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UGC图片数据的历史文化村镇景观形象感知研究——以福州林浦村为例

2021-07-28

丽水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词频泰山景点

任 维

(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一、引言

历史文化村镇是富有地域乡土特色的传统人居环境典型代表,其良性存续发展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语境下多学科密切关注的重要课题。围绕本体认知、保护干预和利用发展3个主题,有关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与发展的相关研究已取得诸多成果,对推动美丽中国建设与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形成有力支撑,但已有的研究多以定性分析为主,融合数字技术、大数据与移动互联网等内容的综合研究仍不多见[1-2]。当前,互联网及Web 2.0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海量的用户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UGC)数据,大多以游记、评论等形式呈现,成为新数据环境下形象感知[3-4]、景观意象[5]、时空间行为[6]等研究领域重点挖掘的新素材。UGC数据主要有视频、图片与文本3个类型。其中,UGC图片数据具有直观具象、数量丰富等特点,这为景观形象感知研究提供了新素材[7-8]。引入UGC图片数据,将有助于探索历史文化村镇景观保护与发展研究的新思路。

林浦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融宋帝行宫、书院文化与科举文化等特色资源为一体,是福州市历史文化村镇的典型代表。近年来,针对林浦村物质与非物质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的研究多集中于传统数据下的空间格局与文化建筑解析[9-11]、历史文化考察[12-14]、村落保护与更新[15-16]、林氏家族文学[17-18]、旅游发展[19]等方面,至今尚无新数据环境下由UGC数据驱动的相关研究。本研究选取林浦村作为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对相关UGC图片数据进行编码与可视化解析,归纳出景观形象感知特征,并针对现存问题提出景观保护与发展对策建议,探索新数据环境下历史文化村镇景观保护与发展研究的新思路。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林浦村概况

林浦村又名濂浦村,位于福州南台岛东北端,山水风光秀美,属滨江水口型聚落。村落南倚九曲山,北临闽江,与鼓山隔江相望。村周有浦下河、内浦与新浦三水环绕,“玉带环村,九曲十八弯”,如图1所示。林浦村有近千年的历史积淀。唐代为江边小渔村;宋代建濂江书院,朱熹亲临讲学并题书“文明气象”;南宋末年宋帝驻跸,于平山建宋帝行宫,抗元救亡;明代,以一纵四横5条主街为骨架的村落格局基本成形。林氏一族人才辈出,科举取士冠于全国,“七科八进士,三世五尚书,国师三祭酒,五传十州牧”,地区社会与文化蓬勃发展。清代以来,因水陆交通之利而逐步发展成为闽江上重要的水产品与农产品商贸集散地,地区经济、社会与民生全面发展[20]。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林浦村汇聚了宋韵遗风、科举家学等地域文化特征,较好保留了聚落山水空间格局与地域文化景观,拥有14个文物保护单位和32个挂牌保护建筑[19],是浙闽地区城中型历史文化村镇的典型代表。

(二)数据来源

基于对网络知名度与热度、用户数量、UGC数据量与活跃度等因素的综合考量,筛选出美篇、携程旅行网、马蜂窝旅游网3大网站及图文创作分享应用作为数据源。以网络爬虫工具为主并辅以少量人工采集,通过“林浦”“濂浦”等关键词检索批量采集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的相关UGC数据,得到游记36篇,包含图片1 903张。

以真实性、原创性、完整性等为筛选原则,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去除真实性低、非自摄图片等无效游记3篇,得到有效游记33篇,包含图片1 682张,详见表1。按“获取平台-数据日期-网名拼音首字母-图片序号”对所有图片进行编码,如“美篇-2018年3月14日-亦-图1”编码为“MP-20180314-Y-01”,形成林浦村UGC图片数据库。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内容分析法,综合利用Excel 2016、ROST CM6等软件,对林浦村UGC图片数据进行分析,具体研究步骤如下:

1.参考有关林浦村的政府官方文件、旅游推介、专著与学术论文,建立包含地点名称、人物名称、景物与景点名称等内容的专用词表,作为本研究的编码用词;

2.基于前述词表完成所有图片的编码,将结果录入Excel列表,完成图片信息的文字化;

3.将编码结果按游记归并成段后转存为txt格式文件,导入ROST CM6软件进行词频分析并得到高频词汇表,解析各景物与景点的关注热度;

4.通过社会网络与语义网络分析,可视化解析游客游览路径视角下景物与景点两个层级的共现关系;

5.基于景物与景点的关注热度、共现关系分析结果,归纳出林浦村景观形象感知特征;

6.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探讨林浦村景观保护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三、林浦村景观形象感知解析

(一)数据处理

在Excel 2016中创建林浦村UGC图片数据列表,以专用词表为编码用词,对所有图片进行逐条逐项编码并录入Excel列表中,每张图片的景物编码上限为7个。通过林浦村UGC图片数据图片信息的文字化处理,共计编码景物5 022次,篇均编码景物约152次,图均编码景物约3次。将Excel编码结果按游记归并成33段,另存为ANSI编码下的txt格式文件,导入ROST CM6软件。

(二)景物与景点的关注热度分析

利用ROST CM6软件中的词频分析工具,筛取出前60位高频词,总频次4 049。按景物的属性类型,可归属至建筑(54%)、人物(14%)、公共空间(12%)、道路街巷(4%)、植物景观(9%)、山水环境(7%)共6大类16子类,详见表2。

表2 景物高频词及其属性类型

从表2可以看出,建筑类景物词频占比过半,是游客游览过程中关注与凝视的主体;人物、公共空间、植物景观与山水环境4类景物词频占比较为平均,表明游客在共同关注建筑类景物的基础上,对其他类型景物存在多元的关注需求与景观偏好;道路街巷类景物词频占比最少,可能因道路街巷本身是重要的交通路径,更多地承担了连接其他不同类型景物的作用。按景点类型,可归属至林浦泰山宫、濂江书院、林浦四正文化园、浦下河、世宫保尚书林公家庙等22处,详见表3。拍照指数是指某景点照片数量与照片总数量之比(即拍照指数=某景点照片数量/照片总数),常用于表征游客对景观的凝视程度与关注热度[21]。

综合词频占比、拍照指数与游记占比(详见表3),可知游客对景点的关注热度大致分为高、中、低3个层级:

1.高关注热度的景点为林浦泰山宫与濂江书院,词频占比与拍照指数均大于0.20,游记占比大于0.95,是林浦村景观形象感知的核心内容。林浦泰山宫原为南宋益王赵昰驻跸的行宫,由泰山宫、天后宫、总管殿组成,外有门亭、泰山宫前埕、东西辕门、榕树2株(二级保护名木),内有圆形藻井、香炉、戏台、看楼、牌匾、神像等特色景物,承载着极为丰富的宋代皇家历史文化积淀。濂江书院始建于唐末,是福州唯一传承至今且保存良好的千年古书院,有文昌阁、朱子讲堂、朱子祠、知鱼乐石臼、特色题刻、家风馆、憩园、古桂花树等诸景点,朱熹曾到访讲学。书院与家学共同作用,千年的文化教育积淀先后孕育了七科八进士、三世五尚书。

2.中关注热度的景点为林浦断桥、林桥、世宫保尚书林公家庙、林浦四正文化园、会展岛、太阴岛、浦下河,0.03≤词频占比与拍照指数≤0.20,0.50≤游记占比≤0.95,是林浦村景观形象感知的主要内容。

3.低关注热度的景点为尚书里石牌坊、林浦木牌坊、见泉林公家庙、世大夫林公祠、龙津潘氏宗祠、林寿熙故居、现代民居、古民居、太阳岛、魁浦大桥、鼓山、九曲山、内浦,词频占比与拍照指数大多小于0.03,游记占比大多小于0.50,是林浦村景观形象感知的一般内容。

(三)景物与景点的共现关系分析

UGC图片数据源自游客游览路径上的驻足拍摄,能很好地反映出游客的实际游览区域与景观偏好。以游记为单位将图片的文字化信息归并成段,利用ROST CM6软件进一步解析景物与景点两个层级的共现关系,探寻游客游览路径视角下的景观网络结构与圈层关系。其中,景物或景点图示位置的中心程度反映了其游览中心度与景观偏好度,连线数量的多少与宽度的粗细反映了景物或景点间关联度的强弱。

将前述已处理完成的编码结果以txt格式导入ROST CM6软件,利用社会网络和语义网络分析工具,生成景物共现关系分析图,如图2所示。景物层级的景观网络以泰山宫为核心,向外呈“核心-次核心-过渡-外围”的圈层发散结构:泰山宫作为核心景物,与总管殿、天后宫、泰山宫前埕、东辕门、西辕门、东辕门古榕树、西辕门古榕树、濂江书院、浦下河、会展岛、林浦四正文化园等次核心景物相互交织,共同构成游客游览与感知的主景,是大多游记图片中重点展示的景观;过渡层主要有太阴岛、太阳岛、朱子讲堂、憩园、知鱼乐石臼、文昌阁、家风馆、濂水龙腾题刻、泰山宫正殿、总管殿正厅、平山福地牌匾、鼓山、浦下河滨水步道、题刻置石、林浦断桥等,是游客游览与感知的次景,在不少游记图片中着重呈现;外围层主要有世宫保尚书林公家庙、现代民居、古民居、尚书里石牌坊、林浦木牌坊、进士街、林桥古榕树、林桥石碑榕树、魁浦大桥、香炉、正厅、戏台圆形藻井、总督府庙、林浦断桥古榕树、榕树、古桂花树、题刻石雕等,是游客游览与感知的辅景,在部分游记图片中出现。

图2 景物共现关系分析图

在原编码结果txt格式文件的基础上,将段内各图的编码内容由景物归并至景点以完成重新编码,另存后导入ROST CM6软件,利用社会网络和语义网络分析工具,再生成景点共现关系分析图,如图3所示。景点层级的景观网络以“林浦泰山宫-濂江书院”为核心,向外呈“核心-过渡-外围”的圈层发散结构:林浦泰山宫与濂江书院分别是展示宋韵遗风及科举家学的核心景点,二者共同构成景观网络的内核,游客到访率极高,反映了游客对上述景点的偏好有较高的一致性;过渡层的景点内容丰富、类型多样,主要有浦下河、会展岛、林浦四正文化园、太阴岛、太阳岛、鼓山、林浦断桥、世宫保尚书林公家庙、现代民居、古民居、尚书里石牌坊、林浦木牌坊、林桥、魁浦大桥、太保亭、内浦、见泉林公家庙等,游客的到访率较高,说明游客对这些景点开始表现出多元的景观偏好倾向;外围层的景点多由过渡层向外部拓展,主要有林瀚(林斯琛)故居、林寿熙故居、林浦井、世大夫林公祠、古街巷、井上莲台、宋丞相陈公祠、怀萱亭、鱼牙、邵岐石塔、邵岐炮台遗址、九曲山、瑞迹寺、齐天府、龙津潘氏宗祠、杨将军庙、英烈殿等,游客到访率一般,体现出游客对上述景点的偏好差异逐渐增大。

图3 景点共现关系分析图

(四)林浦村景观形象感知特征

综合景物、景点两个层级的关注热度及共现关系分析的结果,归纳得出游客视角下林浦村景观形象感知具有如下4个方面的特征:

1.双核驱动,文化特色显著

林浦泰山宫与濂江书院是林浦村最具代表性的物质文化特征资源,集中体现了宋韵遗风、科举家学两大特色,游客的认可度极高。林浦泰山宫在建筑类景物中词频占比0.346,在景点中词频占比0.263、拍照指数0.241、游记占比0.970,是核心景物及核心景点。濂江书院在建筑类景物中词频占比0.339,在景点中词频占比0.229、拍照指数0.259、游记占比0.970,是次核心景物及核心景点。林浦泰山宫与濂江书院双核驱动,彰显了林浦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色,是吸引客源的主要特色景观。

2.山水为依,自然与人文相融

自然山水类景物涵盖了山水环境、植物景观、公共绿地与庭院,词频占比0.253,是林浦村景观形象感知的重要内容。从空间关系上看,自然山水景物与历史人文景观相融共塑。在自然山水基底方面,九曲山、浦下河、内浦作为林浦村的自然边界,构筑了聚落景观基底的自然山水骨架,在聚落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叠加了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如浦下河沿岸的林浦泰山宫、林浦断桥,内浦沿岸的林桥、尚书里石牌坊,九曲山中的瑞迹寺、林瀚墓、摩崖石刻等。在自然景观要素方面,村落内外的部分自然景物在空间与视线关系上参与历史人文景观的塑造。在空间层面上,如村内的林浦四正文化园是由东北入口前往林浦泰山宫与濂江书院的先导空间,其通过景物命名、题刻置石、题刻石雕等方式展示林氏名人的简传、名言及林氏家训中的“四正”(养正心、崇正道、务正学、亲正人)文化;又如古榕树是林浦泰山宫、林浦断桥、林桥等各类历史人文景观节点的重要构景元素,增添了场所的历史沧桑感。在视线关系层面上,如村外的鼓山、太阳岛、太阴岛,是林浦泰山宫、濂江书院等北望的远景与中景,为历史人文景观注入了极鲜明的自然山水气息。

3.内外互动,当地居民与游客交织

就景物的属性类型而言,包含当地居民与游客的人物是第二大景物类型,词频占比0.140,可见林浦村具有不错的人气与活力。14个有人物类景物的景点中,当地居民与游客之间互动交织,其词频关系有以下3类:一是当地居民主导型,当地居民与游客之间的词频比≥2,表现为图片中当地居民的出现频率明显高于游客,相关景点有林浦木牌坊(3.667)、见泉林公家庙(3)、林浦断桥(2.357)、林桥(2.167);二是当地居民与游客均衡型,0.333≤当地居民与游客之间的词频比<2,表现为图片中当地居民的出现频率与游客大致相当,相关景点有尚书里石牌坊(1.063)、林寿熙故居(0.714)、林浦泰山宫(0.696);三是游客主导型,当地居民与游客之间的词频比<0.333,表现为图片中当地居民的出现频率明显低于游客,相关景点有浦下河(0.444)、内浦(0.429)、林浦四正文化园(0.419)、太阴岛(0.4)、世宫保尚书林公家庙(0.2)、濂江书院(0.071)、九曲山(0)。

4.古今共赏,传统与现代相映

村内外的现代人居环境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林浦村的景观类型,历史文化景观与现代人居景观相映成趣。例如:内浦滨水步道、浦下河滨水步道、林浦四正文化园等现代人居景观激活了内浦、浦下河、林浦泰山宫、濂江书院等历史文化景观,拓展了林浦村文化特色的展示方式;太阳岛、太阴岛、会展岛、魁浦大桥等现代人居景观丰富了村北历史文化景观廊道北望的观景体验。

四、结语

基于UGC图片数据下林浦村景观形象感知解析的相关研究结果,结合《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林浦村保护规划(2018—2030年)》及区域发展需要,尝试从以下4个方面提出林浦村景观保护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夯实双核文化基础,强化多元文化展示,进一步提升边缘景观形象的吸引力

宋韵遗风、科举家学两大特色核心文化已成为林浦村景观形象的重要名片,游客认知度与关注度很高。然而,热点景物与景点集中分布于村北的“林浦泰山宫-濂江书院-浦下河-林浦四正文化园”,游客对林氏家庙与故居等多方位展示科举家学文化的景点游览热度并不高。除世宫保尚书林公家庙、见泉林公家庙、林寿熙故居尚有一定的热度外,磻溪林公家庙、济斋林公家庙、世大夫林公祠、林瀚(林斯琛)故居等其他林氏家庙与故居少有游客到访,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科举家学特色核心文化的完整呈现。此外,水陆交通与商贸文化、民间信俗与民间艺术文化等特色文化的游客认知度与关注度很低。少有游客关注水产品贩卖业(鱼牙)与古街巷干道两侧的商铺,鲜有游客知晓邵岐-魁岐古渡口、水运码头、泰山宫的迎泰山游神活动以及民间音乐安南伬等。建议夯实宋韵遗风、科举家学双核文化基础,妥善保护与利用村落景观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特征资源,强化水陆交通与商贸文化、民间信俗与民间艺术文化等多元特色文化的综合展示,通过现代标识系统导览、二维码数字讲解、特色文化互动等方式有效激活边缘景观形象并进一步提升对游客的吸引力。

(二)秉承“遗产-环境”耦合依存理念,有效保护与利用山水自然元素,保障村落山水景观特征的可持续发展

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与发展应秉承“遗产-环境”耦合依存理念,将聚落与其自然山水环境视作一个整体而加以统筹考虑。在自然山水基底方面,浦下河与内浦存续状态良好,与沿岸的各类历史人文景观相得益彰,但九曲山与村落的有机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已被林浦路、高速连接线、三环路等现代交通基础设施割裂,前往九曲山游览的游客较少,新浦也被填塞。在自然景观要素方面,林浦四正文化园的使用率较高,各类历史人文景观节点的古榕树保护良好,但太阳岛、太阴岛的可达性比较差,濂江书院憩园中的古桂花树长势不佳。应秉承“遗产-环境”耦合依存理念,统筹考虑林浦村与其内外自然山水环境,维护好村落倚山临江、河浦环绕的山水空间格局,通过划定特色山水空间保护禁建区与限制建设区、适当新增最小干预式游步道、持续高标准做好古树名木及特色历史文化植物养护管理等途径有效保护与利用山水自然元素,以此保障村落山水景观特征的可持续发展。

(三)引入文创商业经济,提升当地居民留村发展意愿,推动村落原真活态的可持续发展

林浦村中当地居民与游客交织,人气与活力尚佳。但留村居民以中老年、少年儿童等为主,空心化现象加剧;古街巷干道两侧的商铺活力不足且整体感较差,游客吸引力低;当地居民与游客间的互动不高。建议引入文创商业经济,凝练有代表性的林浦村特色文化符号,通过学界业界智囊引领、当地居民参与活化营生等方式吸引本土中青年居民留村发展,助力在地化社区营造,重振林浦街等古街巷商铺活力,为增加当地居民与游客间的互动搭建平台,有效推动村落原真活态的可持续发展。

(四)管控村内外现代人居环境建设,有效避免各类建设性破坏,促进历史文化景观与现代人居景观的协同发展

村内的现代人居环境建设问题集中于现代民居、基础设施与古建保护3个方面。在现代民居方面,新建民居风格各异、间距较近、部分楼高过高;在基础设施方面,电线杆与输电线等电力设施布局杂乱、停车场预留空间相对不足;在古建保护方面,世大夫林公祠原为木结构,重建后为砖混结构,未见修旧如旧成效。村外的现代人居环境建设问题集中在空间格局、观景视线两个方面:在空间格局方面,集商务、生活、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人居建设不断压缩了村落的外部空间,现代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割裂了村落与东南部九曲山的有机联系,林浦村面临着日益被孤岛化、盆景化与破碎化的现实困境;在观景视线方面,村北浦下河沿线北望观赏闽江与鼓山的视线在一定程度上被会展岛的酒店、规划馆等现代建筑遮挡,村南尚书里石牌坊东南望九曲山的视线也被高速连接线、三环路等严重遮挡。建议要统筹管控村内外现代人居环境建设,聚焦村内现代民居、基础设施、古建保护及村外空间格局、观景视线等问题,制定相应的控制原则,切实保护林浦村的空间格局特征、街巷建筑风貌与观景视线通廊,有效避免各类建设性破坏,促进历史文化景观与现代人居景观的协同发展。

猜你喜欢

词频泰山景点
泰山之行
泰山日出
词汇习得中的词频效应研究
泰山崩于前,你瞟一眼
打卡名校景点——那些必去朝圣的大学景点
汉语阅读中词频与注视时间、跳读的关系
英格兰十大怪异景点
没有景点 只是生活
景点个股表现
词频,一部隐秘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