质功能。中国青瓷学基于这种发展思想的确立与提升,关乎中国青瓷文化生命延续与本质存在的学术意义与学理价值。

历史思想观念。对中国青瓷文化经典的传承,对中国青瓷传统文脉的延续,对中国青瓷原始基因的活化,就是中国青瓷发展历史观念的思想建设。关注中国青瓷的历史文化发展,就是关注中国青瓷生命存在的活态灵魂。中国青瓷学追溯中国青瓷文化的历史脉络,辩证思考中国青瓷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形态整合,就是以历史发展的思想规划于中国青瓷学学科建设之中,形成中国青瓷学新的历史史学观念、新的历史哲学理念、新的历史发展思维、新的历史文化构建。

生态思想观念。文化存在也是有生态性的。文化生态性的基本原因就是文化资源的根性基因和文化发展的动性环境。中国青瓷文化生态性发展思想规划,就是要基于文化根性与文化动性两个本性基础。根性是文化动性发展的基因组织,而动性是根性生命得以延续的脉系结构。以关注文化的根性基因与动性环境为前提,建立中国青瓷学学科文化理论体系,有助于我们从文化发展的最基点出发,把握中国青瓷文化存在的最元素性本质,保持文化生态结构最纯粹化的发展基因与最富生命力的动性资源。

基于上述学术理念互构而成的中国青瓷学科文化发展思想规划,特别是其间各种思想理念之间,互为动因,互相助力,互构格局,形成一个有机律动的多元、立体、完整的文化思维空间,并主导中国青瓷学科建设的思想路线,可以说,在这个思想体系制动下构成的中国青瓷学学科理论,不仅具有当代性的现实意义,还具有前沿性的学术价值。

2.中国青瓷学学科理论创新

中国青瓷学是一个开放式、多元性、立体化的学科体系与理论格局。它不仅仅是有关中国青瓷文献典籍的整理与考证,有关中国青瓷传统历史史实的梳理与记述,有关中国青瓷烧制技艺与生产窑系的总结与追溯,更重要的还是要探讨中国青瓷文化本体存在的当代现实状态,探索中国青瓷文化本体发展的客观规律问题,探索中国青瓷学科脉系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各种学术关系。这些问题所包含的理论内容是超出一般的学科意义及其学术范畴的,正因如此,它才是中国青瓷学学术思维与学科建设的理论特色与创新之处。

首先是传统观念、当代意识、发展理论的思想整合。中国青瓷学学科理论要坚持思想路线的一贯性,就是要将中国青瓷理论的历史传统观念、当代现实理念和发展思想规划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中国青瓷学科与学术文化思想发展的完形链条和整体构成。这个理论创新,其学科意义就是在历史、现实与未来三维构建之间形成牢固的思想结构,既传承历史精神,也前瞻未来,更立足现实。在这样一个宏观的、延续的、完形的学科理论思想指导下来建构中国青瓷学。

其次是由技而艺、由艺而学、由学而文的学理建构。众所周知,中国青瓷文化是上千年来由世世代代的青瓷工匠们,以手工技术为核心价值积累下来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其间包含着一条由技术而艺术、由艺术而学术、由学术而文化的学理发展线索。中国青瓷学学科建构就是要通过理论研究,阐释这文化遗产的历史轨迹和现实状态,乃至未来走向,这种“由器而道”的思想探求,是从理论创新的角度有意识地强化这种学理思维的线索。

再次是交叉再构、边缘拓展、新兴原创的思维创新。中国青瓷学学科理论强调思维创新,试图在与不同学科交叉中找寻能够互为再构的思想结点,在学科核心视域的边缘地带拓展新的理论范畴,在学科传统理论继承的基础上探索具有原创性的新理念。换句话说,要以重构性、超前性、原生性思想进行中国青瓷学科的理论创新,以新形态、新视域、新理念来建构中国青瓷学学科构架。

最后是概念内涵、范畴体系、学理关系的理论构造。中国青瓷学学科理论构造要做到基本概念明确、范畴体系完善、学理关系清晰。这既是一般学科理论建设的原则,也是学科理论创新的焦点。中国青瓷学科理论在概念、范畴、学理上的原则性创新,就是将学科的基本概念视为学科理论的思想基点,然后从思想基点出发展开主要理论范畴的思想界定,接着就是在各个理论范畴之间进行学理性的关系建构。这种由点及面、由面构体、由体成系的思想路线,最终形成中国青瓷学学科的系统性理论。

“哲学从来都不会完全逃避它起源于常识。但哲学并不是那么简单地看待常识的地位。”[3]10-11中国青瓷学基于哲学思维理论,尊崇中国传统青瓷文化常识,但更关注当代中国青瓷文化理论的创新,坚持以开放性和多元化学理思想为前提,超前、超越和超验学科研究的传统视域;坚持以文化性和学术性为主体,整体、完形和原创学科结构的理论系统;坚持以指导性和实用性为原则,提升、充实和发展学科功能的价值标量。

三、学科体系:文化思想范畴与学科结构体系

作为学科建设来说,主要包括学科定位、学科队伍、学科基地、学科管理等要素,但这是针对学校学科专业建设要求而规定的思想范畴。中国青瓷学学科研究是基于科学理论与科技实践相整合的集成式研究,其结果是以中国青瓷文化的学术思想理念和学理体系阐释为学科表现形式;主要以中国青瓷学的学术思想建设、文化发展范畴、技术工艺科学、社会民生应用、人文精神环境、文化遗产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等方面的理论思考与阐释为成果表现形态。它将中国青瓷学的学术领域放到整个社会的文化、经济、科技、生态、产业、教育等多个层面进行思想论证,将传统青瓷的技术本体与历史文脉整合到更加宽泛与更加立体的思想结构中,使其不仅具有一般学科理论建设的特征,还具有大文化视域下的学科交叉理论特征。

1.中国青瓷文化思想领域

确定中国青瓷文化的思想领域是中国青瓷学学科建构的重要理论问题。一般来说,思想领域是理论研究所规定的思维象限和思想范畴,包括中国青瓷文化思想的核心区域与边缘地带、边缘地带与其他文化思想相互交错的领域。

首先是思想起源问题。很明确,中国青瓷文化的思想根源是建立在中国青瓷文化发展的本体意识之上的,即首先是从中国青瓷传统手工艺文化存在状态开始的,并沿着这条发展路线进行学科建设的思想历程。没有中国青瓷手工艺文化传统,就没有中国青瓷学科建设的原初文化基因和基本思想根源,就没有起源于手工艺文化本体但又不局限于手工艺文化本体而展开的各种思想活动。

其次是思想核心问题。以中国青瓷学学科建构及中国青瓷文化发展为思想核心,坚持开放、发展、改革、创新的学科文化思想原则,关注在整个陶瓷学科背景下的中国青瓷学科发展趋势,强调中国青瓷学的广义思想理念与宏观文化格局,立足中国青瓷学学科建设的基础条件与现实背景,阐释中国青瓷学学科理论建设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提出中国青瓷学建设对整个陶瓷学科完善的必要性与必然性,论述中国青瓷学学科建设对中国青瓷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与战略性。

第三是思想范畴问题。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就是通过研究建立科学思想范畴。中国青瓷学将理论本体、实践主体、文化应用、社会传播作为思想范畴,构成多维性学术观念与多元化思想视阈。当不同的思想主体,如工匠、艺人、学者、官员、商人、藏家等,以各自不同的视角观察中国青瓷文化,会产生不同的思想理念和理论形态。这些不同的观察视角构成了核心、边缘、交错、重叠、组合、点位等不同形态的思想格局。正是这种复杂的思想链接和闭环结构,才形成了当代中国青瓷学学术思想需要梳理的基本范畴和理论体系。

第四是思想体系问题。思想体系不是单线性的构成,应该是多线索的链接。“传统的边界僵硬、画地为牢的学科帝国主义的做法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新兴学科的发展。”[4]中国青瓷学属于新兴学科,其思想体系的建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跨界思维,本体与客体的整合研究,着眼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多边关系与多元视点,关注中国青瓷文化的历史与现实,但不局限于历史与现实,强调面向未来、面向发展、面向社会的思想理论建设,坚持立体化、多维性、全方位地构建中国青瓷学文化的学科思想体系。

第五是思想阐释问题。中国青瓷学思想理论体系不以平面化、单向度结构进行阐释,而是以多维性、全方位的学术话语和对话语境进行思想交流。即以哲学思维与辩证思想为中国青瓷文化的认识论基础,将本质与现象、理论与经验、概念与观念、理性与感知、抽象与叙事、推论与逻辑等相对应,形成具有哲思特征的文本结构模式和理性表述方式,有机化、多向度、哲理性传达中国青瓷学的学科思想体系。

2.中国青瓷学学科结构体系

中国青瓷学学科结构体系要阐释的基本问题,包括学科基本概念、学科范畴理论、学科结构关系、学科思想体系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基本呈现了中国青瓷学学术理论存在的基本状态与结构方式。

中国青瓷学首先要解决学科的基本概念问题。中国青瓷学的“学”即学科概念,它是对中国青瓷诸多问题的系统性学理研究。为“中国青瓷”建立“学科”,是试图将有关中国青瓷自古以来、自今以往的文化与思想、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各种问题建立一个思想体系,并具有学术、学理、学科意义上的科学构架。将一种传统民间手工技艺提升到学科层面来认知,是“由器而道”的文化思想理论建设,尤其是以更为开放式的思想路线来进行学科结构规范,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中国青瓷学学科结构的范畴,起始于对中国青瓷历史传统的辩证思维,对中国青瓷的技术工艺、艺术创意、学术构成、文化美学、遗产考证、产业发展、市场机制、生态保护等各个范畴进行有机的整合,形成开放式学科构架。其间特别注重各个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辩证思想和抽象推论。中国青瓷学学科结构板块之间既具有一定的线性发展关系,也有互为结构的体面系统,其间相互关联的交互结点起着某种管控与制动作用。建构中国青瓷学学科结构及其理论范畴,是在哲学理性层面上对经验现象的思想概括与理论概述,强调一定的学术深度与思想高度,而不是一般的技术经验总结和历史史实描述。

中国青瓷学学科理论构建中,还要阐释主题与专题、专题与问题之间的层级性逻辑关系。中国青瓷学学科的主题是思想系列的构成,主要由三个思想视阈构成,即学科本体理论、实践主体理论、文化形态理论。专题是思维层面的展开,由15个青瓷专题构成。问题是专题设置的理论支点,由若干个问题构成。这样由“主题—专题—问题”形成的“三维思想系统”,试图全面呈现中国青瓷学学科体系的思想构架与研究系统。

“青瓷学学科结构示意图”(见图1)表明,学科的核心思想是中国青瓷学。主题为三个理论系统,即实践理论体系、学科理论体系、文化理论体系。并由15个专题理论支撑,学科理论有思想视阈、学理范畴、史论辨析、文物考证、审美哲学;实践理论有手工技术、设计语言、艺术创意、产业结构、市场机制;文化理论有遗产保护、教育教学、社会传播、文化应用、生态规划。

图1 中国青瓷学学科结构示意图

蔡元培指出,“凡一科学之成立,必先有事实,然后有学理。以无事实,则无经验可言;无经验,则学理亦无由发生”[5]。遵照这一理念,上述每个专题的论证都在历史史实和当代现实的基础上进行,并形成若干具有学科思想和学理观念的基本问题,建立相互支撑的理论支点与思想因素。在这个由主题、专题、问题组成的理论体系中,可以看出中国青瓷学学科结构是一个系统化的思想构造,其间由各个理论支点所建立的专题理论层面,有着严谨的逻辑思想与论证关系。由各个专题理论层面之间所形成的主题思想视阈,是在较为宏观的角度规范着这些专题思想维度的展开,激活或反思、提出或解决那些更为具体的现实问题。这种完形的链式思维方式体现着中国青瓷学体系的内在关系。

四、思维路线:学术思维理念与学科研究路线

中国青瓷学研究的思想线索以“发展史实叙述—现实辩证分析—学科理论建构—思想范畴体系”为逻辑思维路线。研究主体的整个思维过程坚持以“理论思辨”“逻辑推论”“哲学理性”为特点,强调多元性、立体性、交叉性、辩证性、整合性、哲理性思维的理论格局。中国青瓷学理论以“是什么”的现状描述与史实陈述为基础前提,在“为什么”上进行理论本质与动性规律的深化思辨。中国青瓷学注重中国青瓷现实状况的专题调查,注重中国青瓷发展历史文献的材料研究,但更注重中国青瓷文化当代思想及其理论体系的规划与格局,更注重以未来学、发展学、战略学、规划学方法来研究当代中国青瓷的文化状态,强调思想的前瞻性、现实的超越性、理论的创新性与文化的再构性。也就是说,整个学理构成不仅以历史和现实为思想基点,更以中国青瓷文化的未来生态为规划视野,形成思想线索的多点透视,建构具有当代思想特色的中国青瓷文化学科理论体系。

1.中国青瓷学学术思维理念

如何把握中国青瓷文化发展的本体动势,如何阐释中国青瓷文化的系统理论,如何建构中国青瓷文化的学理格局,如何界定中国青瓷文化的概念术语,以什么样的认识方法和思想路线,接近中国青瓷学的学科本质与学理结构,是中国青瓷学学术思维面临的问题。“学术思维是一种科学思维,……科学思维是探索真理的必要条件。”[6]建立具有辩证性、创新性和超验性的学术思维理念、学理建构方法和学科认识理论,可以破解、重构和超越当下对中国青瓷文化思考的传统思维理念,这是本论科学研究思想坚持的基本原则。

首先,中国青瓷学学术思维要从发展、战略、规划和超验的思想角度,来思考中国青瓷文化的现实状态和发展趋势。强调中国青瓷文化由空间性拓展和历史性延伸两种态势形成的互为交构、时空整合的文化发展格局,从文化地理与地域、文化传统与传承的历史时空认识论角度,战略性、规划性、建构性地思考中国青瓷传统文化实现当代超越与发展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从地域和历史两个维度来突破束缚学术思想展开的有限空间,将中国青瓷文化发展思想直接推升至未来主义和超验哲学上的战略制高点。

其次,中国青瓷学学术思维强调思想的前瞻性、现实的超越性、理论的创新性与文化的再构性的思维路线。中国青瓷学学科构建的思想辩证,既注意上位学科与下位学科的隶属性、支配性、制控性、有机性的学术关系,也注重学科格局重构意义上的交叉性、错位性、整合性、个体性的再生关系。也就是说,既注重学科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也注重学科特殊状态的个性化问题,将中国青瓷学的学科共性与学术个性进行完形化或完整化的理论思维。

第三,中国青瓷学强调立体性、多元性、交叉性、整合性的学术思维格局。在这个思维格局中,以中国青瓷文化为主体,围绕中国青瓷文化的历史、技术、艺术、学术等核心范畴,整合教育、传播、产业、市场、生态等多元因素,建构具有立体性、空间感、开放化的中国青瓷学文化的共同体。同时这个文化共同体也体现出中国青瓷学学科构建的新模式与新形态,并以全面性、综合性和有机性作为中国青瓷文化共同体的体态特征。

第四,中国青瓷学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哲学的、辩证的与逻辑的思维特色,强调纵横捭阖的思想自由与主动思维,不局限于对青瓷文化现实状态的客观叙述和经验总结,更关注在中国青瓷文化的概念、范畴、关系与体系方面进行深层次的哲学思考,在中国青瓷文化的原理、观念、思想与精神等方面进行逻辑推论。

中国青瓷学的学术思维理念,试图超常态、超经验、超现实地思考中国青瓷文化存在与发展的本体现象,试图在微观与宏观、思想与方法、逻辑与辩证、叙述与阐释等方面形成学术思维个性与理论研究特色。

2.中国青瓷学学科研究路线

中国青瓷学学科研究以“发展事实叙述→现实辩证分析→学科理论建构→思想范畴体系”为逻辑思维的主要线索,形成点线与面体互构、史实与论证互动、现象与本质互应、实践与理论互为的思想逻辑,在多维层面、多元结点、多条思路、多种现象、多项问题上展开对中国青瓷学学科的立体化、全方位研究。

首先,中国青瓷学学科研究建立多维性的思维层面,大致有对中国青瓷文化历史溯源与现象考察层面、主体与客体关系问题分析层面、基本概念提炼与范畴界定层面、学理推论与理论阐释层面、思想理念建设与规划层面等,由这些思维层面共同组合为一个多方位、多层次的立体思想结构。

其次,中国青瓷学在学科研究路线上关注多元性的思想点位。如史实与现实结点、当代与未来结点、现象与本质结点、理论与实践结点、技术与艺术结点、产业与文化结点、教育与传承结点、产品与市场结点等。这些结点往往是问题转换、思想转向、文化转型的关键之处,值得有意识地提取出来进行单独思考,并有机地将它们联系在一起,形成中国青瓷学理论的思想结构。

还有,中国青瓷学学科研究思路不是简单的线性思维,是多条线性思维并存,同时互相有机衔接的多向度思路。如由实地考察到材料整理、由现实体验到总结经验、由经验理性到超验思维、由基本概念到范畴领域、由观点论证到哲学辩证、由理念完形到思想体系等。这些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低向高的思维象限,勾勒了一个多元化的中国青瓷学研究的思想载体。

另外,从现象学角度来说,中国青瓷学特别关注青瓷文化存在和正在发生,以及将要发生的各种现象,如文化现象、教育现象、生态现象、社会现象、产业现象、地域现象等等,这些客观现象错综复杂,相互影响,变化多端,动态明显,接连不断,因此,它们也是中国青瓷学学科的理论难点之一。中国青瓷学研究试图理性地将其非常截然地分开论述,似乎是不可能的。但从相对论角度来说,我们还是围绕现象的核心问题进行重点阐释,尽量理性地抽象出各种现象的本质特征,尽可能廓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最后,中国青瓷学研究问题的多项性思路。中国青瓷文化有着多种问题的出现,需要进行非常理性的分析和逻辑化的推论,如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问题、文化取向的协同关系问题、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问题、市场品牌与产品推广问题、产业开发与技术革新问题、遗产保护与传承问题、学校教育教学与师徒传授问题、审美鉴赏与艺术收藏问题、社会应用与文化生态问题、国际影响与学术交流问题等,都需要中国青瓷学研究以非常开放化的格局给予理论性的解答。

诚然,中国青瓷学学科构架是有历史局限性的,但上述多元化、立体性的学科研究路线,还是想努力站在更高的学术端点上关注整个中国青瓷文化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不仅要回望历史进程,阐释传统未决的问题,还要立足现实情境,回答当代面临的问题,更要面向未来,规划文化发展的问题,这才是中国青瓷学学科建设应当具有的思想精神和学术使命。

猜你喜欢

青瓷建构学科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夺得千峰翠色来——王玮的青瓷艺术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试论青瓷艺术创作
龙泉青瓷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超学科”来啦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