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枢健患双侧针刺法对中风痉挛期肌张力影响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1-07-24湘南学院临床学院423000梁攀李婧朱伟群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1年14期
关键词:肌张力中枢痉挛

湘南学院临床学院(423000)梁攀 李婧 朱伟群

湘南学院附属医院(423000)梁攀 李启秀 周龙

脑卒中的死亡率位居死亡原因第二位,对人体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该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1]。偏瘫是该病常见的并发症,患者运动功能丧失,其中痉挛性偏瘫由于肌张力失常、偏侧功能出现障碍,导致患者生活及工作受到影响,因此,针对脑卒中偏瘫的患者进行及时的治疗至关重要。本次研究纳入中风痉挛期患者为出现一侧肢体痉挛性瘫痪患者,采用三种不同的治疗方法,观察治疗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7年1月~2018年12月的湘南学院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和康复医学科的中风痉挛期患者共90例,临床表现为一侧肢体痉挛性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纳入标准:①中医诊断标准[2]符合《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②西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3];③年龄>35岁;④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其他疾病导致的肌痉挛或运动障碍患者;②过往中风≥2次;③其他严重脏器疾病患者;④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按照患者的入院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30例,药物组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为(58.64±8.91)岁,平均病程(64.85±37.94)d;常规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为(59.01±8.15)岁,平均病程(65.01±36.75)d;中枢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为(58.49±7.69)岁,平均病程(64.19±35.31)d。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对比无差异。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时均采用对症治疗,如降血压、降血脂等。中枢组采用中枢取穴法治疗,常规组采用常规取穴法,两组患者采取仰卧位,穴位经消毒后用0.35mm×40mm毫针,两组采用头针:选顶颞前斜线、顶旁线、顶旁线(参考普通高等教育中医类规划教材第六版《针灸学》取穴)。中枢组选取肢体健患侧腰背部华佗夹脊穴T1~T12及头部健、患侧穴位及督脉相关穴位。常规组上肢取穴为肩髁、手三里、曲池、外关、合谷,下肢为环跳、足三里、阳陵泉、解溪、太溪、昆仑、太冲;两组患者均行平补平泄的提插捻转手法,得气为宜。针对患者的不同症状采用配穴,如口角歪斜加地仓等,手脚趾浮肿加八风等。两组患者治疗为1次/d,1周连续治疗5次,共治疗4周。药物组采用药物治疗,妙纳(盐酸乙哌立松片),饭后口服,1片/次,3次/d,28d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痉挛指数评分量表(Clinical spasticity index,CSI)[4],评定内容包括腱反射、肌张力、阵挛,9分及以下表明轻度痉挛、10~12分为中度痉挛,13分及以上表明重度痉挛。②四肢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assessment scale,FMA)[5],评定内容包括下肢屈、伸,神经反射、协调能力及运动速度等方面,总分100分,分数越高则表明运动能力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s)表示,三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CSI评分 三组患者在治疗前CSI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在治疗后三组CSI评分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SD检验结果表明治疗后中枢组CSI评分较药物组和常规组低,药物组CSI评分在三组中最高,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1。

附表1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CSI评分对比(±s)

附表1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CSI评分对比(±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t P药物组 30 10.63±2.76 9.27±1.84 2.055 0.049常规组 30 10.23±1.98 8.40±1.57 4.195 0.000中枢组 30 10.20±2.81 7.53±1.41 4.406 0.000 F 0.270 8.654 P 0.764 0.000

2.2 FMA评分 三组患者在治疗前FMA评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三组FMA评分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SD检验结果表明治疗后药物组FMA评分较常规组和中枢组低,中枢组FMA评分在三组中最高,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2。

附表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肢FMA评分对比(±s)

附表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肢FMA评分对比(±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t P药物组 30 40.50±5.88 46.77±6.60 4.083 0.000常规组 30 42.63±6.35 50.57±5.39 4.795 0.000中枢组 30 41.03±6.62 53.73±5.68 7.664 0.000 F 0.935 10.437 P 0.396 0.000

3 讨论

目前针对中风痉挛期出现一侧肢体痉挛性瘫痪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运动训练、药物治疗等[6]。脑卒中在祖国医学中属于“中风”范畴,中医学认为患者在中风后肢体痉挛的病机为肝肾两虚、静脉失养造成,目前中医治疗以针刺为主,痉挛性偏瘫为中风的主要功能障碍,发病率超过80%,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有学者认为[7]痉挛是由于脑卒中和脊髓损伤等病变使患者的大脑皮层运动中枢损伤,导致上运动原出现障碍,从而肌张力异常增高而发病,因此本次研究以此为基础针对中枢区域进行选穴治疗中风痉挛期的患者并观察疗效。《灵术针灸》篇中说道:“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表明针刺偏瘫患者的健侧可达到疗效,患者健侧进行针刺可引起运动反射,反之患侧针刺可保持患侧的经脉肌肉处于兴奋状态[8]。本次研究将中枢健患双侧针刺法与普通取穴和药物治疗对比,观察中风痉挛期出现偏瘫患者的治疗疗效,结果表明中枢组CSI评分在治疗后低于其他两组,FMA评分在三组中最高(P<0.05),表明了中枢健患双侧针刺法治疗的有效性,目前关于选穴、针刺方法等国内尚未达到一定的共识,但本次研究结果表明中枢取穴针刺中风痉挛期患者健患双侧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肌张力,提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安全性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运用价值。

综上所述,采用中枢健患双侧针刺法治疗中风痉挛期患者较药物治疗和普通针刺法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肌张力,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安全性较高。

猜你喜欢

肌张力中枢痉挛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肌张力增高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对策
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肌张力障碍型手震颤
面肌痉挛如何护理
试议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与“进”“出”两种行为
都市区创智中枢 北郑州水韵嘉城
防运动后肌痉挛喝水不如补电解质
别让肌张力障碍成为健康的“拦路虎”
“辟谷”能治便秘吗?
抢占中枢